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hJax.Hub.Config({tex2jax: {inlineMath: [['$','$'], ['\\(','\\)']]}});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Vol. 36 Issue (2): 152-155

文章信息

张小青张小青, 王为民王为民, 李庆李庆, 张军张军, 张君涛张君涛, 苏瑾苏瑾, 李嘉钰李嘉钰, 王平王平
ZHANG Xiao-qing, WANG Wei-min, LI Qing, ZHANG Jun, ZHANG Jun-tao, SU Jin, LI Jia-yu, WANG Ping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sing manipulative therapy to treat th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2): 152-155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2): 152-155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2.1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6-10-27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张小青, 王为民, 李庆, 张军, 张君涛, 苏瑾, 李嘉钰, 王平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193
摘要: 颈椎病是临床的常见疾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目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其中手法治疗具有效果显著,使用安全、方便等特点,易于被接受,且能弥补牵引、西药治疗的不足。不同的手法有各自突出的治疗作用,多种手法联合运用可以加强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     研究进展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using manipulative therapy to treat th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ZHANG Xiao-qing, WANG Wei-min, LI Qing, ZHANG Jun, ZHANG Jun-tao, SU Jin, LI Jia-yu, WANG Ping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the clinical common diseas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is the most common pathological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The current treatment mainly non-operative therapy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manipulative therapy, which means treatment effect is remarkable, the use of safe and convenient, easy to be accepted, and can make up the lack of traction,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different methods have respective outstanding, joint using a variety of methods can enhance curative effect and promote the patient recover soon.
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manipulative therapy     research progress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小关节压迫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世界第二大顽症[1]。神经根型颈椎病(CRS)约占全部颈椎病患者的50%~60%[2],是颈椎病的主要临床类型[3]

1 当前治疗CSR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CSR是指受压脊神经根散布区呈现反射、运动、感觉障碍等,多因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而发。发病一般以40~60岁左右的人群最多,其病变部位常见于第4、5颈椎以下,而以颈5、颈6、颈7神经根受累最多。其主要临床症状是颈部痛、椎旁肌肉压痛、根性痛、根性肌力障碍、腱反射改变等[4],而其中最为常见的症状就是颈椎活动功能受限及疼痛[5]。随着工作强度加大、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久坐不活动或长时间伏案工作,CSR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其发病年龄越发年轻化,对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进一步发展会出现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甚至会导致肢体残疾,因此近年来已受到广泛重视。

目前治疗CSR的方法可以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但是因为手术治疗有风险高、创伤大等缺点,所以,更多的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治疗CSR[6~8]。因为非手术疗法在治疗该病时有显著效果,所以在海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9]。现有多种非手术方法治疗CSR,例如手法、牵引、西药等方式[10]。西药中非甾体类抗炎药是治疗CSR的主要药物,不过此类药物属于对症支持治疗,还有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11];减轻患者症状是颈椎牵引法最凸显的作用,不能增长、调节颈部肌肉的力量、完全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也是其较为突出的不足,手法治疗无不良反应且能弥补牵引的不足,是当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式。

2 CSR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CSR的发病原因多与颈部肌肉关节慢性劳损、颈部外伤、长时间的不良姿势、炎症和发育缺陷等有密切的关系[12];CSR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髓核突出或脱出造成周围组织充血肿胀;颈椎间盘退变或者相邻关节包括:椎体间关节、钩椎关节、后方小关节的疏松或移位;后方小关节的骨质增生或创伤性关节炎,以及炎性粘连;或黄韧带变性肥厚;钩椎关节的骨刺形成等造成神经根管的狭窄从而导致神经根或窦椎神经受挤压、牵拉刺激[13]

中医学虽然没有专门的病名记载CSR,然而中医古籍《灵枢》、《素问》、《证治准绳》中都有该病证的相关记载。根据CSR的主要临床症状,属于中医学中“痹证”、“肩颈痛”、“眩晕”、“项强”等范围。主要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筋骨失养加之扭挫损伤或感受风寒湿导致气滞血瘀、经脉闭阻不通,致使颈部气血失养,而产生麻木疼痛。

3 不同手法对CSR的治疗作用

化瘀通络、消肿散结、舒筋止痛、整复错位是手法的主要作用。使用手法不但可以让骨与关节微小错位和移位恢复到正常的位置,使颈椎复原到正常形态;还可以放松软组织,使肌肉协调,充分松解粘连,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还可以提高痛觉阈值,消除痉挛,改善肌肉功能,同时促进颈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递质的稀释、分解和消退,以减轻甚至消除对神经血管等的挤压。

3.1 传统手法 3.1.1 俯卧斜扳法

俯卧斜扳法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反方向快速用力来实现的。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不容易损伤脊髓神经,所以能被大多数患者接受。该手法通过恢复局部椎间关节的正常顺序、使紊乱的小关节恢复到正常的位置、消除小关节的滑膜嵌顿来达到治疗目的。在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的牵引力不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减轻局部酸胀不适和疼痛等症状,为疾病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14]

