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覃庭威, 张津铖, 俞邦, 等.
- QIN Tingwei, ZHANG Jincheng, YU Bang, et al.
- “躁”脉含义考及临床应用探讨
- Exploration of the meaning of "manic" pulse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 天津中医药, 2025, 42(2): 169-174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5, 42(2): 169-174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5.02.07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4-08-14
2.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 100029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有许多脉象方面的记载,在如今中医临床中有重要意义,但其中所记载的“躁”脉却经常被医者忽视,或被以其他脉名替代或掩盖,而现代中医学对于“躁”脉的相关研究更是鲜见,故而明确“躁”脉的定义及临床意义对于现代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方向的把握会有一定帮助。笔者以古代文字学典籍为出发点,结合《黄帝内经》原文、古今各医家的认识以及自身临床实践体会,对“躁”脉进行了综合的论证和梳理,以求明确“躁”脉的定义和临床意义,进而使其临床应用价值得以展现。
1 文字学角度对“躁”的认识 1.1 “躁”有动扰不定的含义从象形角度来看,“躁”是足、品、木组成的,而品、木组成的“喿”。《说文解字》中言:“喿,鸟群鸣也。从品在木上”[1],意思就是鸟在树木上群鸣,形容喧哗吵闹声,再加上足字,就是形容人来回踱步,喧哗吵闹,给人一种不安定不安静的感觉。
从物质层面来看,“躁”指物体的动态活动和人言行的繁多。如《释名》言“躁,燥也。物燥乃动而飞扬也”[2];《论语》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3];《易经》言“躁人之辞多”[4];《礼记·月令》言“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5]。
从意识层面来看,“躁”则有性情浮躁、不专一之意。如《国语·齐语》言“骄躁淫暴”[6];《逸周书·谥法》言“好变动民曰躁”[7];《韩非子·喻老》言“离位之谓躁”[8];《荀子·劝学》言“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9]。
1.2 “躁”有疾速的含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言“趮,疾也。从走,喿声”“考工记:羽丰(大)则遟(缓慢),羽杀(指小)则趮。”趮是指箭羽如果太小,箭就会疾速飞行,故用以表疾速之义[10]。而“疾”的含义在《说文解字注》中写道“按经传多训为急也,速也,此引申之意”[11],这里认为“躁”的本义就是疾速。《礼记·内则》言“狗赤股而躁”[5],也是有疾速之意,而现如今一般对于《黄帝内经》中“躁”脉的解释同样是急疾,迅速。
1.3 从“静”理解“躁”许多古籍把“躁”与“静”对立来看,如《道德经》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躁胜寒,静胜炅”[12],《管子·心术》言“躁者不静”[13]。故可以通过理解“静”的含义反推“躁”字的含义。
在本义层面,“静”指色彩分布适当。《说文解字》言“静,审也。从青争声。疾郢切,注:徐锴曰:丹青,明审也”[1]。但这个含义显然不能与“躁”相对,而且与脉法无关,故而舍去。
在声音层面,“静”有安静,宁静之意,如《诗·邶风·柏舟》言“静言思之”;《诗·郑风·女曰鸡鸣》言“莫不静好”[14];《国语·晋语》言“宵静女德,以伏蛊慝”[6];《吕氏春秋·音律》言“本朝不静”;《吕氏春秋·审分》言“静乃明几”[15]。从声音的角度也难以与脉法关联,故亦舍去。
在运动层面,“静”指静止,物体不运动,与“动”为反义词,如《增韵》言“动之对也”[16];《淮南子·本经训》曰“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17];《清静经》言“动者,静之基”[18]。“静”有安静、静止之义,与“动”相对,而“躁”也与“静”相对,那么“躁”“动”在与“静”相对的这个层面上含义有相通之处,印证了“躁”字的动扰、不安定、不安静之意。显然,“躁”的这层含义比起其他含义更有可能在脉法上面得到体现。
