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黄明, 杨丰文, 王益民, 等.
- HUANG Ming, YANG Fengwen, WANG Yimin, et al.
-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策略与思考
- Strategies and considerations on empowering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 天津中医药, 2024, 41(7): 935-938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1(7): 935-93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4.07.22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4-04-22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历史经验证明,借助科技创新以加速生产力进步是一项普遍适用的法则[1-2]。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着重指出[3]:“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持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2]。
1 新质生产力在医药领域的潜力和发展方向随着生物科技、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医药方面的新质生产力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如借助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5];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医疗影像进行分析和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6];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扩大医疗资源的覆盖范围,方便患者就医[7];整合医疗数据,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8];运用新技术如基因编辑、靶向治疗等,开发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9-10];研发智能化的医疗设备,如可穿戴设备、智能监测仪器等,提高疾病监测和治疗的水平[11];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12]。在中医药领域,新质生产力所释放的巨大潜能,正逐步转化为实际的创新成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
2 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影响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17-18]。其中,中医药领域“原创+科技”的新质生产力更是潜力巨大,且能够推动产业创新。如中医药大数据挖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海量的中医药文献、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13];结合信息技术,研发出更具针对性、高效性和可控性的中药制剂,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和质量稳定性[14];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实现中医药的远程问诊、诊断和治疗,方便患者获取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药的普及和发展[15];基于个体的体质、生活习惯等信息,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中医养生方案等[16]。中医药领域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将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中医药有望在疾病防治、健康管理、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
2.1 人工智能赋能——推动中医药诊疗现代化开展中医远程会诊系统研发,以标准化的中医健康数据为基础,以中医智能设备为依托,以中医医疗云服务技术为载体,开展中医远程看诊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查房,病例讨论等工作[19]。将客观化标准化采集的中医检测数据作为中医诊疗的参考信息,并可实现病情追溯。开展智能化中医药诊断治疗、多学科远程医疗、居家健康管理、中药智能用药指导装置等多种新型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动中医药与信息等多学科医工融合协同创新。一方面,加强中医智能设备的研发与更新,使其能够更加精准地采集患者的健康数据,为远程诊疗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医疗云服务技术的水平,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满足更多患者的就诊需求,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2.2 中医药循证研究证据库——促进中医药研究证据高效转化应用天津中医药大学创建了首个中医药循证研究证据库系统(EVDS)上线运行,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证据高效转化与应用。EVDS旗下的中成药临床证据数据库已纳入中成药品种1 700余个,涵盖基本药物目录、社保药物目录等。并实现文献信息智能抽取、荟萃分析及网状荟萃分析自动生产等功能,为中成药临床研究数据共享和高效利用奠定基础,现已成为中成药临床疗效证据整合、评价和转化的技术支撑平台。EVDS的创建,为中成药临床疗效证据的整合、评价和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已成为一个技术支撑平台。这一平台不仅有助于中医药行业的研究人员更加高效地获取和利用临床研究证据,还将促进中成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2.3 中药材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智能化管理促进中药材品质提升针对中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种植养殖缺乏统筹规划、药材质量标准不统一、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天津中医药大学牵头成立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构建产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从产业、企业、技术、资源等多角度、多层次形成数据具化产业画像,全面助推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在联盟的推动下,中国中药材产业逐渐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目前,已汇集近百个中药材品种,300余万亩的规范化种植基地,以及优质药材“三无一全”品种基地100余个。这些成果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使得中国中药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4 大数据超算——实现中药有效组分高效快速筛选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过程中,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家级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紧密协作,充分利用超级计算的强大算力,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开展组分中药的快速筛选,在病毒入侵和复制等关键环节的关键靶标上,构建了模块化、数字化和流程化的筛选体系。同时,搭建了具有“中药材组分信息、化学成分、化学性质、药理活性、生物活性”等内容和靶点预测功能的中药组分集成快筛模式数据库,并开展了中药组分的高通量虚拟对接以及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等科技攻关工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2.5 先进设备智能制造——促进制药装备升级换代中医药学理念先进,但技术装备落后,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是尚未攻克的难题。为揭示方剂功效物质、阐释药性药味及方剂配伍理论、推动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学进步奠定关键基础,解决中药质量“怎么测”的难题[20],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浙江大学将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光谱、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等量测数据建模,创建了多种面向制药过程检测的快速分析方法,实现在线质量监测。为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质控指标“怎么控”的难题,建立了中药制药数字孪生关键技术,明晰中药制药过程规律,建立预测控制模型,实现中药制药过程的精准调控,持续提升中药质量及生产效能[21]。
3 人工智能在医药领域的发展方向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有望提高医疗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治疗效果,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益处。如通过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人工智能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风险,并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建议[22-23];大模型可以加速药物研发的过程,包括药物筛选、药物设计和临床试验等方面[22, 24];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提高医疗影像的诊断准确率和效率,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疾病[22, 25];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优化药品和医疗设备的供应链管理,确保及时供应和合理利用资源等。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数据安全、伦理道德等问题,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合理应用[22]。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将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大动力,为中医药传承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远程医疗方面,将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技术与远程医疗技术相结合,有望实现患者健康数据的实时采集和智能分析,为中医远程诊疗提供精准和全面的数据支持,从而打破患者就医的地域限制,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中医药远程医疗服务质量[26-27]。在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方面,通过对中医临床诊疗数据的机器学习,可以模拟各种复杂的临床场景,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更好地掌握中医实践技能,提升临床诊疗水平[28]。这种培训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培训效率,还可以降低培训成本,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在仪器设备研发方面,传统的中医诊疗设备往往功能单一、效率低下,而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化中医诊疗设备则能够实现数据集成和自动分析,大大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29]。同时,智能制药设备可以精确控制制药过程,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智能检测仪器能够实现对中药材的快速鉴别和质量控制,保障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0]。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能够推动中医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深入挖掘中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31]。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可以优化中药材的采购、储存和配送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业效率[31]。这些改造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中医药产品的竞争力,还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中医药领域有望在远程医疗、基层医务人员培训、仪器设备研发以及传统产业改造等方面实现突破,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可及性,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4 结语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在新时代呈现出更加重要的作用。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中药材品质提升、中医药诊疗现代化、中药制药装备升级换代、中药有效组分高效快速筛选以及中医药循证研究证据库的建设等方面为中医药行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在未来,要继续借助科技创新带来的新质生产力,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推动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1] |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 DOI:10.3969/j.issn.2095-1507.2023.10.001 |
[2] |
蒲清平, 黄媛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6): 1-11. |
[3] |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J].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3(9): 10-13.