3.1.2 颈椎定点引伸法

颈椎定点引伸法可以按照患者患病位置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的前屈角度,是一种通过瞬间的拉力,起到引伸作用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和颈椎牵引法相比较该法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和减轻神经根压迫[15]

3.1.3 小角度提拉手法

小角度提拉手法通过扩大椎体之间的间隙,增大颈椎的活动范围,并可以改变骨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以促进气血运行,解除肌肉的不协调和血管强直收缩,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和挤压,达到治疗CSR的目的[16]

3.2 现代手法 3.2.1 美式整脊手法

美式整脊技术[17]是以局部解剖及现代生物力学为基础,以影像学变化为依据,加以手法杠杆力的定点施用,通过纠正颈部椎体小关节紊乱、颈椎微小错位等颈椎失稳状态,恢复颈椎骨性平衡及小关节解剖位置,解除或缓解神经根的受压情况。美式整脊技术与传统整复手法相比,更加精准、轻巧。美式整脊多用短杠杆方式,通常是通过棘突或横突施力。整脊医师通过脊椎分析,让患者在特定的姿势下使其被矫正的某一脊椎处在最灵活的位置,之后用特定的手法在特定的方向及用力点上,通过一个很轻的瞬间爆发力将位置异常的脊椎推回到正常的位置上。

3.2.2 整脊手法

整脊手法是中医骨伤学、推拿与脊柱生理解剖学、现代医学影像学相联合而形成的一种诊疗技术,消除突出的关节盘对脊神经的挤压,恢复错位的椎体及肩关节至正常的解剖部位,消除关节囊嵌顿是其主要治疗作用[18]

3.2.3 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

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是根据生物力学作用原理和颈椎的结构特点结合名医经验而创立的一种手法。该手法从恢复患者颈椎的正常弧度入手,运用具有渗透力且轻柔的手法调整颈椎不良的位置,松解紧张的肌肉,该法在治疗CSR中具备安全可靠、痛苦小、疗效明显等优点[19]

3.2.4 “三步二位五法”手法

“三步二位五法”手法就是CSR的发病机制以“拔伸旋扳手法”为基础并结合生物力学的一种手法,是指患者在俯卧位、端坐位两种体位下,分成准备、治疗、放松整理三个步骤,施以指拔伸按压法、后伸旋扳法、旋转提拉法、定点旋转后伸法、推拿点压穴位法等五种手法以达到治疗目的。实验研究[20]发现运用“三步二位五法”手法治疗CSR具有方便、易操作,作用部位固定,有明显治疗效果几个特点。

3.2.5 Mulligan手法

Mulligan手法是以颈部椎体小关节面解剖学为基础,结合各自的特点确定棘突的按压方向,使颈椎小关节自然滑动的一种治疗手法。在治疗因为颈椎椎间盘突出[21]、椎间孔狭窄、小关节错位等原因引起颈部肌肉紧张,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等压迫相应的脊神经根所致CSR[22-23]有明显疗效,通过纠正上下关节突关节和钩椎关节错位起到缓解局部神经根受压作用,阻止了疼痛-痉挛-疼痛的恶性循环,并恢复了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

3.2.6 石氏手法

石氏手法是根据中医学的“骨错缝、筋出槽”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手法。石氏手法中的旋转、拔伸两种手法有调节椎间盘、韧带和颈部肌肉的负荷和过度张力的作用,以顺应颈椎正常曲度为前提,利用身体的重力牵引拔伸颈椎,减轻颈椎间隙和小关节间的力量负荷,以达到对CSR的治疗目的。实验证明[24]运用石氏手法治疗CSR可有效减轻患者的颈部和肩背部疼痛不适的症状。

3.2.7 短杠杆脊柱微调手法

短杠杆脊柱微调手法由沈国权教授创立,直接施力于病变部位,并把该部位组成节段以上、以下两椎骨的横突或棘突作为杠杆,细微调整脊骨的错乱缝隙,达到恢复颈椎稳定性的作用。李正祥[25]研究发现运用该手法治疗137例CSR患者,仅9例无效,总有效率高达93.4%。

