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樊晓靖, 石锦, 杨栋婷, 卞也, 王立存
- FAN Xiaojing, SHI Jin, YANG Dongting, BIAN Ye, WANG Licun
- 基于网络分析的《千金方》脏腑辨证配穴规律研究
- Research on the rules of matching acupoints of zangfu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Qianjinfang based on network analysis
- 天津中医药, 2021, 38(3): 340-343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38(3): 340-343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1.03.14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0-11-30
2. 脉景(杭州)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杭州 311121;
3.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 天津 300450;
4. 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天津 300350
《千金方》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由《备急千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组成。该著作记录了唐代及唐代以前大量医家的针灸处方,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1]。同时,《千金方》也是距今为止脏腑辨证理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专著[2]。该书脏腑辨证部分所记载的针灸处方共计742个,从中挖掘其选穴配穴规律对临床治疗疾病、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笔者首次提出“网络针灸学”的新概念,认为网络分析方法能辅助研究针灸穴位的配伍组合规律[3]。因此,本研究工作将网络分析技术运用于《千金方》脏腑病证治疗针灸腧穴应用规律的研究,通过穴位处方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对《千金方》中脏腑病证对应的针灸穴位处方进行归类、整理和挖掘,旨在探讨《千金方》中按脏腑辨证治疗疾病的选穴特点及配伍规律等,为指导临床治疗病证提供优选的针灸处方。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1998年12月出版的《千金方》。
1.2 纳入标准1)以针刺、艾灸为治疗方法。2)处方中腧穴个数大于等于两个穴位。3)症状及取穴完全一致的多个处方作为一条处方处理。
1.3 排除标准1)涉及妇人方与小儿方的针灸处方。2)治疗方法中包含中药、方剂等除针灸以外的方法。3)只提及经脉名称但未明确穴名的,如“足三阴三阳”“阳跷”等。4)只提及所属位置但无法确定具体穴位的,如“脚大趾”“两胁下”“肋端”等。
1.4 数据管理与数据库建立1)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标准的针灸处方条文,将条文中所辑录的病症按照《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4]中各脏腑本病及标病病症进行所属脏腑分类,建立包含来源、章节、所属脏腑、病症及穴位组成的Excel数据表,并参照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标准规范腧穴名称。2)按照脏腑辨证的分类方法,将表里脏腑作为一个系统,对纳入的处方所对应病症进行分类与归纳,建立了肺-大肠病症处方数据库、心-小肠病症处方数据库、脾-胃病症处方数据库、肝-胆病症处方数据库和肾-膀胱处方数据库。其中肺-大肠病症处方数据库共包含针灸处方123条,心-小肠病症处方数据库共包含针灸处方182条,脾-胃病症处方数据库共包含针灸处方142条,肝胆病症处方数据库共包含针灸处方166条,肾-膀胱病症处方数据库共包含针灸处方129条。
1.5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使用复杂网络分析软件Cytoscape[5]建立腧穴配伍网络,该网络以腧穴作为节点、以腧穴配伍关系作为边,并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网络分析。第1个层面是高频腧穴的分析,主要通过频次分析实现,初步反映处方中选用某个腧穴的频繁程度;第2个层面多个腧穴之间的组合规律,主要通过节点自由度、中介中心性指标分析选取,从而发掘出《千金方》按脏腑辨证用穴的核心腧穴。这两个层面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共同揭示《千金方》的遣方用穴的规律与特色。在提取出的网络图中,不同的节点代表不同的腧穴,节点的大小不同则表明其自由度不同,节点越大则表明其自由度越大,出现的频次越多,与之配伍的腧穴也越多。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腧穴之间的配伍关系,连线的粗细则代表关联性的强弱,关联性越强说明腧穴间配伍的次数越多,反之亦然。
2 结果 2.1 腧穴频次分析结果肺-大肠病症处方数据库共收录了123条符合纳排标准的针灸处方,共包含183个穴位,运用频次391次,选穴频次最多的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其中太溪、天突、章门运用8次,肺俞、巨阙运用7次,尺泽、膻中运用6次。
心-小肠病症处方数据库共收录了182条符合纳排标准的针灸处方,共包含224个穴位,运用频次581次,选穴频次最多的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其中间使、巨阙运用13次,水沟运用11次,曲池运用10次,大陵运用9次。
