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魏聪, 常丽萍, 李翠茹, 李红蓉, 贾振华
- WEI Cong, CHANG Liping, LI Cuiru, LI Hongrong, JIA Zhenhua
- 通络养生八字经——通络、养精、动形、静神之动形
- Eight-word principle of health preservation by dredging collaterals: dredging collaterals, replenishing essence, keeping movement and keeping calm: an overview of keeping movement
- 天津中医药, 2021, 38(1): 11-15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38(1): 11-15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1.01.03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0-11-20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脑血管络病重点研究室, 石家庄 050035;
3. 河北以岭健康管理中心, 石家庄 050035;
4. 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 石家庄 050035;
5. 河北中医学院, 石家庄 050091;
6. 河北以岭医院, 石家庄 050091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同时机械化与自动化快速发展,逐渐夺去大众身体运动的机会,加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脑力“透支”的同时降低体能素质,成为引发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久坐死亡综合征等威胁大众尤其是白领阶层健康的一种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在《柳叶刀·全球卫生》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估计,2016年全球超过1/4的成年人(约14亿人)缺乏锻炼,成为继高血压、吸烟和高血糖后排名第4的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中国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对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经常锻炼率仅18.7%。缺乏运动导致的广泛亚健康状态和高致病态势,与中国低运动锻炼率形成鲜明对比,让笔者从中反思运动健身在调养摄生中的地位和意义,正视过度用脑、慢性疲劳、劳逸失衡的不良生活方式,需从“形与神俱”的中医生命观中寻找“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从传统养生功法与现代体育锻炼的结合中探讨动形塑身、流通气血、柔筋健骨、疏通经络、健身祛病的途径;从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的“守中”适度运动中,寻找对于健康最有利的动静原则,以期形健、神愉、体泰。
1 养生之道,动形为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告知笔者朴素的哲学真理——恒动,强调“动”是保持良好状态生生不息的内在因素。气论哲学在中医学中用于阐释复杂生命机体活动,构建起以“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指导,以脏腑、经脉(络)、气血为框架的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以恒动论的思维揭示人体生理、病理、疾病、防治、预后不同时期的规律变化。源于“气-阴阳-五行”提出的“承制调平”更揭示了人体生命运动自稳调控的动态平衡机制[1]。可见恒动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属性,也是生命机体永恒的规律,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所言“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在气一元论本体论指导下,天地合气所化生的人体,通过气之升降出入气机的变化完成里气与里气、里气与外气之间的动态交换,从而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及新陈代谢,伴随运动而发生的形气转化在入与出、同化和异化的内分泌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易经》云:“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指出客观存在的器即为“形”,“形者,生之具也”(《史记》),广义的“形”涵盖了自然界中一切物质实体,历代养生学者以人的形体作为研究的主体,“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哲学之气与医学实践相结合,格物致知探究人体的形质,“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史记》),通过大体解剖了解人体的组织结构。气论哲学指导下的机体调摄,不仅关注表现于外的躯体和藏于内的脏器变化,同时重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强调形神兼养。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是人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有了形体才有生命,有了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素问·上古天真论》从医家的认识解读了完整的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基础,亦是长寿延年的重要因素——“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景岳全书》曾发出“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的反问,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伤,形神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中,形体的健康是前提和首要条件。
古代先贤养生学者对于形之养,以动为基亦有论述,《吕氏春秋》记载上古“阴康氏”创作“大舞”以“通利关节”成为动形养生的雏形。《庄子》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记录彭祖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配以行气导引而为寿,此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将呼吸、肢体、器械运动、导引与治病进行总括,可见动形导引在当时已成为运动医疗保健的方法之一。东汉华佗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并依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规律编制“五禽戏”,成为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功法的仿生医疗健身运动。此后历代养生名家先后提出六字诀行气养生功法、天竺国按摩法、太上混元按摩法、八段锦,气功行气、易筋经、陈抟二十四式坐功、灵剑子导引法、左洞真经按摩导引诀、婆罗门十二导引法、太极拳……集合导引、按蹻、行气等不同方法的动形养生,被后世学者称为“动形流派”,通过外劳于形,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疏通气血、和调脏腑,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目的。
