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周常恩, 赵文, 许鸿本, 李文友, 雷黄伟, 徐佳君, 杨朝阳, 李灿东
- ZHOU Changen, ZHAO Wen, XU Hongben, LI Wenyou, LEI Huangwei, XU Jiajun, YANG Chaoyang, LI Candong
- 基于状态辨识原理的名老中医经验智能传承共性技术研究
- Research on the generic technology model of famous veter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experience inheritance based on state identification
- 天津中医药, 2020, 37(12): 1321-1326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7(12): 1321-1326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0.12.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0-08-20
2. 福建省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 福州 350122;
3. 南京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南京 211800
名老中医经验是传统医学的重要载体,凝结了名老中医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涉及个体经验传承,还代表着一个群体经验的传承,被视为中医药薪火相传的主轴和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1-4]。研究与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推动中医学术进步和理论创新的需要,有助于促进中医理论体系发展、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培养优秀青年中医[5-6]。
以往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皆选取单个名老中医或者地方性名老中医为单元模式,难以形成可持续化研究,同时缺乏统一、共性的标准和方法,使得当前智能化传承研究效果不佳。文章针对名老中医传承共性技术进行探讨,拟通过构建以状态为核心的统一框架来解决当前名老中医经验智能传承的难点,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思路[7]。
1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现状自2005年4月,国家正式启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和继承纳入国家级科技攻关计划后[8],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逐渐形成系列,不断取得成果。当前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主要集中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化挖掘以及名老中医传承系统构建等3大方向。
1.1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将传统师承扩大为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承,通过跟师抄方、病例探讨、学术沙龙等形式对名老中医的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文字总结,其核心和基础为名老中医的学术内涵。虽然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扩大了传承范围和提供了丰富的传承方式,但仍然没有办法复制经验以及大面积的推广[9]。
1.2 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化挖掘应用信息技术,传承模式从言传身教、文字总结逐步发展为数据分析、规律总结,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多维度、多层次探索,分析名老中医的用药规律、诊疗特点以及辨证思路,进而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数字化、智能化。但是智能化挖掘无法进行系统研究,也难以建立高效、规范化的传承方法和个体化诊疗体系,不利于临床所应用[10-13]。
1.3 名老中医传承系统构建名老中医传承系统的开发设计围绕着中医药继承、发展、传播和创新4个核心问题,是集医案录入、知识管理、数据挖掘为一体的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早期以关幼波肝病系统为代表,此类传承系统是根据名老中医诊疗经验建立的,一方面可以模拟名老中医给病人看病,另一方面可实现大范围的辅助青年医生学习传承名老中医经验。但是目前名老中医传承系统的共性技术还未解决,产学研进程发展仍然困难[14-16]。
目前来看,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术语不统一,不同的名老中医系统之间相同术语概念及内涵存在差异,从而使得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共享,无法进行名老中医个体或群体经验的比较分析,而比较是发现创新点的过程[17]。2)辨证体系不统一,多元的辨证体系和名老中医的独特经验,不利于名老中医的个性和共性规律的提炼,进而影响到其学术思想的总结与升华。3)大数据平台不统一,尚未建立统一的名老中医智能传承系统云平台,不利于中医药大数据的建立,也不利于中医药的循证研究[18-19]。4)尚未形成创新的社会服务模式,从而制约了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创新、转化与推广。
因此,要做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突破主要问题是关键,可总结为“四个一工程”,即一个术语规范体系、一个统一灵活的辨证体系框架、一个名老中医智能传承云平台和一个创新的社会服务模式。结合团队前期研究,拟基于状态辨识原理构建名老中医经验智能传承的系统模型,以期有效解决以上名老中医传承的共性技术难题。
2 名老中医传承共性技术研究 2.1 术语规范研究伴随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成熟,包括人体生理、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药在内的中医知识体系的表达也随之产生了中医术语体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学科的进步,学术交流的增加,涌现出更多的概念和术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术语混乱现象频出[20]。诸如赤色与红色,量多与量大,微热与微发热,排出困难与排出不利等此类问题,成为了中医现代化研究进程中的阻碍,也影响了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研究。
为解决术语规范问题,团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从医案数据库中分解独立症状单元的模式建立了中医术语同义词库。工作标准以张盼、朱文锋、张启明等相关文献中规定的术语规范为参考依据,将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进行系统性编码处理[21-23],并参照了中华中医药信息协会发布的T/CIATCM 020—2019《中医临床基本症状信息分类与代码》团体标准构建术语框架。团队将中医术语归为动态、气味、颜色、性质、部位、光泽等26类,其中以光泽为例简要说明,光泽类收录了干燥、鲜明、晦暗等8个一级术语,根据程度不同,又在干燥、鲜明、腻、少华目录下增设二级(如焦裂、干枯、光亮等)和三级目录(如枯槁等),最后再通过设定的目录进行同义词采集。如干燥的同义词收录了燥、少津、欠润等词条,润滑的同义词收录了湿润、滑润等词条,见表 1。