2 《黄帝内经》对于“躁”脉的认识 2.1 “躁”脉并非“数”脉《素问·平人气象论》言“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19]。一呼一吸脉六动即是脉“数”,后面再加“而躁”二字,说明“躁”“数”并非同一种脉象。若是单纯认为脉“躁”只是脉“数”,《黄帝内经》就没有理由提出脉“躁”的概念,反倒不如脉“数”简明易懂。
2.2 “躁”脉与“静”脉相对应《黄帝内经》中提到“躁”时,相应会出现“静”,这与前述文字学考证中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静阳躁”[19];《素问·疟论》言“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19];《灵枢·热病》言“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之阳”“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20]。
2.3 “躁”脉常见于阳热病《素问·三部九候论》言“盛躁喘数者为阳”[19];《素问·疟论》言“病在阳,则热而脉躁”[19];《灵枢·论疾诊尺》言“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20];《灵枢·热病》言“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之阳”[20]。这些都描述了“躁”脉往往与温热类的阳性疾病相关,热病则阳气盛,盛则气血随经冲逆,血脉激荡,五脏不安,神志错乱,显之于脉则为“躁”动不已之象。
2.4 “躁”脉能判断疾病预后《素问·评热病论》言“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19],《灵枢·五禁》言“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20],《黄帝内经》描述了通过脉的“静”“躁”判断热病的轻重变化,若热病汗出后脉“躁”,则为阴盛阳竭,若热病脉“躁”不得汗出,则为阳盛阴竭,此皆为阴阳不相维系,病情危重之候。
2.5 “躁”用于手经病的诊断《灵枢·终始》言“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三盛而躁,在手太阴”;《灵枢·禁服》言“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三倍而躁,在手太阴”[20],介绍了在人迎寸口脉法中,通过对比人迎脉与寸口脉的盛衰强弱来判断阴阳表里经的气血强弱,再根据脉的躁动与否,来判断是手经还是足经的病,脉“躁”则代表病在手经,由此可以指导针刺的选经取穴。
3 古代医家对“躁”脉的认识 3.1 “躁”脉并非脉率快“数”脉与“疾”脉都是脉率偏快的一类脉,但“躁”与“疾”“数”二脉并不一样。王叔和在《脉经》中写道:“脉来疾者,为风也;脉来滑者,为病食也;脉来滑躁者,病有热也;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21],把“疾”和“躁”分为两种脉来描述它们的病因,说明两种脉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张志聪在《黄帝内经集注》中对《黄帝内经》有关“躁”脉的内容作了注释,对于“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的解释是“一息之中脉六动者,气之太过也。躁,急也”[22],认为“躁”脉是急切的意思,并不是脉率快。清代林之翰《四诊抉微》中“张路玉曰:躁、疾皆为火象,惟疾而不躁,按之稍缓,方为热症之正脉”[23],认为两种脉亦是有所不同的。在临证中也常见到脉率正常,但单次脉搏的起伏速度比较急切的脉象,这与脉搏跳动间隔时间缩短表现的脉率加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觉。
