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Jax.Hub.Config({tex2jax: {inlineMath: [['$','$'], ['\\(','\\)']]}}); 《太平圣惠方》“三消”解析
  天津中药大学学报  2016, Vol. 35 Issue (3): 149-151

文章信息

李鹏慧, 李庆和
LI Peng-hui, LI Qing-he
《太平圣惠方》“三消”解析
Analysis of diabetes in the Taiping Shenghui Fang
天津中药大学学报, 2016, 35(3): 149-151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5(3): 149-151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6.03.0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1-24
《太平圣惠方》“三消”解析
李鹏慧, 李庆和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摘要: 《太平圣惠方》中明确提出“三消”一词,并对“三消”的病因、病机有独特的论述,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三消”的病因病机及其中方药的分析,总结出《太平圣惠方》中“三消”的含义及辨证论治特点。
关键词太平圣惠方     三消     解析    
Analysis of diabetes in the Taiping Shenghui Fang
LI Peng-hui, LI Qing-h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Diabetes, and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 clearly put forward in the Taiping Shenghui Fang, The author a unique discourse through to the Taiping Shenghui Fang,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concluded that the Taiping Shenghui Fa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aiping Shenghui fang     diabetes     analysis    

《太平圣惠方》是宋代第一部大型方书,内容详备,系统总结了先秦医家对疾病的证候、病因、病机等的研究和认识。在众多古代文献中《黄帝内经》为“三消”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最早的研究依据,提出“消瘅”、“消渴”“脾瘅”等不同的称谓,这些病名有从症状立,有从病机立,所指内涵亦不相同[1]。《伤寒杂病论》则开辟了辨治方药之先河,《诸病源候论》初见分型论治的模式,《外台秘要》则初步引出“三消”辨治[2]。而《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三消”一词,将消渴病分上、中、下三消来论治,说明了“三消”的病因、病机、症状,并分别列举具体方剂用药,将医药理论系统结合在一起,为后世治疗消渴病起了纲领性作用[3]。在《太平圣惠方》中虽没有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诸多病名出现,但对消渴病产生的诸多伴随症状有了初步的描述。

1 “三消”的含义

《太平圣惠方》中提到“三消”之名并对消渴病分类及其主证的分别描述,“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消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消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消肾也”。其中明确提出“三消”一词,并且消渴、消中、消肾,分别包含现代所述上消、中消、下消[3]。与现代医家对消渴症状的描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有所不同,说明后世医家对消渴病赋予了新的含义。

2 “三消”的病因病机

《太平圣惠方》中所述“三消”病因为饮食不节,过服温燥,房劳过度,导致元阳虚衰[4]。“盖由少年服乳石热药,耽嗜酒肉荤辛,热面炙爆,荒淫色欲,不能将理,致使津液耗竭,元气衰虚……皆五脏精液枯竭,经络血涩,荣卫不行,热气留滞,遂成斯疾也。”通过脏腑辨证提出消渴病本起于肾,为消渴病发病源头,“三消”皆因元气虚衰引起,认为肾虚与本病密切相关,继而影响其他脏腑、脂肤、血肉,随即产生病理改变,且主要是因为五脏津液耗竭,阴津不能制阳,经脉瘀阻,邪气留恋,热毒阻络而成。《太平圣惠方》中首次明确提到了“热毒”一词[5],极大的启发了现代络病学说的“热毒阻络”在“三消”病因病机上的认识,为现今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1 消渴

即上消,“夫消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是也”。过服温燥之品,肾阴津亏虚,燥热内生,以致小便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中论述:“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扩大了现今糖尿病即为消渴的理解范围。“其病变者多发痈疽,此由滞于血气,流于经络,不能通行,血气壅涩,故成痈脓也……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上溢为消渴也”(卷五十三·治消渴诸方)。硕食甘美,脾热中满,内热蓄积于脾,脾气上溢形成口甘;阴虚燥热日久形成火热之毒,并发痈疽,可与现代糖尿病足、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等并发症相联系。

2.2 消中

“又有脏腑虚冷,小便利多,津液枯竭,则得润养五脏,而生诸疾。皆由劳伤过度,爱欲恣情,致使脾肾气虚,石势孤盛,则作消中,故渴少食多,而小便赤黄也”(卷五十三·治消中诸方)。其中肾精亏虚,脾脏积热引起渴少,为热盛伤津、津液亏少。随着消渴进一步发展可损伤脾肾之气,致使气阴两虚,日久可见阴阳两虚。脾气虚不能传输水谷精微,引起“脏腑虚冷,小便利多”,津液枯竭则产生变证。

2.3 消肾

“夫消肾者,是肾脏虚惫,膀胱冷损,脾胃气衰,客邪热毒转炽,纵然食物,不作肌肤,腿胫消细,骨节酸疼,小便滑数,故曰消肾也”(卷五十三·治消肾诸方)。纵欲过度,肾气消损,脾胃气衰,固摄无权,症见小便白浊,唇口干焦,腿胫消细,骨节酸疼等,包含现代糖尿病肾病的病程发展。

3 证治方药

《太平圣惠方》其对“三消”的治疗,以消渴病特点、病症为主分类,体现了以症论方、论药的思想。笔者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三消”的用药,来分析消渴病在宋代辨证论治的方法及特点。

《太平圣惠方·治消渴诸方》中共载方剂40余首,其中以栝楼根所用次数最多,《神农本草经疏》中记载:“栝楼根,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止小便利。”为治疗消渴的主要药物。其次为黄连、苦参、甘草、石膏、知母、铁粉、生地等,主要是滋阴清热,其中消渴伴随的症状有体热烦闷,头痛,心烦躁,眠卧不安,发病初期,病情轻浅,主要影响心肺,用药尤清上焦虚热。辅以少量赤茯苓治疗本证肾气虚无以上济于心,所引起的心肾不交,兼顾所述消渴根本病机元气虚衰。

