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杨志飞, 汪吴娇, 武玉泽, 等.
- YANG Zhifei, WANG Wujiao, WU Yuze, et al.
-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可视化分析
-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microvascular angina based on CiteSpace
- 天津中医药, 2023, 40(11): 1394-1401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3, 40(11): 1394-1401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3.11.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3-08-03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700;
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78
微血管性心绞痛(MVA)又称心脏X综合征,多由心脏前小动脉或小动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以心绞痛为典型临床表现,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结果无明显冠状动脉阻塞病变,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冠状动脉微血管血流储备损害和内皮功能的不全有关,其发病率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尤其好发于绝经后的女性,临床上目前还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以西医基础治疗为主[1-3],主要症状为胸痛,伴气短乏力、胸闷心慌,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近年来,因中医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和个体化的治疗思维,中药通过多中心、多靶点、多种形式发挥药效,在治疗微血管心绞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可能具有一定优势[4]。因此文章运用CiteSpace对中医药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探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4大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式为(“中医”OR“中药”OR“中医药”OR“中成药”OR“中西医”OR“中草药”OR“汤”OR“方”OR“丸”OR“散”OR“丹”OR“颗粒”OR“胶囊”OR “注射液”OR “提取物”)AND(“微血管性心绞痛” OR “心脏X综合征”),检索时间跨度为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
1.2 纳入标准已发表的所有研究主题为中医药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文献。
1.3 排除标准文献主题不符;信息不完整的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硕博士论文;其他文献类型,如会议摘要、新闻、报纸、科普、信函等。
1.4 数据分析 1.4.1 数据的处理转化将检索到的文献题录以Refworks格式导入NoteExpress,运用软件自带除重功能进行除重后阅读文题与摘要,必要时阅读全文筛选文献,将最终筛选的文献题目导出,并以“download_***txt”格式命名,选择CiteSpace内置转换器将导出文件转换成可识别的格式。
1.4.2 数据的清洗与规范进行合作机构可视化分析前,将同一机构的不同名称进行合并,二级机构合并到一级机构,科室合并到医院,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前,表达不规范的关键词转化为规范化表达,意思相近的关键词转化为一种表达形式。
1.4.3 软件参数设置使用CiteSpace5.7.R5对纳入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软件参数设置:时间跨度设置为1995年1月—2023年5月,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节点类型分别设置为机构、作者、关键词,阈值选择标准设置为topN=50,修剪方法设置为“Pathfinder”与“Pruning sliced networks”法,其他参数均为默认值。
1.4.4 合作、机构、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使用普莱斯定律计算核心作者的最小发文量M=0.749×Nmax1/2(M取整数,Nmax为发文量最多者的发文数),统计核心作者人数和核心作者发文总数的占比,大于50%以上表明形成核心作者群。
合作和机构共现图谱中的节点半径越大,表明作者或机构发文量越多,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或机构间的合作,连线越粗合作越密切[5]。
关键词聚类时编号越小,表明该聚类越大,包含的节点越多。轮廓值越大表明聚类相似性越大。根据网络结构和聚类清晰度,使用模块值和平均轮廓值(Q值与S值)评价聚类效果。Q值>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S值>0.5表明聚类合理,S值>0.7表明聚类令人信服[6-7]。
2 可视化分析结果 2.1 检索结果及年发文趋势 2.1.1 检索结果初步检索到文献1 442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分别184、108、522、628篇,使用NoteExpress软件除重后剩余778篇,阅读题目与摘要,必要时阅读全文,排除与主题不符文献,最终纳入301篇。
2.1.2 发文趋势年发文量可以反映某领域随时间的发展状况,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995—2006年发文量较少,2007—2016年发文量增长较缓慢,2017—2022年发文量逐渐增加,大部分年份发文量大于20篇,2023年截至5月发文12篇,未用于年发文趋势统计。见图 1。
2.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生成节点823个,连线1 723条,网络密度为0.005 1,表明发文作者共823人,作者之间的合作线1 723条。根据普莱斯定律计算出核心作者最小发文量M=2.80,取整数为3,核心作者共32人,共发文138篇,占总发文量的45.8%,小于50%,表明未形成显著的核心作者群。见图 2。由作者合作图谱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从事中医药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研究的团队较少,其中以毛静远、王贤良、王恒和、葛永彬、张运、王强为核心成员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稳定,发文量大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团队,发文量前3名的作者分别为毛静远14篇、王贤良9篇、王恒和7篇,发文量≥4篇的作者见表 1。
2.3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机构合作网络图谱生成节点271个,连线118条,网络密度0.003 2,表明纳入研究机构271家,从图谱可以看出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医院校及中医医院,西医机构相对较少,机构间有一定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但合作较少。见图 3。发文量前3名的机构分别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篇、天津中医药大学19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9篇,也是主要研究学者的所在机构,发文量≥5篇的机构见表 2。
2.4 关键词分析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是文献核心主题的概括,对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可探寻该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趋势,关键词中心性则反映了其在整个关键词共现网络中的重要性,中心性数值越大,该关键词的影响力越强,中心性≥0.1的关键词具有高中心性。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共现图谱见图 4、表 3。所纳入文献关键词节点共有405个,连线1 251条,网络密度为0.015 3。词频≥5次的关键词有35个,高中心性的关键词8个,分别为心脏X综合征、微血管性心绞痛、中医药、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平板运动试验、血管内皮功能、胸痹。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采用LLR法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聚类信息表见表 4,聚类图谱见图 5。聚类模块性指数值Q=0.561 6>0.3,聚类轮廓性指数值S=0.823 2>0.7,表明聚类结构显著且结果令人信服。共产生13个聚类标签,其中聚类#0、#1、#5为研究的主题微血管性心绞痛,#4、#10主要为该疾病的诊断即有心绞痛的症状、运动平板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9为该病的好发人群即该病多发生于女性,#3、#6是该领域的基础研究,#2、#7、#8、#11、#12为治疗及临床疗效研究。
