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志国, 周桂桐, 张艳军
- ZHANG Zhi-guo, ZHOU Gui-tong, ZHANG Yan-jun
-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 The design of classroom teaching students as the center
- 天津中药大学学报, 2016, 35(3): 200-202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5(3): 200-202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6.03.13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3-01
近10年间,教育部颁布若干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坚持内涵式发展为主题的指导性意见,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在教育部政策的引领下,各个高校愈加重视本科课堂教学的内涵建设,进一步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1]。为了贯彻教育部文件,促进内涵式发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天津中医药大学从2014年年初开始,全面启动了课堂教学设计工作,目前,已经完成25个专业及方向、近400余门必修课程的教学设计工作。学校倡导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像对待课题研究一样,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强调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实践,认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表层来看,情感因素决定着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成功或失败,学习情感作用于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是促进学生由“学会求知”向“自我求知”的前提条件;从深层来看,情感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的发展[2]。前苏联学者斯卡特金曾经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也认为学生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他的情感特征有较高的正向相关[3]。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重在解决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外在问题,比如办学条件、经费保障等,而忽视解决学生学习动力来源的内在问题,比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专业兴趣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注重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在传统的知识、技能二维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学习情感培养的第三目标。设计学习情感目标时,可以参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布鲁姆合著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从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性格化五个方面确定情感目标,即学生做到接受教学内容、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整合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形成稳定的学科观念与专业观念[4]。五个层级之间呈现递进关系,其递进关系也符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即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教师要努力向更高层次引导学生。
2 注重系统化的学情分析,遵守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教育是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外部规律为大家所公认,但是往往忽视教育同时也必须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的内部规律。目前,仍把学生置于从属和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对学生的系统分析,仅是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或者已经学习过课程作为认知基础,而没有注意学生在面临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有什么困难与障碍,该如何应对,忽视对学生建构知识存在难度的分析,比如:忽视学生接受能力分析,教师重在教的内容,而不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碰到学生听不懂的时,则会归咎于学生接受能力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必须要注重系统化的学情分析,并依据学情分析结果,确定教学难点、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5-9]。
系统化的学情分析即要从学生学习起点状态、学生潜在状态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起点状态分析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知识维度,指学生的认知基础;技能维度,指学生已有学习能力;素质维度,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主要指学生可能发生的状况与可能的发展需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怎样的,适宜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式,合作式?学生在课堂教学动态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如“学生对某一问题可能如何反映?”,“教师应如何应对”。
3 注重学习资源建设,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在广义上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要素,包括信息、材料、设备、人员、场所和资金等。学习资源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学习资源形态可以分为显性、隐性。显性学习资源是指已经通过文字、符号、文档等形式保存下来的具有实体性的学习资源;隐性学习资源是指无法保存,存在于教学互动中的无形信息,不容易发现和模仿,比如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数字化、非数字化,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终端获取阅读和使用的学习资源;非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传统的诸如图书资料、期刊、教材等学习资源[10-12]。
随着教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能力已经成为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外在标志,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涵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等优质的学习资源。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进一步转变学习资源服务理念,从服务教师、教学为主转变为服务学生、学习为主;进一步转变学习资源建设方式,共性资源与个性资源协同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的便利性,丰富获取资源渠道。
4 注重课堂互动设计,体现教学相长的生态关系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课堂互动涵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比如:钟启泉教授提出理想的“课堂”原本应是互动的、知性灵动的天地;杨庆余教授认为课堂是一个学校教育中人际交互的主要空间,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因素之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的基本的有机“生态系统”单元[13-14]。基于课堂互动内涵的发展,现代教学设计也突破了教师向学生单向教学流程的认识,而是把教学过程看成了一个具有多向性、连续性的互动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原则,实现了师生间平等的新型关系。
互动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传统教学中同样存在互动,很多优秀的老师做的也非常好,但更多是低层次的互动,互动流于形式,表面热闹,主要原因在于互动问题缺乏设计,无法引起学生思考,无法与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15-16]。“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的互动要做到公平性、平等性、灵活性。公平性是指互动必须是所有学生的互动,不是局限于部分学生;平等性是指师生间关系的平等,坚持教学相长原则,师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没有优势和劣势之分,只有依靠师生间平等的协作才能实现目标;灵活性是指在预设互动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一方面尽可能设想情境做好预案,另一方面要做好动态生成互动的思想准备,不能死守教学设计,需要的是充满活力的教学。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追求教学效率最大化为目标,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措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的教育课题,不能一蹴而就,随着教师能力、教学条件、学生发展、信息化等影响因素变化而更新。
[1] | 穆亚荣.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改革发展策略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5, 24 (27) : 244–246. |
[2] | 常建秋. 探析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7 (10) : 49–50. |
[3] | 李楚英. 美国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及与中国比较[J]. 高等农业教育, 2010, 27 (2) : 89–92. |
[4] | D.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著. 施良方,张云高译.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98-208. |
[5] | 周伟, 黄祥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 28 (16) : 92–93. |
[6] | 王长恒.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12, 29 (2) : 124–126. |
[7] | 沈贵鹏. 师生课堂口头言语互动研究[J]. 教育科学, 1997 (1) : 23–25. |
[8] | 曾玮, 夏志芳. 三维目标的有效实施与评价——记"第四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 39 (2) : 93–96. |
[9] | 王晖, 张志国, 马琳, 等. 教育教学理论在《中药炮制学》绪论部分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体会[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4 (4) : 241–244. |
[10] | 马晓峰, 郝征, 常淑枫, 等. "伤寒金匮温病综合实训课"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4 (1) : 45–47. |
[11] | 黄亚平, 陈小鸿. 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2) : 177–180. |
[12] | 丁笑炯. 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来自西方的经验[J]. 全球教育展望, 2005, 34 (11) : 39–44. |
[13] | 赵骏, 寇晓娣, 尹飞, 等. 国内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4 (5) : 296–300. |
[14] | 张肇丰. 促进课堂有效互动——第三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 上海教育科研, 2009 (3) : 7–10. |
[15] | 段兆兵. 教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文化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29 (9) : 46–49. |
[16] | 李戈, 步怀恩, 赵铁牛, 等. 《预防医学》课程统计学部分开设计算实践课的教学体会[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6 (1) : 4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