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  2021, Vol. 38 Issue (8): 958-960

文章信息

吴涛涛, 吴玉琦, 王雅琦, 朱玲慧, 赵蔚波, 李英帅
WU Taotao, WU Yuqi, WANG Yaqi, ZHU Linghui, ZHAO Weibo, LI Yingshuai
浅谈中医体质学人文精神的4个维度
Discussion on four dimensions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天津中医药, 2021, 38(8): 958-960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38(8): 958-960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1.08.0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1-05-07
浅谈中医体质学人文精神的4个维度
吴涛涛 , 吴玉琦 , 王雅琦 , 朱玲慧 , 赵蔚波 , 李英帅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 北京 100029
摘要:通过探讨中医体质学在科学研究与医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认为中医体质学在两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患者的社会属性与人文需求,其中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科研活动所承载的科学精神、“辨体调体”所承载的人道原则、“三辨”诊疗模式与三级预防体系所承载的生命原则和“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所承载的和谐观4个维度。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    人文精神    医学异化    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经济及医学技术的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提升,但同时也产生了医患矛盾加深、医保负担加重等医学异化问题,其实质是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在医学领域的反映[1]。因此提高医学从业人员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识,开展医学人文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中医体质学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临床实践方面都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的社会属性和人文需求,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可概括为如下4个维度。

1 科学精神——中医体质学科学研究活动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并不是与人文精神相对立的概念,如果医学科学家能够坚持医学的科学精神,实际上同时所表现的就是医学科学家的“人文精神”。当科学家在进行医学研究的时候,这种精神动力会使得医学研究的发展符合真理性原则,符合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2]

1.1 勤求博采,科研热心无惧艰难险阻

科学创新需要发现问题,更需要付出努力去解决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从“疾病医学”向“预防医学”过渡,从“群体医学”向“个体化医学”转变。王琦院士深刻认识到现有的中医理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医学日益增加的需求,需要突破原有理论框架,发掘中医药宝库,开拓新的领域,于是开始了中医体质学的研究。

为了客观地对体质分类及特征进行表述,王院士检索了106种自《黄帝内经》至民国期间重要古代文献及60余种现代文献,根据对古籍的检索和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提出了9种中医体质分类的假说[3],近年来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实践也进一步验证了此假说的科学性[4]。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医体质学的成果得到了科学界以及社会国家的认可,在国内外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体质辨识法作为唯一的中医药内容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体质量表被翻译为8种语言在多国传播,《中医体质学》教材被日本、韩国等国家翻译并重印多次[5]

1.2 守正创新,传统中医拥抱现代科学

中医是否科学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它。王院士带领团队积极开展中医体质与现代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流行病学、免疫遗传学和多组学等多学科的优势应用到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上来,从微观遗传到宏观表型等多个维度阐释了中医体质学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促进了中医的现代化。

以痰湿体质的研究为例,通过检索古代文献发现“肥人多痰”“肥人湿多”,因“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易“传为消渴”[3]。现代研究表明,痰湿体质存在微循环异常、胰岛素抵抗、慢性低度炎症等代谢紊乱的特征;易发高脂血症、糖尿病、中心性肥胖等病[6]

2 人道原则——中医体质学“辨体调体”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在医疗过程当中,医生具有医学知识储备,在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一定要秉承人道原则,为患者着想。中医体质学在体质辨识、防治方法的选择上都考虑到了这一点。

2.1 形神构成的体质分类维度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医者就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在体质分类时就考虑到了患者的生活环境与心理特点。比如《黄帝内经》中的“形志苦乐体质分类法”认为:患者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不同,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有“苦”“乐”之分。王院士的9种体质分类法认为,人从胎儿时期开始就会受社会关系的影响,在胎中的时候,孕母的情操、道德方面的修养、精神及心情状态,会以“外相内应”的方式影响胎儿[7]。而在青年、中年、老年时期因社会角色的转变,情感特征不同,对体质造成的影响更是不同。所以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不同的体质具有特异的心理特征和发病倾向,比如气郁体质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疑,易患脏躁及郁证等[7]。这种形神结合的体质辨识方法能更准确全面地衡量一个人的整体状态。

2.2 调体防治疾病

中医体质学认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的心理特点及情感发展不同,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异,所患疾病也不同。所以在治疗相关疾病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患者的社会属性,主张治“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调体重视情志调摄,并且鼓励患者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来改善患者的社会关系。比如因为气郁质具有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疑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情志调摄时会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在调体药物的选择上,多使用药食同源的药物,如痰湿调体方中昆布、橘红、荷叶、山楂等均为药食同源药物,容易入口且毒副作用小。药物调体的同时结合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和精神养生等投入较少的调体养生防病的方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在预防方面,通过改善患者体质,让患者不发病、少发病、轻发病,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3 生命原则——“三辨”诊疗模式与三级预防体系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医学的最高目标是保卫人的生命,即所谓的医学人道主义。在如何对待生命的问题上,即体现了人文精神。中医体质学创立了“三辨”诊疗模式与三级预防体系,从个体维度和群体维度保障了患者的生命。

