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袁卫玲袁卫玲, 张志国张志国, 周桂桐周桂桐, 张国霞张国霞
- YUAN Wei-ling, ZHANG Zhi-guo, ZHOU Gui-tong, ZHANG Guo-xia
- 基于“点、线、面”的《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单元教学设计的探讨
- Discussion on Visceral Manifestation Unit Teaching Design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point, line and plane"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2): 146-148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2): 146-14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2.17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11-11
藏象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关于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藏象理论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学理论,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藏象单元在《中医基础理论》及整个中医课程设置中虽然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注重知识点传授,忽视知识关联与知识价值, 导致学生往往单纯地记住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在点的设计,弱化了“线”设计、“面”设计[1]。教学设计应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学的逻辑性[2],本文拟基于“点” “线” “面”,对于藏象单元教学设计进行地初步探讨。
1 “点”设计刚从高中课程转入中医专业学习的大一新生,对他们来说中医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经过一个月的中医学习,藏象单元之前章节也仅是学习了绪论和哲学基础,学生对中医学只是有个模糊的初步认识,但涉及到具体的中医基础知识仍接近空白,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耐心讲解。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学会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藏象学说的特点;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医术语的规范表述,有意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使用中医术语表达的能力,并其使用相关中医术语。
针对难点与疑点,教师可用举例、图表等方法进行分析讲述。对于难点,需区分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如:心主神志的含义),还是教师不易讲清的知识点(如:水火既济的生理联系)。对于疑点,分清是由学生知识背景认知而致(如:为什么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不是脑),或由学生传统文化基础薄弱而致(为何中医通过“以象测藏”的方法就可以探知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不要仪器设备的检查?)
在讲授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古代专著中关于藏象的部分典型重点章节段落,加深理解中医理论及中医原创思维;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章节的补充材料,了解藏象理论在呼吸、睡眠、饮食代谢、水液代谢、血液代谢、生殖功能、精神情志等生命活动中的研究新进展,实验研究新发现,以及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引导学生利用期刊文献检索等方法,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医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以激发其创造思维能力。
在“点”设计部分,学生任务是强化记忆散在的知识点,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切身体会,试着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运用比较、演绎、类比、司外揣内、试探和反证等方法,分析其生理病理现象,逐步培养中医思辨能力。如:小肠如何发挥“泌别清浊”的功能,及与脾的关系?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课外作业练习及阶段性考试中主动有意识地多次练习使用中医术语,逐渐熟悉规范表达。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可利用文献数据库、电子图书、视频数据库资源来拓展阅读,在BB平台上在线或者以纸质书面形式疑难问和感兴趣的问题完成相关小论文,或讨论题。
2 “线”设计五脏各个系统不应割裂来理解,教师应综合运用分析、推理、归纳、聚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将知识精炼、整合、比较、分析,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模式建立不同的知识关联线。进而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观及应用五行理论将自然界的四时或五时,与五方、五气、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相联系,建立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2.1 单元内的“线”脏腑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虽被单独讲授,但它们之间有交叉。随着课程的推进,教师需要将前后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脏腑在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分析、归类、比较等方法多次将知识点整合,津液代谢与脏腑的关系;气血生成、运行与脏腑的关系;五脏藏神。如:学生学习脾主运化生理功能时往往只是单一考虑其功能,对于教材上涉及其他脏腑功能及《内经》原文甚为疑惑。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肺的生理特性,进而引入脾主运化的生理过程,对所涉及的小肠、三焦的内容,稍作解释,强调之后六腑中会专门讲授。此外,脏腑在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分析、归类、比较等方法多次将知识点整合,如:津液代谢与脏腑的关系;气血生成、运行与脏腑的关系;五脏藏等。
