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刘满满, 韩萍, 王新陆.
- LIU Manman, HAN Ping, WANG Xinlu.
- 基于血浊理论探讨风痰瘀阻型中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思路
- Exploring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wind phlegm stasis type strok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lood turbidity
- 天津中医药, 2024, 41(6): 685-688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1(6): 685-68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4.06.0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4-01-05
2. 青岛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 青岛 266033;
3.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355
中风即脑卒中,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名为仆击、偏枯、薄厥等,病名首次被记录于《伤寒论》中。卒中包含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卒中事件的86.8%,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1]。风痰瘀阻证是临床上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占比最大、最易发展为血管性痴呆、引起肢体弛缓性麻痹和致残最多的证型[2-3],因此重视该证型的治疗,干涉其病因病机,寻求最佳防治方法,对保护患者神经功能,提升生活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基于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血浊理论,探讨血浊对风痰瘀阻型中风发病机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改善患者预后。
1 血浊理论 1.1 血浊的含义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其构成物质发生了质或量的改变,或是其正常循行状态发生了改变,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4]。换言之,血液成分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及循行障碍等皆为血浊,血浊一旦形成,周行全身,扰乱脏腑气机,可致疾病丛生。从现代生化方面来看,血失清纯是由于有害代谢物质(如:高血糖、高血脂、高同型半管氨酸、高尿酸等)滞留于血;血行失常也因这些物质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内皮损伤,血管腔狭窄及血流变异常所致[5]。
1.2 血浊的产生中医认为,构成血的原始物质,水谷精微、清气、营阴、津液、精髓均具有清纯之性,倘若出现原始物质失纯、五脏功能失调等情况,血液的化生过程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血失清纯、血行异常,形成血浊的病理状态。影响血液生成的因素大致分为以下4种。1)自然环境。《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中污浊邪气随肺之清气入血,或不洁饮食随脾胃运化入营入血,均可使浊邪堆积血中。2)情志因素。《格致余论·涩脉论》曰:“或因忧郁……清化为浊。”情志忧郁,气机失调,清浊气化通路逆乱,升降失调、脾胃运化失常,营阴浑浊,故生血浊[6]。3)不良生活习惯。“劳则气耗”“久卧伤气”,过劳过逸,均可导致气血芜杂,脏腑功能失常,血之浊邪蓄积;饮食失宜,过饥则水谷精微无以化生,血行迟缓;过饱则脾胃运化停滞,久之化痰生热,变浊积于血脉。4)先天禀赋。《灵枢·天年》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父精母血,浊而不清,伏藏于胞胎,胎儿降生,浊邪藏于胎儿荣血之中,此乃先天所禀之血浊[7]。
2 基于血浊理论的发病机制 2.1 血浊致脏腑虚、脑髓伤为发病之基血浊病位在血,为阴邪,易袭阳位,损伤阳气,脏气受损。浊邪性黏滞[8],其一易阻气机,气为血之帅,气机不畅,则碍血行,久之血脉无法充养脏腑、脑窍,致其失养;其二易黏附脉道,脉道受损变性,脉管弹性变差,间接使血液濡养脏腑功能受限,加之脉管之血已失清纯,则血生气、化精减少,五脏化生藏精功能受损,不能充养脑窍。浊邪伏于血脉,上行于脑,脑髓失养,髓海不充,加之血浊日久化毒,脑髓倍伤。总而言之,浊伤五脏六腑,脏腑失养,久则气血虚、阴精损、脑髓伤为中风发病之基。