3.2 “躁”脉主阳热病后世医家大多继承了《黄帝内经》“躁”脉主阳热病的观点,如张志聪在《灵枢·终始篇》人迎寸口脉法中,认为“躁者,阴中之动象”[22],在《灵枢·热病》中言“热病七八日,脉不躁者,外已解也。脉即躁而不散数,此邪热虽未去而正气不伤”。以及在《灵枢·五禁》言“汗已出,脉盛躁者,阳热之邪不从汗解,阴液去而邪反盛也”[22],认为脉“躁”与阳证和热证相关。清代林之翰在《四诊抉微》[23]中认为,“躁”“疾”两种脉在病机上都有火象,“疾”为热症之正脉,而“躁”则是非正常的热象表现,这与《脉经》[21]中“疾”脉为风“滑躁”脉为热的认识不同,但却都认为“躁”脉与热病相关。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躁脉有浮沉辨》言“此内热而中气不安于内,是阴气不吸也”[24],表明“躁”脉亦有阴虚内热之意。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见到很多热性疾病的患者会出现“躁”脉,如现代医学中的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出现发热、炎症表现的患者,都容易在“数”脉的基础上出现“躁”脉。通过脉象上的提示,结合四诊情况以及患者病史,可以从方向上明确寒热,确定治疗用药的大方向。
3.3 “躁”脉主疾病预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躁”脉判断疾病转归的方法,如《伤寒论·伤寒例》言“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25],描述了患者在服用汤药前后的脉象变化,脉由“躁”转“静”代表疾病往好的方向转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言“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25],表明在六经辨证中可以通过脉“静”与否判断太阳病的传变。《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言“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26],记述了严重的心系疾病出现浮取如麻豆,沉按更加“躁”“疾”的脉象,患者会死亡,表明在心系疾病的预后方面,“躁”脉可以判断病情的危重与否。临证中常见感冒出汗后,脉象由“躁”数变为和缓,以及热性疾病的表证,在得发汗法出汗后,脉象也不再“躁”动。而临床中一些比较严重心脏疾病患者也可以见到明显的“躁”脉。所以在判断疾病预后转归时,通过脉的“躁”“静”与否,能够大致判断疾病在经过治疗后是否向愈以及病情的危重程度。
3.4 “躁”脉主情志病情志变化往往能从脉象中体现出来。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言:“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则为顺,则为易治”[27],认为脉与性情相关,其中说“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为逆,则说明正常情况下,情绪急躁的人应当脉“躁”,而性格和缓的人应当脉“缓”。清代医家高鼓峰在《四明心法·诊法》中云“怫郁之脉,大抵多弦涩凝滞,其来也必不能缓,其去也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28]。“怫郁”乃忧郁,心情不舒畅之意,“怫郁之脉”有“似数非数躁动之象”更证明了“躁”脉与情志的相关性。现代社会工作生活更为繁复,人多“浮躁”,身心相互影响,情绪上的亢奋、抑郁、焦虑,也会在身体及脉象上凸显出来,导致脉率也会偏快,同时亦会有“浮躁之象”显现,此“浮躁之象”亦是“躁”脉的一种体现,而心平气和之人,脉象也多和缓均匀,故可据脉知人情志变化,作为调控情志疾病的一种诊断手法。笔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也经常遇到“躁”脉与情志相对应的现象,例如摸到两脉“躁”动的患者,询问患者是否心烦焦虑、失眠易醒,多有应验。这些患者主要为青年男女以及更年期妇女,往往作息不规律,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较大,导致情绪上出现异常。遇到这类“躁”脉,往往就可以在基础治法上配以调气理气,安神定志,并嘱以调畅情志之法,改变其不良习惯,平复其浮躁之心。此以脉之“躁”观人之“躁”,后以“静”治“躁”之法。
