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魏佳影, 许绍青, 王慧, 等.
- WEI Jiaying, XU Shaoqing, WANG Hui, et al.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从督脉论治中风病
- Treatment of strok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yang governs qi transformation and yin governs form" through the governor vessel approach
- 天津中医药, 2025, 42(4): 436-439
- Tianj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5, 42(4): 436-439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2-1519.2025.04.06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24-11-07
2. 河北省中医院, 石家庄 050011
中风病是中国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首位病因,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謇等[1]。中医药对治疗本病有着特殊的临床优势,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积累了众多经验。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见解,但都达成一个共识,认为阴阳失衡,气血逆乱是根本病机,病理因素离不开风、火、痰、瘀的侵袭,治疗方面多采取传统的脏腑辨证论治[2]。笔者试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言“阳化气,阴成形”的角度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思考,同时为丰富中风病的治疗手段,运用督脉理论论治中风病,以期为中风病的治疗探寻新的思路。
1 “阳化气,阴成形”内涵“阳化气,阴成形”始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为生之本,阴平阳秘则形与神俱,精神乃至。阳气主动,人的生命活动处于阳动的状态之中,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保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行以及万物气化的转变;阴气主静,促进万物凝聚成形,并保证人体形质的化生,同时凝聚人体阴液来濡养各脏腑组织[3]。“阳化气,阴成形”是气化的两个过程,属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相互转换,两者相辅相成,贯穿生命活动始终。一旦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阳化气太过”,阳热亢奋,煎熬阴液,致津亏血滞,不能濡养筋脉,进而“阴成形”不足,从而导致机体阳盛阴亏;“阳化气不及”,阳气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瘀血等浊邪内生,进而“阴成形太过”,从而导致机体阳虚阴盛[4],正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2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究中风病最早论述中风的著作当属为《黄帝内经》,其中的“大厥”“偏枯”等与中风症状极为相似。《金匮要略》中提到外感邪气,致“脉络空虚,邪贼不泻”,正气无法与邪气相抗衡,致虚邪贼风侵犯人体,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神志昏蒙等为主症[5]。《素问·病机十九条》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提到“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由此可见,火热之邪郁滞,气血不能宣通,则神识昏蒙,亦会导致中风[6]。叶天士认为“火盛水衰,风自内起,其实阴虚阳亢为病也”。肝肾阴虚致阳亢太过,肝阳化风进而肝风内动,导致患者中风。元代朱丹溪则指出中风发病原因为“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痰湿内生,日久瘀阻脉络,耗损阴液,脑窍失于濡养,从而发生中风。现代医家卞嵩京先生认为本病治疗应将逐血化瘀法贯穿始终[7]。笔者结合“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提出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具体论述如下。