对于亚健康状态人群,通过合理、循序渐进的运动健身可以改善由于脑力过度使用导致的记忆力减退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情况。适量运动的人血液循环量比一般人高出2倍,可向大脑组织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使思维更敏捷。有试验证明:思考的神经连续工作2 h后停下来休息,至少需要20 min才能消除疲劳,而用运动方式只需5 min[3]。循序渐进运动可有效改善该类人群的疲劳症状,延长其睡眠时间,改善眼和耳、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于疾病而言,以糖尿病为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而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效果显著”。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将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降低0.66%;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4]。综上无论是健康保健、亚健康调理亦或是疾病治疗,动形养生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运动的过程中既可保持康健的身心,又可未病防控,还可促进疾病康复,因此笔者认为养生之道,动形为基。
2 动形塑身,流通气血 2.1 动形塑身《灵枢》中根据五行的属性特征,将人体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此为常人与生而来的体质之形,并记载有身形肥硕之人为“肥人”“脂人”“膏人”“肥贵人”。形之肥瘦与体内气之盛衰、气机之条达、气化之功能密切相关。气论哲学形成气之精微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论和形气转化的恒动论,气机之“升降”是气在人体内上行或下行的运行,形成了气在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变化;“出入”则是气在体内外开合出入的过程,体现了机体内外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新陈代谢,正如《读医随笔》所谓“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里气者,身气也;外气者,空气也”,升降与出入相互协调,故能维持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的正常生理功能。气络学说认为伴随着气络中元、宗、卫气与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发生着形气转化的物质交换与能量代谢的气化运动,亦即精、气、神、血、津、液等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的过程,从而维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好逸少动,入大于出,同化大于异化,人体摄入的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异常转化为膏脂、痰浊等储存于体内,不仅引起形体肥胖、脂肪过度堆积、脂肪肝等内外形体的改变,也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超质量或肥胖,其中成人肥胖人群达6.03亿,儿童肥胖人群达1.07亿人,肥胖及与之相关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逐年增加。美国内分泌学会发布的《肥胖药物治疗临床指南》中仍强调减体质量塑形中运动是肥胖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定向动形塑身,通过局部塑形实现对于头面颈部、胸部与双上肢、腹腰部、臀部及下肢等不同部位更精准的目标要求。头面颈部通过动形塑身改善头发脱落、皮肤皱褶及下垂状态;腹部肥胖通过仰卧卷腹、侧卧屈膝、异侧挺身运动并配以部分器械训练消耗腹部的脂肪;腿部塑形可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动感单车、街舞、现代韵律运动等,再配合腿部力量练习。对腰腹、手臂、肩背具有塑形作用的自由搏击,在锻炼局部肌肉同时,身体的弹性、柔韧性及反应速度亦得到锻炼。踏板操可使腿部更结实,肌肉线条更优美,从而有效地解决臀部下垂的问题。在形与美的结合中(形神气质),通过动形的形体塑造结合气质修养的学习成就了如舍宾(Shaping)、瑜伽等运动形式,在有效进行形体雕塑同时,还可令练习者动作协调、姿态优美、举止文雅得体。此外现代研究显示脂肪亦有“好”“坏”之分,如白色脂肪含量过多,容易导致肥胖及相关的疾病,棕色脂肪主要通过“燃烧”脂肪(脂肪酸氧化)形式发挥产热和减轻体质量作用,通过清除三酰甘油、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及改善葡萄糖代谢,已成为调节机体能量代谢的主要器官,因此提高棕色脂肪组织的含量和活性,减少白色脂肪在内脏的蓄积对于健康塑身有更重要的意义[5]。有研究显示通络药物津力达颗粒可通过激活棕色脂肪组织的功能、增加产热和能量消耗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小鼠多种糖脂代谢紊乱[6-7]。
2.2 流通气血《灵枢·天年》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各如其常,故能长久。”指出脏腑、气血、皮肉筋骨和调而能长生久视,导引、按蹻、行气等传统养生运动形式,实现流通气血、柔筋壮骨、调理脏腑等功效。传统体育锻炼尤其重视调和气血在动形养生中的作用,诚如华佗所谓“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动形养生通过仰俯、动跃、屈伸、弹跳等动作变化,伸展四肢、引动腰体、动诸关节,使筋柔而骨强,关节通利,如此则气血流通。同时动形可以直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加强脏腑功能。如孙思邈曾提出:“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指出饮食后按摩面、腹部可直接有利于津液流通、食物消化,达到促进胃肠蠕动,进而发挥健脾消食的作用。通过运动使气血流通同时亦可发挥“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的生理功能,进而为脏腑提供充沛的营养供给,筋柔骨坚肉,则有效保护脏腑不被外邪、外力损伤,实现对脏器保护作用。