3.5 “躁”脉可与多种脉相兼清代黄庭镜在《目经大成·脉经题要》对“躁”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躁形逼逼举于皮,来盛回衰疾复徐,道是有余元不足,阴阳乖戾病岖崎。脉若大若紧,疾徐无常曰躁……脉经诸法具备,奈何不及躁脉。殆所谓弦者躁,紧者亦躁,洪者躁,数者亦躁耶”[29]。他对“躁”脉的特征性描述为“逼逼举于皮”“来盛回衰”“疾复徐”“若大若紧”“徐疾无常”,认为其出现的病因也有多种,而“躁”也可在弦、紧、洪、数等多种脉的基础上出现。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躁脉有浮沉辨》言“躁脉有浮沉两种:沉而来去如掣,或兼细、兼滑、兼弦……若为寒湿所遏者,必兼紧数矣。浮而来盛去衰,来远去近,甫去即来,未能极底,如人之以手探汤而回者,此内热而中气不安于内,是阴气不吸也……骨热者,脉来上促,出多入少”[24],不仅讨论了“躁”脉的浮沉,更描述了“躁”脉间杂其他脉所对应的病机病症以及脉象表现,“若为寒湿所遏者,必兼紧数”完全将“躁”脉与“数”脉区分开来,其中“浮而来盛去衰,来远去近,甫去即来,未能极底,如人之以手探汤而回”和“脉来上促,出多入少”之论更是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躁”脉的脉象特征。
4 近现代医家的认识 4.1 “躁”脉动扰不定民国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躁驶二脉》言“躁脉不安定,外因与内因”[30],指出“躁”脉是一种不安定的脉象。近代医家李士懋在《平脉辨证相濡医案》写道“躁脉与静脉相互对峙,躁脉之象为奔冲激荡不肯宁静貌”[31],描述了“躁”脉的形象特征。两者对“躁”脉的描述都回归了“躁”字与“静”字相对的含义:扰动、不安定、不安静。黄英恒[32]继承了古代医家的理解,认为“躁”脉与“疾”“数”二脉并不完全一样,但考虑“躁”脉的脉象特征独特,表明其为一种特殊的动态模式,并大致地将其归纳为脉来时快速急促、动而不定、带有混乱之象,这与前述两位医家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4.2 “躁”脉主温病病情进退《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多本古籍都提到了“躁”脉与疾病预后和温热类疾病的相关性,现代亦有医家在研究“躁”脉中秉承这个观点。周韶九等[33]对遍身脉法的研究中深入分析了“静”“躁”二脉,认为“躁”的存在不仅仅局限于脉的层面,而是表明其与皮、肉、脉、筋都关系密切,是一种动势。临床中,在外感温热病初起的阶段,医者可以极轻的诊脉手法接触患者皮肤,能体会到皮肤的瞤动之感,周韶九认为这即是“躁”象,并考虑其主要临床意义在于能证实病证的轻重和温热疾病中热势的进退。而在手足之三阴三阳经的病位判断方面,周韶九认为可以根据何经的皮、脉、肉、筋存在瞤动之“躁”象,明确其为何经之病。
4.3 “躁”脉主心系疾病《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26]虽明确记载了“躁”脉与心系疾病的关系,但后世的医学典籍中相关资料较少,难以证明其相关性,而现代有医家在针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了有关“躁”脉的独特意义:韩励兵等[34]在运用辨别“躁”脉诊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认为“躁”脉应当与其他类似脉相鉴别,如“数”“滑”“弦”“洪”等,并指出“躁”脉的主要特点为一种特殊的感觉,即脉来躁动不已。且韩励兵认为“躁”脉的出现往往代表着疾病加深加重或者处于病情的剧烈变化时期。在其观察的病例中,“躁”脉较多出现于现代医学中的心绞痛发作期、预激综合征、心动过速、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心主血脉”,所以心脑血管疾病与中医的心系疾病大同小异,故临床中“躁”脉可以为心系疾病判断标准作补充。
5 重新认识躁脉的定义及临床应用 5.1 “躁”脉脉势触手即去“躁”脉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脉势上,其脉搏起伏比较急促,来盛去衰,起伏的速度快,即指脉搏浮起时充盛而沉降时衰弱,跳动起伏的力度不均匀不和缓,但单次脉搏跳动的时间迅速,有一种脉搏跳动触手即去的感觉,动扰而不安定,这是其关键点。故感受“躁”脉,一般情况是去感受脉搏是否动扰不定,感受其单次脉搏跳动的时间是否迅速。
5.2 “躁”脉脉位并不固定从脉位上来看,黄庭镜[29]认为是“逼逼举于皮”,也就是偏浮的,但周学[24]又认为“躁脉有浮沉两种”,且其他文献多未在脉位上做描述,而在临床中“躁”脉在浮中沉等脉位层次也都可出现,故笔者综合考虑,认为“躁”脉没有明确的脉位。但通常情况下,“躁”脉容易出现在皮肤表浅的脉位,“浮躁”的脉会比“沉躁”的脉更常见。