《太平圣惠方·治消中诸方》中治疗消中方剂共10首,即荠苨散、黄芪散、牡蛎散、黄芪丸等。《太平圣惠方》认为消中发病,元气虚衰,致使脾肾气阴两虚,故而发病。所以,遣方用药主要以滋阴清热,健脾益肾为主。通过症状渴不止,吃食旋消,肌肉干瘦,四肢羸弱,推断出消中与脾主运化功能有关,水谷精微大量流失,不能濡养肌肉四肢;四肢羸弱、肌肉干瘦、脚膝少力,说明脾胃燥热逐渐加重,引起肾阳亏虚;消中烦闷属脾胃气滞,湿浊中阻;心神烦乱、眠卧不安、小便赤黄属阴虚火旺,热扰心神。因此,消中不仅与脾有关,还影响着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及气血阴阳。再从方剂用药上看,“荠苨散”中清热泻火生津石膏、知母、天花粉、黄芩,石膏为君药,配知母着重清热泻火除烦,益气有人参、甘草,滋阴有沙参,茯神健脾宁心,体现了消中的病机阴虚火旺,兼顾热扰心神、脾气虚所致的四肢羸弱。“黄芪散”运用桑白皮、泽泻、芦根清热利尿,再次说明消中者,小便少而赤黄;紫苏理脾胃之气,麦门冬、生地养阴清热,用黄芪、甘草益气,体现了益气养阴、利水止渴。“牡蛎散”重用赤石脂温阳,减去益气滋阴药,加牡蛎、朱砂、龙齿潜阳补阴,针对的是消渴后期阴阳两虚。“黄芪丸”重用滋阴的麦门冬,配以熟地黄益肾填精,黄芪、甘草健脾益气,山药、知母滋肾阴,阴阳气血一并顾及到。

《太平圣惠方·治消肾诸方》论述消肾方剂13首,主要症状为小便白浊,四肢羸瘦,心肾不交引起心神烦乱,疾病后期,病情危重,五脏气血阴阳皆有虚损,主要药物为熟地黄、黄芪、茯苓,用以补血养阴、补气生津、健脾和中,配以龙骨、桑螵蛸、麦门冬、人参滋补肾脏阴阳、滋阴润肺清心,说明糖尿病后期气血阴阳津液皆有虚损,主要病机为元气虚衰,继而影响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引起并发症的出现。古代文献对中药治疗消渴皆有论述,如《类证本草》记载:“黄芪,味干,微温……五劳羸瘦,止渴,腹痛,益气。”《新修本草》中:“茯苓,味干,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利小便,止消渴。”并且现代研究证实,补益类中药,如人参、黄芪、五味子、熟地黄等,对糖尿病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有独特和广泛的优势,降糖的同时多向性、多层面调节身体机能,能够综合有效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6-7]

《太平圣惠方》收集宋以前大量文献和防治经验,通过症状分类扩大了疾病的认识范围,对后世鉴别诊断及其并发症的认识发展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对方剂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中药配伍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4 小结

通过对“三消”病因、病机、症状的描述和方药的分析,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太平圣惠方》对于“三消”的理解。《太平圣惠方》“三消”中的“消渴、消中、消肾”,所覆盖的范围广泛,既包括了现代所说的消渴病初期的病理变化,还包括了中晚期的病理变化,并涵盖对不同疾病中的相同证候的描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治疗用药数法结合,益气、生津、温阳、养血合用,兼顾其他脏腑,如心、胃、大肠。其中“三消”常用清热解毒养阴之品黄连、黄芩、黄柏、知母、苦参、大黄、甘草等治疗“热毒”。

综上所述,《太平圣惠方》中对消渴病理论的阐述,以脏腑辨证为主,认为“三消”本起于肾,继而影响其他脏腑,通过对方药分析看出当时气、血、阴、阳辨证的理论还不清楚完善,以症状分类,致使产生同症异病的现象。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源于基础理论落后于临床的发展,还不能有效地阐释临床出现的新现象、新方法;以及偏爱于临床有效方,重实践等诸多因素有关[8]。虽然《太平圣惠方》中对“三消”论述细节与现代所述消渴病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的不同,但都以“三消”为基本分类模式,“三消”所包含的内容复杂而广泛,实际上它总结了不同疾病的诸多方面所表现的症状,扩大了治疗范围。但其中包含现代消渴病的发展过程,对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症状都有很好的描述及认识,对治则、治法、方药的运用趋于合理,为后世的研究辨证论治方法、疾病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昱, 周丽波, 董柳, 等. 《黄帝内经》消渴相关病名考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 13 (8) : 574–576.
[2] 王庆华, 徐小凡. 关于三消的考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10 (9) : 39–40.
[3] 王琳.建国以来《太平圣惠方》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S1),15:88-90.
[4] 宋·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8
[5] 庄乾竹, 赵艳, 厍宇. 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 (9) : 612–615.
[6] 梁芳, 谢丽莎, 张小军, 等. 降血糖中药的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 2015, 27 (3) : 15–17.
[7] 吕景娣, 苗艳艳, 苗明三. 单味中药降血糖作用特点分析[J]. 中医学报, 2012, 27 (10) : 1314–1318.
[8] 方肇勤. 《太平圣惠方》有关辨证论治的特点和贡献[J]. 河南中医, 2006, 26 (6) : 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