2.2 血浊致风动痰壅瘀阻、脑络损为核心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浊邪暗耗阴血,血不濡肝,肝血亏虚,久羁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动肝风;浊为阴邪,其性黏附,浊邪积聚,易阻气机,气机郁滞,肝不遂其性,则阳生化风。《丹溪心法·中风》言:“半身不遂,大率多痰。”痰来源于津液,血浊来源于血液,两者胶着难分,生化过程十分相似。浊邪留伏脉道,阻滞脉络,影响津液正常输布,故而水湿不化,聚而为痰。痰邪又可渗于脉中,阻碍血行,酿生血浊。血浊和血瘀均为血液的病理状态。血浊既可表现为血运问题也包含血液成分异常。血瘀多指血液循行的异常,包含各种原因导致血行缓慢、血脉瘀阻、死血壅滞、离经之血。然不论浊污于血,还是血运不畅,最终往往会发展为血液郁滞不通,甚至坏血壅阻脉道等血瘀表现。血浊病变较血瘀轻,处于血液常态与血瘀之间,是血瘀的前期阶段[9]。血浊可生成血瘀,又来源于血瘀,浊邪沉积血中致气涩,气涩血滞,滞久血瘀。血瘀已成,瘀阻脉道,致血中浊邪运行代谢失调,甚至瘀反化浊,加重浊邪的蓄积[5]。浊与痰、瘀为机体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又为新的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互生互长,缠绵交织,既可伤及脑络,又可痹阻脉络,致气血逆乱生风,痰瘀浊随风而上,脑络瘀阻,发为中风。
2.3 现代研究辅证血浊为病理枢纽现代研究发现,代谢异常的血糖、血脂、血尿酸及血中各种微量元素等与血浊病理特性、致病机制及类型十分相似,可为血浊的生化基础[5]。血浊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察觉,仅仅表现为血生化指标的异常,如若临床确诊为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综合征时,表示浊邪已逐渐转化为痰瘀[10];浊邪继续在血中蓄积,血液黏稠度不断增加,血流变学维持异常状态,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致管腔狭窄,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的聚集黏附、凝血纤溶系统激活、血流形式改变、血栓形成导致脑脉瘀阻闭塞,卒中发病[11]。卒中后产生缺血级联反应,涉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程序性细胞死亡等发病机制,表现为兴奋性氨基酸、钙离子、氧自由基、炎症细胞因子等释放,损伤神经细胞。活性物质、细胞因子适度表达、释放,可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这些生理因子大量释放超出正常代谢范围就会成为有害物质,即为“浊邪”,释放入血蓄积,变为血浊,进而损伤脑组织[12]。整个反应过程从现代生物学证实浊作为该病的病理枢纽,既可变生痰瘀,相兼为病致脑脉瘀痹,发为中风;又可源于痰瘀,共同加重病情的变化。
3 治疗思路——化浊行血,息风袪痰对于脑卒中伴有代谢相关基础病人群,在卒中之前,机体往往长期处于血浊状态,浊邪不清,日久化生痰瘀互结,堵塞脉道,脑脉瘀滞而发病;卒中发病以后,血浊仍未清,痰瘀作用脉道均可化生浊邪,相兼作用,可致病情恶化。血浊贯穿该病发生的整个过程,是核心病理因素。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病发之时邪实重,浊与风、痰、瘀缠绵,胶着难分,痹阻脉络。故以化浊行血、息风祛痰为治则,方选化浊行血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方,化浊行血汤为王新陆教授创制的行之有效的清化血浊之方,在临床治疗中风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3]。半夏白术天麻汤首次记载在清·程钟龄《医学心悟》中,具有健脾祛湿、息风化痰的功效。取两方加减,既达化浊通络之效,又有息风袪痰之功。本方组成为:荷叶、决明子、山楂、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制水蛭、路路通、何首乌。方中荷叶味苦性平,归肝、脾、胃经,可“生发元气,裨脾胃,涩精浊,散淤血,清水肿”(《本草纲目》),清阳升浊阴降,瘀散湿化浊自清;《本草经疏》谓山楂“功长于化饮食,健脾胃,行结气,消瘀血”,化瘀不伤新血,开郁不伤正气;决明子甘苦咸,性微寒,《医林纂要》谓之“泻邪浊”,具有降脂祛浊通便之功。三药性平,合用化浊邪、散血瘀,共为君药。半夏辛温而燥,“下气止呕吐,闭郁散表邪,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雷公炮制药性解》),专攻祛湿化痰;天麻味辛性平,入肝经,“袪诸风麻痹不仁,主瘫痪语言不遂,利腰膝,强筋力,活血脉,通九窍”(《雷公炮制药性解》);白术甘苦性温,“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升清阳而消水谷。”橘红味辛性温,“利气之药……主一切痰病”(《药品化义》),气顺痰自消,助化痰之力;茯苓甘淡性平,《世补斋医书》记载为治痰主药,“补脾气,利小便,止烦渴,定惊悸”(《雷公炮制药性解》),与白术配伍健脾渗湿袪浊,治生痰之本。以上5味药合用,达化浊祛痰息风之效,均为臣药。水蛭咸苦性平入血归肝经,除积通经破血,助山楂行血通脉,因血行风自灭,助天麻息风,《神农本草经》谓其“利水道”,利于袪浊;路路通味苦性平,祛风活络、利水除浊,《本草纲目拾遗》云“通行十二经穴”,可通引君臣药直达病所;两者为佐助药。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补肝肾益精血,化浊降脂,以防泄浊之药伤阴,为佐制药。
此外药理学研究发现,荷叶、决明子、山楂均具有降血脂、抗氧化作用,决明子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尿酸的功能,山楂还具有保护内皮损伤、改善血液微循环、降血糖的功能[14-18]。半夏除可降血脂以外还具有降低全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天麻中天麻素可通过减弱调网通路以保护神经;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橘红中的磷酰橙皮苷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氧化[19]。白术具有促进提高记忆力,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恢复的作用。路路通中多数成分具有抗炎、神经保护作用[20]。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蒽醌、磷脂类成分具有调血脂、抗氧化等作用[21]。
