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陈莹, 刘彤, 蒙昕竹, 赵阳, 刘爽, 马琛, 刘勇明, 李新, 付彦君
- CHEN Ying, LIU Tong, MENG Xin-zhu, ZHAO Yang, LIU Shuang, MA Chen, LIU Yong-ming, LI Xin, FU Yan-jun
- 川芎天麻伍用镇痛、镇静作用的实验研究
- Experiment research on the analgesic effect and sedative effect based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Rhizoma ligusticum and Gastrodia elata in different proportions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6): 395-399
- Journal of f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6, 35(6): 395-399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6.06.09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08-20
2. 辽宁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数学教研室, 沈阳 110032;
3.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沈阳 110032
2.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ina;
3.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ina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效;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具有平肝息风,祛风止痉之功效[1]。现代研究表明,川芎具有强心、扩血管、镇痛、镇静等作用;天麻具有镇静、抗惊厥、抗炎、镇痛等作用[2]。川芎和天麻作为药对使用由来已久,早在宋代的《圣济总录》中即有"大芎丸"的记载[3];在《本草纲目》中也有"天麻丸"的记载[4]。两方均由川芎和天麻组成,主要治疗头痛、眩晕。在现代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方剂中,川芎和天麻的配伍也被频繁应用。前期研究结果表明以该药对剂量(3、12、24、36 g/kg)及比例(1:4) 配伍应用,具有镇痛镇静作用[5]。在此,本研究探索川芎、天麻的最佳配伍比例。同时,也有助于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揭示中药传统配伍理论的现代内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药物及动物川芎和天麻均购自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局。冰乙酸(CH3COOH ≥ 99.0%),购自上海申汕化工有限公司,批号20110216。
实验动物为SPF级昆明小鼠,雌性,体质量(20±4) g;SD大鼠,雄性,体质量(200±10) g。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为:SCXK(辽)2010-0001,使用许可证号为:SYXK(辽)2013-0009。实验动物均购自辽宁长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饲养。
1.2 实验仪器智能热板仪RB-200,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旷场实验仪OFT-100,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川芎天麻不同配伍比例煎剂的制备根据析因设计的实验原理[6],选取川芎、天麻为研究因素,首先川芎选取2个水平,天麻选取5个水平,而后川芎选取5个水平,天麻选取2个水平,将2个因素不同水平交叉组合,共得到16个不同的结果,带入不同的比例,得到16个实验组,见表 1和表 2。
川芎剂量 | 天麻剂量 | |
0 | 1 | |
0 | 1 组 0:0 | 2 组 0:1 |
1 | 6 组 1:0 | 7 组 1:1 |
2 | 11 组 2:0 | 12 组 2:1 |
3 | 13 组 3:0 | 14 组 3:1 |
4 | 15 组 4:0 | 16 组 4:1 |
按照各组不同的比例取相应质量的川芎、天麻,加入适量水,浸泡1 h后,煎煮40 min,滤出煎煮液,将药渣再次加入适量水,煎煮40 min,滤出煎煮液。将前后两次滤出的滤液合并,浓缩至1 g/mL(浓缩至1 mL药液相当于1 g原药材),4℃冰箱保存、备用。
1.3.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途径将160只小鼠随机分为16组,每组10只,第1组即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第2~16组即川芎天麻不同配伍比例组。每只小鼠每次给药量为3 g/kg,各组均灌胃给药。各组小鼠均连续给药7 d,第7天给药60 min后,进行热板实验与醋酸扭体实验。
将128只大鼠随机分为16组,每组8只,第1 组即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第2~16组即川芎天麻不同配伍比例组。每只大鼠每次给药量为2 g/kg,各组均灌胃给药。各组大鼠均连续给药10 d,第10天给药60 min后,进行旷场实验与悬尾实验。
1.3.3 热板致痛模型热板温度为(55.0±0.5) ℃,将小鼠放置于热板上,以小鼠舔后足作为痛反应指标[7],每只小鼠重复测定2次,每次间隔5 min,取其平均值为基础痛阈值。基础痛阈值大于30 s或小于10 s,以及逃避跳跃者淘汰,超过60 s者按60 s计[8]。