5.3 “躁”脉脉数并不固定脉数包含脉率与脉的节律。在脉率上,“躁”脉容易与“数”“疾”脉相混淆。“躁”脉是单次脉搏跳动的时间缩短,而“数”脉是单纯脉率的加快,两次脉搏跳动的时间间隔缩短。通常两者容易同时出现,就是在脉率较快的同时会伴随单次脉搏跳动起伏也比较快,但两者在单独出现时亦要加以鉴别。从脉搏节律方面来看,“躁”脉的节律并不是明确固定的,而“结”“代”“促”这些脉都是属于节律不规则的脉象。“躁”脉可与这些脉同时伴随出现,亦可单独出现。
5.4 “躁”脉脉形并不固定从脉形来看,“躁”脉的长短粗细软硬等都是不定的,因为“躁”脉可以在多种脉形的基础上出现,故“躁”脉没有特定的脉形,但聚集在关处如豆跳动的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动”脉一般包含有“躁”脉,其脉象表现为脉形如豆,滑数而短,厥厥动摇,关部尤显,但这时候就是主惊恐和疼痛的病机,与单纯“躁”脉又有不同。
5.5 临床意义“躁”脉可归纳出以下临床意义:第一,在阳热病方面的应用,“躁”脉的出现可能代表着阳性热性的疾病,或者现代医学上的感染性疾病。“躁”脉主阳热疾病于《黄帝内经》中提出,后世张志聪、林之涵、周学海等医家也都持有类似观点,但现代临床的阳热性疾病中数脉较为多见,“躁”脉掺杂于其中往往未引起重视,数脉更侧重于脉率,而“躁”脉更倾向于脉象和脉势方面的特征,故可供现代中医临床作为参考。第二,能在一定程度辅助判断心系疾病,通过脉“躁”与否判断心系疾病的缓急轻重,且为中医临床治疗心系疾病提供思路。李士懋[35]在治疗心悸疾病经验中,认为热郁于内,脉必“躁”数,心悸疾病诊脉若沉“躁”数且寸旺,多为火郁型心悸,用新加升降散治疗多有卓效,并将此凭脉辨证法广泛应用于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治[36]。第三,在情志方面,能判断患者情志的异常与否,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尹冬青等[37]在研究“脉象预测”与抑郁症复发的关系时认为春季患者脉象多由和缓转变为“躁”急,解释了春季抑郁复发的原因,且推测抑郁症的复发脉象多是包含“躁”脉的复合脉象;张晶等[38]在研究心理脉象时认为“躁”而数的脉构成了心烦的心理脉象特征。第四,在判断疾病的转归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疾病预后吉凶以及治疗后的病情发展。《黄帝内经》认为脉贵有胃,有根,迟浩然等[39]将有胃之脉总结为和缓,充盈,匀齐等冲和之象,如此之脉为胃气敷布,有病则轻浅,而“躁”脉多急促,不稳定,甚至重按无根,与胃气充足之脉相悖,王洪忠[40]在研究《脉经》绝脉理论中将“躁”脉亦归为绝脉一种,代表疾病进展或凶险,需要及时干预治疗。第五,在人迎寸口脉法方面的应用,通过对比人迎脉(颈动脉)与寸口脉(桡动脉)的盛衰强弱来判断阴阳经气血的强弱,并分辨脉“躁”与否,进而指导针刺的选经取穴。张立志等[41]提出人迎寸口脉法中的关键问题包括脉“躁”的含义,明确其含义对于人迎寸口脉法的应用有重要意义。人迎寸口脉法在现代中医临床治疗中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如茆晶晶等[42]用人迎寸口脉法指导针刺治疗颈椎病,通过脉的“躁”动与否,来判断是手经还是足经的病,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明人迎寸口脉法指导下的针刺对于改善颈椎的供血及颈椎病相关症状有明显疗效,而判断清楚脉“躁”与否则是人迎寸口脉法中的重要环节。
6 小结文章先通过古代文字学典籍对“躁”字进行了分析考证,并通过“静”字反向推导印证了“躁”字动扰不定的含义,再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整理,归纳出“躁”脉在《黄帝内经》中的含义和特点,然后结合古今医家的认识与临床实践体会对“躁”脉的脉象特征和临床意义进行了梳理,最终得出“躁”脉的脉象特征为单次脉搏起伏比较急促,在脉势上有触手即去、动扰不定之感。“躁”对于临床中的阳热性疾病、心系疾病、情志疾病等都有独特的临床意义,且能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并能在针刺的诊断治疗上发挥指导意义,可见其具有丰富的临床价值,故而重新认识“躁”脉对现代临床中诊断和治疗疾病都有一定帮助。
[1] |
许慎. 说文解字: 插图本[M].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2009.
