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  2021, Vol. 38 Issue (7): 826-829

文章信息

黄晓文, 杨帆, 吴昊, 施兰来, 朱文秀, 杨毅华, 王济, 王琦, 钟玉英
HUANG Xiaowen, YANG Fan, WU Hao, SHI Lanlai, ZHU Wenxiu, YANG Yihua, WANG Ji, WANG Qi, ZHONG Yuying
基于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的大学生中医体质健康管理模式构建与思考
Think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management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天津中医药, 2021, 38(7): 826-829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38(7): 826-829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1.07.0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1-04-02
基于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的大学生中医体质健康管理模式构建与思考
黄晓文1 , 杨帆2 , 吴昊1 , 施兰来1 , 朱文秀1 , 杨毅华1 , 王济2 , 王琦2 , 钟玉英1     
1.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深圳 518000;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摘要:中国大学生群体健康状况和体质偏颇程度不容乐观,其健康和体质管理问题急待解决,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现状入手,运用体质健康管理的原理与技术,结合学院型社区健康中心“六位一体”的功能,构建以中医体质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其关键模块包括基于体质辨识的健康资料收集并建立健康档案、进行体质健康辨识和疾病风险评估、基于体质学方法进行健康危险干预和健康促进、监测与反馈体质健康状态,并对疾病、亚健康、健康状态的大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与体质调理方案。该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可为推进和优化大学生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    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    体质管理    体质干预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人才资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关。大学生健康问题不仅关系着自身素质,也事关社会发展的未来。然而,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国内大学生身体素质呈持续下降态势,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的亚健康问题越来越明显[1]。有研究采用中医体质辨识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偏颇体质占相当高的比例,以阳虚质、阴虚质和气虚质居多[2]。因此,对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应该给予足够重视,而适宜的方法论与干预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健康管理理念逐步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得以实践。体质辨识作为健康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能够把握人群体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干预,可防治慢性病、改善亚健康状态,非常适宜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等基层单位开展。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是深圳首个在高校内以合作共建模式设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医疗机构,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有效推动学校健康工作深入发展,而且促进学生健康监测系统与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的信息协同,为提高大学生健康管理提供了基础。笔者将在运用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中医体质学方法探究大学生健康管理问题,进而构建一种基于中医体质的信息化、系统化、多角度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为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体质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健康管理 1.1 健康管理概念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态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3]。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认识的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健康管理理念逐步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得以延伸和拓展。高校作为特殊的社区来实施大学生健康管理,需要科学认识在校大学生当前的健康状况以及身心发育特点,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通过建立与高校社区卫生相适应的体质健康管理体系及运行方式而实践个体管理与群体管理并重的策略,对大学生开展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以提高其整体健康水平[4-5]

1.2 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管理现状

大学生群体处于特殊的生命阶段,约为中医学“三八”“三七”的生长发育期,具有固定的生理心理规律。依据体质学“生命过程论”的基本原理,此阶段为“气血渐充”,虽具生生之气,气血却易不相协。气有余则积气生火,发为常见的痤疮等热性疾患;气不足则不能温煦、推动,易形成畏寒怕冷的阳虚体质或水湿积聚的肥胖体型。血弱者常见生长发育不良;血盛而壅塞者则凝为瘀,血不利化为水,在大学生群体常表征为经带疾患。同时,该阶段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业压力巨大,不免案牍筹谋,又兼时下“熬夜”盛行,且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这些不良心理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与其体质特点叠加产生交互作用,符合体质学的“形神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原理,即心理、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最终形成偏颇体质。现阶段大学生对健康知识虽有一定了解,但大多自控能力差,缺乏健康管理的意识[6]。此外,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常包揽式地管理一切,导致其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普遍缺失。当离开父母独立到学校生活学习后,往往难以照顾好自己,生活方式不健康,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常会在原有偏颇体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80%以上的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健康管理不够重视,只有10%左右的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健康管理很有必要[7]。从宏观上,针对大学生开展健康管理是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从微观上,体质的平和、健康的维系是关乎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正处于各项行为意识不断完善的阶段,其自我健康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健康水平[8]。如能有计划地对健康进行科学管理,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身体健康水平,为做好其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体现“治未病”策略的重要价值,即减轻社会、高校与家庭的医疗卫生负担。在以相对低廉的费用投入获得超值的健康回报的同时,也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的人才保障,有助于实现中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但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管理受资金、人力及物力等方面条件的制约,尤其缺乏具有健康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健康管理的组织建设,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绝大多数都还是停留在锻炼靠体育课,生病去校医院的传统模式。健康管理各部门缺乏联动和沟通渠道,学生的健康信息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和共享。