|
[4] |
纪玉山, 代栓平, 杨秉瑜, 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 工业技术经济, 2024, 43(2): 3-28. |
[5] |
王迪, 沈成兴. 基于血小板功能和基因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进展[J].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6): 619-62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1.06.015 |
[6] |
王晶, 翟成凯. 肿瘤自身抗体及CT人工智能在NSCLC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OL].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24: 1-11[2024-01-04].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056.R.20240102.2101.002.html.
|
[7] |
韩润翔, 付晶晶, 刘思奇, 等. "互联网+"医疗服务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 2021, 35(20): 3657-3660.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1.20.016 |
[8] |
尹慧子, 张海涛, 刘雅姝, 等. 国内外医疗信息共享研究进展[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20, 43(1): 177-181, 162. |
[9] |
丁弈丹, 陈晨.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激光生物学报, 2022, 31(6): 488-497. DOI:10.3969/j.issn.1007-7146.2022.06.002 |
[10] |
李嘉翔, 李汾. 中药纳米制剂在肿瘤免疫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23, 31(18): 3512-3519. DOI:10.3969/j.issn.1672-4992.2023.18.034 |
[11] |
夏国庆, 吴丽红. 可穿戴式血压监测设备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8): 688-692. |
[12] |
马天有, 胡曦, 王丽娜, 等. 公共卫生大数据研究进展: 生物信息的新领域[J]. 生物信息学, 2017, 15(4): 255-262. DOI:10.3969/j.issn.1672-5565.201705005 |
[13] |
吴林伟, 王雁南, 李素丽.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2, 40(4): 115-118. |
[14] |
王鐾璇, 司梦兰, 缪培琪, 等. 基于数据驱动的制药干燥过程智能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9(6): 604-611. |
[15] |
杨国玉, 雷春红, 李禹廷, 等. 基于智能手机的远程中医脉诊系统与家庭医生平台应用示范[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33): 4128-4132.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168 |
[16] |
付苓. 基于大数据的领域本体动态构建方法研究: 以养生领域本体构建为例[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 41(1): 135-138. |
[17] |
崔骥, 许家佗. 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医诊疗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8, 39(8): 846-851. |
[18] |
张泽丹, 王斌, 陈婷, 等. 基于区块链的中医消化领域临床科研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OL].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3: 1-9[2023-08-07].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6.R.20230807.1248.002.html.
|
[19] |
刘昊, 张红, 刘堃靖, 等. 互联网+中医远程会诊平台构建与展望[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9, 16(4): 458-461. |
[20] |
王毅, 张晗, 张伯礼, 等. 中药药效物质多模态辨识方法学及其应用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5(1): 1-6. |
[21] |
于洋, 苗坤宏, 李正. 基于数字孪生的中药智能制药关键技术[J].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46(9): 2350-2355. |
[22] |
任相阁, 任相颖, 李绪辉, 等. 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 24(2): 762-770. |
[23] |
魏珂, 司春婴, 王贺, 等. 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及风险预测中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 22(10): 3576-3582. |
[24] |
管庆霞, 罗煜婷, 刘宇萌, 等. 人工智能在抗肿瘤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与进展[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3, 40(23): 3318-3323. |
[25] |
俞益洲, 石德君, 马杰超, 等. 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 35(12): 1808-1812. |
[26] |
文杭, 黄丽, 刘江, 等.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医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21, 18(8): 42-45. |
[27] |
张坤, 张震江, 彭芳, 等. 人工智能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数字医学, 2024, 19(1): 68-75. |
[28] |
孙燕. 中医知识工程研究进展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12): 5-6. |
[29] |
佘楷杰, 袁艿君, 马庆宇, 等. 机器学习驱动中医诊断智能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路径[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4, 30(3): 398-406. |
[30] |
唐雪芳, 齐飞宇, 王团结, 等. 中药生产过程智能质量控制专利技术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23, 48(12): 3190-3198. |
[31] |
陈静锋, 郭崇慧, 魏伟. "互联网+中医药": 重构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J]. 中国软科学, 2016(6): 2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