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史玉珍, 梁佳念, 石钰, 等.
- SHI Yuzhen, LIANG Jianian, SHI Yu, et al.
- 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临床疗效的真实世界研究
- Real-world study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accompanied by insomnia
- 天津中医药, 2025, 42(1): 27-31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5, 42(1): 27-31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5.01.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4-10-13
2.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 沧州 061012;
3. 河北省中医院针灸科, 石家庄 050011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局限性水肿反应,病理特征为皮肤、黏膜上的小血管扩张或渗透性增加,主要临床症状为大小、形状不同的风团伴瘙痒,发作持续时间超过6周[1]。慢性荨麻疹发病率为0.5%~1.0%,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2]。目前仍不明确慢性荨麻疹的具体病因,其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的热点[3]。有学者探讨22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睡眠情况,调查发现65.45%的患者存在睡眠质量差的问题,认为慢性荨麻疹伴随的瘙痒等症状是引起失眠的关键原因[4]。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钙剂等,但长期应用会出现耐药性,一旦停药症状迅速复发[5]。近年来,以针刺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为慢性荨麻疹患者伴发失眠的系统治疗增添了新篇章,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选用国际针灸病例注册登记平台(IPRPAM)数据,旨在评估慢性荨麻疹患者失眠的发生率、辨证分型和影响因素,以及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伴发失眠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提供更多安全性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7月经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为慢性荨麻疹并收录于注册登记平台的患者,本研究通过河北省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批准(AF/SC-07/02.0)。
1.2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版)》[1]诊断标准;2)以针刺治疗为主,并按照辨证论治接受了4周完整的针刺治疗方案;3)病历资料完整;4)自愿参加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病例注册登记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失眠或非慢性荨麻疹导致失眠者;2)合并其他类型皮肤疾病者;3)心脏功能不全者及肝、肾功能障碍者;4)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1.4 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2年7月经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市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为慢性荨麻疹收录于国际针灸病例注册登记平台并接受完整针灸治疗的患者有217例,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将患者分为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失眠组80例)和慢性荨麻疹无伴发失眠患者(无失眠组137例),提取80例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
1.5 观察指标 1.5.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连续7 d评估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瘙痒程度:0分为无瘙痒,1~3分为轻度瘙痒,4~6分为中度瘙痒,7~9分为重度瘙痒,10分为剧烈瘙痒。
1.5.2 7 d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7)连续7 d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风团数量和瘙痒程度:0分表示无,1分表示轻度,2分表示中度,3分表示强烈,7 d分数相加,得分为本周UAS77总分[6]。
1.5.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采用DLQI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共10项问题,包括患者1周内皮肤疾病对睡眠、社交活动、工作等方面的影响[7]。
1.5.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连续7 d评估并记录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和对日间功能的影响7项统计指标,PSQI总分范围为0~21分,其中在8~11分范围内提示轻度睡眠障碍,在12~16分范围内为中度睡眠障碍,在17~21分范围内则表示重度睡眠障碍[8]。
1.6 统计学方法选用Excel对病例资料进行整理,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 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的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布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本研究纳入80例慢性荨麻疹并发失眠患者,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辨证分型。见表 1。
本研究纳入21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其中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80例,故失眠的总体发生率为36.87%。患者在年龄、病程、辨证分型方面比较失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在80例失眠患者针刺选穴中,共使用腧穴44种,总计频次872次,其中最高频为80次,最低频为1次。统计频次前10种腧穴,合计为500次,占治疗慢性荨麻疹针刺腧穴总频次的57.34%,依次为:曲池(80次,9.17%)、中脘(68次,7.80%)、风池(54次,6.19%)、天枢(54次,6.19%)、血海(51次,5.85%)、合谷(44次,5.05%)、三阴交(43次,4.93%)气海(37次,4.24%)、关元(35次,4.01%)、百虫窝(34次,3.90%)。见图 1。
![]() |
图 1 失眠患者针刺腧穴频数 Fig. 1 Frequency of acupuncture points of insomnia patients |
失眠患者针刺前的VAS、UAS7、DLQI及PSQI评分均高于针刺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不同性别、年龄、病程、辨证分型在针刺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皆有下降,见表 4-7。说明针刺治疗不仅有效缓解荨麻疹症状,还可以减轻失眠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 |
![]() |
![]() |
![]() |
![]() |
79例患者均未发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1例患者因晨起未进食而出现低血压,饮用温开水并休息片刻后恢复,嘱患者切忌在过饥或过饱、酒后等状态下针灸治疗。
3 讨论慢性荨麻疹中医又称为“赤白游风”“风疹块”“瘾疹”等[9],其病因主要责之于卫外不固、饮食内伤、气血不足等,风邪乘虚侵袭,营卫失和,气血津液输布失常,郁闭而生,属于本虚标实之证[10]。有研究表明,约46%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会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1],其原因可能与其瘙痒症状密不可分。慢性荨麻疹的剧烈瘙痒会增加患者精神负担而引起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又可加剧患者心神失养,使瘙痒更加容易反复,从而进入恶性循环[12]。
