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Jax.Hub.Config({tex2jax: {inlineMath: [['$','$'], ['\\(','\\)']]}}); 从肠道健康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Vol. 35 Issue (4): 221-224

文章信息

方檬丹, 温成平
FANG Meng-dan, WEN Cheng-ping
从肠道健康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
To explore the disease “prevention theory” from the intestinal health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4): 221-224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5(4): 221-224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6.04.02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3-28
从肠道健康探讨中医“治未病”理论
方檬丹, 温成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杭州 310053
摘要: 肠道是人体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同时也是共生微生物群在人体的主要寄居场所,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屏障的破坏和功能的紊乱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护肠道屏障,维护肠道功能和菌群稳态,对人体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医学的“治未病”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旨在从保护肠道健康,防止肠道疾病发生的角度探讨肠道健康与中医的“治未病”理论的关系。
关键词肠道     治未病     屏障     免疫    
To explore the disease “prevention theory” from the intestinal health
FANG Meng-dan, WEN Cheng-ping     
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Zhejiang of Traditional University Chinese Medical,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The intestinal is a very important digestive organ in human body, it is also a main venue that symbiotic microbes reside in the body. The intestinal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human normal life activities like endocrine and immune functio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diseas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intestinal barrier's damage and its functional disorder. Protect the intestinal barrier, maintaining the flora steady-state and the intestinal func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life and health of human body. In recent years, the disease preventi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ease prevention theory and the intestinal health from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stinal health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e intestinal disease.
Key words: intestinal     preventive theory     barrier     immune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人们不再需要忍受贫困和饥饿,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危害人类的肠道健康,肠道屏障破坏、菌群紊乱、功能失调。肠道疾病不断出现,患病人数不断增长,许多疾病迁延难愈,大大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生命健康。肠道健康一旦被破坏,要想恢复不易,所以保护肠道,避免肠道疾病的发生对于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就是说,一流的医生在人体尚未生病的时候就会及时的去调养身体,以防止疾病发生;一流的管理者,在不好的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会去及时的阻止,以防止祸乱产生。要是等到疾病和祸乱已经发生再去阻止,那就太晚了。中医的“治未病”理论正是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这句话。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治未病”学术思想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将“治未病”思想率先应用于临床。唐代医家孙思邈则进一步指出: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则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治未病”的思想被历代医家广泛发展,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与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之所以要将“治未病”理论应用于肠道健康的管理,是因为肠道不仅仅是一个消化吸收的器官,它同时也包含了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共有400多种菌群和100兆的细菌生活其中,掌管着人体70%以上的免疫功能,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屏障。维护肠道的屏障和功能,无疑是防止许多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对于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也同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治未病”理论在肠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吸收营养支持人体生命活动,而大肠传化糟粕,将人体无法吸收的食物残渣和有毒有害物质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的消化功能和生命健康。“治未病”的思想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其重要性表现在不仅能指导治疗肠道自病,而且可预防和治疗因肠道屏障破坏而引发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各种肿瘤等。现代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释放的不足,以及饮食的增加,能量消耗的减少与肠道内激素水平变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若肠道功能破坏,那么人体不但会失去营养支持,还会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引发各种免疫系统疾病。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对于一切疾病都应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在肠道将病之时,就采取防护措施,规律饮食起居、调畅情志。在肠道健康受损时,避免生冷不洁刺激肠道,加强肠道健康防病能力的同时及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以防疾病传变和加重。在病愈之后,更加注意运用养生知识来养护肠道,以免病情反复。

2 “治未病”理论在肠道健康中的应用 2.1 未病先防

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未病先防”即是生病之前就加强饮食调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强锻炼,以此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伴随着肠道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慢慢发现,肠道功能紊乱、屏障受损、菌群破坏等,与炎性肠病、代谢性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也认为,只有小肠吸收营养支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受盛功能和大肠传化糟粕的传导功能正常,人体的生命健康才能有所保障,人体的“后天之本”才能源源不断的为人体注入精微物质。