2.1 “阳化气”不及是中风病的发病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由此可见,阳化气不足为疾病发生的基础条件。《生气通天论》提出“阳气者,精神养神,柔则养筋”。现代医家庞勇教授[8]认为,阳气是人“宝命全形”的关键,阳气对人体生命健康有主导作用,必须重视阳气的培护与调畅。阳气充足,可温煦化生清气,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从而气血充足,气机调畅,五脏六腑得以濡养,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9]。脑为髓海,乃元神之所在,阳充则髓海得以温养,元神自安。反之,若“阳化气”不足,寒气积于胸中,气血失于温煦、推动,运化水谷精微之力不足导致气血乏源,运行不畅,气机郁滞则化生湿热,湿聚而成痰,痰滞日久亦会气机郁滞,长此以往,脑髓清窍失养,肢体经络失用,故而发为中风[3]。此外,阴虚的本质是阳气不足。阴虚虽会导致阳亢,但持续的阳气上亢则会使“阳化气”太过,从而消耗大量阴精阴液,引起阴精阴液不足,化气乏源,终致阳气内虚,所谓“壮火食气”[10]。李淑荣等[11]认为,中风后多阳虚,治疗上以温肾补阳通阳为主。唐农等[9]认为中风病的根本在于元阳虚衰,阴寒内盛,逐渐可发展为阴盛格阳,阳不归元,而阳亢于外,导致内风虚火相与鼓动。王永炎教授认为“阳(气)虚化风”,阳气不足引起气血运行失其常度,变化生风,从而发病[12]。故而笔者认为阳化气不足为中风病的发病基础。
2.2 “阴成形”太过是中风病发病的重要条件“阴成形”太过是中风病发病的重要条件,贯穿本病全程,主要表现为痰湿瘀等有形物质的堆积,壅堵血脉[13]。《素问·通评虚实论》云:“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当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过食肥甘厚味,脾虚痰凝,血液呈高粘高聚状态,日久闭阻脑络,脑窍失于濡养而发为中风。“阴成形”太过亦会加重阳气的损伤,造成“阳化气”不足,而“阳化气”不足又会进一步加剧阴偏盛的状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风患者血液黏稠度相比正常人的较高,血流缓慢,血管内斑块形成,阻碍脑部血液的供应,引发中风[14]。闫咏梅教授[15]认为,痰瘀互结为本病发病之关键,痰可致瘀,瘀可夹痰,痰瘀胶着,相互为患。因此,“阴成形”太过是中风病发病的重要条件。
3 督脉与阴阳气化理论相通《难经本义》记载:“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纲乎阳脉也。”由此可见,督脉和阳气有着密切的联系。督脉与阴阳气化理论相通,针刺督脉可协调气血,平衡阴阳。在人体经络中,督脉行于背部正中,而“背为阳”,六阳经脉交汇于背,六阴经脉亦通过其分支间接交汇督脉,因此,督脉是调节全身阳气的重要枢纽,它连接着全身经脉和脏腑气血的运行,可统领经脉,调节、沟通气血阴阳[16],正如《参同契》所云“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充分肯定了督脉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现代研究也充分证实了从督脉治疗阳虚患者的临床疗效。李平等[17]对阳虚质患者采取督脉灸疗法治疗3个月,并采用红外热成像图技术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中医体质评分较前有所改善,且督脉灸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提高外周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酮水平。刘阳等[18]采取督脉灸疗法来治疗阳虚体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及免疫球蛋白M含量升高,提示督脉灸可升高局部脏腑器官的温度,加速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进而提高人体免疫力。赵群等[19]采用督脉半灸法治疗肾阳虚型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结果显示患者阳虚症状缓解,且有效调节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患者出血量较之前也明显减少。总之,督脉理论与阴阳之间的互相平衡有着密切联系。
4 从督论治中风病 4.1 督脉闭阻为中风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督脉为十四经脉之一,其唯一一条进入脑部的经脉即为督脉,所以当痰火上窜脑窍致血溢脑外或脑窍的离经之血形成瘀血导致脑脉瘀阻时,督脉必会失其所主,功能失司,笔者认为督脉的闭阻为中风病发病的经络学基础。《灵枢·经脉》云:“督脉之别……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由此可见,督脉因痹阻可导致全身的气血运行失常,进而导致机体肌张力增高,出现痉挛偏瘫状态[20]。此外,督脉受阻,阳气不能正常输布,致湿热之邪阻滞气机,清窍壅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日久耗气伤阴,上蒙清窍,躯体筋肉骨节失于濡养,导致机体出现意识障碍、肢体痉挛及肌肉萎缩等症状。督脉亦属肾,张锡纯提出,督脉为脑髓神经之所,而脑则为髓海,其形成源于肾中真阴真阳的相互融合,因此督脉所统率之阳气来源于肾中真阴真阳,督脉通过十四经气循环,将其上输于脑,以充养元神,若督脉被阻塞,脑和肾之间的联系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肾阳无法完全滋养脑髓,必导致“神机失用”,因此督脉与肾,脑不仅生理相关,病理亦相互影响[20]。现代研究发现[21],督脉的项背部循行和皮质脊髓束的起止路径基本相同,其在头面的分支路径与皮质脑干束的循行路径相似。因此,从经络学发病基础来看,督脉闭阻导致脑窍失养,神识昏蒙,进而发生中风,中风后会影响经络的运行,进一步阻碍督脉气血的正常运行,脑窍痹阻加重,如此恶性循环,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造成患者康复时间延长。
