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王永炎, 范逸品.
- WANG Yongyan, FAN Yipin.
- 读《太极图说》对人文医学的意义
- Significance of reading Explanations of the Taiji Diagram for medical humanities in medicine
- 天津中医药, 2024, 41(5): 545-547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1(5): 545-547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4.05.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4-04-01
北宋新儒学家(理学家)周敦颐从当时道家绘制的许多图中,选取了一张图赋予了新解释,并修改成自己设计的图,同时撰著《太极图说》[1]一文。此文篇幅很小,全文只有249个字,是周敦颐为“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对科学哲学与人文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河图洛书乃文化、中医哲学之起源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一是中原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万物存在于大自然中,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民族的自觉意识。阴阳之大顺,天道之大经,顺自然,合规律性,天道、人道自然一体。“河图”“洛书”神话是中原文化之源和后来原始文化发展的基础[2]。河图、洛书不仅是中国古文化的起点,而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产生的源头[3]。北方壬癸水,譬如人站在宁夏银川市,居北面南,黄河唯富河套地区,正合河图所示天一生水,性主润下。田亩,林木、草原、阴山山脉、沙漠、城垣则为河图之地六,地六成之:南方丙丁火,南可能指江淮地区,地二生火,太阳光照,钻木划石取火,天七成之,性主炎上:上下为水火,一阴一阳;东方甲乙木,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如华北平原,其性曲直;西方庚辛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如沙漠戈壁,其性从革;中央戊己土,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为陕晋之中地区,土援稼穑而辅四旁。河图洛书是古代贤哲对黄河流域天文地理、物候气候观测而绘制的。“五行转顺布,四时行焉”系天分五会,地列五行,五行定位,布政于四方;五气分流,散于天干、地支、月令、二十四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凡此四维时空,寒暑交替而生长收藏。立长夏分为五季各七十二天,为中央土运。顺布五行,行焉四时,天干地支等均为太古圣人以书天册,贤哲谨奉以祀天元。顺布者合规律性,人道顺天道,四时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应顺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矣,勿太过、不及,以平为其期,颐养天年。
2 周氏太极图之辨析现存所能见到阴阳鱼太极图据相关研究者考证出于南宋,真正的起源可能更早。阴阳鱼太极图形象是太极于大圆中,阳鱼阴眼,阴鱼阳眼,阳以白示,阴以黑示,各占二分之一的空间,其黑白临界成S形,通过圆心,体现了自然界万事万物周期变化的规律。周敦颐所绘太极图(见图 1)[1],分解并改变了这一图像,目的在于“立象尽意”,将图像与文字诠释结合在一起。
周氏太极图[1]的第1个圆,是一个单独的白圆圈,体现未分化的宇宙本态,表示“无极而太极”。太极图的第2个圆,分左右两半,体现阴阳的不同特性与互根规律,表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第3个部分的图形相对复杂,体现水、火、土、金、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表示“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五行之生也。”第4部分是独立的白圆圈,体现五气敷布与万物化生,表示“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第5部分还是独立的白圆圈,体现一种周而复始的状态,表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
太极者立两仪、分阴阳,主动静又互为其根,为易变之源头。无极而太极,无极由至极而来,至极为太虚寥廓,气禀清明,散漫多极,即混沌为“一”,为“无”,无成形之物而纯素为朴,此为无极而太极。
太极为道,分阴分阳,两仪定焉。一阴一阳,阴阳互根即道,有动静之理必有气。动极而静,动而生阳,阳化气;静极复动,静而生阴,阴成形。阴阳互根,两仪立焉。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由象即数,术数易数。太极混沌为无,而无生有,“无”与“有”均属于哲学范畴,而阴阳和合,化生万有万物。阴阳互根、动静交替转化,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变化,而是螺旋式地上升。太极图是平面的示意图,“否极泰来”是易变的结局。何能生生化化?有生于无,依靠负阴抱阳的冲气,冲气为中和,又称太和之气,为气之总名。冲气入于阳,生成氤氲真灵之气,在人体为元气、营气、卫气、宗气,分散于脏腑器官,则为脏腑经络之气;冲气入于阴,生化为阴凝之形质,在天为日月繁星,在地为草木稼禾,在人则五官九窍、脏腑经络等等。惟有神气勇气、道德风骨等,缘自道生智而玄生神。神不可测,幽远玄暗,可为人类视域尚不可知的暗知识。然古之暗知识于今航天探秘、深海观测、阿尔法折叠解密蛋白质三维结构、信息智能两化融合的新发现演变为明知识,则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太极图表达了象、数、易、气(形质)、神五位一体。
阳变阴合而成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以河图为例,上下者,火与水一阳一阴;左右者,木与金一阳一阴;中央者土位,是上下左右阴阳的过渡,其主中央辅四旁,上下左右,易变中介。出入升降气机与中土连接,中和关联水火木金土成圆运转流变,动静循于常态,圆内是负阴抱阳,分界互涵,此五行成太极而无极也。从阴阳动静易变成四维统摄于太极,太极为混沌中和之无极而生水火木金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太极图的正中央(见图的第三部分)是“土”,中央土运为主中央、辅四旁、怡情志、顾润燥、纳化常、布化真灵之源。上者,二五一阴一阳妙合乾(
周敦颐对太极图的解释,并未止于图像所显示的内容,而是进一步演绎出对于人生的反思。“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1]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指人性、人格、人伦,得其秀而最灵,是哲学美学范畴,人处于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群体社会三维动态流转的环境。“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人性是人类文明发展、演化的基础和动力。人性有善恶不同而交替转换。人类历史同样是在易变流转之中盛衰相递,交替反复。如汉代的文景之治与盛唐的贞观之治,战乱之后予民休养生息而国泰民安,亦有南北朝五代十国数百年的战乱而民生凋敝。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中讲的一段话:“在不同社会、不同的观察者用来表示静止状态和活动状态这一宇宙韵律的各种符号当中,阴阳是最贴切的。因为它们不是通过心理学、机械学或数学的某些暗喻方式,而是直接表现出了交替的韵律”,“在我这部书里,我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历史的规律呢?我选来选去,我选择了中国的阴阳。”他还说“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已经受了中国三千多年经验的检验,其中一个主要观念是‘阴’‘阳’辩证交替。无论阴或是阳,只要发展到极端就会变成另一端,从而自动地恢复自然的平衡。因为另一端发展到自然所能容忍的最大限度,就会最终回到这种交替模式。”[4]当然这不是在一个平面上交替,而是螺旋式上升。阴阳观念的核心实际上是“消长对待”的辩证法。人类历史的盛衰消长变化的实质源自人性善恶的沉浮变迁。作为医者,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互相呼应。医学是人学,儒家是仁学,道学质朴无华,三者都注重人群生活的社会性,仁者爱人的伦理。仁义德行是生命的力量,得其秀者形立神生,所谓神发知矣。业医者应无私欲,守静笃,树立中和正义的人文医学精神。具备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仁心仁术,仁心者抵御贪财、媚势、哗众取宠的一切有伤患者身心的恶习;仁术者视患者疾苦感同身受,具同理心归属感,且精于业务。中医学传承创新的动力源自医者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以家国情怀服务社会民众的慈悲心。《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论语·子罕》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6]多么深刻的感慨。医者应坚持读经典做临床,顺应自然以求真储善,立人极焉,儒道互补,以仁者寿,以死而不亡者寿,以美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