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  2024, Vol. 41 Issue (4): 449-453

文章信息

刘安琪, 王洪武.
LIU Anqi, WANG Hongwu.
基于“同气相求”理论探讨肺胃关系
Explo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ng and stomach base on "Tongqi Xiangqiu" theory
天津中医药, 2024, 41(4): 449-453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1(4): 449-453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4.04.10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23-10-11
基于“同气相求”理论探讨肺胃关系
刘安琪1 , 王洪武2     
1.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 301617;
2.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天津 301617
摘要:肺、胃疾病在临床上可作为相互继发的存在,提示着肺胃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性,目前两者相互影响的桥梁和动力尚不明确。文章从“同气相求”的概念出发,认为肺胃之间相互感应的桥梁为肺胃之“同气”,动力为媒介之气,即肺胃之气在人体的运动变化,“相求”为肺胃相互感应后的生理体现。肺胃之“同气”包括来源相同、结构中空且与外界相通、功能上同升以输送营养且同降以排泄糟粕、生理特性上均喜润恶燥4个方面,在“同气”的基础上依赖媒介之气产生感应,肺胃之“相求”体现在3个方面,云雨相求为肺胃共主精微、津液和宗气的生成和输送,精微和津液可濡润周身脏腑,宗气可滋养元气;气机相求为胃将水谷之精上输至肺,助肺藏精化气以输送营养物质;肺若雾露之溉,将水谷之精和津液降于胃,助胃传导以排泄糟粕;营卫相求为胃主营卫化生的来源,肺主营卫的化生及运行,两者相辅相成。从“同气相求”探究肺胃关系,为临床治疗肺系、胃系及肺胃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黄帝内经》    同气相求    肺胃关系    

肺胃在生理病理上是有相互联系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如“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说明肺胃经络相连,如“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说明胃之寒饮可随肺脉上移于肺等。现代研究中关于肺胃生理联系的研究多为肺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气机相协[1]、津液相承[2]等,但在关于肺胃相互影响的桥梁、动力等的研究上,尚无专论或有论而不详。因此从“同气相求”理论出发,有助于解读肺胃关系新内涵。

1 同气相求的概念

“同气相求”最早见于《易经·文言(乾)》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指在同一个体系中,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性质,这种同质性可以促使他们相互吸引[3]。同气相求之“同气”一方面是指同一事物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表现形式,例如“通天下一气耳”[4],说明世间万物以气为基础,由于气的各种变化产生的世间万物,因此万物只是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是指不同事物在某种性质上的相同或相似,如《灵枢·邪客》云:“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说明人与自然在总体结构上的相似性。同气相求之“相求”的含义有:1)在功能、性质上的亲和性、相似性、协同性等。2)转化过程中的协调一致性。3)事物量之间的互补相助性[5]。由上可知,“同气相求”意为:1)同源事物在某些功能、性质上可以相互影响。2)不同事物之间由于某种性质或者功能的相似,也会相互感应。

从总体而言,在“同气相求”的指导下,世间万物都是以一气为基础,通过气的各种变化分化而来的,因此世间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万物以“同气”作为相互感应的基础,但是由于事物固有属性的差异,同气事物之间所依赖的媒介之气也不相同,导致感应后产生结果也不相同。

2 肺与胃之“同气”

从来源来说,肺胃均是天地之合气所生,且都是由原始咽发育而来的;从结构上来说,肺胃均为中空、具有储存能力,且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脏器;从功能上来说,肺胃均可升以运送营养物质,均可降以排泄代谢废物;从生理特性上来说,肺胃均喜润恶燥,因此肺胃“同气”。

2.1 一气所生

从气一元论来看。《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气一元论认为,元气或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也就是说万物皆由天地合气所生,人类作为万物之一,亦源于气,因此肺、胃为天地之气所生。

从胚胎学来看。胃是由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形成的原始咽尾侧发育而来的,肺亦是由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形成的原始咽尾端发育而来的,因此肺、胃均是由受精卵不断发育形成的原始咽发育而来。

