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韩凤娟, 李艳霞, 王秀霞
- HAN Feng-juan, LI Yan-xia, WANG Xiu-xia
- “三辨诊疗模式”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的运用
-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ebates Clinic Model” in the ovarian chocolate cyst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5): 292-294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dine, 2016, 35(5): 292-294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6.05.02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6-20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 150040
2.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 China
王琦教授依据现代医学模式和人们观念的转变,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为理论依据,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建立了以辨体论治为核心的“辨体-辨病-辨证”三辨诊疗模式。临床诊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时灵活运用此模式,先辨病,再辨证与辨体,病证结合,以病统证,辨证论治与辨体论治相结合,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
1 三辨诊疗模式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关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病的特色和基础,各医家治病多从辨证论治入手。国医大师郭子光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分型论治三者相结合,获得较好疗效[1];司徒仪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强调因人制宜[2],由此可见病证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则贯穿中医诊病始终,体现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王琦教授提出的“三辨诊疗模式”将辨体、辨病、辨证紧密结合运用于临床,拓宽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中医诊病思维和角度。
1.1 辨病辨病是从整体上认识某种疾病,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病理变化的总过程。中医并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可归属于中医“痛经”、“月经不调”、“癥瘕”、“不孕”等范畴。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存在各种学说,故“辨西医病”成为诊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关键的第一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样囊肿指异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形成,内含黏稠暗褐色、似子宫内膜异位样陈旧血性液体[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虽为良性病变,但有类似恶性肿瘤种植、侵蚀、转移、复发等行为,故有“不死的癌症”“盆腔沙尘暴”[4-5]之称,成为妇科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临床常用2007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6],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3]诊断标准:1)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不孕;2)盆腔检查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包块;3)盆腔彩超可确定囊肿的位置、大小和形状;4)肿瘤标志物:CA125≤200 U/mL;5)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诊断价值。
1.2 辨证辨证是掌握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对某一阶段疾病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出证候的思维过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病因病理复杂,临床症状各式各样,各医家对其证候分型没有完全统一。依据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妇科重点专科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路径将此病分为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湿热瘀结证、痰瘀互结证、肾虚血瘀证。根据中医理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主要为瘀血阻滞冲任胞宫而发病,瘀血停于体内引起病理变化,有研究表明血瘀证为临床常见证型[7]。若主症有下腹结块,固定不移,次症有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或逐渐加重;月经量少而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经前乳房胀闷不舒;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肌肤少泽,面色晦暗中2项,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即可诊断为血瘀证[8-9]。若兼见下腹胀痛拒按,二阴坠胀欲便,胸闷乳胀则为气滞血瘀证;若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形寒肢冷,经量少,色紫暗则为寒凝血瘀证;若经期腹痛加重,得热痛增,经量多,色红质黏,舌苔黄腻则为湿热瘀结证;若小腹掣痛,形体肥胖,头晕沉闷,纳呆,带下量多,色白质黏,舌暗苔白滑,脉沉为痰瘀互结证;若经期或经后腹痛,痛引腰骶,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则为肾虚血瘀证。
1.3 辨体体质,指人类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心理禀赋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综合特质。辨体是根据患者体形特质,心理状态,症状及舌脉,再结合中医四诊初步判断出患者的体质类型。《医学源流论》云:“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说明辨体论治的主要性和首要性。
1.3.1 体质影响疾病的易感体质与疾病发生有很大关联性,如感受同一种疾病,因个体体质的不同和差异,常表现为不同的预后和转归,说明体质决定疾病的倾向性和易感性,即某种体质常常表现为易患某种疾病。
1.3.2 体质影响证候的形成体质是证候形成的内在基础和基本条件,临床上可以根据体质特点判断病证缘由和属性、推断病证发展等。邪气侵袭人体,可因个体差异,寒热、虚实差异,表现出不一样的证候[10]。说明体质可影响证候的形成和类型。
