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马嘉轶, 倪诚, 王济
- MA Jiayi, NI Cheng, WANG Ji
- 基于“体质土壤学说”的老年人多病共治健康服务策略
- Health service strategy based on body constitution common soil theory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multiple diseases
- 天津中医药, 2020, 37(8): 841-843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7(8): 841-843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0.08.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0-05-30
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49年的4.15%上升到2019年的12.63%[1]。截至2018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亿,但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老年人平均有8年多的时间带病生存,患有1种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患病人数接近1.9亿。数据显示,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性病负担增加40%。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健康是保障老年人独立自主和参与社会的基础,推进健康老龄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
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2019年11月,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疾病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
本文通过阐述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老年人的体质特点,结合王琦院士“体质土壤学说”,提出老年人慢性病多病共治的健康服务策略。
1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共病是指患者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2]。对老年人慢性病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总患病率为75.1%,且多处于1~3种慢性病并存状态[3]。对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情况研究结论称,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4]。还有学者对农村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73.4%的老年人群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5]。另有研究数据显示[6],中国中老年人共病患病率约为31.79%,且通过多因素分析,60~70岁及70~80岁两个年龄段样本患共病的可能性也显著高于其余年龄段,即老年人群的慢性病共病率较高。由此可见,当前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且多数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病。
2019—2000年最新报道,对6省城乡社区共23 718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15种常见慢性病共病情况进行调查[7],81.37%的调查人群至少患有1种老年常见慢性病,有两种和3种共病的患病率分别为24.48%和14.01%,有4种及以上共病的患病率为10.14%。新郑市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和中医体质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中医体质和患病种类之间相关性显著[8]。这些研究再次验证了当前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高的特点,也证明了老年人慢性病患病与中医体质之间有密切关系。
2 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按时相展开的生命过程。个体生命的不同阶段,体质会不断演变,因而呈现出年龄层次上的体质差异。研究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平和质逐渐减少,偏颇体质逐步增加。2017年11月4日国医大师王琦团队公布的“中国人中医体质分析报告”显示,65岁至74岁人群,平和质占31.9%;74岁以上人群,平和质占33.2%,老年人群以8种偏颇体质为多。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气血阴阳皆呈现出不足之状,生理机能退化,气血运行、津液运化出现障碍,因而出现偏颇体质。另外,老年人抵御体内外致病因素能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迁延日久而造成体质偏颇者亦有之。因此,老年体质与其他年龄相比多为非正常体质,而且随年龄的递增,正常体质越来越少,偏颇体质越来越多,与年龄基本呈正相关。
综上,老年人体质以偏颇体质为多,这正是老年人易患慢性病且出现慢性病共病的原因之一,且排名靠前的几种慢性病与痰湿体质密切相关。
3 老年人慢性病多病共治的实施策略王琦院士提出的“体质土壤学说”及防治理念——从“一个人一个人的筛查”到“体质群体大面积筛查”,从“一个病一个病的预防”到“一类疾病的预防”[9],为老年人多病共治的健康服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老年人作为慢性病防治环节中的高危人群,依据其慢性病患病现状及体质特点,经调理体质即可做到多病共治。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论”[10]认为,不同个体的体质特征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遗传背景,它与许多特定疾病的产生有密切关系,体质影响疾病倾向性。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许多疾病其实拥有共同的体质基础,例如,痰湿体质之人容易发生中心性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由此可以通过辨识痰湿体质来预测易患疾病,通过改善痰湿体质土壤可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阻断疾病的发展,实现不发病、少发病、轻发病。这种从体质角度认识和防治疾病的理念,王琦院士称之为“体质土壤学说”[11]。“体质土壤学说”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而且为慢性病防控提供了新途径。老年人体质多偏颇,易罹患不同类型慢性病,且多种慢性病常共同出现。最新数据显示[7],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排名前3位依次为:高血压(52.94%)、血脂异常(25.83%)、糖尿病(18.25%),且这3种慢性病常出现共病。长期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均与痰湿体质密切相关。因此,通过纠正痰湿体质,调整老年人新陈代谢,可同时达到控制血压、调整血脂、降低血糖的目的。
目前老年人慢性病的治疗方式主要以疾病为中心,实施“一病一治”,甚则“一病多治”。许多患慢性病的老年人,为治一种疾病服用一种药物,甚至一种慢性病需服用多种药物治疗。此方式给老年人带来极大负担的同时,也使得慢性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演变,更趋向复杂难治。因此,针对老年人多种慢性病的治疗,一个有效、简洁而便利的解决方案亟待形成。