4.2 疏通督脉为中风病治则的重要途径督脉的闭阻是中风病发生的经络学基础,而督脉则扮演着连接脑髓和其他脏腑经络的纽带角色,因此,疏通督脉对于中风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根据“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理论,并结合脑卒中布氏临床分期(Brunnstrom),在针刺治疗中风病时,采取调督分期针刺法,以调整督脉为主,激发阳气,督任同调,平衡阴阳,擅长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
4.2.1 迟缓期此期对应BrunnstromⅠ期,这一时期,脑髓受损,督脉闭阻,阳化气不足,不能濡养经筋,运动功能失调,患者以肌肉痿软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王乐亭[22]亦有“治痿独取督脉”之论,因此该期病机主要是“髓伤神失,神不导气,督阳内闭,诸筋失养”,因此以“培元醒神,通督启闭”为治疗原则,使督脉发挥总督诸阳之功,温通气血,强壮元阳,扶正祛邪。采用的主穴:水沟、百会、大椎、至阳、命门、气海;辅穴:合谷、冲阳、腕骨、京骨、阳池、丘墟。通过针刺水沟、百会、大椎可起到开窍醒脑,益气调神,解痉调督的作用,石学敏院士[23]认为中风早期针刺水沟,不仅可激活被抑制的脑细胞,还可促进受损细胞觉醒,改善脑循环,恢复神经功能,达到“醒脑开窍”。至阳、命门可补益肾精,通督扶阳,活血化瘀,调节机体运动平衡系统,气海属任脉,前后配穴可起到“从阴引阳”的作用,针刺之可交通任督,补中益气,平衡阴阳[24]。同时辅以阳经原穴,此为筋肉汇聚之处,精气旺盛,针刺之可使原气通达,诱发上下肢优势肌群的肌张力[25]。
4.2.2 痉挛期此期对应Brunnstrom Ⅱ~Ⅲ期,阳化气不足,筋脉失于温煦,不能养神柔筋,日久阴虚血少,筋脉失濡,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肌张力偏高,内侧屈肌呈挛缩屈曲状,病机主要是“髓伤神失,神不驭气,督阳横逆,筋脉失濡”,因此以“培元养神,统督柔筋”为治疗原则,采用的主穴:百会、神庭、大椎、至阳、腰阳关、腰俞、气海;辅穴:肩髃、曲池、后溪、环跳、阳陵泉、丘墟。具体操作方法为:百会和神庭对刺,大椎和至阳对刺,腰阳关和腰俞对刺;肩髃向极泉方向透刺,曲池向少海方向透刺,后溪向劳宫方向透刺,环跳向风市方向透刺,阳陵泉向阴陵泉方向透刺,丘墟向照海方向透刺。通过对痉挛肢体表里阴阳经相透刺,可疏导脏腑气血及经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阳互济,使肢体气血阴阳在整体上达到平衡[26]。诸穴合用,可通阳解筋,温通气血,同时刺激周围肌群,增强神经兴奋度,发挥神经传导束的残存功能,降低患者肌张力,恢复躯体平衡运动功能[27]。
4.2.3 相对恢复期此期对应Brunnstrom Ⅳ~Ⅵ期,患者患病日久,元气亏虚,元阴元阳不足,脑神失养,血行不畅,主要表现为肢体的痉挛减弱,病机主要是“髓伤神失,神不聚气,督阳失充,筋脉失养”,因此以“培元复神,补督养筋”为治疗原则,补充机体虚损的阳气,益髓复神,早日恢复躯体平衡运动功能。主穴:百会、大椎、至阳、命门、气海;上肢配穴:肩髃、肩贞、手三里、合谷、阳池、腕骨;下肢配穴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京骨、冲阳、丘墟。通过调补督脉,同时配伍上下肢肢体局部穴位,自上而下调理全身气血,沟通十二经经气,振奋阳气,助正气恢复,培元养神,还可促进伸肌群及屈肌群的运动协调,缓解局部肌肉张力,促进患者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达到气血互通的目的[28]。
5 结语综上所述,“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彰显了中医理论对于中风病病机的本质概括,基于阴阳气化理论的指导,认为阳化气功能低下,造成机体气血亏虚,不能濡养躯体经络,阴成形太过,痰瘀火热相互为患,闭阻经脉,从而导致中风病的发生。督脉理论与阴阳气化理论相通,督脉的闭阻是导致中风病发生的经络学基础,督脉闭阻,阳气无法输布全身,致元神失养,机体痉挛或痿软无力,同时根据中风的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调督处方可更加准确地辨证施治,可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从督脉论治中风病有着深厚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及西医无法取代的临床价值,“病变在脑,首取督脉”已成为中医专家在治疗中风病的重要参考理论。
2. He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