从解剖学来看。中医所说的肺脏和西医中的肺基本一致。从位置上来看,均位于胸腔之中;从形态结构上来看,《医林改错》对肺的形态结构有具体的记载,如“肺两叶大面”似指肺的肋面而言,“下一小片”可能是指左肺下方的肺小舌,“肺管”即气管,下分杈为左右支等[6],《类经图翼》中记载肺“虚如蜂窝,下无透窍”亦说明肺中有支气管树;从邻近器官来看,肺与心相连[7]。中医所说的胃腑和西医中的胃基本一致。从位置上来看,胃位于膈以下;从形态结构上看,胃为中空结构,且外形弯曲,具有屈伸的弹性功能,上口幽门,下口贲门;从邻近器官来看,胃上与食管相连,下与小肠相连。由上可知,古医籍上所记载的肺脏和胃腑与现代解剖所说的肺、胃同名同脏。

综上所述,天地合气,对应现代医学为精子和卵子结合,气在人体中不断运动,形成了肺、胃,对应现代医学为受精卵不断发育形成内胚层,内胚层发育形成原始咽,原始咽发育形成肺、胃,即肺、胃均为天地合气所生,为同源之物。

2.2 结构中空

肺胃在人体这一生命体中都有着相似的“中空”结构。肺的形态在《医宗必读》中有相关记载:“虚如蜂巢,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8]说明肺质地疏松,呼吸间有空气的进出,说明肺是中空而有孔窍的结构,具有储存的功能;且肺开窍于鼻,外合于皮毛,因此肺可以通过鼻、气道、皮毛等与自然界进行气体交换。胃的形态在《灵枢·平人绝谷》中这样描述:“胃……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胃为一腔大器,呈中空管状,具有容纳储存受纳而来饮食水谷的功能;胃主受纳,可通过口与外界进行沟通,实现饮食物的受纳。

由上可知,肺、胃均为具有储存功能、能与外界进行沟通的空腔结构。

2.3 同升同降

肺在五行属金,将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特性的一类事物归为金,胃在五行属土,将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一类事物归为土[9],因此金土异属,但在人体这一有机的统一体中,肺胃都具有向上运动以输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以及向下运动以排出人体废物。

肺为上焦,且肺主一身之气,“上焦如雾”是指肺如雾露之溉传输营养物质,灌溉四肢百骸。肺气宣发能将卫气输送至皮毛腠理,以温分肉、肥腠理;肺主行水;肺气宣发可将脾输送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输送,因此肺可向上运动以完成营养物质的输送。《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饮食水谷在进入人体之后,在胃气的作用下消磨成精微物质,胃肠在吸收水谷精微后,在胃气的推动作用下,向上输送至脾,由脾将水谷精微转输至周身脏腑,如《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曰:“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以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10]即胃气亦可升浮,向上输送清气,则元气可滋养心肺。因此肺胃均可向上运动以完成营养物质的输送。

肺气肃降,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向下向内布散,下输至肾则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且可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胃主腐熟,可将水谷腐熟成食糜,食糜在胃气的作用下传至小肠,小肠将食糜分为清浊两部分,食物残渣在胃气和小肠之气的推动作用下传送到大肠,大肠将其燥化成粪便,排出体外,因此肺胃均可向下运动以完成代谢废物的生成和排泄。

2.4 喜润恶燥

胃主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亦需要胃中津液的滋润。《灵枢·营卫生会》中说“中焦如沤”,“沤”在《说文解字》中意为“久渍也”,指长时间的浸泡,形象地说明了胃喜湿润;胃津,是指胃中分泌的津液及摄入的水饮,有滋润胃腑、促进胃气向下运动,有助于饮食物受纳腐熟等作用,胃主受纳腐熟,饮食水谷在胃中需要一个湿润的环境,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生理特性;且胃为阳土,其病易燥化,津液每多受损,《灵枢·海论》中亦有相关病理描述“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由上可知胃有喜润而恶燥的生理特性。

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的生理功能,不仅依赖于肺气的推动,亦需要肺中津液的濡润。肺为水上之源,主行水,《灵枢·营卫生会》言“上焦如雾”,“雾”在《说文解字》中意“从雨”,指地气上升而为雾,是指肺如自然界之雾露弥漫,具有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的功能,而肺能像雾露之溉的前提是肺储存的津液充足,形象地说明肺喜润;肺津,是指脾转输至肺的津液中被肺所吸收的一部分,肺津有滋润肺脏的、化生肺气的作用,肺津充足,肺脏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因此肺喜润。肺为娇脏,开窍于鼻,可通过鼻与气道与外界相通应,易受外感六淫之邪所侵袭,而肺气通于秋气,秋主燥,因此肺最易受燥邪侵袭。肺不独恶燥,而是诸邪皆恶,只是相对于其他邪气来说,肺脏对于燥邪的耐受力更弱,且燥邪伤人以肺脏最为多见,因此认为肺恶燥,《医门法律·秋燥门》中也有相关描述:“秋伤于燥,上逆而咳。”[11]明确指出燥邪易上受入肺,导致肺系疾病。由上可知肺亦有喜润而恶燥的特性。

