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谭春梅, 潘亦婧, 刘先琼, 等.
- TAN Chunmei, PAN Yijing, LIU Xianqiong, et al.
- 姜杜仲炮制历史沿革及经典名方探讨
- Discuss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processing of ginger-roasted eucommiae cortex and the famou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 天津中医药, 2024, 41(3): 393-397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1(3): 393-397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4.03.20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3-12-11
杜仲植物Eucommia ulmoides Oliv. 为杜仲科杜仲属多年生落叶乔木,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是中国的特有树种,被称为“黄金植物”,全身都可入药[1]。杜仲是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在清明至夏至间采集[2]。杜仲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杜仲味辛平,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思仙,生山谷”,被列为上品[3-4]。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固经安胎、降血压之功效,为临床上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之要药[5]。杜仲是中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材,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用药历史[6]。据历代典籍记载,杜仲的炮制方法多样,有净制、切制、炒制、盐炙、蜜炙、姜汁炙、酒拌炒焦、炒炭等[7]。杜仲炮制的意图,去外皮是去除木栓层部分,使药材纯净,选取质量好的药用部位入药;切制有利于调配[8];炙、炒是为了“断丝”,更利于煎煮和粉碎,杜仲胶丝为非有效成分,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杜仲胶丝经高温破坏后,更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9];辅料制是借辅料的作用,更好地发挥疗效。杜仲炮制后入药最早见于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论》“凡使,削取粗皮……”[10]《本草经集注》曰:“用之薄削去上甲皮横理,切令丝断也。”[11]宋代以前杜仲主要为切制生用,宋代以后除了继承前代的炮制方法外,新增加辅料炮制的方法,姜汁炮制的方法开始出现[7]。明清本草广泛记载了盐水炒、盐酒炒等炮制方法。《证治准绳》曰:“与麦麸同炒至丝断。”[12]《本草备要》曰:“去粗皮,分别用酥炙、酒炙、蜜炙、盐酒炒、姜汁炒,炒至丝断。”[13]随着时代的发展,杜仲的炮制方法日趋简化,有许多炮制方法近乎失传,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只收录了切制生用、盐炙的炮制方法[14]。古籍记载杜仲姜汁炙历史悠久,首次记载于宋朝的《类证活人书》,姜汁与杜仲共炙,可助杜仲解除寒湿所引起的腰脊痛及胎动不安,中医药古籍中也有许多姜杜仲经典名方的记载。然而,由于战乱等原因,姜杜仲在清末民初时期意外失传,虽坊间还有使用,但在历代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各地中药炮制规范中均未收载。为完善杜仲饮片的临床应用,笔者查阅古今杜仲姜炙的相关古籍及现代文献资料,对其炮制历史沿革、现代炮制工艺、功效考证及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汇总,为后续杜仲炮制饮片的扩大应用及其炮制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
1 炮制研究 1.1 炮制历史沿革姜炙杜仲历史悠久。经考证,杜仲姜炙的炮制方法首次记载于宋代的《类证活人书》[15],称“姜汁炙”,此时期姜杜仲快速发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去皮,姜炒断丝”,“先去上粗皮令净,以生姜汁涂炙令香熟,令无丝为度,或只锉碎以姜汁拌炒,令丝绝亦得。”《济生方》记载:“去皮,剉,姜汁浸,炒去丝。”《女科百问》曰:“去皮,姜制,炒黑。”《普济方》曰:“去皮,剉,姜汁淹,炒断丝。”《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记载:“姜制炒断丝。”至明代,在这一时期,火制以“炒”法为主,“姜汁炙”法得以延用并繁荣发展,多本古籍如《本草蒙筌》《普济方》等均有记载,《本草蒙筌》曰:“刮净粗皮,咀成薄片,姜汁润透,连炒去丝。”《普济方》记载:“去皮,剉,姜汁淹,炒断丝”,“去皮,生姜炙尽”,“去粗皮,剉碎,生姜自然汁浸一宿慢火炒”,“去皮,生姜炙丝尽,用佳。”进一步丰富了姜杜仲的炮制理论和炮制方法。姜杜仲的历史沿革[15-21]见表 1。
随着古人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在姜杜仲的应用过程中也衍生出繁多的炮制方法,除单用姜汁炮制杜仲以外,另加其他辅料共制,创造了生姜汁与酒、生姜汁与蜜共制杜仲的方法[22]。姜与其他辅料共制的方法[21, 23-28]详情见表 2。