3.1 个体维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最大程度保卫患者的生命,就要给予患者最准确的诊断和适合的治疗,要因人施治、权衡制宜。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体质之人对药物的耐受也各有差异,因此立法处方应充分考虑体质因素。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综合考虑体质、疾病和证候之间的内在关系,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能更加全面地认识“病的人”与“人的病”,因而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临床研究证据表明,痰湿调体方在改善痰湿症状的同时,患者的体质量、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有所改善[8]

3.2 群体维度——体质三级预防体系

如果说“三辨”诊疗模式更多针对个体的生命健康,那么三级预防体系则体现了更高层次的人道主义精神——群体预防。体质三级预防,即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在未发病阶段,通过药物和多种养生手段改善偏颇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在疾病临床前期,调整体质,及早进行干预,防止发病;在已发病阶段,通过掌握个体体质差异,确定疾病的发病特点及变化倾向,防止疾病加重与并发症发生。体质三级预防体系实现了从异病同治到异病同防、从单个疾病预防到一类疾病预防的转变,为实现群体预防提供了思路和方法[6]

4 和谐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可理解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形神合一”可理解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若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就会受到自然灾害和诸如瘟疫等疾病的影响;人若不能与社会和谐相处,就会产生一系列心身疾病、精神疾病。因此,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医学思想对于医学与人文的交融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医体质学通过确立“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平和体质架构,在回答人的健康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4.1 “天人合一”

《黄帝内经》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同自然界四时阴阳转化一致的生命节律。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的形成和变化受自然环境影响,人体内在的调节机制会与各种环境因素保持着动态平衡,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必须依据自然界四时阴阳交替调适生活起居,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健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体质学当中的应用。

4.2 “形神合一”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综合,即“形”与“神”的综合。“形”与“神”之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和变异性,特定的躯体素质总是表现为特定的心理倾向,而又因为不同个体的生活经历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同种躯体素质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个体只有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人、社会和谐相处,才能做到“形”与“神”的合一。只有这样,才称“形与神俱”,才能和“上古之人”一样,“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形神合一”思想在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具体体现。

5 小结

中医体质学在科研和医疗活动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文与科学交融。中医体质学的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医学的发展趋势,可为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中的参与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涂汉军. 论医学的人文性及医学人文研究[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3, 32(1): 71-74.
TU H J. On humanism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humanism research[J].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2013, 32(1): 71-74.
[2]
王玉柱. 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2.
WANG Y Z. Refl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humanistic spirit[D].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12.
[3]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4): 1-8.
WANG Q.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basis of nine basic constitutions in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5, 28(4): 1-8.
[4]
白明华, 王济, 郑燕飞, 等. 基于108015例样本数据的中国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征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43(6): 498-507.
BAI M H, WANG J, ZHENG Y F, et 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CM body constitution types in Chinese population based on data of 108015 case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43(6): 498-507. DOI:10.3969/j.issn.1006-2157.2020.06.010
[5]
倪诚, 李英帅, 王琦. 中医体质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J]. 天津中医药, 2019, 36(2): 108-111.
NI C, LI Y S, WANG Q.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research for 40 years[J].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6(2): 108-111.
[6]
王琦. 痰湿体质系列研究及在代谢性慢病防控中的应用[J]. 天津中医药, 2020, 37(1): 4-8.
WANG Q. A series of studies on 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J].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37(1): 4-8.
[7]
王琦. 中医体质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16.
WANG Q. Theory on constit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8: 116.
[8]
王鑫, 王济, 李玲孺, 等. 王琦"痰湿调体方"干预痰湿体质效果评价[J]. 天津中医药, 2019, 36(4): 319-321.
WANG X, WANG J, LI L R, et al. Evaluation of interventive effect of WANG Qi's "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 conditioning formula" in treating phlegm-dampness constitution[J].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6(4): 319-321.
Discussion on four dimensions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WU Taotao , WU Yuqi , WANG Yaqi , ZHU Linghui , ZHAO Weibo , LI Yingshuai     
National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By discuss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constitu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edical activities, we think that the TCM constitution takes the social attributes and humanistic needs of patients into account, including four dimensions such as the scientific spirit carried by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the humane principle carried by "the constitu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conditioning", the life principle carried by "differentiation of constitution, disease and syndrome" and three-level prevention system, and the concept of harmony carried by "the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and the unity of body and spirit".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humanistic spirit    medical alienation    people-orie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