因此肺胃均具有喜润恶燥的生理特性。

3 肺与胃之“相求”

根据“同气相求”理论,“同气”是肺胃产生联系的基础,以媒介之气为桥梁,在肺胃之气的推动下,肺胃之间相互感应,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肺胃以“同气”为基础,二者可以产生相互感应,云雨相求为肺胃一气所生,肺象天,胃象地,天地在“同气相求”的指导下可交感,肺胃亦可在肺胃之气的推动下交感,相互感应的媒介为肺胃之气皆与外界相通应;气机相求为肺胃均向上运动以输送营养物质,向下运动以排泄糟粕,说明肺胃可在功能上相互感应,相互感应的媒介为二者都在功能上的统一性;营卫相求为营卫之气的来源一为水谷之精气,二为大肠重吸收后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并在肺朝百脉的作用下运行至周身,营卫的运行不仅依赖于肺,还依赖于脾胃升降枢纽,相互感应的媒介为二者均参与营卫的生成和运行。

3.1 云雨相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之气为一气所生,根据“同气相求”理论,亲上者居上,亲下者居下,化为天地二气,天地二气交感即为云雨相求。地气上升即地之阴气在转化过程中,诸多具有上升特性的物质由地面不断上升至天空;天气下降即为天之阳气在转化过程中,诸多具有下降特性的物质,由天空不断下降至地面[12],即一气在“同气相求”的理论下分为天地二气,在气的推动下,天气转化为地气而下降,地气转化为天气而上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肺为华盖,在五脏居于上,乃人体之天,故天气于肺相通。嗌即咽喉也,《灵枢·忧恚无言》中说:“咽喉者,水谷之道也。”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从口而入,经咽喉而藏入胃中,故可以认为地气通于胃。天气为清净之气,谓呼吸之气也,地气为污浊之气,谓水谷之气也,清气通于五脏,由喉而先入肺,浊气通于六腑,由嗌而先入胃。由上可知肺象天,且通于天气;胃象地,且通于地气。

肺胃之云雨相求的含义有:1)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水谷即地气,饮食水谷在胃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即为天气,水谷之精气在脾胃之气的推动下上输至肺,肺得水谷之精气的濡养,可将剩余精气化为营养物质,在肺气的推动下,若雾露之溉,向下输布至周身,即胃之地气转化为天气上输至肺,肺得濡养,将其所得之气化为地气向下输送。2)“地气上为云”即胃受纳之水谷所化之气向上输送至肺,与肺吸入的自然清气相合为云,云即宗气。宗气向下运行至脐下丹田,与肾精相合,以资先天元气,即宗气下为雨,滋养元气。若肺胃二气不相交,则生命活动会出现紊乱,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指出天地之气不相交,则万物不能得到滋养,则名果珍木则会枯萎死去,对应人体,天地二气不相交,即肺胃之气不相交,一则造成水谷之气和津液不能升腾至肺,肺得不到滋养,亦不能将津液及水谷之气输送至周身,脏腑官窍得不到滋养;二则是水谷之气不能与自然清气相合,宗气生成受阻,则元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等都得不到滋养。

由上可知,肺通于天气,象天,胃通于地气,象地,在“同气相求”理论的指导下可云雨相求,云雨相求,一是可以将水谷之气和津液输送至周身,濡养脏腑官窍,使其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二是水谷之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的宗气可滋养元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等,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

3.2 气机相求

肺胃气机升降功能相互协调。肺主气,一身之气皆为肺所主,因此胃气的升浮和通降亦由肺气所主,此外肺气肃降,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助胃受纳食物、推送食物残渣及粪便下行排出体外,肺气不利,则会影响胃气的升浮和通降;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气降则肺气降,胃气升降失常,则肺气升降亦失常。肺、胃之精气可以相互滋养,肺气肃降,向下向内布散津液及水谷精微,胃得以濡润,能顺利受纳腐熟水谷、传导糟粕;胃气升清,水谷之精气上输至肺,使肺得精则养,其宣发肃降、朝百脉的功能能正常发挥。