1.3.4 醋酸扭体致痛模型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2 mL,记录各小鼠首次出现扭体反应的时间及15 min内扭体的次数,扭体反应以小鼠腹部收缩内凹、伸展后肢、臀部抬高、蠕行为标准[9]。
1.3.5 旷场实验实验前大鼠禁食12 h。实验室保持安静通风,室内暗光。将大鼠放入实验箱,待其适应环境后,记录15 min内大鼠的运动视频、运动的总距离,以及大鼠分别在中央区、角落区、周边区运动的时间[10]。
1.3.6 悬尾实验实验装置为带有挡板的实验架,在贯穿的横杆上,使用粘膏条在大鼠尾部2 cm处固定使其倒悬。大鼠倒悬后,其头部离台面大约10 cm,两端用挡板隔开大鼠视线,观察5 min内大鼠不动状态持续时间[11]。
1.4 统计分析本次实验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的比较方法采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实验结果 2.1 热板实验结果第3组、第5组、第7组、第10组、第11组、第12组、第13组、第14组、第15组给药60 min后,可明显延长小鼠热板痛反应的时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4组、第8组、第9组与以上9组相比,效果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其中第9组(川芎:天麻为1:3) 的平均痛阈值最高(P<0.01) ,即镇痛效果最好。据方差分析结果,川芎与天麻交互作用(P<0.05) ,可认为两药同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3。
组别 | n | 药物比例(川芎:天麻) | 痛阈值(s) |
第1组 | 10 | 0:0 | 14.18±6.14 |
第2组 | 10 | 0:1 | 13.285± 3.79 |
第3组 | 10 | 0:2 | 15.67±07.30* |
第4组 | 10 | 0:3 | 23.72±13.57** |
第5组 | 10 | 0:4 | 14.93±03.63* |
第6组 | 10 | 1:0 | 12.95±01.04 |
第7组 | 10 | 1:1 | 18.51±13.21* |
第8组 | 10 | 1:2 | 23.42±10.82** |
第9组 | 10 | 1:3 | 26.47± 6.78** |
第10组 | 10 | 1:4 | 16.73±10.56* |
第 11 组 | 10 | 2:0 | 19.79±11.21* |
第12组 | 10 | 2:1 | 14.84± 6.95* |
第13组 | 10 | 3:0 | 18.66±11.77* |
第14组 | 10 | 3:1 | 14.85±04.13* |
第15组 | 10 | 4:0 | 16.52±06.37* |
第16组 | 10 | 4:1 | 14.06±08.75 |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
第3组、第4组、第9组、第11组、第13组、第14组给药后,可明显减少小鼠扭体次数以及延长小鼠首次扭体时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2组、第5组、第6组、第7组、第8组、第10组、第12组、第15组、第16组效果更明显,与以上6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其中第10组(川芎:天麻为1:4) 的扭体次数最少,首次扭体时间最长,痛觉抑制率提高64.15%,即镇痛效果最好(P<0.01) 。据方差分析结果,川芎与天麻存在交互作用(P<0.05) ,两药同用时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4。
组别 | n | 药物比例(川芎:天麻) | 首次扭体时间(min) | 扭体次数(次) | 痛觉抑制率(%) |
第1组 | 10 | 0:0 | 2.60±0.89 | 51.33±20.50 | |
第2组 | 10 | 0:1 | 4.33±0.58** | 29.75±10.90** | 42.04 |
第3组 | 10 | 0:2 | 2.90±3.01* | 29.25±16.42** | 43.02 |
第4组 | 10 | 0:3 | 3.36±3.64* | 39.50±14.92* | 23.05 |
第5组 | 10 | 0:4 | 4.00±1.79** | 43.17±15.13* | 15.90 |
第6组 | 10 | 1:0 | 4.50±1.29** | 49.20± 8.11* | 4.15 |
第7组 | 10 | 1:1 | 4.90±1.85** | 35.40±16.19* | 31.03 |
第8组 | 10 | 1:2 | 4.69±2.36** | 26.56±11.06** | 48.26 |
第9组 | 10 | 1:3 | 3.82±2.76* | 40.50±18.83* | 21.10 |
第10组 | 10 | 1:4 | 5.25±3.38** | 18.40±12.64** | 64.15 |
第11组 | 10 | 2:0 | 3.20±1.55* | 39.80±17.84* | 22.46 |
第12组 | 10 | 2:1 | 4.75±1.98** | 35.60±18.84* | 67.06 |
第13组 | 10 | 3:0 | 3.90±1.66* | 29.40±14.57** | 42.72 |
第14组 | 10 | 3:1 | 3.85±1.63* | 39.90±12.67* | 22.27 |
第15组 | 10 | 4:0 | 4.80±1.32** | 24.80±12.59** | 51.69 |
第16组 | 10 | 4:1 | 3.50±0.71* | 28.10± 9.22** | 45.26 |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
