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峦, 李沛霖, 王建玲, 李洁
- ZHANG Luan, Li Pei-lin, WANG Jian-ling, Li Jie
- 从奇经八脉理论辨治崩漏的古代文献考略
- The ancient literature research about the treatment of DUB by eight extra meridians theory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5): 295-297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dine, 2016, 35(5): 295-297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6.05.03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4-25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 300150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50, China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是妇科的常见病,也是疑难重症之一[1]。中医对崩漏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探讨,从奇经八脉论治是中医治疗崩漏的重要理论及有效方法之一。
1 从奇经八脉理论辨治崩漏的发展源流奇经八脉理论成型于内经时期,《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载:“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2] 明确提出了奇经八脉与女性月经生理的关系。及至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正式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崩漏的病因病机,提出“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3],为后世医家广泛认可。宋元时期,中国第一部妇产科综合性专书《妇人大全良方》问世。陈自明承前启后,袭巢元方冲任虚损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主张重视邪气对冲任的影响,更罗列效方数十首,对后世崩漏治疗影响重大。而以朱丹溪、张景岳、薛己等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医家,则着重探究奇经八脉与脏腑的关系。至明清时代,中国医学发展进入集大成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总结性质的著述,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系统总结了数千年来奇经八脉的理论成果;在妇科专科领域,《女科经纶》、《女科玉尺》等大量总结性专书问世,奇经八脉理论已成为崩漏治疗的基本理论之一。清代大家叶桂在临床实践中也长于从奇经辨治,其所留众多医案不仅可佐证其思想,也为从奇经八脉理论辨治崩漏提供了诸多鲜活的范例。
2 详论奇经八脉与崩漏的关系在崩漏的病机中,冲脉与任脉的作用最为关键。因其二脉关系紧密,常被后世并称“冲任”应用论述。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载:“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至胸中而散。”[4] 而“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会足太阴于下脘……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与手足阳明、督脉会”[4]。从循行上,任冲督三奇经一源三歧,皆起于胞宫,同出于会阴,冲任二脉又与太阴、阳明等经脉并行或交会。从功能上,冲为五脏六腑之海,任脉为一身阴脉之海,张景岳言:“任主胎胞,冲为血海,气盛脉通,故月事下而有子。”[5] 可见经脉充盛,冲任相滋是女性月经规律来潮的关键,冲任失调,便是导致月经失调的直接原因之一,而崩漏正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
督者都也,督脉主一身之阳脉,行于背部,与任脉同出一源,首尾相连,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中言:“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於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於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6] 任督二脉互根互用,互荣互养,一有虚损邪袭,亦可相互累及,《妇人大全良方·崩中漏下死生脉方论》中载崩中漏下危重症投以鹿茸丸,方以鹿茸为君,《得配本草》载鹿茸“通督脉之气舍,达奇经之阳道,生精补髓,养血益阳”[7]。
带脉是人体唯一一条横向循行的经脉,《难经》载其“起于季胁,回身一周”[8],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引杨上善言:“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4] 又引《黄帝内经明堂》言:“带脉二穴,主腰腹纵,溶溶如囊水之状,妇人少腹痛,里急瘈疭,月事不调,赤白带下,可针六分,灸七壮。”可见一旦带脉弛缓,失于提携,亦可导致月经失调,经血崩漏妄行。
跷脉起于足跟,主人体行走之机要,但《灵枢·脉度》中记载:“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又载:“跷脉有阴阳……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9] 意为,跷脉当分阴阳,女子以阴跷为经,阳跷为络,而跷脉又为肾经之别,连通生殖系统,故阴跷脉也与女性月经生理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奇经八脉考》中载:“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又为少腹痛,里急,腰及髋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4]
“维”本意车盖,意为维系,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则主一身之里。叶天士在《临证医案指南》中论道:“经水必诸路之血,贮于血海而下,其不致崩决淋漓者,任脉为之担任,带脉为之约束,维跷脉之拥护,督脉以总督其统摄。”[10]
3 从奇经八脉辨治崩漏的八纲要点《诸病源候论》分“崩”、“漏”而论。“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妇人经脉调适,则月水以时,若劳伤者,以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经脉,故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明确提出妇人崩漏是由劳伤气血,致冲任虚损,进而经血淋漓;而当脏腑、冲任气血俱虚时,亦可见经血不制,忽而暴下,谓之“崩中”[3]。《内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王冰注曰:“阴脉不足,阳脉盛博, 则内崩而血流下。”[2]可见,冲任虚损是崩漏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