肺胃相互协同参与营养物质的生成和输布。胃主受纳腐熟,饮食入口,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进入胃中,胃气饮食物进行磨化和腐熟,转化成水谷精微并由胃吸收。《灵枢·口问》记载:“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胃气即谷气,胃气主升,胃中阳气可将水谷精微上输至肺,使肺之精气得藏,充养肺气。肺气宣发,向上向外布散由脾所传输而来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上输至官窍、皮毛等,濡润周身,使其能发挥正常功能。

肺胃相互协同参与代谢废物的生成和排泄。因此胃主受纳津液,将津液输送至肺,肺气肃降,将津液输送至各脏腑,并将各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胃主腐熟将食物变成食物残渣,胃主通降,将食物残渣向下输送至大肠,并将生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灵枢·本输》言:“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由此说明胃与小肠、大肠一气贯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宣降正常,则大肠传导亦正常,胃与大肠一气贯通,因此肺之气机正常,胃通降功能亦顺畅;肺气肃降失常,则会影响胃气、胃浊的下降,正如叶天士谓“气结则上焦不行,下脘不通。”[13]

胃将水谷之精上输至肺,助肺藏精化气;肺若雾露之溉,将水谷之精和津液降于胃,助胃传导。肺气宣发,调节汗液和呼出浊气,胃主通降,排泄食物残渣和粪便。故肺胃之气同升同降,升降相求,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共主人体水液代谢平衡和废物废气的排出。

3.3 营卫相求

营卫二气是由中焦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生。《灵枢·五味》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这是对营卫之气生成过程最好的描述,饮食入胃,在胃中化生为水谷之精气,说明胃受纳而来的水谷是营卫二气的主要来源;大肠重吸收食物残渣中的精微物质上输至肺,在肺气的作用下化为营卫二气,此外,饮食物消化、吸收、化生营卫气血需要肺气宣降正常,肺气能正常接受大肠重吸收而来的精微物质,一则取决于胃的通降正常,二则取决于胃能正常受纳水谷且能将水谷精微传输至肺,保证肺的功能正常,而胃能正常受纳水谷也取决于肺主气功能正常,呼吸顺畅,则饮食物能正常受纳,肺胃气机相协,营卫之气才能正常生成。因此营卫二气的生成和肺胃息息相关。

《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谷精气上归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敷布全身,发挥营养作用,其中,肺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表而熏肤;肺朝百脉,将营气注入脉内,成为血液的主要成分而能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和顺,营卫二气则能正常运行于周身;胃降则肺降,胃气和顺则肺气和顺,肺宣降功能正常,则营卫二气运行正常。可以看出营卫二气的运行与肺胃息息相关。

营卫二气的运行也需借宗气之助。“心主营,肺主卫”,营卫的运行和心肺息息相关,而宗气可推动心肺运行,因此营卫二气的运行和宗气息息相关,宗气由胃受纳之水谷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肺所吸入的自然清气相合而成,因此亦可看出肺胃共主营卫之气的运行。

综上所述,营卫二气的来源为胃受纳之水谷所化之精气,且大肠重吸收转输至肺的精微对其亦有滋养作用,营卫二气的运行以肺气为主要动力,但依旧依赖脾胃升降中枢的调节功能,而且宗气也能推动营卫二气的运行,因此肺胃共主营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

4 总结

“同气相求”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气类相同的事物会产生相动相求的运动,以气为物质基础,以求为手段,以媒介之气为桥梁,以气的运动作为动力,通过气化产生的各种变化,实现“同气”事物间的相互感应、相互通引。“同气相求”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阐释养生学、病因学、疾病诊断及治疗等[5],例如病因方面“同气”的病邪可以作用于“同气”的脏腑,疾病诊断即治疗方面“同气”的脏腑在诊断时可以从他脏考虑、从他脏治疗等[14]

在肺胃关系构建的过程中,“同气相求”是重要的理论依据,肺胃因为来源相同、结构功能相似、生理特性相同而“同气”,奠定了两者可以产生相互联系的基础,在“同气”的基础上,在媒介之气的沟通之下,产生相互感应,即肺胃之间以“同气”为桥梁,以肺胃之气的运动变化为动力,使肺胃之间能产生相互感应,具体表现在肺胃云雨相求,共主精微、津液和宗气的生成和输送,精微和津液可濡润周身脏腑,宗气可滋养元气;肺胃气机相求共主营养物质的输布和糟粕的排泄;肺胃营卫相求共主营卫二气的生成和运行。