综上,此方兼顾驱逐浊邪与息风化痰的功效,发挥中医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优势的同时又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围绕血浊变生风痰瘀核心病机,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 典型病案患者女性,72岁,于2022年10月15日入院,主诉: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利1 d。既往病史:糖尿病5年,平素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高脂血症,未规律服药。查体:温度:36.7 ℃,脉搏:77次/min,心率:21次/min,血压:125/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左∶右=3∶3(mm),右肢肌力O级,左肢肌力5级,面舌瘫,构音障碍,言语模糊,右侧浅痛觉减退。现症见:头晕,喉中痰多,右侧肢体麻木无力,纳差,眠差,二便调,舌紫黯,苔白腻,脉弦滑。辅助检查:颅脑磁共振成像(MR):左侧基底节及放射冠区脑梗死。血脂:总胆固醇5.69 mmol/L,三酰甘油2.21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5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5.23 mmol/L。中医诊断:中风病(急性期)风痰瘀阻证。西医诊断:1)脑梗死。2)2型糖尿病。3)高脂血症。西医治疗:入院后遵医嘱予神经内科脑梗死护理常规,一级护理,糖尿病饮食,持续氧气吸入3 L/min,给与奥扎格雷纳、丁咯地尔改善循环,氯吡格雷抗血小板,阿伐他汀降血脂,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等治疗。中医治疗:化浊行血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处方如下:荷叶15 g,决明子15 g,山楂15 g,制水蛭12 g,路路通9 g,何首乌9 g,半夏15 g,白术12 g,天麻15 g,茯神12 g,橘红9 g,甘草6 g,丹参9 g,泽兰9 g,生姜3片,大枣3枚,共10剂,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取药汁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2022年10月25日复诊:患者头晕明显减轻,喉中痰少,右侧肢体麻木稍好转,仍无力,言语不利,伴口干,大便干结,小便可,舌质黯红,苔腻,脉弦细滑。复查血脂:总胆固醇5.32 mmol/L,三酰甘油2.03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4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81mmol/L。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生地黄、天花粉,减少半夏用量,去生姜、大枣。处方如下:荷叶15 g,决明子15 g,山楂15 g,制水蛭12 g,路路通9 g,何首乌9 g,半夏9 g,白术9 g,天麻9 g,茯神12 g,橘红9 g,丹参9 g,泽兰9 g,天花粉12 g,黄芪12 g,生地黄15 g,甘草6 g,共10剂,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取药汁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2022年11月5日复诊:患者头晕消失,言语不流畅、麻木无力明显好转,口干明显缓解,大便干结明显好转,小便调,舌暗红,苔薄,脉弦。血脂:总胆固醇4.76 mmol/L,三酰甘油1.8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8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21 mmol/L。
按语:患者年过七旬,脏腑虚衰,加之平素饮食不节,血浊内生,既往糖尿病、高脂血症,表明患者有血浊的病理基础。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利,舌紫黯,苔白腻,脉弦滑,均体现血浊化生痰瘀,痹阻脑络。肝风内动,浊邪上扰清阳则见头晕;浊邪停滞于胃,气机升降失调则为纳差;血浊扰心,心神失养则见眠差。治疗当化浊行血,化痰息风为主要治则,辅以补虚安神。方中荷叶、决明子、山楂3药,善清化浊邪而为君;半夏、天麻配伍以息风袪痰;水蛭破血逐瘀,活血通脉;路路通能通络利水除浊;虎杖能活血化浊;白术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本;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予以橘红理气化痰;茯神养心安神兼以化湿利浊;何首乌补血益精以扶正固本;丹参、泽兰相配,活血化瘀化浊,又可养血安神,改善言语謇涩;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以护胃,三者相合以扶正气。2诊患者头晕好转,血脂指标好转,但肢体无力无明显改善,予以黄芪益气行滞通痹;且伴有口干、大便干结,为津伤表现,生姜、大枣、半夏性温燥易伤津液,故去生姜、大枣,减少半夏用量,再予以天花粉生津止渴,生地黄滋阴通便,3诊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血脂指标正常而停药。