4 小结

目前运用传统与现代两大类手法来治疗CSR,现代的手法多基于生物力学与解剖学发展而来,两者治疗CSR都有明显而确切的效果,而且具有安全、方便等特点,易于被接受。目前国内外有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手法对CSR的治疗效果[26-27]。不同的治疗手法有各自突出的治疗作用,例如:俯卧斜扳法、颈椎定点引伸法、Mulligan手法、石氏手法在缓解疼痛方面都有明确而显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颈椎定点引伸法还可以减轻神经根压迫;Mulligan手法还可以减轻神经根压迫,恢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颈椎定点引伸法、小角度提拉手法、美式整脊手法、整脊手法、Mulligan手法均可以减轻神经根压迫。此外,颈椎定点引伸法还可以缓解疼痛;小角度提拉手法还可以解除肌肉的不协调和血管强直收缩;美式整脊手法还可以调节颈椎骨性平衡及小关节解剖位置;整脊手法还可以恢复错位的椎体及肩关节至正常的解剖部位,消除关节囊嵌顿;Mulligan手法还可以缓解疼痛,恢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俯卧斜扳法、整脊手法、短杠杆脊柱微调手法、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美式整脊手法、整脊手法可以使错位关节恢复到正常位置;俯卧斜扳法、整脊手法还均有消除关节囊嵌顿的作用;美式整脊手法、整脊手法均可缓解神经根压迫;此外,俯卧斜扳法可有效缓解疼痛;整脊手法可减轻神经根压迫。Mulligan手法、短杠杆脊柱微调手法可以恢复生物学稳定性;此外,Mulligan手法还可以缓解局部神经根受压作用,缓解疼痛。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三步二位五法”手法安全可靠,作用明显;此外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还有松解紧张肌肉的特点。在临床上整体审查,辨证论治,具体病人具体分析,根据病变特点选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疗,在治疗此类病人时多选用减轻神经根压迫、使错位关节恢复到正常位置、恢复生物学稳定性的手法联用。多种手法联合运用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并能增强治疗的作用,同时结合中药,牵引等治疗方法综合治疗CSR可以增强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但是由于手法的学术流派众多,其手法各具特色,加之施术者的操作标准不一,因此文献中报道的手法治疗CSR的疗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进一步探讨手法治疗CSR的作用机制,制定系统的手法规范和疗效评价指标,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兆力, 夏建龙, 杨挺, 等. 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13): 2584–2585.
[2] 李曙明, 尹战海, 王莹.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和分型[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1): 7–11.
[3] 张敏. 试论针灸学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9): 270–271. DOI:10.3969/j.issn.1671-8194.2013.29.215
[4] 钟志安, 王昌兴, 张贤杰, 等. 中医"三联"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9例临床观察[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5, 17(1): 36–37.
[5] Lin CH, Tsai YH, Chang CH, et al. The comparison of multiple F-wave variable studie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examinations in the assessment of cervical radiculopathy[J].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3, 92(9): 737–745. DOI:10.1097/PHM.0b013e31827d6546
[6] Wan BJ, Huang W, Zhang YX, et al. Influence of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penetration needling method on comprehensive pain scor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J]. Zhong guo Zhen Jiu, 2013, 33(5): 407–410.
[7] Jiang CB, Wang J, Zheng ZX, et al. Efficacy of cervical fixed point traction manipulation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2012, 10(1): 54–58. DOI:10.3736/jcim
[8] 王艳国, 郭秀琴, 张琪, 等.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2): 499–503.
[9] 王先滨, 任树军, 丁玉鑫, 等. 非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 2013, 29(11): 47–49. DOI:10.3969/j.issn.1005-0779.2013.11.017
[10] 吴凯. 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概述[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28(3): 251–253.
[11] 陈秉尉, 张建新. 浅谈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进展[J]. 特别健康, 2014(1): 327–328.
[12] Wang Z, Wang X, Yuan W, et al. Degenerative pathological irritations to cervical PLL may play a role in presenting sympathetic symptoms[J]. Med Hypotheses, 2011, 77(5): 921–923. DOI:10.1016/j.mehy.2011.08.012
[13] 高旸, 胡志俊, 崔学军, 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现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 20(3): 64–67.
[14] 黄莉华, 白跃宏. 非手术脊柱减压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颈腰痛杂志, 2013, 34(5): 414–416.
[15] 蒋崇博, 王军, 郑志新, 等. 颈椎定点引伸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2, 10(1): 54–58.
[16] 周波. 牵引联合理筋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9): 2181–2182.
[17] 陈立钢, 马玉杰, 苏玉芹. 颈夹脊穴电针配合美式整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3例[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9): 92–93.
[18] 朱立国, 张旭, 冯敏山. 旋提手法配合颈椎康复操防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应用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9(12): 18–20.
[19] 黎玉林. 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J]. 湖南中医杂志, 2012, 28(2): 39–40.
[20] 高国栋, 张晓刚, 宋敏, 等. "三步二位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0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2, 20(4): 18–20.
[21] 柳小林, 宋云龙, 范宇, 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治疗前后颈段磁共振脊髓造影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4): 380–381.
[22] 丁海波, 李爱玉, 沈若武, 等. 急性软组织损伤亚急性期处理的实验研究[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2, 48(2): 140–142.
[23] 于春晓, 沈若武, 王守彪, 等. 颈后纵韧带交感神经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3, 49(2): 139–143.
[24] 王翔, 詹红生, 张明才, 等. 石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中医正骨, 2015, 27(4): 12–14.
[25] 李正祥. 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37例[J]. 山东中医杂志, 2010, 29(6): 392–393.
[26] Hiratzka J, Ching A, Hart R. Degenrative Cervical Kyphosis: Treatment,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s[J]. Semin Spine Surg, 2011, 23: 165–169.
[27] Gross A, Miller J, D'Sylva J, et al. Manipulation or mobilization for neck pain[J]. Cochrane Databose Syst Rev, 2010, 15(4): 31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