2.4.3 关键词突现分析关键词突现反映的是某一时间段内某些关键词增加明显,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可以看出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演变趋势可以预测下一阶段的前沿热点研究[8]。突现分析得到20个突现词,见图 6。“心脏X综合征”是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其次是“平板运动试验”“尼可地尔”“通心络胶囊”等,表明这些突现词最受研究学者们的关注。从突现时间看2010年以前学者们主要关注点为“冠状动脉造影”“心脏X综合征”“内皮素”“通心络胶囊”“平板运动试验”“理气宽胸活血发”“心电图”“心绞痛”“C反应蛋白”,2011—2015年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丹红注射液”“临床观察”“益心舒胶囊”“复方丹参滴丸”“中西医结合”,2017年以后学者们主要的关注点为“尼可地尔”“超敏C反应蛋白”“临床疗效”“微血管心绞痛”,其中“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2个突现词延续至今。涉及诊断、临床疗效观察、基础研究、系统评价及网状药理学等方面。
3 讨论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主题为中医药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趋势,以期为学者全面了解该领域提供参考。
3.1 研究现状从发文趋势上看,中医药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第1篇文献出现在1995年,2006年以前发文量较少,2007—2016年发文量缓慢增加,2017年以后年发文量较之前增加明显,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发文总量较少,仅有301篇。从发文作者来看,该领域的研究学者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核心团队缺乏,仅有一个规模较大、合作密切的研究团队,其余研究团队内部核心人员与发文量均较少。从发文机构来看,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医院校与中医医院,西医医院较少,机构间有一定的合作与交流,但是合作的规模较小,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合作趋势,北京、天津地区合作最为密切。
随着2020年《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与2022年《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的发布,预测未来该领域会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者会逐渐增多,发文量会逐年增加,各研究学者与研究机构间应增加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增加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的合作,特别是核心研究团队、核心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同时增加跨区域合作,促进该领域进一步发展。
3.2 研究热点与趋势本研究结合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分析与突现词,分析中医药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
3.2.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涉及聚类#4(平板运动试验)与聚类#10(心绞痛),关键词与突现词涉及“平板运动试验”“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血流量储备”等,目前西医[9]对于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存在客观的心肌缺血症状,即心绞痛的症状。2)客观的心肌缺血记录,即平板运动试验阳性。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不能诊断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4)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少,从关键词及聚类结果可以看出中医对于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基本与西医相似。
3.2.2 中医证型治法与临床疗效观察中医治法与临床疗效观察主要涉及聚类#2(临床疗效)、聚类#7(中医药)、聚类#8(气虚血瘀)、聚类#11(血府逐瘀汤)、聚类#12(气阴两虚),关键词与突现词主要涉及“中西医结合”“通心络胶囊”“麝香保心丸”“尼可地尔”“丹参注射液”“临床观察”“血府逐瘀汤”“气虚血瘀”“辨证论治”“复方丹参滴丸”“理气宽胸活血法”“临床疗效”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精准的辨证是施治的基础,目前中医药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辨证分型尚未取得统一,张敏州等[10]认为绝大多数患者伴有血瘀证表现,气虚血瘀的患者居多,亦有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气阴两虚的患者,目前学者们认为微血管性心绞痛主要涉及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和心血瘀阻证[10-11],从本研究的高频词与突现词可以看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12-13]。
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较多,王永新[14]的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以减少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对患者心电图ST段与T波改善效果明显,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璐等[15]的研究发现,西医基础治疗加用麝香保心丸可明显患者心绞痛的程度,改善心肌断层显像缺血情况。许瑞等[16]的研究发现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患者心绞痛症状。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微血管心绞痛也受到学者们的广泛重视,如尼可地尔、地尔硫卓等西医经典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药物,如郭兴邦等[13]的研究表明对于气阴两虚型的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中药联合尼可地尔相对于单独使用尼可地尔在临床有效率、Duke运动平板评分、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具有优势。总的来说中医药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疗效方面主要集中在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改善心肌缺血,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
3.2.3 机制研究机制研究方面主要涉及聚类#3(内皮功能),涉及的关键词及突现词有“血管内皮功能”“C反应蛋白”“内皮素”“超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炎症因子”等,魏瑛[17]的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与常规西药组相比,通心络胶囊组血清中一氧化氮水平更高,血管内皮素-1的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朱薇[18]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西医基础治疗,血府逐瘀汤在降低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内皮素的效果更显著。总的来说中医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血管内皮一氧化氮与内皮素含量的平衡,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发挥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作用。