2 基于社区体质健康服务信息系统探讨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

本研究所构建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是一种以学院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导,整合学校健康管理各部门,充分利用基于体质学理论建立的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并结合社区健康中心“六位一体”(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功能而达到资源共享,分工明确、协同工作的合理、有序、高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这是解决目前高校健康管理普遍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健康管理的思路,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主要包括4方面内容:1)基于体质辨识的健康资料收集并建立健康档案。2)体质健康辨识和疾病风险评估。3)基于体质学方法的健康危险干预和健康促进。4)监测与反馈体质健康状态,具体如下。

2.1 建立大学生电子体质健康档案

体质辨识法为健康管理提供了方法、工具与评估体系。中医体质量表在信息收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9],可在新生入学时用于收集学生的健康信息,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估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生理健康信息主要是入学的健康体检和体质测试,以此判定个人生理健康程度。包括生长发育的相关指标、一般医学指标检查、亚健康风险测评、生活方式调查、社会适应能力评估和一般身体素质测试均可成为中医体质辨识基本信息的有效构成部分。健康体检依托学院型社区健康中心进行,体质测试结果依托学校体育部的老师进行评估筛查。心理健康信息主要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心理健康内容,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老师进行评估筛查。健康管理各部门收集的健康信息录入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的个人健康档案模块中进行整合,形成学生的个人电子健康管理档案。

2.2 辨识体质和评估疾病风险

经中医体质学理论与技能培训合格的社区健康医务人员需结合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结果对学生进行前瞻性综合评价,运用体质辨识量表、体质辨识软件辨别大学生的体质类型和健康状态。体质类型可能存在单一偏颇体质和兼夹体质的多种状态,健康状态则包括身心健康评估、环境健康评估、健康危险因素及等级评估等多方面的定性定量健康管理评估。结合体质类型和健康评估结果可将大学生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3类人群。对处于疾病状态的学生将建立专科疾病档案,包括肺结核、严重贫血以及肥胖、心理疾病等,并立即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其他健康管理部门和学生本人。所有学生的健康状况评估结果上传至校园信息平台,学生登录个人账号密码可进行查询。

2.3 基于中医体质学进行健康危险干预和健康管理

健康干预是指根据健康评估得出的已有疾病和潜在疾病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是健康管理的落脚点与关键所在。健康干预可通过调节体质而实现。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因受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体质发生变化,从而使体质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动态可变性,此即为体质可调论的理论基础。结合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的实际情况,从体质角度进行健康干预,可行的方式包括饮食调养、运动调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养,操作简单,易于推广。根据学生的健康评估结果可将大学生分为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3类人群,其调养方式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2.3.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下的疾病状态的管理

对于处于疾病状态下的学生,按疾病分类管理,如将肥胖、低体质量、严重贫血、鼻炎、心理问题及其他慢性疾病等分类建立微信健康群并在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内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每一个群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医院的专科医生担任健康专员,每一组健康专员专门负责一类健康问题的管理,给予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健康教育。如是心理问题的管理,则需要增加一名专业心理老师,为有心理压力、抑郁情绪、焦虑紧张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与疏导;如需要进行运动干预,家庭医生则开具运动处方,体育教师可根据运动处方进行针对性运动锻炼指导。微信群内定时以多种形式宣讲形成该健康问题的病因、危害、防治、疾病的饮食、运动方案、中医调养、日常健康监测等相关内容,如线上健康讲座、专题宣教视频等。同时健康专员会根据学生动态的健康档案信息给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疾病自我管理方案,以短信的方式通过家庭医生服务信息推送平台发送给学生,并且提醒学生复查复诊时间。

2.3.2 中医体质学特色的亚健康状态管理

亚健康状态管理是大学生健康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中医体质学特色的亚健康状态管理在手段和方法上不仅注重病因,更强调以体质辨识的各种手段建立辨体施治的中医防治方案。基本方法是从中医治未病理论出发,根据亚健康测试以及生活方式调查而得出的中医体质辨识结果,遵循“辨体施养”“因人制宜”的原则制定运动、饮食、情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防治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调养指导,调整大学生体质的偏颇状态。例如,对于普遍可见的阳虚体质,遵循补肾温阳、益火之源的调体法则,其饮食调养应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运动调养应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适当进行舒缓柔和的户外活动,以不感劳累为度,且尽量避免在大风、寒冷、大雪的环境中锻炼;起居调养应注意腰部、背部和下肢保暖;情志调养应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利事件,及时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诸如此类,各种偏颇体质的调体方案由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根据体质辨识结果自动生成,并将其上传至校园信息平台,学生登录个人账号密码可进行查询。同时,社区健康中心设立由医院专家坐诊的“治未病”调理室,开展以体质辨识、中医药膏方、中医特色疗法、健康调养指导为核心的一系列“治未病”服务。这种针对不同体质类型的健康干预方案实现了个体健康管理与群体健康管理相结合,可形成养生、预防、治疗三者结合的中医特色亚健康管理模式。