第2组、第4组、第5组、第6 组、第7组、第8组、第9组、第11组、第13组、第14组、第15组、第16组给药后,可明显延长大鼠在中央区停留的时间以及缩短运动的总距离,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3组、第10组、第12组效果更明显,与以上1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其中第10组(川芎:天麻为1:4) 的中央区停留时间最长,运动总距离最短,即镇静效果最好(P<0.01) 。据方差分析结果,川芎与天麻存在交互作用(P<0.05) ,两药同用时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5。
组别 | n | 药物比例(川芎:天麻) | 中心区域停留时间(s) | 角落区域停留时间(s) | 周边区域停留时间(s) | 运动总距离(cm) |
第 1 组 | 8 | 0:0 | 0.82±0.68 | 815.43±52.23 | 83.80±51.89 | 6 106.28±1 501.76 |
第2组 | 8 | 0:1 | 4.65±7.92* | 793.90±61.34* | 101.48±56.09** | 2 796.56土 901.36** |
第3组 | 8 | 0:2 | 12.35±13.64** | 662.04±102.47* | 225.65±93.28* | 3 230.78± 889.46* |
第4组 | 8 | 0:3 | 3.92±4.04* | 753.68±158.75** | 104.71±146.60** | 4 041.63±1 512.31* |
第5组 | 8 | 0:4 | 8.34±8.76* | 747.99±49.11** | 143.71±40.96* | 4 426.52±1 272.13* |
第6组 | 8 | 1:0 | 3.70±4.37* | 792.44±70.22* | 103.90±66.98** | 3 474.04±1 078.21* |
第7组 | 8 | 1:1 | 3.32±6.32* | 811.90±84.87* | 84.82±79.46** | 3 292.89±1 151.23* |
第8组 | 8 | 1:2 | 5.84±6.00* | 743.15±67.91** | 151.02±62.72* | 4 354.89±1 027.67* |
第9组 | 8 | 1:3 | 7.34±5.59* | 746.77±79.89** | 145.93±75.52* | 3 747.27±1 769.69* |
第10组 | 8 | 1:4 | 12.77±8.99** | 744.80±62.41** | 142.54±58.65** | 1 924.84±1 068.83** |
第11组 | 8 | 2:0 | 5.88±4.94* | 746.19±57.00** | 147.98±55.74* | 3 861.29± 990.09* |
第12组 | 8 | 2:1 | 10.28±8.91** | 722.29±50.39** | 167.50±52.19* | 4 202.55±1 519.36* |
第13组 | 8 | 3:0 | 2.39±2.77* | 833.72±25.51* | 63.92±24.57** | 3 200.38± 918.45* |
第14组 | 8 | 3:1 | 1.13±2.39* | 839.12±45.38* | 59.67±43.16** | 3 819.84±1 497.72* |
第15组 | 8 | 4:0 | 3.33±4.46* | 836.46±40.15* | 60.25±39.49** | 3 490.88±1 527.38* |
第16组 | 8 | 4:1 | 7.58±5.25* | 756.38±49.92** | 136.08±43.43** | 2 945.45±1 532.96** |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
第7组、第10组、第12组、第13组、第14组给药后60 min时,可明显缩短大鼠倒立后的静止时间,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5组(川芎:天麻为0:4) 效果更明显,与以上5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即镇静效果最好。据方差分析结果,川芎与天麻存在交互作用(P<0.05) ,可认为两药同用时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 6。
组别 | n | 药物比例(川芎:天麻) | 大鼠不动时间(s) |
第1组 | 8 | 0:0 | 124.75±38.37 |
第2组 | 8 | 0:1 | 124.75±40.76 |
第3组 | 8 | 0:2 | 124.75±14.68 |
第4组 | 8 | 0:3 | 130.50±18.19 |
第5组 | 8 | 0:4 | 99.75±28.30** |
第6组 | 8 | 1:0 | 144.88±29.25 |
第7组 | 8 | 1:1 | 122.88±17.50* |
第8组 | 8 | 1:2 | 126.13±31.42 |
第9组 | 8 | 1:3 | 143.13±15.83 |
第10组 | 8 | 1:4 | 107.63±33.04* |
第11组 | 8 | 2:0 | 126.00±33.09 |
第12组 | 8 | 2:1 | 110.38±23.25* |
第13组 | 8 | 3:0 | 105.38±22.11* |
第14组 | 8 | 3:1 | 121.88±18.15* |
第15组 | 8 | 4:0 | 133.25±28.54 |
第16组 | 8 | 4:1 | 125.63±37.81 |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