2.2 课程内的“线”1)与“哲学基础”单元的联系:在介绍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协调平衡关系时,需要联系哲学基础中的“生克五行”的内容,说明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肝藏血以济心;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心阳温煦脾土。2)与“精气血津液神”的联系:藏象学说内容与精气血津液神内容有大量的交织,教授需强调整体观念,使学生明白五脏六腑在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重要。3)与“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的联系:病因学说中“七情内伤” “饮食劳逸” “痰饮瘀血”的产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脏腑功失调亦可以导致精气血津液失调、内生五邪。
2.3 课程间的“线”通过藏象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大量的临床症状和症型与《中医诊断学》的关系,并认识到药、方的应用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指导,藏象理论的学习对《中药学》、《方剂学》学习也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同时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内经》中的藏象的学术思想及中医原创性思维。
在“线”的这部分设计中,学生应积极运用推理、分析、图表、比较等方法融会贯通地学习。如:在学习完心和肺的内容后,已初步了解藏象学说的基本体例,对涉及到相似功能可以融会贯通地思考。如:血液正常运行需要多个脏腑协调作用。心主血脉参与血液运行;肺朝百脉也通过助心行血参与血液的运行;脾主统血也有助于血液的正常运行。随着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通过对知识点“单元内的关联线”和“课程内的关联线”的建立,学生能初步主动建构藏象知识体系。结合教师布置的思考题,日常生活体会及临床案例的分析,学会自主训练精炼与整合知识,自主地进行思考,将所学的知识点自主地进行整合。
3 “面”设计藏象学说集中体现了中医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艺术性。教师在讲授藏象理论时,有意识地强调中医药的应用范围和前景广泛,尤其独特的藏象理论及其思维模式对于疾病诊疗的重要意义。通过临床病案的疗效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认识到学习中医学的价值和重要性。教师通过对五脏应四时理论的讲解,使学生体会中医人要比一般人更懂得敬畏天地,遵循自然法则规律。从调神的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注重情感交流,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
教师在本单元教师应重点通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渗透讲解,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1)取象比类思维: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认识五脏的特性、功能与五行的特性的相似性。以五行之间存在生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的联系规律类推出五脏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资助、或制约的关系。2)“致中和”思维:脏腑自身及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关系必须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否则疾病丛生,如:心与肾的水火既济;肺与肝的气机升降;脾与胃的水谷一纳一运,气机一升一降,阴阳一燥一润。3)“天人相应”思想:通过将人置于和天地共处的一个大环境背景下来观察生命活动规律,进而形成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内外相应的整体思维方式。
学生对藏象理论及其思维模式的学习后,通过阅读临床医案或者自身医疗体会来产生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认识到藏象的重要理论和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意识开发自身学习中医的思维潜能,拓宽学习的视野,将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学习贯穿于藏象学习的全过程。此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了解和学习,学生能逐步接受并有意识培养中医思维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阅读材料,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式学习任务,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培养了浓厚的学习热情,有进一步了解知识的欲望。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需要做出形成性评价,包括即时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重视结果分析及及时反馈[3]。
藏象是中医学对生命规律独具特色的认识,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重点,教师会反复强调藏象学说的重要性。在接受精气阴阳五行的哲学知识时,绝大数同学容易困惑难以理解,而藏象学知识相对具体,且容易与自身日常生活切身体会紧密联系。大多数学生会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能够认真听讲并积极思考。但学生毕竟刚接触中医专业知识,中医学中充满了哲学思维,这都需要教师逐步帮助、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中医思维,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和挫败的心理,直接影响到日后的学习状态。
可见,藏象学说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3],基于“点、线、面”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加清晰化,教师讲授更加明确化。从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角度来看,能够激发学生热爱中医事业,有利于中医思维的建立;从知识目标角度来看,能够促进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促进掌握和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内容,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4]。
[1] | 周桂桐, 张志国. 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278-292 |
[2] | 周桂桐, 张志国, 张伯礼. 科研思维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改革工作启示[J]. 中医教育, 2016, 35(3): 1–2. |
[3] | 张志国, 周桂桐, 张艳军.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3): 201. |
[4] | 李佳, 朱爱松, 尚德阳, 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形成性成绩评价的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 14(8): 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