运动的方式无外乎“主动”与“被动”,“外功即按摩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邪外干,使恶气不得入吾身中耳”(《洗心篇》)。传统健身项目中五禽戏、八段锦等都属于导引的范畴,五禽戏通过模仿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并结合呼吸吐纳,以运动肢体、锻炼关节、调节脏腑,使全身气血流通。“八段锦”最早见于南宋洪迈《夷坚志》中“尝于夜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此融合了行气吐纳、按摩导引的综合动形功法。推拿按摩作为另外一类传统的养生动形方式,包括自我按摩和借助外力按摩,通过刺激腧穴、调整脏腑、疏通经络,以调气血、利关节。此外行气亦是传统动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服气疗病篇》中记载有完整的行气六字诀;“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在注重呼吸吐纳、吐气发声的同时,配合动作导引,吐气发声匀细柔长,动作导引舒缓圆活,使得以形导气,气随形动的境界。结合导引、行气等传统养生功法,创编的中华通络操设有8节:十指花开、拂尘晃腰、上举下按、展臂独立、提膝弓步、剑指踢腿、太极八卦、击掌托按,重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成为除上述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之外的又一适合全面动形养生的项目。
3 体欲常劳,劳勿过极孙思邈提出“体欲常劳,劳勿过极”,前一句重在“常”字,指出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后一句重在“极”字,小劳有度,不可过劳疲极。对于运动养生《保生要录》曾提出“须每日频行”“乘闲便作”,指出动形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坚持不懈,非一朝一夕,在此过程中需秉持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劳形,传统养生家们常遵循儒家“中和”的思想,执中适度,对运动的时间、运动量均加以控制,使之处于“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的状态。历史上养生学者均对劳形为度予以重视,如《庄子》云“形劳而不休则弊”,孔子擅长射箭但主张“射不主皮,力不同科”(《论语》),强调射箭要准但不可用蛮力射穿箭靶。《素问·举痛论》言:“劳则气耗。”指出劳伤耗气,“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并列举出“五劳所伤”中“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杂病源流犀烛》中提出“劳倦过甚,耗其精血”,指出过用筋骨会损伤人体赖以生存的精气血,进而直接损害络脉、脏腑,如《灵枢·百病始生》称:“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经脉别论》谓“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均提出过用体力则可伤及络脉、肝肾脾等脏器。后世养生者在言及动形之时也多有论述,如司马迁提出“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指出:“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千金要方》亦言:“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可见动形之主旨总以劳形莫疲,劳而不倦为度。
由上可见,运动锻炼事实上是把“双刃剑”,活动量在一定限度内,动形养生能改善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提高呼吸、循环、运动系统的功能,增加人体新陈代谢。过度运动导致运动后疲乏不堪,则可导致机体在长期超负荷状态下发生损伤并难以修复,而有悖于动形健身的初衷。事实上“劳勿过极”对于当下或许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过劳死”已引起大众的关注,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每年因过劳死亡的人数高达60万,其中尤以年轻白领居多[8],《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中称“七成知识分子处在‘过劳死’的边缘”。严峻的过劳压力成为当下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慢性疲劳综合征(CFS)被美国疾控中心预测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疲劳定义为“慢性疲劳”,其发生机制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神经与内分泌系统改变有关,病毒感染、应激等可能是其诱发因素。同时对于亚健康状态还存在压力紧张综合症,是在长期的高度紧张、压力状态下形成的以多梦、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激动、失眠、压抑感、易怒、疑病、嗜睡、不愉快感、抑郁、头痛等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状,对于这样一类人群,有规律适度的运动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于现代人常从过度疲劳走向过度安逸两个极端,《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论五劳,除了过劳之外也包含过逸所致疾病,“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司马迁曾提出:“凡身体不可太逸,太逸则血气不畅,最易生疾。”久逸不劳或运动不足使人气血瘀滞,运行不畅,减弱脏器功能和机体活力,现代运动医学证明,科学合理的运动能够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整个机体的活力,从而提高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延缓衰老的过程。
既往完成的国家973计划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中,采用慢性束缚法、力竭游泳结合限食、高营养饮食结合限制活动分别建立情绪抑郁、过度疲劳、过度安逸大鼠模型,证实上述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均可引起血管内皮结构功能损伤,并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相关因子的稳态失衡。通络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在改善局部病理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方面通心络胶囊与辛伐他汀相当,而在调节整体功能失调——NEI网络稳态失衡方面通心络胶囊明显优于辛伐他汀[9]。通心络胶囊中具有益气通络作用的人参、流气畅络的薤白分别对过度疲劳、情绪抑郁模型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对符合上述因素的亚健康人群开展的代谢组学研究显示,与高血压、高血脂密切相关的前体物质亦发生了代谢异常,通心络胶囊、单味人参、单味薤白均可有效改善上述动物模型的血浆酰基肉碱和脂类代谢紊乱状态,保护血管内皮结构与功能完整性,进而提出“超前干预、辨证施调”——血管病变早期干预策略[10-11],强调通过心理疏导、避免过劳、中医辨证施调,超早期预防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引发三高危险因素的发生。