脾-胃病症处方数据库共收录了142条符合纳排标准的针灸处方,共包含217个穴位,运用频次484次。其中章门运用9次,其中选穴频次最多的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中脘运用8次,巨阙、厉兑、内庭、肾俞、足三里运用7次。
肝-胆病症处方数据库共收录了168条符合纳排标准的针灸处方,共包含235个穴位,运用频次615次,其中选穴频次最多的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其中昆仑运用11次,肝俞运用10次,前谷运用9次,百会、风池、然谷、肾俞、天柱、侠溪运用8次。
肾-膀胱病症处方数据库共收录了129条符合纳排标准的针灸处方,共包含180个穴位,运用频次409次,其中选穴频次最多的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其中关元运用11次,复溜、涌泉运用9次,承筋、大敦运用8次。
2.2 腧穴配伍网络核心腧穴节点分析本研究从整体网络图中,提取除了自由度和中介中心性均在均值以上的节点,进而挖掘出了紧密度高、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网络,分别如下:《千金方》肺-大肠病症处方核心输穴为:太溪、中脘、厉兑、天容、尺泽、肺俞、章门、天突、云门、风门、然谷,其中配伍频次最高的穴位为章门、风门。见图 1A。
《千金方》中心-小肠病症处方中的核心腧穴为:肝俞、阳陵泉、曲池、支沟、百会、间使、心俞、合谷、肾俞、风池,其中配伍频次最高的穴位为支沟和心俞。见图 1B。
《千金方》中脾-胃病症处方中的核心输穴为:本神、昆仑、天柱、间使、曲池、支沟、肝俞、合谷、章门、肾俞,其中配伍频次较高的穴位为章门和肾俞、章门和昆仑。见图 1C。
《千金方》中肝-胆病症处方中的核心输穴为:阳陵泉、百会、昆仑、天柱、肾俞、中渚、曲泉、通谷、侠溪、上关,其中配伍频次最高的穴位为曲泉和天柱。见图 1D。
《千金方》中肾-膀胱病症处方中的核心输穴为:复溜、太白、大敦、然谷、关元、太溪、涌泉、行间、承筋、阴陵泉,其中配伍频次最高的穴位为复溜和关元。见图 1E。
3 讨论 3.1 《千金方》中的脏腑辨证思想中医辨证有诸多方法,如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但都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千金方》沿袭唐代以前脏腑辨证的方法治疗疾病,旨在揭露疾病本质,如引用扁鹊所言“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利而发于气水,根在大肠”“虚则伤寒,寒则便泄脓血,或发里水,其根在小肠”。《千金方》中表里辨证的思想主要用来参与病症的虚实辨证[4],从属于脏腑辨证之中,脏属阴属虚,腑属阳属实,表现在肺的一些疾病如肺痿、肺痨等阴性虚性疾病,书中论治时皆属于肺脏,而咳嗽、痰饮等偏于阳性实性疾病在论治时则属于大肠腑,其他脏腑病症分类也均有此特点,如心系疾病症惊悸、舌论等被辑录在小肠腑一卷中,肝脏病症吐血等被辑录在胆腑卷中,尤其关于肺系疾病的治疗,主要以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调为其治疗特点[2]。
3.2 《千金方》选穴应用特点 3.2.1 以特定穴应用为主从特定穴使用频次统计中可以看出,《千金方》腧穴选用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定穴,其中以五输穴和募穴最多,占据特定穴使用频率的60 %以上。五输穴是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的总称,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输穴表达了脏腑经络之气从小到大,阳气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6]。对于五输穴所主病症,《难经·六十八难》中提出:“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诸逆气而泄。”《千金方》中五输穴的使用一是针对病症,如辑录在小肠腑篇的“气短不语”、辑录在肺脏篇的“短气不得语”和辑录在胃腑篇的“干呕”取穴时都选取了肺经合穴尺泽,二是针对病症部位,如辑录在头面篇的“臂不及头”、膀胱腑篇的“转筋在两臂”取穴时也都选取了尺泽穴。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千金方》中募穴主要用于治疗所属脏腑的疾病和相表里脏腑的疾病,如脾脏卷中的“饮食不消、腹哭胀满”和胃腑卷中的“腹中涨气、食欲多”选穴中均有脾经募穴章门,且章门是脾-胃病症核心处方中的腧穴。
3.2.2 以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应用为主根据《千金方》的腧穴归经频次统计结果显示,《千金方》选穴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膀胱经为十二正经之中阳气最盛的经脉,也是十二正经中路径最长、循行部位最广、腧穴数量最多、联系脏腑组织最多、涉及病症最广泛的一条经脉[7]。特定穴中的背俞穴均归于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具出于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背俞穴在正常条件下可以促进和调整脏腑的生理功能,在病理状态下又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脏腑功能恢复生理平衡[8]。现代亦有研究证明背俞穴的分布规律与脊神经阶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应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9-10]。
[1] |
孙思邈. 千金方[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 1-858. SUN S M. Qianjinfang[M]. 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998: 1-858. |
[2] |