2.2 统一辨证理论框架研究中医理论体系自成一体,但因其稳定、纪实的内容,得以传承数千年,这也使得中医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演化出一定的共性规律,同时也继承了部分个性化经验。对于名老中医而言,由于他们传承流派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临证经验不同,导致了所继承的辨证理论体系有所差异[24]。因此,若要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智能传承,必须处理好名老中医个性化经验与共性技术的关系,有必要建立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辨证理论框架,见图 1。为此,团队构建了以“中医基础理论-状态辨识”为基础的中医知识图谱,从而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传承方法和个体化诊疗体系,进一步促进了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2.1 以“中医基础理论-状态辨识”为基础的中医知识图谱构建依据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可知,中医认为机体所呈现出的功能与状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当机体受到外感因素或内感因素干扰后,原本正常运行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场所的物质基础会发生相应变化,随之机体由健康状态转向疾病状态,并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如图 1左侧所示)。而状态辨识理论[25]是李灿东教授基于证素辨证原理提出的以辨识人体健康状态为核心的新型中医辨证体系(如图 1右侧所示),借用包括部位、程度和性质在内的状态要素将人体状态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可为更好地实现智能化中医诊疗提供有效的中医量化手段。若将两者以症状为媒介,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关联的中医知识图谱,可形成有机的互联互通,从而为破解共性技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2.2.2 名老中医个性化经验与共性技术的关系名老中医的个性化经验是建立在共性规律基础上的个性化,同样必须遵循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因此将名老中医的经验通过中医基础理论分解成证素单位大小的症状与体征,借助状态辨识系统将分解后的症状与体征作为输入项,进行状态辨识。不同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将通过不同加权算法加以表达,若该名老中医重视三因制宜,则在入选组合集中,优先选择包含天、地、时、人易出现的状态要素的组合;若以“一元论”思想为主导[26],则入选组合集中优先选择状态要素少的组合,之后系统根据原先设定的规则与算法进行辨证,以此表达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可以看出,基于状态辨识来构建框架体系,以症状和体征为连接点,将中医基础理论与状态辨识算法进行了有效连接,既体现了名老中医核心辨证思想,保留了名老中医个性化的经验,同时也实现了共性技术的表达。
2.3 名老中医智能传承云平台名老中医智能传承系统需要持续性、系统性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有其生命力。为实现这一重要需求,拟引入“云平台”技术,名老中医智能传承云平台基础层基于Hadoop集群实现助于将不同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数据进行标准化提取与储存处理。其中,平台层以云计算为基本,实现SaaS(软件即服务)的模式,以MapReduce并行计算引擎为核心,基于Mahout搭建并行机器学习引擎,提供多标记学习、聚类、深度学习等多种算法库,为人工智能诊断提供算法支撑;服务层以Web service为对外接口,实现实时诊断、治疗、查询、统计报表、硬件接口等功能。
云平台的引入,将为名老中医智能传承提供一种高效、开放、经济的方法,推动数据和知识的流动,实现临床医案、知识库、诊疗规律的持续更新、共建共享,从而更好地实现名老中医隐性知识的活态传承。
2.4 创新的社会服务模式大多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仅停留在医案整理、学术思想探讨、方药和诊疗技术的总结,其成果未进行规范化评价,从而制约了中医药继承、创新、转化与推广。为有效解决该问题[27],充分尊重名老中医的知识产权,团队以实用性的方法、技术、方药为切入点开展深入研究,研发基于名老中医的辅助智能诊疗系统,建立了名老中医人工智能(AI)工作室,见图 2。可实现与名老中医共享数据和经济利益,有助于形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长效机制。
3 结语名老中医鲜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中医整体的水平,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是提高中国中医卫生健康保障水平和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国家开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近15年来,已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名老中医经验智能化挖掘以及名老中医传承系统构建等3大方向取得显著成效和较大进展,但要突破该研究领域的瓶颈问题,其关键在于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共性主要问题“四个一工程”,进行针对性和科学性探索。
状态辨识原理是李灿东教授基于证素辨证原理提出的以辨识人体健康状态为核心的新型中医辨证体系,其核心要旨是构建状态要素(部位、性质和程度)来刻画机体的不同状态(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进而解决中医临床诊断不够客观、不够统一的难题,可为更好地实现智能化中医诊疗提供有效的中医量化手段。
以状态辨识原理为核心所构建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系统模型,可有效解决名老中医个性化理论、诊断经验以及治疗经验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传承,提升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复制性,开创了传承老中医经验的新模式。
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可有效处理名老中医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积累的医案数据,通过建立状态辨识模型,构建以“病位、病性、程度”为核心的统一数据库,进行状态要素的归纳分类处理,有助于将不同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数据进行标准化提取与储存处理,从而有效解决了名老中医在经验传承中所涉及到的诊断与治疗等共性问题,准确且可复制,不仅符合中医思维和传承目的,同时也是未来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发展为之努力的有力方向。
2. Key Labora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Status Differenti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22, China;
3. Nanjing Daj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Nanjing 2118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