慢性荨麻疹病位在皮,皮毛腠理为肺之所主[13],《金匮要略》云:“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发痒。”风邪为赤疹发病之因。当风邪侵袭肺卫,皮毛腠理开,病邪随之传入肠胃[14]。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化生气血不足,皮肤失养,则发为风团块[15]。肝藏血,性体阴而用阳,当营血生成不足,肝气升动太过,出现血虚生风,肝风内动等,从而发为赤白游风[16]。本研究发现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发病例最多的5种证型分别为风寒束表型、风热犯表型、肠胃湿热型、气血亏虚型、血虚风燥型,约占收录失眠患者人数的87.5%。因此笔者认为慢性荨麻疹导致失眠的病因病机可能是风邪侵袭肺卫,肺卫失司,卫不入营而少寐;日久脾虚不运,化湿生热,湿热内扰心神而目不瞑;病久气血耗伤,心神失养而寝寐不安;营血亏虚,化燥生风,扰动心神则失眠。
针刺具有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通过针刺相应腧穴可以激发经气反应,从而缓解相应症状[17]。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本研究多选用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天枢、中脘、关元、气海、风池、百虫窝等穴位以调和营卫、祛风止痒、安神定志。《灵枢·本脏》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针灸资生经》载“曲池,以刺风瘾疹”,故手阳明经之合穴曲池、原穴合谷合用可调节大肠之经气以宣畅肺之经气,既可增强肺卫之气以抗御外邪,又可搜刮肌肤间风淫邪气以鼓邪外出,以奏祛风止痒之功,善治风寒束表型、风热犯表型慢性荨麻疹,针刺时多浅刺,并于得气后行提插捻转的泻法,使在表之风邪外出;血海、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要穴,足阳明经之天枢穴,亦为大肠募穴,可通调胃肠,健脾清热除湿,为治疗胃肠湿热型荨麻疹的优选腧穴,常规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任脉中脘穴、关元穴,为胃及小肠之募穴,可资先后天之本,加之气海穴共奏调和营卫,补益气血之功,治疗气血亏虚型荨麻疹疗效佳,针刺时宜尽量以轻刺激为主,避免过重手法,以免耗经伤气,于得气后行提插捻转的补法,使脏腑经络气血调和;明代医家李中梓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注重治血,其《医宗必读》载:“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足少阳经之风池穴既可祛在表之风邪,亦可熄血虚所致内风,经外奇穴百虫窝有祛风活血止痒之效,三穴相合,尤可治疗血虚风燥型荨麻疹,治疗时提插平补平泻至得气。上述腧穴皆留针25~30 min。1周治疗3次,疗程多为4周。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针刺以上穴位不仅降低了慢性荨麻疹的各种症状评分,PSQI也有所下降;心神失养是瘙痒的外在表现,针刺治疗在缓解瘙痒的基础上,失眠症状亦有好转,这为临床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提供有力证据。
本研究主要通过病例注册登记研究平台的临床诊疗数据探讨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的基线水平及发生率,进一步研究了针刺治疗的疗效。目前有关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相关研究多为随机对照研究,在反映中医药特色、临床研究的方面尚且不足,临床实用性差。本研究采用的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能更真实地反映患者的针刺腧穴及疗效等情况,更加贴近真实临床,纳入标准较随机对照研究低,更加适合中医临床诊疗复杂干预的特点。但本研究目前尚有局限性:1)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无法证明失眠与荨麻疹不同证型的关系,仍需要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2)本研究的自身前后配对设计的结果不可靠,可以结合随机对照研究共同为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伴发失眠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1]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22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 55(12): 1041-1049. |
[2] |
彭程, 王达, 寇子祥, 等. 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采撷[J]. 天津中医药, 2022, 39(9): 1100-1103. DOI:10.11656/j.issn.1672-1519.2022.09.04 |
[3] |
李玉娟, 王辛秋, 张洪春, 等.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治疗荨麻疹经验[J]. 天津中医药, 2021, 38(6): 706-709. DOI:10.11656/j.issn.1672-1519.2021.06.06 |
[4] |
李敏莹, 孙伟鹏, 王琳. 慢性荨麻疹患者不同体质对睡眠指数的影响调查[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76): 33-35. |
[5]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研究中心. 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 52(1): 1-5. |
[6] |
王芸, 肖佳欢, 李达, 等.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7, 33(8): 12-14. |
[7] |
王艳君, 石钰, 李宏坤, 等. 基于玄府理论的刺络拔罐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 2022, 42(2): 157-161. |
[8] |
房秀萍, 王万卷, 金蝉, 等. 斑秃患者136例睡眠质量评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 28(3): 274-275, 284. |
[9] |
程凤霞, 孙丽玲, 顾镇京. 麻杏石甘汤方结合盐酸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抗氧化指标和血流变学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 2019, 14(3): 670-673, 678. |
[10] |
高晖, 段行武. 基于"心身医学"探讨针灸"调神治形"治疗慢性荨麻疹[J]. 中国针灸, 2023, 43(4): 409-413. |
[11] |
O'DONNELL B F. Urticaria: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and economic cost[J]. Immunology and Aller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4, 34(1): 89-104. |
[12] |
迟慧彦, 郎娜, 陈少君, 等. 黄尧洲运用镇心安神法治疗瘙痒性皮肤病临床经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 27(11): 1821-1823. |
[13] |
尹仲衡, 段行武. 从五脏论治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理论及治法探讨[J]. 世界中医药, 2016, 11(3): 410-413. |
[14] |
符秦飞, 贾颖, 张菲, 等. 从肺论治荨麻疹[J]. 内蒙古中医药, 2022, 41(7): 75-76. |
[15] |
杨洁, 刘琪, 王艳君, 等. 从脏腑论治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J]. 针灸临床杂志, 2020, 36(6): 94-97. |
[16] |
彭思琦, 李记泉, 马铁明. 基于"治风先治血"探析针灸治疗荨麻疹的取穴机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 35(7): 57-59. |
[17] |
李腾龙, 孙邦梅. 小柴胡汤加减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荨麻疹伴发热临床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23(2): 79-81. |
2.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ang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gzhou 061012, China;
3.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ebe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