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钟娟, 张勤修, 刘姝芩, 李昕蓉, 刘洋, 张一, 吴盈盈
- ZHONG Juan, ZHANG Qin-xiu, LIU Shu-qin, LI Xin-rong, LIU Yang, ZHANG Yi, WU Ying-ying
- 气血调衡是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 Mechanism of catgut implantation at acupoints on treating allergic rhinitis is harmonization Qi-blood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1): 1-4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5(1): 1-4
- DOI: 10.11656/j.issn.1673-9043.2016.01.01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09-28
2.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0072
2. Postgraduate of Grade 2013,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2, China
导师张勤修教授认为气血失调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他在治疗疾病时总不离气血调衡原则。认为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脏腑,流注于周身,两者相互为用,成为脏腑功能的动力和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他认为:“气血生于中土,宣于上焦,畅行于经络,散于玄府,泄于下焦。气血运行如常则四肢百骸运行亦如常。故气血者,阴阳也,生之本也。”因此,凡机体产生的一切病理变化无不涉及气与血。而气血长期反复的慢性偏逆则导致了一系列慢性疾病,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机体长期、反复受到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惧等的精神刺激,导致大脑皮层的思维机能和支配功能障碍,出现运动功能或内脏活动的不协调;二是不良的饮食、环境因素等长期作用于人体,形成气血的慢性偏逆或障碍。
变应性鼻炎(AR)是以突然反复发作的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等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鼻科常见病。其病因病机多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卫表不固,风寒侵袭所致。因气和血都源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在病理情况下,肺脾肾三脏虚损,肾虚不能温土,脾虚生血受制,肺虚生气受制,凡此种种都将影响气血的生成、宣化、运行,导致气血失衡,进一步导致营卫失和。可见AR发病在标为营卫失和,在本为气血失调。这也与现代医家多用桂枝汤治疗AR疗效佳[1]不谋而合。肾藏精,肾精不足则先天气血也不足。若父母之精先天不足,必将遗传与子代。加之孩童时期成长过程中的脾虚、肺虚致卫外功能不足,外加七情、饮食、六淫、内邪、体质宿疾等内外环境进一步导致后天之精出现异常,从而出现经络气血不同程度的失衡甚则亏损,以致出现以“适应能力差,容易患药物过敏、花粉症、哮喘等病”为特点的“特禀质”,这和现代医学的“过敏体质”不谋而合。黄珊珊[2]通过研究发现,特禀质哮喘患儿所患过敏性疾病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药物或(及)食物过敏。此外,近年来现代医学提出Thl/Th2免疫失平衡理论以及“卫生假说”是AR发病的重要机制。前者认为Th1以局部细胞免疫为主,Th2细胞则以体液免疫为主。AR则Th1细胞免疫功能降低、Th2体液免疫功能增高从而导致Th1/Th2失衡。后者则认为孩童成长时期对各种病菌、致病物质的接触导致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有利于机体抗病力。若生活在过于讲究的环境里导致接触这些致病物质不足,就会出现机体对某些物质缺乏免疫力从而出现“过敏”等反应。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虽然不同,但两者对免疫和过敏反应的认识却从不同的观念出发,保持着若干相似之处。另有研究表明[3],活血化瘀药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丹参、赤芍、当归、桃仁等都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由此看来,过敏体质病因也属于气血失衡。
中医外治法(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拔罐、自血疗法、耳穴压丸和中药复方等)治疗AR具有优势。2015年版《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首次将针刺纳入西方国家AR治疗指南,标志着中医外治法特别是针刺方法已经获得西方主流医学的认可。导师张勤修教授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AR[4],先后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他提出穴位埋线治疗AR的机制之一是经络气血调节。
穴位埋线是一种融合类似于针刺作用于人体的进针、留针、行针作用的穴位刺激和羊肠线异体蛋白的组织免疫疗法为一体的疗法,是集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传统疗法,它能形成一种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通过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等达到消除疾病的作用。它属于传统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张勤修教授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观察以迎香穴、足三里、曲池等穴为主穴埋线治疗AR发作期的患者,对照组采用公认的鼻腔局部激素喷鼻。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相比于对照组复发率低、改善全身症状良好[4]。认为其治疗鼻鼽的机制主要在于异种蛋白经过经络通道激发经络经气,调动气血和谐运行以使鼻腔黏膜进入免疫状态,达到“黏膜免疫接种预防”的效果;并提高黏膜免疫网络与系统免疫网络之间的联系,提升机体的整体免疫能力。即此法主要是通过对“经络气血”的调节激发,到达鼻黏膜免疫状态和人体免疫平衡稳态,从而改善AR症状,延缓症状发作。
