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王惠君, 赵铁牛, 马晓峰, 常淑枫, 张涛, 周波, 孟静岩
- WANG Hui-jun, ZHAO Tie-niu, MA Xiao-feng, CHANG Shu-feng, ZHANG Tao, ZHOU Bo, MENG Jing-yan
- 中医传承及临床思维实训平台的实施与评价
-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CM transmission and clinical thought practical training platform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1): 57-59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5(1): 57-59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6.01.15
-
文章历史
- 收稿日期: 2015-10-19
中医传承及临床思维实训平台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院校加师承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 2, 3, 4],本平台构建的指导思想是如何确保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良好配合[5, 6, 7, 8, 9, 10, 11, 12, 13],以提升中医传承能力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以保证中医院校加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关于平台的研究构建工作已另撰文论述[14],本文主要论述平台的初步实施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周期选择2011年同期入学的中医传承班与中医美容班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周期为2年,即二年级结束后进行考核。
1.2 研究内容中医传承及临床实训平台是在整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资源的同时,融入其他资源和手段而形成的,从内容分析主要包括3个模块:1)院校模块:普通院校教育的中医相关课程。2)师承模块[15, 16]:师承教育的跟师诊疗、跟师心得交流会。3)拓展模块[17, 18]:名著泛读、当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学习、专家讲座。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为单纯院校教育模块与在院校教育模块同时施加师承教育和拓展模块后两者的效果。
1.3 研究思路 1.3.1 平台组1)院校模块:在研究周期内按照中医本科教学计划安排实施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5门主要课程以及医古文等相关课程。2)师承模块:①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导师遴选标准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热爱中医教育事业,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相对固定的出诊时间,能保证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履行导师职责。从第2学年开始带领学生进入临床,协商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临床每周不得少于2次,定期检查学生的临床体会。采取言传身教和理论讲解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习领会中医药学的精髓,促进临床能力的提高。②制定学生跟师管理规定:采取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从提供的导师名单上选择,第1学年期末由学校统一安排拜师仪式。学生利用周末或非正常上课时间,跟从导师从事中医药临床学习,协助导师进行中医辨证之望、闻、问、切,学习开具中医处方。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要求认真填写《跟师实录》,每学期末由导师鉴定后上交所在院系。要善于总结导师在临床的辨证思路、治疗规律、用药技巧,并不断总结积累,分析体悟,领悟和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尤其是掌握师承学习的方法,做到勤读、勤问、勤悟、勤总结。③制定跟师实录,并进行拜师与跟诊活动,进行跟诊实录的填写与导师经验的总结。3)拓展模块:①名著泛读与读书笔记的撰写。②当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学习。③不同形式与内容的专家讲座。
1.3.2 对照组院校模块:在研究周期内按照中医本科教学计划安排实施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5门主要课程以及医古文等相关课程。
1.4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6.0软件,双人录入和管理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x±s),两组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成组设计的两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平台实施 2.1 院校模块两组均在研究周期内按照中医本科教学计划安排实施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5门主要课程以及医古文等相关课程。
2.2 师承模块实施情况第1学期期末举行拜师形式,第2学期跟随导师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每周2次。已经实施完毕,回收《中医传承班跟师实录》30份。
跟诊于学期末结束后撰写跟师心得体会,并于2013年5月23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南院教学楼105教室举行2011级传承班导师心得交流会。本次导师心得交流会,不再让学生充当知识的受体,而是将学生作为主体存在,去介绍对导师经验的认识。通过撰写的过程,可以梳理临床思路,提升专业知识的把握,同时通过交流讨论,使得学生不局限于自己的导师,对于其他导师的临床经验也有一定了解,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临床思路。回收资料为学生撰写的导师心得体会纸质版。
