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阳伟红, 杨玥, 周桂桐
- YANG Wei-hong, YANG Yue, ZHOU Gui-tong
- 基于《内经》的批判性思维与中医思维探微
- The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al Canon of Medicine between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1): 17-19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1): 17-19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1.05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10-25
2. 天津市河东区卫生局, 天津 300171。
“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1]。而中医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社会分工的一个专业群体,数千年来一直为中华文明的繁衍昌盛保驾护航。中医思维是中医在从事中医医学活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一方面指中医这个群体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指从事中医医学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如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诊断和治疗疾病,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认识自然、社会、疾病和养生问题,运用中医学理论指导人们实施保健、养生活动等,一般认为辩证法思维和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借助于青年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能力。”[3]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强调“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掌握科学的方法”[4]。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5],它已成为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6]。因此,有意识地在中国高校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无疑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7]。而何为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在中医经典中是如何体现的,中医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有何关联,都是中医人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内经》是中医思维的起始所在,在其中探寻批判性思维能够从源头上把握两种思维的交汇,捋清中医思维中所体现的批判性思维元认知。
1 批判性思维的界定“批判性思维”一词从2000年开始从西方逐渐被引入中国,关于其概念的阐释,一直有多种理解。有的从个体能力视角,有的将其定义为一种思维过程[8]。目前最具影响的是美国哲学学会运用Delphi方法(反复询问调查+专家意见+直观结果的方法) 得出关于批判性思维和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的专家一致意见的综述,“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其核心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9-10]。最新的批判性思维定义是由菲舍尔和斯克里文于1997年提出,指的是“熟练地、能动地解释和评估观察、交流、信息和论辩”。2002年德格勒珀又对此定义进行了补充,指出批判性思维还应包括解释能力、交流能力、批判的知识及批判技能[11-12]。
2 批判性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内经》的特点是思辨重于实证,在一问一答中体现着中医哲学的思维理念。笔者在研读《内经》时发现,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技能在此书中多为联合应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岐伯在对黄帝关于“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13]的回答上,将解释、分析、评估、推论几种技能应用到了一起。首先,岐伯通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今时之人不然也”对上古懂养生的人及现在不知道养生的人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时之人,年半百而衰”的原因进行了推论和评估,从而对黄帝的问题进行了解释。而在解释中也体现了岐伯的解释能力、与作为君王的黄帝之间的交流能力和他具备的进行批判思维活动的知识。从两人的交流中也看出黄帝探索真理的求知精神和岐伯极具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分析能力与人格品质。该篇最后黄帝“余闻上古有真人者……中古之时,有至人者……其次有圣人者”的论述[13],运用批判性思维直接说明,并在最后采用自我校准的技能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共性通过“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进行了总结。
3 批判性思维与中医思维的内在关联批判性思维在《内经》中的体现,证明了批判性思维和中医思维必有相通互联之处。然而要具体勾勒两者的内在关联,还需从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思维特点、科学性和社会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产生背景方面,批判性思维在2 500年前由苏格拉底提出,其所创建的“苏格拉底方法”是批判性思维的首个探究模型。该模型是人们通过苏格拉底的提问,被要求澄清他们思考或研究的目的和他们的意思,区分相干和不相干的信息,然后检验其可靠性和来源,质疑他们自己和他人所言包含的假设,按照合作的精神,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推理,探查他们自己和他人所思考东西的后果,整理他们知道或以为知道的东西的理由和证据,以探求新知。而中医学术思想体系萌芽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艺文志·方技门》记载,汉以前已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14]。随着唯物主义精气学说的确立和朴素唯物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古代医家开始运用这种哲学思想来总结医学经验,探索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变化规律。由此可见,两者均产生于学术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此时代人们希望通过认知自然界本来的面目来认识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其次在思维特点方面,笔者认为批判性思维和中医思维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在于现状与主体追求间的差距[15],然而发现这种差距则需要通过其他思维模式在现状与主体追求间进行评估。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16]。它对现状进行辨证的思考,提出质疑,同时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17];中医思维则是对人体或自然界的某一现状通过前期实践所得来的发展规律进行判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引发新观点,为现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主体追求的目标。
在科学性方面,批判性思维建设性地对他人给出的理由和论证做出回应,是真理创造过程的一个环节,强调了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中医思维则是顺应天地万物的发展规律,并据此因时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统一。批判性思维和中医思维不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两者都实现了“主体间的确认”,即出现了一个主体间确认的现实。这一现实是两个这样的相互竞争的感知的碰撞,从而达到了“主观互证”,使思维主体客观化、科学化[18-19]。
最后,在社会性方面,批判性思维和中医思维都是现今社会群体需要的优良素质。批判性思维可以是一种应对生活难题的方法,他能使人们等待和衡量证据,不为强调或相信以单边为基础形成的断定所影响,能够抵抗偏见和不合理的诉求。只有“批判地审视我们先入之见,让我们避免自欺欺人和固步自封” [20]。而中医思维中的整体观念、取象比类等理念则告诉人们做事要有整体观、大局观,要举一反三,从而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4 结语中医历经几千年的岁月经久不衰,其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归纳和提炼其思想并使其上升至思维的高度是中医人所要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内经》中批判性思维的探讨,不但可以为中医理论思想上升到思维层面提供参考,更可为中医思维的凝练提供依据。
[1] | Edmund DP. Humanism and the Physician[M]. Knoxville: University Tenne-ssee Press, 1979. |
[2] | 王庆宪. 中医思维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 |
[3]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隐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
[4] | 陈惠珍, 蔡建鹰. 中医高等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及能力培养[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22(8): 121. |
[5] | 邹从清.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3, 21(1): 67–69. |
[6] | 王兴杰.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育人理念、制度[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2, 25(6): 89–90. |
[7] | 朱平. 试论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校教学中的培养[J]. 大学教育, 2012, 1(3): 8–9. |
[8] | 罗清旭. 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 29(4): 81–85. |
[9] | 武宏志. 论批判性思维[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1(3): 10–16. |
[10] | Facione PA. Critical thinking: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executive summ-ary:The Delphi Report[M]. Millbrae, CA: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0. |
[11] | Alec F, Michael S. Critical thinking[J]. Its Definition and Assessment Journal Argumentation, 1997, 16(2): 247–251. |
[12] | Kees de G. Argumentation[J]. Book Reviews, 2002(16): 422–423. |
[13] | 王洪图.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
[14] | 王凤仪, 赵党生. 中医学术流派之沿革探讨批判性思维[J]. 中医教育, 2009, 28(4): 27–29. |
[15] | 李学书.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考[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 27(1): 13–14. |
[16] | Madiggan. Writing as a means, not an End[J].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1987, 16(4): 245–249. |
[17] | John C. Thinking Critically[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8. |
[18] | 博克. 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
[19] | 杰克·普拉诺. 政治学分析词典[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
[20] | 尼尔·布朗. 走出思维的误区[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