1 气血是激发免疫状态,产生经络气血调节的物质基础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总以气血概言,人体内而脏腑,外而皮毛,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十二经络,都不能离开气血的荣养与支持。《灵枢·本脏》言:“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也。”《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妇人良方》有言:“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及气血者。”《医宗必读·医论图说》载:“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可见气血之要。
气血禀受于饮食物中的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两者统一于一体,不可分割。正如《医学真传》所言:“人之一生,借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素问·调经论》曰:“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由此可见,气血在人体内的正常循行,是保证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循行正常,则人体生理功能正常,否则,百病由生。如《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气的逆乱是引起气血失衡而导致疾病发生的首要因素。
《读医随笔》载:“夫生血之气,营气也。营盛即血盛,营衰即血衰,相依为命,不可分离者也。”又《难经本义》说:“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中医理论将气和血分成营气、卫气、宗气等多种。有学者认为营、卫两气与AR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并认为“营卫相随”是黏膜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5]。那么,穴位埋线对于“营气”、“卫气”的调节又是如何显现的呢?王普霞等[6]提出“卫气”与多种免疫细胞间存在某些内在联系,通过相关免疫细胞对抗原的作用可能是“卫气”发挥防御机能的免疫学基础。刘啸等[7]提出“营气”中具有生理活性且循环于血液-淋巴液体系中的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物质是“卫气”生成的重要来源。即营卫一体,共为激发人体能量的免疫载体,这与《难经·三十难》对营卫的循行描述一致,“营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张景岳认为营卫两者有阴阳的密切关系,“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荣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荣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荣”。可见,气血作为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 经络是“调节气血”发挥临床效应的要道中医学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说明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8],经络传导信息,是一种生命信息,含有丰富的信息内容,包括复杂的生物电、组织细胞物理化学变化等,在没有产生针灸刺激强度的情况下很难用效应来觉察它的存在,但当机体组织细胞吸收了针刺刺激的能量信息后,其经络传导信息的强度增强,通过经络感传,气血运行等从而达到抗病治病之目的。由此不难发现,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生物电信号的网络丛群。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中医学认为,身体健康者可以发挥自身气血的调节功能而保持经络传导稳定的状态。在疾病条件下,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强度降低,随之经络传导功能降低,不足以调畅经络气血运行从而收发自身整体调节功能的信息。但通过吸收针灸刺激能量后,其经络传导功能的信息强度增强,产生酸胀痛麻等感应,转化为一种“现实的”信息,调畅经络气机和气血,使病情向痊愈方向发展,达到治病之目的。生命信息的功能在于能从针灸等刺激中吸取能量来增大自己的强度和有序化效应,这也是针灸发挥作用的现代信息论机制。刘风华等[9]发现针刺能引起生物电循古典经脉线路传导,并提出中医学的“气”即是现代的生物电,“得气”在于特定的穴位存在多条携带独立生物电流的生物电路,经捻转提插行针刺激放大后多条电路并联,受刺者就会因电流的加强而感到酸麻胀痛的电刺激作用。有学者[9]通过研究《黄帝内经》理论和血液的组成及生物化学特性认为,“气”具有支持活态生命功能的能量,就是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不间断的放电反应所产生的生物电。上述观点认为,中医学数千年最神秘的“气”相当于现代的生物电,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则是生物电主干天然通道。那么,腧穴埋线能通过经络“调节气血”便不足为奇。
3 “埋线”是激发经气,产生调节效能的可行措施腧穴埋线法是根据病症特点辨证论治,取穴配方,发挥针刺、经穴和“埋线”的综合作用,激发经气、调和气血以防治疾病。在具体治疗AR时,按照以阵发喷嚏、大量清水样涕、鼻痒、鼻塞为主症和具体次症辨证分型,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选取发作期:迎香(双)、印堂、合谷(左),缓解期:曲池(双)、足三里(双)为主穴进行腧穴埋线。