2.1.1 保护肠道黏膜防止免疫系统失调

中医学历来注重养生之道,早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现代研究表明,过食辛辣刺激和嗜酒无度以及精神压力过大,均会引起肠道黏膜的破坏和功能的紊乱。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占据了机体黏膜免疫系统的70%左右,机体黏膜功能的紊乱是导致炎症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而人体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是多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与肠道相关的 T 细胞有诱导型和辅助型两大类。正常情况下,两种 T 细胞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而一旦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将攻击胰岛β细胞,进而引发1型糖尿病。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些研究也发现诱导型细胞的缺失会导致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病症发生恶化。由此可见保护肠道黏膜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养护肠道,防止肠道黏膜受损呢?肠道的黏膜就像是人体的正气,起着保护人体和防御外邪的作用,借鉴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发源——《黄帝内经》,除了应该在生活中避免不必要的饮食精神刺激,规律起居,还要积极学习一些肠道养生的知识,也就是理解并掌握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并将之应用于日常肠道健康的保护中。

2.1.2 保护肠道屏障防止损伤

中医学认为,人秉五气,以有五脏,得之不足或散之太过者谓精气虚,此先天也;为外邪所中,脏腑不得其用,此后天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人体不存在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消耗太过以及强烈刺激的威胁等问题,那么五脏六腑的功能就不会遭到破坏。现代研究表明,正常的肠道屏障可以通过形成物理屏障、分泌抗菌肽和黏蛋白来阻止外源微生物的侵入;也能通过介导跨膜转运和细胞旁转运,选择性地进行营养物质吸收来辅助肠道黏膜免疫。另外还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肥胖、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伴随着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以及闭合蛋白、ZO家族蛋白(ZOs)、咬合蛋白等细胞紧密连接表达的改变。由此可见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保护和维持肠道黏膜免疫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过度的情志刺激以及过度的劳累,均会导致屏障的功能减退甚至破坏,注重疾病的防护和人体正气的固护正是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先防理论的运用,以往的这种运用尚未真正的与“治未病”理论进行系统的结合,因此将之进一步完善正是目前需要完成的工作。

2.1.3 保护肠道菌群稳态,防止肠道功能失调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肠道内的菌群是人体内最大的共生微生态系统,在与人类共同进化的数百万年中,它们和人体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又±存的整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肠道菌群代谢可以产生多种底物和酶,来参与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及转化。它们的健康生长就好像人体的正气充沛一样,使机体不易遭到病邪的侵袭。现代医学表明,在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变化,能量代谢失衡,机体将产生脂肪累积和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等疾患。显而易见,不论是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认为保护肠道菌群的稳态对于防止许多难治疾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认识到保护菌群稳态,养护肠道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能够运用中医的“治未病”理论来指导菌群稳态的保护,注重保护机体的正气,防止不良的生活习惯损害肠道的菌群,那么维护身体的健康就会事半功倍。

2.1.4 保护肠道内分泌功能,防止内分泌失调

根据中医的理论,小肠是受盛之官,络于心,与心相表里;而大肠是传导之官,络于肺,与肺相表里。心主血脉,主神明;肺朝百脉,主治节,通调水道。由此可知,肠道的功能除了受到肠道本身的调控,还会受到心和肺的影响,与血液,水液代谢以及神志相关。现代研究认为,人体是通过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来操控整个机体的各种功能运行的。肠道的内分泌系统,就像是肠道的大脑,指导着肠道的运作也影响着整个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关系着与肠道有联系的五脏六腑,如主宰神志的心脑。摄入肠道内的营养物质通过与肠道内分泌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刺激肠道内激素的释放。近来的研究还表明,肠道内分泌还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有胰岛素抵抗和脑部慢性炎症等症状,而通过补充肠道内的激素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的神经退化症状。由此可见,肠道健康对于人体内分泌有着重要影响。保护肠道的内分泌功能正常,避免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累过度,防止肠道自病或变生他病,就是将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具体的应用于肠道健康的维护。