3.2.4 Meta分析与网络药理学的运用Meta分析通过科学、规范、合理的方式对已有研究的数据进行整合,使得研究的证据等级更高,为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更高等级的循证医学证据,如毛天诗等[19] 1项纳入25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表明,联合中药治疗在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运动平板试验总运动时间、血管内皮素-1水平、血浆一氧化氮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数据挖掘可以对中医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基于此可以发现总结学者们使用频繁且疗效显著的单味药物或药对,再使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寻找可能存在的作用通路与靶点,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刘振飞等[20]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用药规律,同时使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其作用机制,发现丹参-川芎配伍是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重要药对,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活性较高,为中医药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4 小结本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医药治疗微血管心绞痛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可视化分析,第一篇相关报道出现在1995年,此后约10年间中医药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一直处于相对较少,2007年开始该领域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医药治疗微血管心绞痛方面的文章数量逐渐增多,相关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集中在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包括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要的研究学者包括毛静远、王贤良、王恒和、葛永彬、张运、王强等,结合机构及学者的发文数量来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毛静远教授团队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团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研究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针对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中医证型、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以及相关机制进行了研究。目前诊断方面与西医相似,即存在心绞痛症状、平板运动试验阳性、造影不能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少;中医证型方面气虚血瘀、气阴两虚两种证型受到关注较多,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心血瘀阻证也见于微血管性心绞痛的患者;临床疗效方面可以发现中医药可以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缓解心绞痛发作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综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基础研究方面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管内皮一氧化氮与内皮素含量的平衡,减少超敏C反应蛋白、IL-6、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微血管心绞痛的发生。
5 局限性与展望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的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直观展示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由于Pubmed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相关文献数量较少,共计12篇,故未纳入分析,此外中文数据库不能对文章共被引情况进行体现以及文献质量的参差不齐,均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局限性。
建议未来机构间加强合作、开展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在基础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优势。
[1] |
林谦, 吴宗贵, 张立晶, 等.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 20(21): 3841-3850. LIN Q, WU Z G, ZHANG L J, et al. Expert consensu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2022, 20(21): 3841-3850.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2.21.001 |
[2] |
陈浩, 龚涛, 王晓霞, 等. 中国多学科微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12): 1149-1165. CHEN H, GONG T, WANG X X, et al. Chinese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crovascular diseases[J].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 2020, 35(12): 1149-1165.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0.12.001 |
[3] |
赵鑫, 周亚滨, 王贺. 中医辨证论治微血管性心绞痛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急症, 2022, 31(1): 174-177. ZHAO X, ZHOU Y B, WANG H. Research progress on treatment of microvascular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J]. Journal of Emergen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31(1): 174-177. |
[4] |
曾秋悦, 谢甜甜, 张培影. 中医药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研究进展[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2(1): 76-78. ZENG Q Y, XIE T T, ZHANG P Y. Research progress on treatment of microvascular angina pector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Journ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2022, 42(1): 76-78. |
[5] |
白雪, 郭非非, 佟琳, 等. 近二十年安宫牛黄丸研究现状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48(5): 1381-1392. BAI X, GUO F F, TONG L, et al. CiteSpace knowledge map analysis of Angong Niuhuang Pill in recent twenty years[J].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23, 48(5): 1381-1392. DOI:10.19540/j.cnki.cjcmm.20221025.501 |
[6] |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253. CHEN Y, CHEN C M, LIU Z Y, et al. The methodology function of CiteSpace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5, 33(2): 242-253. DOI:10.3969/j.issn.1003-2053.2015.02.009 |
[7] |
李岩, 高惠贤, 吴涛涛, 等.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痰湿体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23, 18(8): 1152-1159. LI Y, GAO H X, WU T T, et al. Visual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p of phlegm-damp constitution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J]. World Chinese Medicine, 2023, 18(8): 1152-1159.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3.08.016 |