埋线选取的穴位均属于阳经,或为几条阳经的交会穴,或是阳经的原穴,或属性为脾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均能很好的激发经气,调畅经络气机,调和气血。如迎香穴为手、足阳明经交会穴,位于鼻旁,调和鼻部气血。印堂穴位于督脉之上,且督脉与任脉相通,而任督二脉对十二经脉起着维系与沟通作用。针灸印堂穴不但能治头部诸症(总司面部气血),且能通调十二经脉之气,对全身有着调和阴阳、畅达气机的调整作用。合谷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原穴,《黄帝内经》云:“大、小肠皆属于胃。”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接,能调经气、和胃腑,达到激发经气,调和气血的目的。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五行属土,最能滋养。有实验表明[10],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五俞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是强壮身心的大穴。中医学认为,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灵枢》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另外,羊肠线作为一种异种蛋白,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巨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20 d或更长,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11]。故埋线于诸穴位能“调和气血”,达到治疗AR的目的便不言而喻。
4 “气血调节”是启发鼻黏膜免疫状态和维持人体免疫稳态的关键有不少学者对针刺等传统疗法对于血液的免疫调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经络气血调节”与血液的成分关系密切。刘晓娜等[12]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针灸“调血”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对血液成分和血液循环系统调节的两方面,通过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激素等方面的调节作用体现出“经络气血调节”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李锦宇等[13]认为针灸疗法可以提高机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吞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各种免疫指标几乎都可以明显提高;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补体、调理素、抗体(凝集素、溶血素溶菌素、杀菌素等)、溶菌酶和血浆杀菌力等都有一定的调整作用。认为针灸对机体的免疫系统有双向调整作用,既能够调动免疫成分的不足,又可以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
笔者认为,穴位埋线激发的生物电流通过鼻黏膜复式微循环通道激发气血运行、调畅调和气血是启发鼻黏膜免疫状态和维持人体免疫平衡的主要途径。由于鼻腔黏膜中分布着大量的毛细动脉静脉、淋巴管、细胞间隙组织液、电解质网络和细胞群的复式微循环,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及因子能够不断交通、聚集、趋化。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由复式微循环最小单位形成的,是有着特殊结构的生物电主干天然通道。细胞间组织液电解质则构成了复式网状“脉络”,此“脉络”系统既作为免疫细胞及因子进行转运的介质,同时又为其提供了转化及能量来源,成为黏膜免疫进行发挥的物质及结构基础。在特定的穴位,多条毛细动静脉、毛细淋巴管、细胞间隙等生物电路群以及细胞群分别携带生物电流,经埋线穴位反应及异体蛋白刺激放大后,多条电路并联,电流加强、气血激发、调动和调和,汇成穴位埋线激发人体自身能量从而改善鼻部症状的有力杠杆和基本原理。
认识到穴位埋线能调衡气血,从而提高鼻腔黏膜免疫和人体整体免疫功能无疑将是对中医学经络气血理论思想的完善。因此,从“调节经络气血”处着手,通过调节机体偏向的气血多寡来提升机体免疫能力是治理气血发病的他山之石。不得不提的是,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待解决,如在直观的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穴位埋线是如何通过经络通道,如何激发和调节气血的?穴位埋线调和气血是否存内源性和外源性双通道?穴位埋线调节气血量的多寡怎么人为测量?这些均需要通过理论及实验进一步研究。
[1] | 刘 蔷.桂枝汤加味治疗变应性鼻炎36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2):182. |
[2] | 黄珊珊.哮喘儿童中医体质的临床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5. |
[3] | 魏庆宇.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基础理论探讨. 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乌鲁木齐:2011. |
[4] | 刘欢兴,张勤修.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发作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12,2(2):118-119. |
[5] | 刘 洋,李昕蓉,陈 晴,等.卫气与变应性鼻炎黏膜免疫机制的相关性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4,29(5):1530-1533. |
[6] | 王普霞, 孙 桐.卫气防御作用研究概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5):16. |
[7] | 刘 啸,祝彼得,冯雪梅.从造血与免疫的关系探讨营卫本质及交会机理[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3):11. |
[8] | 杜梦玄.针灸作用机理信息增强规律. 2009针灸学术年会论文集[C]. 杭州:2009. |
[9] | 刘风华,张 波,秦南极.经络气血理论的生物物理论证[J]. 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10-13. |
[10] | 沈学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
[11] | 任晓艳.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57-759. |
[12] | 刘晓娜,郭晓乐,李 铁,等.“经络气血调节”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探讨(二)--针灸对血液成分的调节.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C].北京:2011. |
[13] | 李锦宇,韩 霞,汪晓斌.针灸免疫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 2008,29(11):107-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