2.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就是指生病之后,要及时诊治,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如果人体内的正气不充足,那么就容易发生疾病。保护人体的正气无论何时都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髓,也同样是中医学的精髓。而肠道的健康也是人体正气的来源,因而保护肠道健康也是保护人体正气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肠道健康损伤的治疗中,不论中医西医,都会在给予患者一定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叮嘱患者,节制饮食,调畅情志,规律起居,目的都是要保护剩余的肠道功能,防止肠道健康进一步破坏。这也正是中医治法中扶正祛邪法和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既病防变理论的具体应用。

2.2.1 西医治疗

一些肠道疾病通过及时的诊断治疗消除致病因素可以逆转病情,获得良好的预后,对于服用药物引起的,因立即停用该药物,服用其他替代药物治疗,寻求好的预后。改变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解除心理负担,多做全身运动,劳逸结合,避免过多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多吃具有不溶性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豆类、水果、谷类等,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保护剩余的肠道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2.2.2 中医治疗

中药复方治疗:运用运脾化湿,润肠化燥,涩肠止泻,清肠疏风配合补中益气等治法,选用合理的方剂,根据不同个体的临床症状再随证加减,也可选用中药成药来治疗或者配合治疗,旨在扶助保护肠道正气的基础上尽快的消除危害肠道健康的病理因素,防止病情恶化或反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中西医辨证的基础上,用中药配合西药进行治疗。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中药复方配合针刺,穴位注射及灌肠等方法来协同治疗。然而不论是哪一种治疗方法,医生都会在药物配伍中注重扶正祛邪的同时,对患者强调规律饮食起居,调畅精神,劳逸结合,以帮助肠道正气的恢复。这也就是中医“治未病”理论所强调的既病防变理论的具体应用。

2.3 病后防复

肠道疾病得到控制或康复后,为了防止疾病反复,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病愈后要保持定时的排便习惯,适当的参加运动,并坚持改善膳食结构,注重饮食的卫生,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保持身心的舒畅,避免长期应用损害肠道健康的药物,防止疾病加重复发。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认识到“治未病”理论与肠道健康的关系以及肠道健康与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运用“治未病”的思想来保护人体的肠道健康、防止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于医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要做的是将“治未病”的思想融入到肠道健康的保护中,融入到医生和患者的思想中,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疗观念,做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而切实的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人们的寿命。

参考文献
[1] 薛莲, 迟莉丽. 治未病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 现代中医药, 2015, 35 (1) : 39–40.
[2] 张慧静, 张翼宙. 运用“治未病”思想探讨中医体质在慢性泄泻中的应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 (3) : 134–136.
[3] 吴存恩, 王瑞平, 吴洁. 治未病理论在大肠癌防治中的运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1 (3) : 223–225.
[4] 田冀虹, 刘文英, 田巍. 从治未病探讨结肠黑变病的防治[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 (9) : 137–139.
[5] 杨娜. “治未病”思想在肛肠病中的应用[J]. 陕西中医, 2014, 35 (2) : 206.
[6] 刘莉群, 崔文强, 徐飞. “治未病”探析与思考[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 (12) : 134–135.
[7] 郭璇, 刘芸, 王小娟. “治未病”思想对脾胃病的防治浅析[J]. 湖南中医杂志, 2014, 30 (11) : 133–134.
[8] 张文旗. “治未病”与亚健康的相关概念探讨[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 42 (4) : 57–59.
[9] 朱怡卿, 刘玮, 王虹. 多糖对肠道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15, 39 (4) : 293–299.
[10] 王靖思, 陈兰羽, 刘玉琴. 孙桂芝从补脾胃、治未病论治肝癌经验[J]. 中医杂志, 2015, 56 (13) : 1096–1098.
[11] 李乃民, 张永丰, 刘珊. 有关“未病”与“亚健康”关系探析[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 (11) : 51–53.
[12] 吴丽文. “治未病”思想与“痔”的防治[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9) : 484–485.
[13] 吴鸿, 高水波.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浅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 18 (5) : 468–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