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穆鸽穆鸽, 仲强惟仲强惟
- MU Ge, ZHONG Qiang-wei
- 《难经正义》之中西医汇通论脏腑
- Discourse on Zang-Fu organs by combin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Nan Jing Zheng Yi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2): 104-106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2): 104-106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2.07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11-28
叶霖,字子雨,江苏扬州人。因家中有数人受庸医误治致死,遂发愤习医。后果成名医,医理精深,名噪一时。后又参考西医学说,互相发明,成为早期之中西汇通医家之一,常以西医之说解释中医之理[1]。叶霖为人诊病,概不受酬,亦非重症不为治,盖不欲与时医争利。晚岁泛览西籍,证以中国古方,皆与西法不谋而合[2]。其著述存世计有《内经类要纂注》、《难经正义》、《金匮要略阙疑》、《脉说》、《增批温病条辨》、《伏气解》、《增订伤暑全书》,《痧疹辑要》、《伤寒正义》与《古今医话》未知下落[3]。
《难经正义》[4]六卷,叶霖撰于1895年。叶霖认为《难经》 “理趣深远,非浅学得窥堂奥”,遂“浸考经文,寻其意旨,旁采群籍,资为佐证,质以诸贤之笺释,西士之剖验,以正其意”。《难经正义》按《难经》问难内容分为六卷,与吴澄六篇分类法[5]相同。叶霖为晚清人,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涌入中国。书中注解脏腑部分,杂采西说,为近今中西医结合之先河。现整理中西医结合阐述脏腑解剖及生理病理的部分。
《难经》在《灵枢》的基础上,对人体内脏解剖做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对后世医学有关解剖学方面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5]。其论述集中于三十五难、四十二难。叶霖谓四十二难“此即《灵枢·肠胃篇》及《平人绝谷篇》之义,而增入五藏轻重,所盛所藏”。此难之中包括除三焦以外的五脏六腑,叶霖认为“藏府之学,西士言之较详,故注中多采其说”。其次是三十五难,此难论脏腑相配合的关系及六腑的生理功能[6]。叶霖将《素问·灵兰秘典论》对小肠、大肠、胆、胃、膀胱的论述与西医之言相结合,对此难进行了注解。故而书中中西医结合阐述脏腑解剖、生理病理的内容多出自这两篇。
1 脏腑解剖 1.1 五脏《难经》对五脏已有大体的解剖认识,如“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等。叶霖参以西医较为详细的解剖,从解剖位置、脏器的具体解剖、与相关脏器的关系等方面,分别做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以肝为例,述解剖位置为“肝居右胁下”;从形状、质量、颜色、质地等方面详述肝的具体解剖为“五叶,色紫赤,重约三四十两左右,两叶中界长峡,右大于左,右下有小方叶,胆囊附焉。右叶后之下,亦有一叶,不甚大,名后叶。叶尾尤小,由后叶底起,至右叶止”;肝与其他脏腑的解剖关系为“上覆下盂,左枕胃,下与贲门为界,上为三焦膜包裹。左右叶各出胆管一支,相合一寸许,复分为二,一透小肠头,一透胆囊”。
1.2 六腑《难经》载消化道各部分长度、直径、容积、质量等,叶霖补充了当时西医对消化道各部分的解剖认识,从其形状、位置、与其器官的关系,以及其局部解剖等方面进行注释。如“膀胱居两跨骨内正中,即阴交骨里,体圆如盘,舒缩自如,下口与前阴相连,上口有小孔甚细,为下焦之脂膜遮闭”。
《难经》二十五难、三十八难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引发了中医界旷日持久的争议。有人认为二十五难是针对十二经脉名称而言,三十八难是三焦功能而言[7]。叶霖认为“凡诸连网膜油,皆三焦之物也”,并在二十五难按语云:“西医所谓腹包膜,腹内府统膜者,是也。”并在此难按语详述了其西医名称、形态、位置等。
1.3 其他叶霖对心包、胰、膈等亦有论述,如“手厥阴心包络,即包心之脂膜,西医谓心外之夹膜者是也。”述其形态、连属。四十二难按语论述脾时云:“胰,附脾之物。”并述其形态、质量、位置及与脾、小肠的关系。三十二难按云:“鬲,膈膜也。凡人心肺之下,诸藏之上,有膈膜一层,薄如细网,随呼吸以升降,遮隔浊气,不使上熏于心肺也。”
2 参解剖论生理、病理 2.1 五脏叶霖论生理病理多以解剖为基础,如四十二难按云肝“左右叶各出胆管一支,相合一寸许,复分为二,一透小肠头,一透胆囊,是通胆汁至小肠,以融化食物者,肝内又有回血等管,以养肝而接胆汁”,述胆汁的分泌。继而述其病理,“肝为热壅,则胀大数倍,若各管凝滞不通,血水溢渗夹膜之里,渐积渐深,而腹即渐大,故蛊胀一证,多属之肝云”。论述了蛊胀一证的成因。与此相似的还有第四十二难,论肿胀之病多发于脾等。