2.3 拓展模块实施情况1)提供《医学入门》、《证治准绳》、《寿世保元》、《景岳全书》、《医门法律》、《医宗金鉴》书目,从中选取两本精读,并作读书笔记。实施完毕,2份读书笔记回收。2)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组织学生共同学习伤寒名家刘渡舟的学术经验。实施完毕,回收材料为刘渡舟学术思想介绍,讨论会议记录。3)邀请专家讲座,内容为中医经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经方的魅力、经方的临床应用等。本次实施完毕,邀请伤寒领域有独到见解的宋俊生教授为学生做"小青龙汤的循证评价"讲座,将其在伤寒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经方的现代临床应用以及现代科研近况有深入了解。回收材料为讲座幻灯及会议记录。
3 平台的实施效果评价为考核实施效果,对两个班级同时进行中医基础理论(中基)、中医诊断学(中诊)、中药学(中药)、方剂学(中剂)、中医内科学辨证(辨证)5部分问题的测试卷,均为选择题,每部分20分。具体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 1。
分 | |||||||
班级 | 例数 | 中诊 | 中药 | 中基 | 方剂 | 辨证 | 总成绩 |
注: 与美容班比较, *P<0.01。 | |||||||
传承班 | 36 | 13.78±1.77* | 14.89±2.61* | 18.17±1.46* | 16.17±2.05* | 14.72±4.09* | 77.72±8.72* |
美容班 | 35 | 11.63±2.31 | 11.29±2.84 | 16.60±2.12 | 12.94±3.77 | 5.31±4.25 | 57.77±10.71 |
经独立样本t检验,传承班和美容班比较,中诊、中药、中基、方剂、辨证及总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讨论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现状是中医人才培养逐渐出现瓶颈,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不足、实践动手能力欠佳。随着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本校在中医传统教育模式上进行院校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本平台的设计与构建初衷即为保证师承教育不流于形式,师承与院校教育能更好的配合,以强化学生对中医整体思维能力感悟和构建,提高中医临床技能水平,确保"院校+传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通过本次平台实施的初步结果来看,可以初步认定中医临床及思维实训平台可以确保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良好配合,以提升中医传承能力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以保证中医院校加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1] | 孙晓霞,孟静岩. 关于中医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考核的设想[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8(13):8-9. |
[2] | 马佐英,孟静岩,王 蕾,等. 中医传承班考核评价模式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48-50. |
[3] | 东晓明,孙晓霞,丁慧芬,等. 中医高校师承教育中导师管理的问题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2(9):142-143. |
[4] | 丁慧芬,孟静岩,孙晓霞,等. 基于“院校+师承”中医经典“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4, 33(2):7-8. |
[5] | 于 越,张伯礼.以质量立校 以质量强校--教育教学质量再讨论[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5(2):94-96. |
[6] | 张伯礼,于 越,周桂桐.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2):87-88. |
[7] | 严世芸.转变教育观念,促进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一)[J].天津中医药,2006,47(7):182-185. |
[8] | 韩雪燕,周亚滨,王 颖,等.中医师承人员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2014,33(1):47-48. |
[9] | 包海燕. 关于高等中医院校教育中现存问题的思考[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2):219-220. |
[10] | 宋 健,董正华,史传道,等. 高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 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45-246. |
[11] | 黄东晖,冯淬灵. 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4):99-101. |
[12] | 孙 娜,齐 峰,高秀娟,等.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中医师承教育思考[J]. 山西中医,2013,29(9):51-52. |
[13] | 武 锋. 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J]. 中医教育,2014,33(3):17-18. |
[14] | 王惠君,马晓峰,常淑枫,等. 中医传承及临床思维实训平台的构建研究[J]. 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0):114-115. |
[15] | 王 琦.与高徒谈如何学习与整理名家医案(一)[J].天津中医药,2014,31(1):1-4 |
[16] | 王 琦.与高徒谈如何学习与整理名家医案(二)[J].天津中医药,2014,31(2):65-68 |
[17] | 王永炎. 循法守度,援物比[J]. 天津中医药, 2013,30(8): 449-450. |
[18] | 王永炎.我的案头书《医家四要》[J].天津中医药, 2013,30(12):705-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