临床上,肺胃疾病会合并出现,如胃食管反流会出现咳嗽(典型病案见OSID标识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等,因此在治疗肺系、胃系疾病或与肺胃相关的疾病时,需要考虑传变至他脏的可能性,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胃食管反流的早期筛查及干预[15],做到未病先防;在治疗上从病机入手,确定主要病变脏腑,再结合二者的在功能上的“同气相求”,在治疗病变脏腑的同时加上对他脏的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如肺热津伤之消渴,病位在肺,但在治疗上选用清肺胃之热,养肺胃之阴[16],因为肺热会传到胃,导致胃热,因此需要清胃热,肺胃“同气”共主津液的生成输布,因此在治疗肺热津伤时,可以考虑从津液的生成输布异常入手,解决津伤的问题,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阴充足,胃受纳腐熟功能正常,则津液来源不竭,肺胃则能恢复对津液的输布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故从“同气相求”构建肺胃关系,可以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时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管桦桦, 黄心洁, 李赛美. 肺胃相关性发挥[J]. 中医药学报, 2008, 36(3): 72-76.
[2]
李斌, 王飞, 葛玉霞, 等. 肺胃相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 河南中医, 2012, 32(3): 276-278.
[3]
陈晓楠. "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J]. 中医学报, 2011, 26(12): 1454-1455.
[4]
庄周. 庄子[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217.
[5]
张俊龙. 《易》"同气相求"与中医理论[J]. 中医药研究, 1997(6): 1-3.
[6]
王清任. 医林改错[M]. 新1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6: 45.
[7]
张介宾. 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评注[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122.
[8]
李中梓. 医宗必读[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8: 252.
[9]
孙广仁, 郑洪新. 中医基础理论[M]. 3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45.
[10]
张年顺. 李东垣医学全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58.
[11]
喻昌著. 医门法律[M]. 2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181.
[12]
杨丹. 论同气相求与《黄帝内经》"阴阳交感"思想的关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10): 4592-4594.
[13]
叶天士, 徐灵胎. 临证指南医案[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 332.
[14]
张挺, 李其忠. "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2(2): 23-25.
[15]
唐欢, 陈贵华, 李琴,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的系统评价[J]. 循证护理, 2022, 8(19): 2557-2563.
[16]
朱媛, 曹珊珊, 薛倩, 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肺热津伤型消渴病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 32(3): 103-108.
Explo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ng and stomach base on "Tongqi Xiangqiu" theory
LIU Anqi1 , WANG Hongwu2     
1. Graduate School,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2. The Medic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Abstract: Lung and stomach diseas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xistence of mutual secondary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indicating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inevitability between the lung and stomach. Currently, the bridge and dynamic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stomach are unclear.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Tongqi Xiangqiu",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bridge between the lung and stomach is the "Tongqi" of the lung and stomach, and the driving force is the qi of the medium, that is, the movement and changes of the qi of the lung and stomach in the human body. "Xiangqiu" is the physiolog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stomach. The "Tongqi" of the lung and stomach includes four aspects: the same source, the same hollow structure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functionally ascending together to deliver nutrients and descending together to excrete dregs, and physiologically both like moistening and detest dryness. Based on the induction of media qi from the "Tongqi", the "Xiangqiu" of the lung and stomach i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Yunyu Xiangqiu is the common principle of the lung and stomach for the gener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fine, body fluid, and Zongqi, and the fine and body fluid can moisten the internal organs around the body, Zongqi can nourish Yuanqi; The qi mechanism requires the stomach to transport the essence of water and grain up to the lungs, helping the lungs store essence and transform qi to transport nutrients. The lung is irrigated with mist and dew, which lowers the essence of water and grain and body fluid to the stomach, helping the stomach conduction to excrete dregs. The Yingwei Xiangqiu is the source of the metaplasia of stomach, and the metaplasia and operation of lung. 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ng and stom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ngqi Xiangqiu" provide new idea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lung, stomach, and lung stomach related diseases.
Key words: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aine    Tongqi Xiangqiu    relationship between lung and stom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