5 小结传统中医认为风痰瘀阻型中风,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痰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治法为息风化痰通络,然虽有一定临床疗效,但致残率居高不下。现结合西医研究,基于血浊理论,进一步阐述该病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在息风化痰之上予以清化血浊,使血液恢复清纯之质,濡养之功,护脏安神,充养脑髓;调畅气机,血液畅行,脑瘀得化,脑络得通;最后阻断“风、痰、瘀”的生成、互相胶着,阻断疾病进一步发展,以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
[1] |
ZHAO Y, HUA X, REN X W, et al. Increasing burden of stroke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case fata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2023, 18(3): 259-267. DOI:10.1177/17474930221135983 |
[2] |
马玉箫. 常德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联系和用药规律[D]. 长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2.
|
[3] |
王婷婷. 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急性期证型与血管性痴呆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4] |
王新陆. "浊"与"血浊"[J]. 天津中医药, 2019, 5(9): 833-838. |
[5] |
王新陆, 王栋先. 血浊的生化基础以及与其他病理因素的关系[J]. 天津中医药, 2021, 38(1): 1-6. |
[6] |
王新陆, 王栋先. 血浊的病因病机及其对五脏功能的影响[J]. 天津中医药, 2020, 37(1): 9-13. |
[7] |
王中琳. "血浊"病因病机浅谈[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8): 81-82. |
[8] |
王新陆, 王栋先. 血浊的性质特点和辨证论治[J]. 天津中医药, 2020, 37(2): 148-152. |
[9] |
吴君璇, 李鑫, 刘伟, 等. 从王新陆教授血浊理论探析血浊伤髓辨治机制[J]. 天津中医药, 2019, 36(5): 426-430. |
[10] |
王瑞利, 唐小妹, 王小兵, 等. 从浊毒认识代谢综合征[J]. 四川中医, 2016, 34(9): 16-17. |
[11] |
迟显苏, 梁晓, 魏竞竞, 等. 基于血浊理论从痰、瘀、毒论治缺血性脑卒中[J]. 陕西中医, 2023, 44(7): 917-921. |
[12] |
马学盛. 清化血浊法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
[13] |
公文博. 化浊和血颗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缺血耐受机制的干预研究[D].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2.
|
[14] |
刘淑萍, 樊淑彦, 侯海妮, 等. 荷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5(4): 254-256. |
[15] |
李璐遥. 山楂果叶复合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 2022.
|
[16] |
刘畅, 宫瑞泽, 张磊, 等. 山楂不同炮制方法对5-羟甲基糠醛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 特产研究, 2019, 41(4): 29-35. |
[17] |
刘斌, 巩鸿霞, 肖学凤, 等. 决明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 2010, 33(4): 312-315. |
[18] |
王桢. 化浊和血颗粒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对尿酸水平的影响[D].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
|
[19] |
邱清. 健脾化痰利浊法治疗伴高尿酸血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风痰瘀阻证)的临床观察[D]. 南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20] |
封若雨, 朱新宇, 邢峰丽, 等. 路路通的药理作用研究概述[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 25(8): 1175-1178. |
[21] |
孙浩, 梁颖, 张慧杰, 等. 何首乌研究进展[J]. 职业与健康, 2019, 35(17): 2436-2441, 2445. |
2.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Qingdao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ngdao 266033, China;
3.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