2.3.3 体质健康教育促进对学生健康状态的管理

健康状态(即平和体质)的大学生管理相对比较容易,主要以健康教育干预为主。通过利用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的健康教育模块对学生实施个人和群体健康教育,促使学生做出最佳的健康行为选择,减少健康风险因素,预防亚健康和疾病。每学年初对学生的基本健康知识和体质知识进行摸底,筛选出大学生健康促进和体质改善优先干预项目,并结合全国健康宣传日主题制定出具有较好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内容全面生动,有医疗、教学、心理、体育、学生管理等多部门合作健康教育活动,还有利用宣传栏、多媒体系统、网络平台宣传健康知识,或者以互动为基点,进行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健康知识竞赛及社团活动。

2.4 体质健康状态的监测与反馈

除入学时的健康与体质信息外,平日健康管理各部门所产生的健康信息会不断完善或更新学生的个人体质健康电子档案,然后动态地进行分析评估,得出个性化的干预、指导意见,反馈给学生,如此循环反复,形成闭环管理,从而达到预期的健康和体质管理目标。

3 结语

笔者应用基于中医体质学方法的社区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建构一种全方位、系统化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实现体质健康档案电子化、体质健康评估动态化、体质健康干预个性化、体质健康教育互动化,打破了“只教育,不管理”的传统静态管理模式,体现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推进智慧健康校园的建设。同时,充分发挥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的“健康管理一站式服务”,使其健康意识和健康状况不断提升,通过建立标准化的体质调养方案降低了偏颇体质、亚健康及疾病的发生,为学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健康人才。

参考文献
[1]
万华军, 熊巨洋, 彭莹莹, 等. 健康中国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健康问题及管理策略[J]. 医学与社会, 2020, 33(3): 55-58.
WAN H J, XIONG J Y, PENG Y Y, et al. Health problem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y my country[J]. Medicine and Society, 2020, 33(3): 55-58.
[2]
周乃润. 中医体质辨识视角下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 28(12): 151-153.
ZHOU N R.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cal identification[J]. Bulletin of Sport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28(12): 151-153.
[3]
柴克生, 陈晶, 赖名慧. 大学生健康管理的"三三纵横"模式初探[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5, 12(2): 86-90.
CHAI K S, CHEN J, LAI M H.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hree-three aspect"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 health management[J]. 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5, 12(2): 86-90.
[4]
任丽平, 郑锴, 王柳行. 高校社区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初探[J]. 教育现代化, 2018, 5(6): 327-328.
REN L P, ZHENG K, WANG L X.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 communities[J].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2018, 5(6): 327-328.
[5]
王雪, 聂恒卓, 卜秀梅, 等. 高校社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J]. 医学信息, 2019, 32(2): 11-13.
WANG X, NIE H Z, BU X M, et a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hysical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llege community[J].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on, 2019, 32(2): 11-13.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2.004
[6]
王周凯欣, 符英丽. 在校大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认知和能力调查研究[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 16(15): 40-41.
WANG Z K X, FU Y 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self-health management cognition and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J]. Teaching and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Forum), 2019, 16(5): 40-41. DOI:10.3969/j.issn.1008-2549.2019.05.016
[7]
欧阳晓辉, 张毅, 水丹艳. 试论如何利用新媒体助力大学生健康管理[J]. 新校园, 2018, 12(3): 143.
OUYANG X H, ZHANG Y, SHUI D Y. On how to use new media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management[J]. New Campus, 2018, 12(3): 143.
[8]
冯游游.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探索[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 12(20): 96-98.
FENG Y Y. Exploration of the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J]. China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2020, 12(20): 96-98.
[9]
朱燕波, 王琦, 虞晓含, 等. 8448例一般人群中医体质兼夹状况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9): 4337-4341.
ZHU Y B, WANG Q, YU X H, et al. Analysis of 8448 ca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in general population[J].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20, 35(9): 4337-4341.
Think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management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HUANG Xiaowen1 , YANG Fan2 , WU Hao1 , SHI Lanlai1 , ZHU Wenxiu1 , YANG Yihua1 , WANG Ji2 , WANG Qi2 , ZHONG Yuying1     
1. Shenzh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enzhen 518000,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e health status and constitution bia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re not optimistic, and their health and constitu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which needs to be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the whole society.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titution health management, us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constitution health management and combining the "six-in-one" function of the college-type social health center,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llege students' constitution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nd the platform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 Its key modules include health data collection and health file establishment based on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health identification and disease risk assessment, health risk inter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based on constitution method,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of constitution health status, and put forward targeted health management and constitution conditioning programs for sick, sub-healthy and healthy college students. This model of constitution health managemen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and optimizing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managemen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itution management    constitution inter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