|
[2] |
王国珍. 《释名》语源疏证[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
[3] |
孔丘. 论语[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8.
|
[4] |
易经[M]. 邹学熹, 佘贤武, 主编.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5] |
礼记[M]. 崔高维, 点校.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
[6] |
左丘明. 国语[M]. 鲍思陶, 点校. 济南: 齐鲁书社, 2005.
|
[7] |
黄怀信. 逸周书校补注译[M].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
|
[8] |
韩非. 韩非子[M]. 秦惠彬, 校点.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
[9] |
荀况. 荀子[M]. 廖名春, 邹新明, 校点.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
[10] |
许慎. 说文解字: 文白对照[M]. 李翰文, 译注.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6.
|
[11] |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
|
[12] |
老聃. 道德经[M]. 柴华, 主编.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
[13] |
管仲. 管子[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
|
[14] |
袁梅. 诗经译注[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9.
|
[15] |
吕不韦. 吕氏春秋: 全文注释本[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2.
|
[16] |
张玉书. 康熙字典[M]. 北京: 中华书局, 1958.
|
[17] |
杨有礼. 淮南子[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
|
[18] |
杜光庭, 吕纯阳, 等. 清静经集释[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19] |
佚名. 黄帝内经素问[M]. 田代华,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
[20] |
佚名. 灵枢经[M]. 田代华, 刘更生,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
[21] |
王叔和. 脉经[M]. 贾君, 郭君双,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
[22] |
张志聪. 黄帝内经集注[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5.
|
[23] |
林之瀚. 四诊抉微[M]. 吴仕骥, 点校.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
[24] |
周学. 读医随笔[M]. 阎志安, 校注.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
|
[25] |
张仲景, 王叔和. 伤寒论[M]. 钱超尘, 郝万山,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
[26] |
张仲景. 金匮要略[M]. 何任, 何若苹, 整理.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
[27] |
孙思邈. 千金翼方[M]. 王勤俭, 周艳艳, 主编.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8.
|
[28] |
高鼓峰.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M]. 周次清, 点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
[29] |
黄庭镜. 目经大成[M]. 卢丙辰, 张邓民, 点校.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7.
|
[30] |
彭子益.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中医名家绝学真传》丛书[M]. 李可, 主校.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
[31] |
李士懋, 田淑霄. 平脉辨证相濡医案[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
|
[32] |
黄英恒. 人迎寸口脉法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研究[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
[33] |
周韶九, 李育福. 遍身诊脉法[J]. 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1964(1): 27-31. |
[34] |
韩励兵, 张沛霖. 辨脉躁在针刺诊治心脑血管病中的特殊意义[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1996, 17(1): 39-40. |
[35] |
马凯, 王四平, 孙敬宣, 等. 李士懋运用新加升降散治疗火郁型心悸经验[J]. 中医杂志, 2021, 62(12): 1020-1023. |
[36] |
魏宇澜, 王强. 传承李士懋教授经验: 应用升降散治疗循环系统疾病[J]. 环球中医药, 2012, 5(5): 373-375.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2.05.017 |
[37] |
尹冬青, 田金洲, 时晶, 等. "脉象预测" 与抑郁症及其复发的关系探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15(1): 79-81. |
[38] |
张晶, 齐向华. 中医脉诊文献中的心理脉象[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4(6): 523-525. |
[39] |
迟浩然, 杨磊, 余秋慧, 等. "脉贵有胃" 思想探赜[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 29(10): 1594-1597. |
[40] |
王洪忠. 《脉经》绝脉理论与临床探讨[J]. 中医药通报, 2014, 13(1): 23-25. |
[41] |
张立志, 许能贵, 常乐. 《灵枢·终始篇》人迎寸口脉法几个关键问题刍议[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 44(3): 494-495. |
[42] |
茆晶晶, 龙海翔, 徐雪莲. 人迎寸口脉法指导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20, 29(6): 1065-1067.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20.06.033 |
2.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jing 100029,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