1.2 现代炮制工艺经过历史更迭,姜杜仲可能由于战乱等历史因素,目前处于近乎失传的困境。历代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杜仲炮制品项下只收录了盐杜仲,并未收录姜杜仲,各地中药炮制规范中也均未收载[29]。《医疗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实施手册》中记载:“取杜仲净丝或块加姜汁拌匀,焖润,用中火炒断丝,显焦黄色,摊凉,即得。每50 kg药料用鲜姜5 kg取汁。”[30]另外,《临床中药炮制学》也有记载:“取杜仲丝或块,用姜汁拌匀,用文火炒至香熟丝断为度,取出放凉,即得”[31]。其中姜杜仲的炮制方法以中火或文火表示火力,以显焦黄色、香熟丝断表示火候,没有具体的工艺参数[32]。因此,目前姜杜仲的炮制工艺与质量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3]。
2 功效考证杜仲用辅料制是借辅料的作用,更好地发挥疗效[34]。严西亭等编著的《得配本草》详细阐明了杜仲各炮制品应用范围,“去皮用,治泻痢酥炙,除寒湿酒炙,润肝肾蜜炙,补腰肾盐水炒,治酸痛姜汁炒”[35]。姜汁味辛而性温,具散寒、和中、止呕之效,与杜仲共制,可助杜仲解除寒湿所引起的腰脊痛以及胎动不安。《景岳全书》概述“其功入肾。用姜汁或盐水润透,炒去丝。补中强志,壮肾添精,腰痛殊功,足疼立效”[36]。一般姜汁制杜仲主要出现于治疗风冷伤肾之腰痛、脾肾风虚之腿膝痿痹、脾肾虚寒不思饮食、遗精白浊、风痹、气痹血气凝滞手足拘挛、妊娠胎动不安、冲任虚损、月事不调等病的医方[37]。姜杜仲临床应用经验丰富,历代中医药古籍[16, 19, 38-50]记载的姜杜仲医方详细内容见表 3。
3 现代应用在现代,姜杜仲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如补肾健脾酒,具有补肾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肾两虚、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51]。地黄二冬酒,具有补肾填精、安神定志的功效,主治肾虚精亏、阳痿、视物昏花、腰膝酸软、神志恍惚等[52]。二冬二地茶能滋阴、补肾、益精,适用于因肾虚精亏引发的阳痿、早泄、勃起困难,对肾虚引发的头晕、视物昏花、神志恍惚、腰膝酸软等不适,也有治疗作用[53]。姜炒杜仲500 g与白酒3 000 mL配伍成三因杜仲酒,主治中风经脉挛急、腰膝无力[54]。六味地黄丸配伍酒洗牛膝,姜炒杜仲治疗腰膝痛效果更佳[55]。来源于《中医必读——医理、医术、验方、秘方》的补血通经汤中杜仲采用姜炙品,可治血虚、月经过期不行、或适来适止、结块疼痛、眩晕食少或数月不来、腹中瘀血不散[56]。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的三痹汤被载入2018年《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31],方中杜仲要求去皮,切,姜汁炒,能益气活血、祛风除湿,主治手足拘挛,或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脉细或脉涩,现代多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骨性关节炎等[57]。可见,姜杜仲仍被用于治肾虚腰痛、妊娠胎动等病证。姜杜仲的现代临床应用见表 4。
4 结语目前,对于杜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杜仲和盐杜仲,关于姜杜仲的研究较少,各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各地中药炮制规范中均未收录姜杜仲的炮制工艺。现代记载的姜杜仲炮制工艺主要通过借鉴古代中医药典籍,虽在炮制工艺上稍有差异,但都将“断丝”作为杜仲炮制过程中火候的判断标准,这也是杜仲炮制品质量评价的指标,这以个人经验为主,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仅以“断丝”作为杜仲炮制标准的合理性受到了质疑,有待科学验证,在传承上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将传统炮制经验与现代化科学仪器相结合,对姜杜仲的炮制工艺参数进行完善,制定统一量化的炮制标准,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将为姜杜仲的现代传承提供可行路径。杜仲自古以来应用范围就较为广泛,与姜汁共炙,可解除寒湿所引起的腰脊痛以及胎动不安,用于治疗风冷伤肾之腰痛、脾肾风虚之腿膝痿痹、脾肾虚寒不思饮食、遗精白浊、风痹、气痹血气凝滞手足拘挛、妊娠胎动不安、冲任虚损、月事不调等病症,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有应用。由此可见,姜杜仲具有巨大的药用价值和医疗潜力,在相应疾病的治疗方面,姜杜仲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对姜杜仲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姜杜仲的现代炮制研究应结合现代中医药研究技术,对古法炮制进行创新性地继承与发展,深度开发姜杜仲的药用价值,将使杜仲炮制品在中医药治疗疾病中充分发挥其优势。
[1] |
刘星. 杜仲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和含量的比较研究及在中成药中的应用[D].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2.
|
[2] |
喻雄华, 向栋. 湖北仙桃药用植物志[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2.