《妇人大全良方》亦吸取了巢元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重视实邪的作用,陈自明认为:“若经候时行时止,或淋沥不断,腹中时痛,其脉沉细,此因寒热邪气客于胞中,冲任不调,此非虚弱,盖邪气伏留,滞于血海,譬如有积之人,下利不定,有所去即愈。”[11] 《竹林女科证治》中论及“ 一月经再行”时言:“性躁多气伤肝,而动冲任之脉,宜服九味四物汤,兼服滋阴丸。”傅青主亦对血海太热血崩进行了论述:“血海者,冲脉也。冲脉太寒而血即亏,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火热也。”[12] 而《诸病源候论》中又单列“崩中漏下”一病,“崩而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沥不断”[3],可见外感寒热邪气与内生病邪均可对奇经造成损伤,导致崩漏。
4 从奇经八脉辨治崩漏亦当重视脏腑《难经》第二十八难言:“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8] 意为十二经气血充盛,则可流入奇经八脉,如沟渠水满,溢入深湖,而已入奇经的气血则不再参与十二正经的循环,奇经八脉与脏腑正经有着密切的关联,又有其独立性与特殊性。脏腑气血不足可致奇经虚损,而奇经虚损亦可累及五脏,《诸病源候论》载崩漏日久,气血进一步虚衰,则可见藏色外露,“五脏皆禀血气,虚则淋沥漏下,致五脏伤损。五脏之色,随脏不同,若五脏皆虚损者,则漏五色,随血而下”[3];而由于奇经本身又有“不复还周”的独立性,是故外淫内邪、房劳多产等致病因素亦可直接侵袭奇经。
《内经·萎论》言:“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2] 明代李中梓释曰:“宗筋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之三阴及阳明、少阳、冲、任、督、跷九脉之所会也。九脉之中,惟阳明为脏腑之海,冲脉为经脉之海,此一阴一阳总之,故曰阴阳总宗筋之会。”[13] 可见多条奇经皆与阳明脾胃关系密切。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论曰:“夫妇人崩中者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故也……治宜当大补气血之药,举养脾胃,微加镇坠心火之药,治其心,补阴泻阳,经自止矣。”[14] 张景岳亦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论道:“崩淋之病……未有不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次及冲任而然者。”同时提出“用参、地、归、术甘温之属,以峻培本源”的治法,健脾培元,而当归、白术亦主冲脉为病[5]。
肝肾与奇经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任脉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带脉经穴中,章门属肝经,带脉穴属胆经,叶天士便曾直言“八脉隶乎肝肾”、“肝肾损伤、八脉无气”[10]。《女科经纶》引李太素言:“崩必是大怒伤肝,冲动血海,或火盛之极,血热沸腾而然。漏则房劳过度,伤损冲任二脉,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不时漏泄。”[15] 《内经》言:“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2]《诸病源候论》中载:“冲脉、任脉为经脉之海,起于胞内;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之血,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3] 以心主血脉,故妇女月经病,与心亦有一定关系,明代李蓇亦提出崩漏血止之后当“养胃安心还旧血”的治法[16]。
奇经八脉理论在中医妇科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历代医家对此理论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求与实践,临床应用中常可独辟蹊径,收获奇效。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疑难病,亦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深入了解奇经八脉理论在崩漏治疗中的理论与应用,对崩漏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 张玉珍.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M]. 第2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 106 |
[2] | 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4, 56, 247, 249. |
[3] | 段逸山. 诸病源候论通检[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 207 -209 |
[4] | 孙朝宗, 孙震. 奇经八脉考笺注[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 22 |
[5] | 李志庸. 张景岳医学全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 : 50 |
[6] | 元·滑寿.十四经发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50. |
[7] | 清·严洁, 施雯, 洪炜.得配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86. |
[8] | 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58. |
[9] | 田代华, 刘更生. 灵枢经校注[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 93 |
[10] | 潘华信, 朱伟常. 叶天士医案大全[M]. 上海: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4 : 473 |
[11] |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7. |
[12] |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3. |
[13] | 明·李中梓.李中梓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36-38. |
[14] | 元·朱丹溪.朱丹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205. |
[15] | 清·肖埙.女科经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84. |
[16] | 明·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