综上,通络养生八字经之动形,提出养生之道、动形为基,动形塑身、流通气血,体欲常劳、劳勿过极,在传统的动形功法中动以养生,可达到孙思邈所谓“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的长寿目标。在现代体育项目中“徜徉”,愉悦身心,则可实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法国皮埃尔·德·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所赞扬的“体育,天神的欢愉,生命的动力”,“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愈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欢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体育精神。
[1] |
吴以岭, 魏聪, 贾振华, 等. 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J]. 中医杂志, 2013, 54(1): 3-7. WU Y L, WEI C, JIA Z H, et al. The core theory of vessel-collateral theory:balance of nutrient qi and defensive qi inhibition and restraining[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3, 54(1): 3-7. |
[2] |
吴以岭. 气络论[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9: 156-168. WU Y L. Theory of qi collaterals[M].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Press, 2019: 156-168. |
[3] |
鹿立."准老年人"健康与健康老龄化[N].中国人口报, 2012-9-24(3). LU L. "Quasi-elderly" health and healthy aging[N]. China Population Daily, 2012-9-24(3). |
[4]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 38(4): 292-344. Diabetes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ype 2 diabetes in China (2017 edi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 2018, 38(4): 292-344. |
[5] |
SCHEJA L, HEEREN J. The endocrine function of adipose tissues in health and cardiometabolic disease[J].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2019, 15(9): 507-524. DOI:10.1038/s41574-019-0230-6 |
[6] |
张慧, 周鸿儒, 郝媛媛, 等. 中药津力达颗粒通过提高棕色脂肪活性改善高脂饮食喂养小鼠的代谢紊乱[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9, 33(90): 748. ZHANG H, ZHOU H R, HAO Y Y, et a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lida Granule improves the metabolic disorder of high-fat diet-fed mice by improving the activity of brown fat[J].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2019, 33(90): 748. |
[7] |
ZHANG H, HAO Y, WEI C, et al. Chinese medicine Jinlida granules improve high-fat-diet induced metabolic. disorders via activation of brown adipose tissue in mice[J].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2019, 114: 108781. |
[8] |
杨博帆, 史婧卓, 李倩璟, 等. 过劳死的概念、现状及法医病理学思考[J]. 法医学杂志, 2019, 35(4): 455-458. YANG B F, SHI J Z, LI Q J, et al. The concept, status quo and forensic pathology of karoshi[J].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2019, 35(4): 455-458. |
[9] |
贾振华, 张秋艳, 袁国强, 等. 络气郁滞/虚滞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NEI网络指标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J]. 中医杂志, 2010, 51(12): 1121-1130. JIA Z H, ZHANG Q Y, YUAN G Q,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indices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s in the atherosclerosis model with collateral-qi stagnation/deficient stagnation syndrome type[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0, 51(12): 1121-1130. |
[10] |
CHEN S, WEI C, GAO P, et al. Effect of Allium macrostemon on a rat model of depression studied by using plasma lipid and acylcarnitine profiles from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14(89): 122-129. |
[11] |
DAI W, WEI C, KONG H, et al. Effec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ngxinluo on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rats studied by using urinary metabonomics based on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11, 56(1): 86-92. DOI:10.1016/j.jpba.2011.04.020 |
2. Key Laboratory of Cadiocerebrovascular Collateral Disease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
3. Hebei Yiling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
4. Hebei Yiling Pharmaceutical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
5.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6. Hebei Yiling Hospital,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