2.2 六腑与五脏相似,叶霖先述六腑的西医解剖,后参《内经》之论,不仅阐述病理变化的机制,更对消化吸收的整个过程有详细的描述。如“西医言小肠紧接于胃之下口……中有微丝管,其胆之苦汁,胰之甜汁,均由微丝管注入小肠,化食物,而所化之精汁,由众液管从膜中吸至颈会管,过肺入心,化赤为血而达各脏”,即西医之小肠解剖以及在小肠内消化吸收的过程。后阐述小肠病理,“小肠又系心之腑,其相通之道,即由微丝管从三焦上膈,至包络而达心,心遗热于小肠,则化物不出,为痢为淋,脾阴不足,则中焦不能受盛、为膈食便结,三焦相火不足,不能蒸化水谷,则为溏泻矣”。
3 特色 3.1 指出西医不足叶霖明确指出西医但知解剖,不知其理的不足,并用中医理论进行解释。如六十四难按语以血液运行为例,“西医言过心化赤之血,由脉管行遍,散诸微丝管……西医知血之行诸脉络,而不知所以能行者,气为之也”。与之相似的还有“不知胆汁色青而属阳,本得肝阴所生之气化,有是气乃有是汁耳”,“西医但知膀胱藏溺,而不知水入膀胱,化气上行,则为津液,所剩余质,乃下出而为溺”等。
3.2 注重脏腑联系叶霖将联系密切的脏腑一并梳理,如三十六难“西医言肾形如豆……位在脊骨十二节间,周围三焦脂膜包裹,肾中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名为肾系,下通网膜,又有气管由肺而下,附脊循行,下入肾系,而透入网膜,达于丹田下焦之原。夫两肾属水,中间肾系属火,即命门也……命门乃三焦之根,为相火之宅,相火布于三焦,即由命门始也。陈无择谓有脂状如手大,正与膀胱相对,有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者,亦指三焦肾系而言也”。从肾的解剖联系到三焦、肺、命门、膀胱一并论述。又如四十二难“肾中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是为肾系,下连三焦之根……命门乃三焦发源之所;故三焦主相火,与心包络表里,三焦之气,游行于上中下,即相火之游行也”,将肾、命门、三焦、心包的解剖及生理相联系,构成连贯的相火系统。另有一难、二十六难论心的解剖及血液循环的过程,三十五难、四十二难对饮食入胃后的消化过程的论述等。
3.3 注释歧义之处书中解释了《难经》中不明确之处,如四十二难论肝时按曰:“肝不偏居于左,而肝为风木,应乎巽,旧说居左者,应风木之气左升,非以部位言也。”与此类似的有“经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言气化则能出者,谓出津液,非出溺也”。在二十五难按语中,叶霖提出:“其言心包三焦无形者,言其气也,然未免语病。”通过《灵枢·本藏篇》 《邪客篇》论证其观点,又结合当时西医之言,详细论述了心包、三焦的解剖及生理。三十六难对“左肾右命门”的理解为“然实指右肾为命门,恐未尽是,以气脉论之,水升于左,火降于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升降之枢机,越人诊脉独取寸口,以左尺候水,右尺候火,故左名肾,右名命门,其义或取乎此”。
4 结语对于《难经正义》,吴考槃评价其为近今中西医结合之先河[4],张瑞麟[8]认为吴霖的评价中肯。回顾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由于西医学知识积极而广泛的传播,人们开始对传统中医的理论和疗效产生了怀疑,这对于长期被中国人依赖和信奉的传统中医而言,无疑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和威胁[9]。面对这样的情况,一部分中医开始试图沟通中西医学,叶霖就是其中之一。叶霖在学习接纳西医知识的同时,能够清醒的认识到中西医各自的不足,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以彼之所长,补己之不足。故而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中虽没有叶霖,但他在中西汇通上的工作仍值得我们参考。
[1] | 李经纬. 中医大词典[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65 |
[2] | 鞠宝兆, 曹瑛. 清代医林人物史料辑纂[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45 |
[3] | 方春阳. 中国历代名医碑传集[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953 |
[4] | 清·叶霖, 吴考槃点校. 难经正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
[5] | 烟建华. 难经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7 |
[6] | 黎敬波, 王黎. 素问理论与脏腑关系[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4: 108 |
[7] | 王峰. 试析《难经》三焦概念[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6): 679. |
[8] | 张瑞麟. 历代注释《难经》的概况[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9(1): 58. |
[9] | 杨云松. 中西医结合研究史论[D]. 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