中医体质学辨体论治以改善个体体质为本,结合辨病辨证统筹兼顾老年人慢性病病情为标,执简驭繁,将改善体质作为老年人慢性病防治的新途径[12]。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患者为中心,有效实现“多病共治”,并控制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防止疾病走向恶化。效率优于针对一种疾病采取多种治疗途径的常规疗法。就目前老年人群高发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3种慢性病而言,通过调理痰湿体质使个体整体状态趋向平和的同时,也做到血压、血糖、血脂同步控制,有别于在相关防治指南指导下的多种疾病分别服用不同类型药物的办法。
因此,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及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现状,中医体质学标本兼顾、多病共治,能够有效克服“一病一治”“一病多治”导致的病情复杂化、治疗繁琐化的不足。
总之,在中医体质学指导下,基于王琦院士“体质土壤学说”的老年人慢性病健康服务策略可实现“调理体质,标本兼顾,多病共治”,有利于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的打造[13],策应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地位的要求,将对中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社会老龄化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思路与参考方案,有利于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
[1] |
王广州. 新中国7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老龄化发展趋势[J]. 中国人口科学, 2019, 33(3): 2-15,126. WANG G Z. 70 years of new China:changes in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aging development trend[J]. China Population Science, 2019, 33(3): 2-15,126. |
[2] | |
[3] |
李玉静.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唐山: 华北理工大学, 2015. LI Y J. Status and influencial factors of the elderly suffering from chronic diseases[D]. Tangsha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 |
[4] |
张可可.北京部分社区老年人慢病及老年综合征的调查分析[D].北京: 北京协和医院, 2016. ZHANG K K.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hronic disease and geriatric syndrome among the elderly in some communities in Beijing[D]. Beijing: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2016. |
[5] |
祁华金.中国农村老年人慢病情况及其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 2014. QI H J. A study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its influence o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the elderly rural in China[D]. 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2014. |
[6] |
钱焊森, 马爱霞. 我国中老年人共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药物评价, 2017, 34(6): 476-480. QIAN H S, MA A X. Multimorbidity status and its risk factors to multimorbidity in middle-aged people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Drug Evaluation, 2017, 34(6): 476-480. |
[7] |
张晗, 齐士格, 李志新, 等. 2015年六省市社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共病现状[J]. 首都公共卫生, 2019, 13(3): 122-125. ZHANG H, QI S G, LI Z X, et al. Multimorbidity of common chronic disease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in six provinces, 2015[J]. Capit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9, 13(3): 122-125. |
[8] |
时松和, 张文莉, 万国栋, 等. 老年人慢性病与中医体质多重对应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40(6): 661-665. SHI S H, ZHANG W L, WAN G D, et al. 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n the elderly[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 40(6): 661-665. |
[9] |
王琦. 痰湿体质系列研究及在代谢性慢病防控中的应用[J]. 天津中医药, 2020, 37(1): 4-8. WANG Q. A series of studies on 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J].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7(1): 4-8. |
[10] |
王琦. 中医体质学2008[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WANG Q. Constitu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8[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
[11] |
王琦. 中国式的精准医学:九体医学健康计划[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 30(10): 3407-3411. WANG Q. Chinese precision medicine:nine body medicine health plan[J]. 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 30(10): 3407-3411. |
[12] |
王琦. 从发病学看体病相关的新视角[J]. 天津中医药, 2019, 36(1): 7-12. WANG Q. A new perspective on constitution-disease re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hogenesis[J].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6(1): 7-12. |
[13] |
王琦. 以九体辨识为核心技术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J]. 天津中医药, 2019, 36(6): 521-527. WANG Q. Taking the nine types of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as the core technology to build upgraded edition of health engineering for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6(6): 521-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