川芎、天麻药对配伍具有行气活血、平肝息风的作用[12]。川芎、天麻配伍临床曾用于治疗偏头痛[13]。川芎中所含阿魏酸、川芎嗪及天麻中所含天麻素与天麻苷元分别为主要有效成分[14]。有实验研究认为,川芎、天麻的镇痛、镇静作用与有效成分阿魏酸、天麻素有关[15-17]。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的痛阈值提高,扭体次数减少,首次扭体时间延长;大鼠的中央区停留时间延长,运动总距离缩短,悬尾静止持续时间缩短,说明川芎、天麻配伍具有镇痛、镇静作用,与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一致[15-17]。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川芎中有效成分川芎嗪和阿魏酸对中枢神经兴奋性的抑制作用、以及天麻中有效成分天麻苷元可作用于大脑发挥药效有关[18-19]。
在热板实验、醋酸扭体实验、旷场实验、悬尾实验中,均显示实验效果最好的组别依次为:第9组(川芎:天麻为1:3) 、第10组(川芎:天麻为1:4) 、第10组(川芎:天麻为1:4) 、第5组(川芎:天麻为0:4) (P<0.01) 。古籍中记载川芎、天麻的配伍比例为1:4[20],与实验效果最好的组别比例基本相近。本实验结果的轻度偏倚可能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实验室温度、实验动物进食情况、实验操作者熟练程度等多方面误差有关。因此,本实验研究认为,川芎、天麻镇痛、镇静作用的最佳配伍比例与古籍中比例一致,即1:4。而川芎、天麻配伍后的主要药效成分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是否产生了新的药效成分,目前还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 | 陈蔚文, 高学敏. 中药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
[2] | 彭成, 彭代银. 中药药理学[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4 |
[3] | 宋·赵佶. 圣济总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
[4] |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M].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 |
[5] | 刘晴, 王田田, 梁源, 等. 不同剂量川芎天麻汤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4 (5) : 283–285. |
[6] | 胡良平, 关雪. 两因素析因设计定量资料样本含量与检验效能估计[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2012, 6 (3) : 166–168. |
[7] | 刘卓, 袁小红, 徐春霞, 等. 大花细辛叶提取物对小鼠热板致痛的镇痛作用[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1, 26 (2) : 88–90. |
[8] | 陈小野, 张宇鹏, 蒋小丽, 等. 热板法、醋酸扭体法疼痛模型寒、热属性的初步研究[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9 (4) : 46–51. |
[9] | 刘虎, 李洁, 王喜梅, 等. 荨篷膏醋酸扭体法镇痛实验研究[J]. 新疆中医药, 2014, 32 (2) : 54–55. |
[10] | 林晓春, 李云鹏, 卞艳芳, 等. 大鼠旷场实验指标检测及参考值的探讨[J]. 毒理学杂志, 2010, 24 (3) : 224–225. |
[11] | 孙世光, 李子峰, 刘健, 等. 昆明小鼠焦虑与抑郁动物模型相关性研究:明暗箱实验与悬尾实验[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2, 28 (2) : 289–293. |
[12] | 苏钦峰. 川芎天麻散治疗偏头痛300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疗前沿, 2008, 3 (16) : 82. |
[13] | 刘霞.川芎-天麻不同剂量配伍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差异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
[14] | 刘明平, 毛禹康, 韦品清, 等. 川芎天麻不同比例配伍药效成分含量变化的研究[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5, 31 (1) : 54–57. |
[15] | 郑琴, 伍振峰, 邱玲玲, 等. 大川芎方中川芎提取纯化工艺及其镇静镇痛作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5) : 6–9. |
[16] | 徐敏. 天麻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7) : 837–839. |
[17] | 邹宁, 吕剑涛, 薜仁余, 等. 天麻素对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 (4) : 807–809. |
[18] | 阮琴, 何新霞, 胡燕月, 等. 川芎中阿魏酸、川芎嗪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8) : 1087–1090. |
[19] | 郑琴, 熊文海, 刘嘉宇, 等. 配伍对天麻中活性成分天麻苷元在大鼠体内分布的影响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 (19) : 3368–3372. |
[20] | 刘霞, 刘明平, 毛禹康, 等. 川芎-天麻不同配伍比例水提物对大鼠肝阳上亢证偏头痛模型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4, 30 (6) : 9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