谷建军. 《备急千金要方》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5(11): 921-923. GU J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er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eight categorie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Beiji qianjin yaofang[J].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0, 5(11): 921-923. |
[3] |
樊晓靖, 郭威, 张玉莲, 等. 网络针灸学: 一种挖掘穴位配伍规律及生物学机制的新策略[J]. 天津中医药, 2015, 32(2): 80-83. FAN X J, GUO W, ZHANG Y L, et al. Network acupuncture: a new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compatibility regularity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acupoints[J].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 32(2): 80-83. |
[4] |
朱文峰. 中医诊断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ZHU W F.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 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7. |
[5] |
张吉英. 数据挖掘技术在针灸处方配伍中的应用研究[D].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 19-20. ZHANG J Y.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y in the compatibility of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s[D]. Jina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4: 19-20. |
[6] |
李瑞. 从"五行互藏"探讨五输穴五行属性及主治的理论渊源[J]. 中国针灸, 2002, 22(10): 709-712. LI R. Probe into theoretical source of the property of five elements and indications of five-shu points from "five-elements storing each other"[J].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02, 22(10): 709-712. |
[7] |
姚斐, 赵毅, 蒋诗超. 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理论依据[J]. 中国针灸, 2015, 35(3): 295-298. YAO F, ZHAO Y, JIANG S C. The theorotical basis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from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J].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15, 35(3): 295-298. |
[8] |
贾杰, 赵京生. 脏腑背俞主治与足太阳膀胱经之关系[J]. 中国针灸, 2005, 25(6): 414-416. JIA J, ZHAO J S. Relation of indications of back-shu points of zang- and fu-organs with the bladder channel of foot-taiyang[J].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05, 25(6): 414-416. |
[9] |
崔承斌, 王京京. 从背俞穴与夹脊穴的关系论背俞功能带[J]. 中国针灸, 2005, 25(7): 483. CUI C B, WANG J J. On functional area of back-shu ba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ack-shu points and jiaji points[J].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05, 25(7): 483. |
[10] |
刘美娟. 应用背俞穴治疗内脏疾病的研究[J]. 中国针灸, 1996, 16(5): 25. LIU M J.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back-shu acu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visceral diseases[J].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1996, 16(5): 25. |
2. Maijing(Hangzhou) Health Management Co., Ltd, Hangzhou 311121, China;
3.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450, China;
4. Tianjin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ology, Tianjin 30035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