|
[3] |
高宾, 赵丹. 杜仲的炮制加工[J]. 首都医药, 2012, 19(3): 46. |
[4] |
郑玉光, 景永帅. 清凉山药用植物图谱[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
[5] |
王娟娟, 秦雪梅, 高晓霞, 等. 杜仲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质量控制现状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7, 48(15): 3228-3237. |
[6] |
杜红岩, 杜庆鑫. 我国杜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问题与对策[J]. 经济林研究, 2020, 38(1): 1-10. |
[7] |
贺亚男, 刘昱, 王芳, 等. 杜仲炮制历史沿革及近20年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21, 23(4): 593-598. |
[8] |
赵冬霞, 刘志庆, 李钦. 杜仲炮制的历史沿革[J].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1(1): 65-66. |
[9] |
高学昌, 赵海东. 杜仲炮制初探[J]. 时珍国药研究, 1994, 5(3): 25-26. |
[10] |
雷敩. 雷公炮灸论[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
[11] |
常晓红, 王荣芳, 于玥. 杜仲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J]. 中国药业, 2009, 18(10): 76-77. |
[12] |
王肯堂. 证治准绳[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
[13] |
汪昂. 本草备要[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
|
[14]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20年版[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20.
|
[15] |
朱肱. 类证活人书[M]. 唐迎雪, 点校.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16] |
宋太医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20.
|
[17] |
严用和. 济生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
[18] |
齐仲甫. 女科百问[M]. 北京: 中国书店, 1986.
|
[19] |
陈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
[20] |
朱萧. 普济方[M].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9.
|
[21] |
陈嘉谟. 本草蒙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
[22] |
张留华. 杜仲炮制历史沿革的分析与探讨[J]. 时珍国医国药, 2000, 11(9): 801-802. |
[23] |
洪遵. 洪氏集验方[M]. 宋咏梅, 张云杰, 点校.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24] |
赵佶. 圣济总录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2.
|
[25] |
罗天益. 卫生宝鉴[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
[26] |
董宿, 方贤. 奇效良方上[M]. 田代华, 张晓杰, 何永, 点校.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
[27] |
喻嘉言. 医门法律[M]. 韩飞, 点校.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28] |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M]. 侯如艳, 校注.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9] |
肖芳. 杜仲、盐杜仲标准饮片制备及其质量评价研究[D].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
|
[30] |
孔祥明. 医疗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实施手册[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
[31] |
张炳鑫. 临床中药炮制学[M]. 北京: 民卫生出版社, 1994.
|
[32] |
毛芬兰. 姜炙杜仲的炮制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 武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
|
[33] |
张萍, 张南平, 林瑞超. 多指标正交试验法优选杜仲药材最佳炮制工艺[J]. 药物分析杂志, 2009, 29(11): 1817-1820. |
[34] |
魏绪刚, 徐玉田. 杜仲古今炮制浅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01, 12(7): 605. |
[35] |
严西亭, 施澹宁, 洪缉庵. 得配本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8.
|
[36] |
张景岳. 景岳全书系列本草正[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
|
[37] |
李川, 江文君. 杜仲炮制历史沿革研究[J]. 中药材, 1990, 13(1): 26-30. |
[38] |
张仲景. 金匮要略[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8.
|
[39] |
杨士瀛. 仁斋直指方论精要[M]. 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8.
|
[40] |
陈自明. 妇人大全良方[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
|
[41] |
刘完素.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
[42] |
危亦林. 世医得效方[M]. 王育学, 点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
[43] |
赵贞观. 绛雪丹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
[44] |
陈实功. 外科正宗[M]. 刘忠恕, 张若兰, 点校.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
[45] |
龚廷贤. 万病回春[M]. 朱广仁, 点校.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
[46] |
张介宾. 景岳全书[M]. 赵立勋, 主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
[47] |
林珮琴. 类证治裁[M]. 刘荩文, 主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
|
[48] |
沈金鳌. 杂病源流犀烛[M]. 李占永, 李晓林, 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
|
[49] |
李春深. 验方新编[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50] |
吴世昌, 王远辑. 奇方类编[M]. 朱定华, 曹秀芳点校.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4.
|
[51] |
邵玉明, 郭力. 新编特效药酒大全[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52] |
张英. 大众药酒400例[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
[53] |
王启才. 国医疗法: 茶治百病[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
|
[54] |
施仁潮. 常用补品家庭妙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
[55] |
李怀良, 李蕴. 糖尿病中医治疗与保健[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
[56] |
李岛三, 李开山. 中医必读: 医理、医术、验方、秘方[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
[57] |
王青青, 周海燕, 周旭, 等. 经典名方中杜仲的本草考证[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3, 29(19): 8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