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Jax.Hub.Config({tex2jax: {inlineMath: [['$','$'], ['\\(','\\)']]}}); 痰浊证病证关系的整理研究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Vol. 36 Issue (2): 149-151

文章信息

宋彦奇宋彦奇, 梁如梁如, 王朔王朔, 李虹李虹, 任妍睿任妍睿, 高树明高树明
SONG Yan-qi, LIANG Ru, WANG Shuo, LI Hong, REN Yan-rui, GAO Shu-ming
痰浊证病证关系的整理研究
Study of phlegm turbidity syndrome disease relations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2): 149-151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2): 149-151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2.18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11-21
痰浊证病证关系的整理研究
宋彦奇, 梁如, 王朔, 李虹, 任妍睿, 高树明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摘要: 基于文献,分析痰浊证相关疾病的分布规律及典型疾病的症状特点。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方法,对1980-2015年的痰浊证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共收集合格文献430篇,记录430条。结果显示,共有91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痰浊证密切相关,其中以冠心病最多,约占总数的10.7%。此外,对频数高且流行范围广的两种疾病与痰浊证的相关性和现代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分析,结果发现痰浊为其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影响重大。文献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且此种研究方法的确立对以后的中医证候与西医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痰浊证     文献     证候     方剂     研究    
Study of phlegm turbidity syndrome disease relations
SONG Yan-qi, LIANG Ru, WANG Shuo, LI Hong, REN Yan-rui, GAO Shu-m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hlegm turbidity syndrome related diseases and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mptoms of disease. Using computer retrieval and manual retrieval metho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phlegm turbidity syndrome in 1980-2015 were collected, the use of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analysis. A total of collecting qualified with 430 references, 430 records. A total of 91,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hlegm turbidity syndrome, among them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most, accounts for about 10.7% of the total. In addition, the high frequency and popular range of three kinds of diseases and the correlation of phlegm turbidity syndrome and analyzes the modern research progress, it was found that phlegm turbidity as an important pathogenic factors, and had a great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Literature analysis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kind of research method of TCM syndrome and western medicine play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the study of correlation, and can effectively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phlegm turbidity syndrome     Literature     Syndrome     prescription     research    

痰浊证,是指因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而出现的证候。此证的病因病机为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塞气机,浊阴不降,清窍被蒙。临床表现有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弦滑。现代研究认为,痰不仅是水液病理的产物, 还包括更广泛复杂的内涵[1]。痰浊证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涉及到多器官、多系统, 并非单纯的某种物质。结合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 认为痰邪致病与三大能量物质代谢异常﹑内分泌紊乱﹑自由基的损伤﹑血流变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细胞因子﹑免疫功能等方面有关系[2]。文章基于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统计学方法,对痰浊证的临床症状特征、主要疾病分布进行了探索,并对痰浊证与西医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进一步中医痰浊证候诊断标准和相关西医疾病的疗效评价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1980-2015年所收集的有关痰浊证候的文献。

1.1.1 纳入标准

1) 具有关于痰浊证候或证或证治内容。2)具有关于痰浊同义证候名称湿浊困阻、湿邪阻滞的内容。

1.1.2 排除标准

1)个案报道。2)因通过不同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的重复文献。3)不具有明确病-证对应关系的文献。

1.2 方法 1.2.1 文献检索方法

根据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各自检索系统的特点,经课题组成员测试,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需对每一证候名称单独检索才能保证检索结果的完整性及可靠性,具体检索方式如下。

1)中国知网:主题词“痰浊”OR主题词“湿浊困阻”OR主题词“湿邪阻滞”,在文献来源处对根据2015年版的国家科技部划分的65本科技核心期刊分别进行检索,时间选择1980-2015年。2)万方数据库:建立“主题词:痰浊+期刊来源:某一本科技核心期刊全称”,如“天津中医药+时间:1980-2015年”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后续分别替换主题词及期刊来源进行全面检索。3)维普数据库:建立“题名或关键词:痰浊+期刊来源:某一本科技核心期刊全称”,如“天津中医药+时间:1980-2015年”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后续分别替换题名或关键词选项及期刊来源进行全面检索。

1.2.2 统计分析

编写《痰浊病证关系文献检索操作说明》,将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并输入计算机,使用Excel软件建立文献提取表进行分析。

1.2.3 疾病名称整合

对每条文献统计数据的疾病名称进行挖掘,并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3]对病名进行整合对应。在ICD-10表中,根据疾病名称的范围大小分为3个等级,在研究过程中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分为三级病名。

2 结果 2.1 文献收集结果

共收集到合格文献430篇,以每1篇文献和对应的相关疾病作为1条记录,共计430条记录。

2.2 方剂运用特点

在收集到的痰浊证430篇合格文献中,以每首方剂出现1次计为1次数据记载,共载有中药方剂80首114次,现截取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首方剂,结果见表 1

表 1 痰浊证治疗方剂频数分布图
中药方剂 频数 频率(%)
半夏白术天麻汤 11 9.65
温胆汤 7 6.14
瓜蒌薤白半夏汤 7 6.14
泽泻汤 5 4.39
黄连温胆汤 3 2.63
涤痰汤 3 2.63
2.3 疾病分布规律

