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王军媛王军媛, 赵建红赵建红, 刘颖刘颖, 张军张军, 李振李振, 臧乐红臧乐红, 王玉红王玉红
- WANG Jun-yuan, ZHAO Jian-hong, LIU Ying, ZHANG Jun, LI Zhen, ZANG Le-hong, WANG Yu-hong
- 芪明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炎症因子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 Effect of Qiming Granule on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urinary micro albumin in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2): 113-116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2): 113-116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2.09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12-04
2. 唐山市二十二冶医院内二科, 唐山 063000
2. The 22th Tangshan City Hospital, Medical Ward, Tangshan 063000
糖尿病肾病(DN)是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狭窄及微血管瘤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临床表现为多尿、水肿、恶心、食欲不振等[1]。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DN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现代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患者中30%~40%会发展DN,而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达50%-60%[2]。现代研究表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与DN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3]。芪明颗粒由黄芪、葛根、熟地黄、枸杞子、决明子、茺蔚子、蒲黄、水蛭组成,具有益气生津、滋养肝肾、活血通络的作用。本课题组曾经报道芪明颗粒具有明显改善视网膜病变的作用[4],同时在临床中应用益气生津、滋养肝肾、活血通络药物治疗DN取得了明显的效果[5],芪明颗粒是否其对DN有保护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本研究通过以缬沙坦治疗60例早期DN患者为对照组,研究芪明颗粒对60例早期DN患者的炎症因子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唐山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患者,选取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早期DN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采用简单数字表的随机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37~68岁,平均(56.23±9.25)岁,疗程2 ~5 a,平均(2.98 ±0.95)a;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5~69岁,平均(55.58±8.91)岁,疗程2~ 4 a,平均(3.05±0.97)a。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病例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糖尿病标准[6]: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FPG)≥7 mmol/L,或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11.1mmol/L。早期DN诊断标准:参照Mogensen根据肾功能、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将DN分为5期选择其中的Ⅲ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为20~200 mg/min或30~300 mg/24 h,血肌酐、尿素氮在正常范围)[7]。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8]所制定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诊断标准。表现为口渴、倦怠乏力、小便频多、腰背痛、肢体麻木,舌质暗红,脉细。
1.2.3 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及DN(Ⅲ期)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诊断标准。3)年龄在18~70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1)DN(Ⅳ~Ⅴ期)的患者。2)非因糖尿病导致的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药物性、感染等)。3)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肝功能不全患者。4)有严重精神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两组均接受内分泌科基础治疗及护理,口服药物控制血糖,糖尿病及肾病的饮食护理。
1.3.2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芪明颗粒口服(浙江万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90036),用法:每次1袋,每日3次。疗程为16周。
1.3.3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缬沙坦胶囊口服(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用法:每次80 mg,每日1次。疗程为16周。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应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各炎症指标水平、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 UmAlb)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和率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2.1 指标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IL-1β、TNF-α水平。2)采用放射免疫(电发光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 h UmAlb排泄量(UAE)。3)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口渴、倦怠乏力、小便频多、腰背痛、肢体麻木)的变化。中医证候积分根据病变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2、4、6分。4)安全性指标血、尿、便常规,FPG、OGTT试验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头痛、头晕、咳嗽、恶心、腹泻)。
2.2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所制定糖尿病、慢性肾炎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中医证候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 70%;FPG及餐后2 h血糖下降到正常范围,或者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尿微量白蛋白小于200 mg/L,或者下降1/2。有效:中医证候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FPG及餐后2 h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尿微量白蛋白在200~300 mg/L之间,或者下降1/3。无效:中医证候无好转或者加重,证候积分减少 < 30%;FPG及餐后2 h血糖无下降,或者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尿微量白蛋白未达到有效标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见表 1。
例(%) | |||||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治疗组 | 60 | 18(30.00) | 37(61.67) | 5(8.33) | 55(91.67)* |
对照组 | 60 | 5(8.33) | 41(68.33) | 14(23.33) | 46(76.67) |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各项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均有所改善,但是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分 | |||||||
组别 | 时间 | 例数 | 口渴 | 倦怠乏力 | 小便频多 | 腰背痛 | 肢体麻木 |
治疗组 | 治疗前 | 60 | 8.11±1.07 | 22.01±2.42 | 15.93±1.69 | 36.21±8.37 | 233.34±20.27 |
治疗后 | 5.01±0.97*# | 14.05±1.16*# | 11.13±0.95*# | 21.76±5.09*# | 131.34±15.87*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60 | 8.20±1.12 | 21.97±2.39 | 16.01±1.71 | 35.91±7.99 | 235.21±22.26 |