1.3.3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辨体临床多运用王琦教授提出的九种体质进行辨体论治。程兰等[11]研究发现内异症与瘀血质和阳虚质呈正相关;周英等[12]认为瘀血质和湿热质为内异症患者易患体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属顽固之疾,病理实质为血瘀已得到医学上的认可,说明瘀血质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常见和易患的体质类型,也可见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等。瘀血质多见面色晦暗或色素沉着,身体出现青紫瘀斑,易疼痛,口唇色暗淡或紫,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脉细或涩,或见眼眶黯黑,鼻部黯滞,肌肤干燥或甲错。阳虚质多形体肥胖,畏寒肢冷,喜食温热食物,性格内向,精神萎靡,面色㿠白,便溏尿清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湿热质多面部油光易生痤疮,口干口苦,便黏腻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气郁质常胸闷胀痛,易抑郁,善太息,或咽中异物感,脉弦。痰湿质多形体肥胖,面色淡黄而暗,口黏痰多,胸闷肢重,苔滑腻,脉滑或弦滑。
2 三辨诊疗模式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指导运用体、病、证三者从不同方面阐述着疾病的性质,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诊疗过程中应先辨病,明确诊断,辨证和辨体相兼,合理用药,将辨病、辨体、辨证三者灵活运用于诊治之中。见图 1。
2.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病与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两者对疾病本质反映侧重点不同,所以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全面认识疾病本质。中医辨证强调整体和宏观,西医辨病重视局部和微观,两者结合体现中医与西医各自特色和优势,指导临床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证型主要为血瘀型,故活血化瘀贯穿治病始终。韩凤娟等[13]运用琥珀散治疗血瘀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取得显著疗效,发现琥珀散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小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最大径线,降低CA125水平。琥珀散具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为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有效中药方剂,值得临床应用。若为寒凝血瘀证,可加以小茴香、干姜等温经散寒之品;若为肾虚血瘀证,可加山茱萸、菟丝子等补肾之品;若为湿热瘀结证,可加黄连、薏苡仁等利湿之品;若为痰瘀互结证,可加苍术、茯苓等化痰之品。
2.2 辨体与辨证相结合 2.2.1 体质与证型具有趋同性体质与证型具有趋同性[14],意思是某种体质之人患病时常表现为与其体质相应的证型。就本病而言,临床上血瘀质和气郁质常表现为气滞血瘀证,阳虚质常表现为寒凝血瘀证和肾虚血瘀证,湿热质常表现为湿热血瘀证,痰湿质常表现为痰湿血瘀证等。
2.2.2 发挥中医优势 注重体质调理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传统特色,辨体论治的对象是人,体现中医因人制宜和整体观念思想,辨证与辨体两者相互补充,符合中医两大基本特征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结合,发挥中医优势和长处。体质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影响,既有稳定性也有可变性,所以个体体质偏颇可通过干预得到调理和改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见血瘀证和瘀血质,所以调理患者瘀血体质尤为重要。血瘀质之人平时可多食熟山楂、玫瑰花、黑豆、海带、萝卜等具有活血、行气散结、疏肝解郁等作用的食物,少食肥猪肉等滋腻之品;坚持练习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如易筋经、保健功、导引、太极剑、瑜伽等,按摩三阴交、关元、神阙、太冲、肝俞等穴,平时要保证足够睡眠,学会自我调畅情志。
3 结语综上,辨病是研究人体异常生命状态的全过程,辨证是研究生命异常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特点和规律,辨体是研究个体的体质特色,三者对疾病研究角度各异,但它们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三辨诊疗模式”将辨体、辨病与辨证三者灵活统一,病证结合,指导用药,辨证论治和辨体论治相结合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两大特征的结合,突破以往中医辨证论治的固定思维模式,为中医诊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诊疗理念。
[1] | 徐路, 江泳. 国医大师郭子光"病证结合"辨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25 (10) : 2520–2522. |
[2] | 黄艳辉, 司徒仪. 司徒仪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特色浅析[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 (3) : 95–97. |
[3] | 谢幸, 苟文丽. 妇产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 270 |
[4] | 苏晓华, 宋殿荣, 张崴, 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研究[J]. 天津医药, 2014, 42 (12) : 1163–1167. |
[5] | 徐春琳, 郭敏, 王惠兰, 等. 卵巢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4, 30 (11) : 905–908. |
[6] | 中华医学会. 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 68 |
[7] | 江宛蓉, 陈建霖, 高铭侦, 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证型特征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32 (2) : 21–23.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383. |
[9] | 马宝璋. 中医妇科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 41 |
[10] | 吴承玉, 李向荣. 中医体质与辨证论治的相关性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 (1) : 1–3. |
[11] | 程兰, 曹立幸, 周霞. 女性体质类型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 (2) : 300–302. |
[12] | 周英, 曹佳佳.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 (10) : 38–40. |
[13] | 韩凤娟, 马宁, 付译漫, 等. 琥珀散治疗血瘀型卵巢巧克力样囊肿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学报, 2014, 42 (5) : 47–50. |
[14] | 佟旭, 林晓峰. 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浅谈[J]. 中医药信息, 2013, 30 (4) : 1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