[8] |
李雪, 肖凯文, 陈燕清, 等.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48(6): 1673-1681. LI X, XIAO K W, CHEN Y Q, et al. Visual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recent ten years[J].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23, 48(6): 1673-1681. DOI:10.19540/j.cnki.cjcmm.20221206.501 |
[9] |
ONG P, CAMICI P G, BELTRAME J F, et 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icrovascular ang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8, 250: 16-20. DOI:10.1016/j.ijcard.2017.08.068 |
[10] |
张敏州, 李新梅, 邹旭, 等. 微血管性心绞痛中医辨证施治的探讨[J]. 实用医学杂志, 2001, 17(2): 177. ZHANG M Z, LI X M, ZOU X, et al.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microvascular angina pectoris[J]. Th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2001, 17(2): 177. |
[11] |
毕颖斐, 毛静远. 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与微血管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调查[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9(5): 498-501. BI Y F, MAO J Y. Expert investig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yndrome elements of microvascular angina pectoris and stable angina pectoris induced by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2, 29(5): 498-501. |
[12] |
丛丛, 李先强, 胡莹, 等. 四物加人参汤加减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J]. 时珍国医国药, 2022, 33(10): 2431-2434. CONG C, LI X Q, HU Y,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microvascular angina pectoris with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by Siwu plus Ginseng Decoction[J].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22, 33(10): 2431-2434. |
[13] |
郭兴邦, 胡美琴, 高锐婷, 等.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气阴两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评价[J]. 药物评价研究, 2020, 43(8): 1597-1601. GUO X B, HU M Q, GAO R T, et al. Clinical evaluation of Yiqi Fumai Lyophilized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nicorandil in treatment of microvascular angina with qi and yin deficiency[J]. Drug Evaluation Research, 2020, 43(8): 1597-1601. |
[14] |
王永新. 通心络胶囊治疗女性微血管性心绞痛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3): 175-176. WANG Y X.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ongxinluo capsule on the treatment of female microvascular angina[J].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18(3): 175-176. |
[15] |
方璐, 丰文俊. 麝香保心丸治疗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性心绞痛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 21(8): 118-120. FANG L, FENG W J.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Shexiang Baoxin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stable microvascular angina pectoris[J].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2023, 21(8): 118-120. |
[16] |
许瑞, 王研, 闫金慧, 等.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稳定型微血管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22, 31(6): 985-989. XU R, WANG Y, YAN J H, et al. Clinical effect of Xuefu Zhuyu Decoction on patients with primary stable microvascular angina and its observation on hs-CRP, IL-1β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J]. Journal of Emergen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31(6): 985-989. |
[17] |
魏瑛. 用通心络胶囊对女性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10): 172-174. WEI Y. Study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ongxinluo Capsule on female patients with microvascular angina pectoris[J]. 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18, 16(10): 172-174. |
[18] |
朱薇.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疗效及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陕西中医, 2019, 40(1): 46-48. ZHU W. Therapeutic effect of modified Xuefu Zhuyu Decoction on microvascular angina pectoris and its impact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J]. Sha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40(1): 46-48. |
[19] |
毛天诗, 纪翔, 冯汝丽, 等. 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Meta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22, 17(17): 2464-2471. MAO T S, JI X, FENG R L, et al. Meta-analysis of Yiqi Huoxue Formulas in the treatment of microvascular angina[J]. World Chinese Medicine, 2022, 17(17): 2464-2471. |
[20] |
刘振飞, 刘爽, 张世亮. 中药复方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J]. 山西中医, 2022, 38(2): 55-60. LIU Z F, LIU S, ZHANG S L. Study on the medication law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microvascular angina pectoris[J]. Sh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38(2): 55-60. |
2.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
3.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