治疗后 | 6.87±0.78 | 18.04±1.67 | 14.21±1.21 | 29.11±6.56 | 135.28±18.90* |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两组治疗前各炎症指标及UAE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炎症因子方面均有所改善,但是对照组在hs-CRP、IL-6、IL-1β、TNF-α方面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在hs-CRP、IL-6、IL-1β、TNF-α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两组在24 h UmAlb方面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组别 | 时间 | 例数 | hs-CRP(mg/L) | IL-6(ng/L) | IL-1β(ng/L) | TNF-α(ng/L) | UAE(mg/24 h) |
治疗组 | 治疗前 | 60 | 8.11±1.07 | 22.01±2.42 | 15.93±1.69 | 36.21±8.37 | 233.34±20.27 |
治疗后 | 5.01±0.97*# | 14.05±1.16*# | 11.13±0.95*# | 21.76±5.09*# | 131.34±15.87*#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60 | 8.20±1.12 | 21.97±2.39 | 16.01±1.71 | 35.91±7.99 | 235.21±22.26 |
治疗后 | 6.87±0.78 | 18.04±1.67 | 14.21±1.21 | 29.11±6.56 | 135.28±18.90* |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与对照组患者在头晕、头痛、恶心、腹泻、咳嗽症状出现的发生率分别为0%、3.33%,0%、3.33%,1.67%、8.33%,0%、5.00%,0%、8.3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例(%) | ||||||
组别 | 例数 | 头晕 | 头痛 | 恶心 | 腹泻 | 咳嗽 |
治疗组 | 60 | 0(0.00)* | 0(0.00)* | 1(1.67)* | 0(0.00)* | 0(0.00)* |
对照组 | 60 | 2(3.33) | 2(3.33) | 5(8.33) | 3(5.00) | 5(8.33) |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
在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病变中,DN是最常见,而且预后差。在终末期肾病中因糖尿病导致的肾脏损伤也是最常见的。早期诊断DN及预防其进一步发展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及重点[9]。治疗只是针对某一机制的临床药物,不能兼顾所有机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前中医认为DN属于中医学“消渴”、“水肿”、“尿浊”等范畴[10]。中医学认为DN是虚实夹杂病证,其虚为脾肾气阴亏虚,逐步可以发展成阴阳两虚,实为痰湿内阻、瘀血阻络,逐步可以发展成水、血、气互结[11]。其治疗需要兼顾本虚标实的特点进行调补气血,祛湿活血通络[12]。
芪明颗粒由黄芪、葛根、熟地黄、枸杞子、决明子、茺蔚子、蒲黄、水蛭组成,具有益气生津、滋养肝肾、活血通络的作用[13]。其配伍具有阴阳互补,补通结合的特点。黄芪补肺、脾之气,具有补益上中焦的作用[14],枸杞子、熟地黄滋阴生津,补益三焦的津液及阴血,枸杞子、熟地黄与黄芪互根互用[15]。葛根归脾胃经,能升举中焦之气,而茺蔚子活血利水,其气主降,能疏通气血,一升一降,能恢复失调的气机[16]。蒲黄、水蛭活血通络,使病态的络脉畅达,恢复脉络经气的气机[17]。《本草求真》云:“决明子苦能泻热,咸能软坚,甘能补血,力薄气浮,又能升散风邪。”使侵入人体之虚风贼邪外出有路。现代临床研究提示芪明颗粒可以改善肾小管和肾小球的功能状态,减少微量蛋白食物滤过[18]。本课题研究显示芪明颗粒在改善早期DN中医证候、炎症因子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也能明显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能够延缓DN的发展。芪明颗粒治疗早期DN安全有效。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76.67%,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炎症因子方面均有所改善,但是对照组在hs-CRP、IL-6、IL-1β、TNF-α方面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代研究表明hs-CRP、IL-6、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是DN的基础[19],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lb)是检测DN发展变化的关键[20]。
综上所述,芪明颗粒在改善早期DN中医证候、炎症因子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也能明显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能够延缓DN的发展。芪明颗粒治疗早期DN炎安全有效,为临床广泛应用芪明颗粒提供实验基础。
[1] | 王颖辉, 庞博, 李景, 等. 糖尿病肾病病机当代研究述评[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3): 327–331. |
[2] | 郭志红.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8(10): 73–74. DOI:10.3969/j.issn.1672-4062.2015.10.049 |
[3] | 杨浩, 姜涛, 宋秀霞. CRP、IL-6和TNF-α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J]. 北京医学, 2011, 33(4): 289–291. |
[4] | 赵建红. 芪明颗粒与复方丹参滴丸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 2011, 32(12): 1594–1595.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1.12.014 |
[5] | 申屠进军, 胡少敏, 范海聆.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的临床观察[J].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6, 14(3): 323–325. |
[6] | 叶任高. 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918 |
[7] | 林兰. 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0: 28-37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34-237, 162. |
[9] | 康继宏, 宁光, 吴家睿, 等. 中国糖尿病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挑战[J]. 转化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2(3): 1–24. |
[10] | 李秀华, 李凤婷, 李梦, 等.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浅述[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 29(6): 7–9. |
[11] | 王之琳, 赵宗江. 赵宗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撷英[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 17(10): 2162–2166. |
[12] | 于晓辉, 檀金川. 从浊毒论糖尿病肾病[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2(3): 183–185.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13.03.18 |
[13] | 李科军, 赵智华, 樊芳, 等. 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循环的影响[J]. 国际眼科杂志, 2016, 16(3): 499–501. DOI:10.3980/j.issn.1672-5123.2016.3.25 |
[14] | 梁正宇, 苏文弟, 闫威, 等. 张柏林治疗糖尿病肾病常用对药介绍[J]. 天津中医药, 2011, 28(5): 361–363. |
[15] | 庞博, 赵进喜, 王世东, 等. 祝谌予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J]. 世界中医药, 2013, 8(2): 174–178. |
[16] | 袁红霞, 曹丽霞. 补脾升阳法的思想渊源及临床运用举隅[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7(3): 220–222.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08.03.26 |
[17] | 周强, 仝小林. 经方在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中的运用[J]. 中医杂志, 2011, 52(17): 1459–1462. |
[18] | 李晨, 栾健, 李长贵. 芪明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效果[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4, 50(6): 522–524. |
[19] | 陈滟, 林莉, 袁海泼, 等. 炎症因子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研究概述[J]. 当代医学, 2009, 15(7): 9–10. |
[20] | 时瑛, 向阳, 李巍. 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肾损害中的应用价值[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7(2): 180–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