结合痰浊证临床病机特点,共提取疾病91种。按照ICD-10病名分类标准进行排序,现截取其中频数最高的10种疾病,结果见表 2

表 2 痰浊证相关疾病频数分布图
序号 病名 频数 频率(%) ICD-10二级病名 频数 频率(%) ICD-10三级病名 频数 频率(%)
1 冠心病 46 10.70 循环系统疾病 161 37.44 动脉粥样硬化症 60 14.01
2 高脂血症 40 9.30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74 17.20 脂蛋白代谢疾患和其他脂血症 40 9.30
3 冠心病心绞痛 32 7.44 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室异常所见 31 7.20 心绞痛 36 8.37
4 高血压 28 6.51 精神和行为障碍 27 6.28 特发性(原发性)高血压 31 7.21
5 眩晕 26 6.04 呼吸系统疾病 25 5.81 眩晕和头晕 30 6.98
6 中风病 15 3.49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1 4.88 其他特指的糖尿病 16 3.72
7 动脉粥样硬化 14 3.26 神经系统疾病 20 4.65 中风,未特指为出血或梗死 11 2.56
8 糖尿病Ⅱ型 12 2.79 肿瘤 13 3.02 血管性痴呆 10 2.33
9 血管性痴呆 10 2.33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 12 2.79 其他代谢紊乱 10 2.33
10 代谢综合症 10 2.33 耳和乳突疾病 6 1.40 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 9 2.09
3 讨论

痰浊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它不仅失去了津液的功能而变成了一种异物,而且作用于人体可引起新的病变,成为致病因素。其成因是各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气机失常、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聚而形成[4]。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痰浊证的症状为气短、倦怠乏力、自汗、胸闷、心悸、咳嗽、形体肥胖、白痰、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眼周色黯、面红、口黏腻、畏寒肢冷等。

为便于开展痰浊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结合痰浊证中医临床实际,笔者根据痰浊证疾病分布图频率,选取较为常见的冠心病和高脂血症重点研究,对其临床症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痰浊证作为冠心病主要证候,除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相似外,还与相关基因多态性、血浆代谢组学、蛋白质代谢组学、尿液代谢组学等指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中血脂指标与冠心病痰浊证关系密切,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证候诊断的依据,并指导临床治疗[6]。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血瘀”等范畴, 中医亦称高脂血症为“血脉之痰、经隧之痰”[7]。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脂质异常类型和血液流变具有相关性, 提示临床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要结合病证特点, 辨证施治才能收到较好的疗效[8]

治疗上,根据文献中出现的中药方剂频数统计,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泽泻汤为治疗痰浊证主要运用的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化痰熄风,而止头晕,两者合用,共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为君药[9]。温胆汤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瓜蒌薤白半夏汤中的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散结;配以瓜蒌、薤白豁痰通阳,理气宽胸。泽泻汤则具有通脉泻热,治疗气虚,手足厥逆,三焦不顺的功效。以上4方在临床上经过灵活化裁,均在痰浊证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通过对文献中出现的方剂进行分类频数统计研究,发现在痰浊证的治疗中,除广泛应用的祛痰剂(占55%)外,由于痰浊病邪有易上迷清窍导致昏迷等特点,另有开窍剂(占8.75%)在治疗中的使用也较普遍。开窍剂是以辛香走窜的开窍药为主要组成,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温邪热毒内陷心包引起的高热,神昏,谵语,抽搐等热闭证,或痰浊内闭引起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涎壅盛等寒闭证,亦可治疗中暑昏厥[10]。此外,还有祛湿剂(占6.25%)、理血剂(占6.25%)、理气剂(占5%)、补益剂(占5%)和治风剂(占3.75%)在临床上也有较广泛的应用。

基于痰浊证文献挖掘研究的结果,发现冠心病和高脂血症两种疾病最为常见,临床上治疗这些疾病所用到方剂中最常见的半夏、瓜蒌、泽泻等中药,与本文的研究结果恰好吻合,此类中药因具有良好的燥湿化痰、通利渗湿的功效,故在痰浊证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均产生了显著的疗效。

根据本文所列举的文献研究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中医证候与西医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频次分析,了解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以后中西医疾病的研究开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

参考文献
[1] 李东晓. 胰岛素抵抗与痰证相关性的探讨[D]. 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1998.
[2] 蔡静, 侯丽辉. 痰浊与现代物质基础的关系[J]. 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6): 742–743.
[3] 曹荣桂, 刘爱民. 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分册[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 王林现. 论痰浊与瘀血之关系[J]. 江西中医药, 2007, 38(10): 19–20. DOI:10.3969/j.issn.0411-9584.2007.10.010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18
[6] 李赵陵, 王阶, 安宇. 冠心病痰浊证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6, 23(5): 131–133.
[7] 闻莉, 刘松林, 梅国强. 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证型分布及辨证规律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14(3): 220–225.
[8] 朱宏斌, 崔天盆, 吕娟. 140例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患者临床分类及血液流变学结果的分析[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2(4): 24–26.
[9] 杨越明. 半夏白术天麻汤之浅见及临证运用体会[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9, 4: 27–28.
[10] 姚洪武, 王建, 傅勇, 等. 开窍药药性与物质基础及其效应的关联探微[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5): 36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