文章信息
- 于春泉, 李正, 边育红, 李遇伯, 所同川, 王泓午, 李先涛, 高杉, 李琳, 王贤良, 徐强, 宋光明, 李春洁, 张虹, 张砚, 刘丹, 徐一兰, 高树明
- YU Chunquan, LI Zheng, BIAN Yuhong
- 网络证候学概念的提出及中医证候网络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研究
- Research of concept raise of network syndrom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 天津中医药, 2019, 36(6): 622-622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6(6): 622-622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19.06.2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9-04-2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006;
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381;
4.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250;
5.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天津 301700;
6. 天津市胸科医院, 天津 300051;
7. 天津市南开医院, 天津 300100
冠心病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主要致死原因,寻找有效方药防治冠心病,进而阐明其效应机制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中医学没有冠心病这一病名,常归为“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冠心病单纯证候较少,痰瘀互结证已成为冠心病主要的证候之一。但是由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复杂性,其生物学基础尚不十分清楚。
该课题首次提出了网络证候学概念,通过对中医证候文献挖掘,整合西医学中关于疾病、相关靶点以及生物通路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医证候网络信息系统。该系统为中医证候学研究构建全新研究策略和模式,是对传统中医证候研究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1) 本研究首次提出网络证候学的概念,将网络药理学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技术引入到中医证候研究之中,挖掘蕴藏在临床、实验等大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特征,为中医证候学研究构建全新研究策略和模式。
2) 本研究分别开展了证候临床研究、证候实验研究以及证候网络研究。证候临床研究主要通过合理设计临床分组,开展临床研究,进行结局效应评价,并采集临床生化和组学样本;证候实验研究主要通过构建相关证候的体外和体内模型开展生物学基础研究,并对临床生化和组学样本进行检测,验证证候生物学基础假设;证候网络研究主要以文本挖掘或流行病调查方式发现病证关系、进而构建疾病子网络和病证结合网络,通过网络计算分析对临床和实验研究进行预测和优化,并借助临床和实验数据对中医证候网络模型进行完善和验证。基于此,建立了以68种中医基本证候为基础中医证候网络信息系统。
3) 本研究运用网络证候学研究方法,开展了全国多中心、精细化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临床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实验研究和网络研究,揭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身重、口黏腻、面色晦暗、苔腻和脉弦是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患者的特征性症状。与上述特征性症状相关的基因为TPI1、ATP6V0E1、ATP6V1F、GAPDH、ARF5、PCYTIA、NDUFAL1、EIF5A、PSMD4、MAGI2、AKT2、ATOX1,相关代谢物为Leucyl-phenylalanine、p-Cresol sulfate、Glucose、Proline、Succinic acid、Tryptophan,相关通路为能量代谢、细胞凋亡、炎症反应,提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生物学基础主要与能量代谢、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相关。该研究结果得到了大量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的证实。
目前中医证候网络信息系统已申报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园网及百度云公网上试运行,并在多家单位进行了推广应用,得到良好的反馈,同时为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和通脉养心丸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两种中成药的销售额,促进了中药产业创新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
张俊华, 李幼平, 张伯礼. 循证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 43(1): 1-7. |
[2] |
郑文科. 发挥中医药优势, 应对感染性疾病挑战——第二届循证中医药学国际论坛成功举行[J]. 天津中医药, 2017, 34(5): 289-2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