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欣桐张欣桐, 梁凤鸣梁凤鸣, 王莉王莉, 王燕王燕, 黎红梅黎红梅, 孟梁孟梁
- ZHANG Xin-tong, LIANG Feng-ming, WANG Li, WANG Yan, LI Hong-mei, MENG Liang
- 杞黄颗粒对肝肾阴虚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证候的影响
- Effects of Qihuang Particles on clinical syndrome in live-kidney deficiency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3): 187-190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3): 187-190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3.08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2-10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193;
3. 广东省中医院, 广州 510000
2.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3. Guangdong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Guangzhou, 510000, China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常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感光细胞层及脉络膜,病因除年龄因素外,可能与遗传、慢性光损伤、免疫性疾病等有关。按临床症状可分为干性AMD与湿性AMD,临床以干性AMD为多见,通常将有软性玻璃膜疣、色素异常和地图样萎缩的AMD称作干性AMD, 而将有脉络膜新生血管、RPE脱离或盘状纤维化的AMD称为湿性或新生血管性AMD,均归属中医“视瞻昏渺病”范畴,临床多见于肝肾阴虚证型[1-3]。AMD多发病于50岁以上,位居发达国家致盲性眼病首位,近年在中国的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AMD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前的治疗方案又多价格昂贵且疗效不确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经济双重负担,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治法在AMD的研究进程中,因其疗效好、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的优势愈加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成为眼科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笔者对杞黄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AMD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纳入病例为2010年6月—2014年6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AMD、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型的患者,共12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随机数字表)、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病例分为治疗组(杞黄颗粒组)62例,对照组(维生素C组)5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干/湿性AMD比例等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见表 1。
组别 | 例数- | 性别(例) | 年龄(x±s)(岁) | 干性/湿性(例) | |
男 | 女 | ||||
杞黄颗粒组 | 62 | 23 | 39 | 66.52±6.58 | 45/17 |
维生素C组 | 58 | 23 | 35 | 69.36±7.77 | 47/11 |
参考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眼科学》[4]、《中医眼科学》[5]标准制定。干性(萎缩型)AMD诊断标准:1)50岁以上;2)视力缓慢下降;3)散大瞳孔经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及眼底彩照检查,眼底表现早期黄斑散在玻璃膜疣,色素脱失,中心光反射不清或消失,晚期病变加重,可有地图样色素上皮萎缩;4)荧光血管造影黄斑区有透见荧光或弱荧光,无荧光素渗漏。湿性(渗出型)AMD诊断标准:1)50岁以上;2)视力缓慢或突然下降;3)散大瞳孔经裂隙灯显微镜眼底检查及眼底彩照检查,眼底表现早期黄斑色素脱失,中心光反射不清或消失,玻璃膜疣常有融合,中期黄斑区出现浆液性或出血性盘状脱离,重者视网膜下出血或视网膜内出血,玻璃体出血,晚期瘢痕形成;4)荧光血管造影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出血的遮蔽荧光。
1.3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冷方南所编《中医证候辨治规范》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7]。主症:1)视物模糊;2)晶珠混浊。次症:1)眼睛干涩;2)咽干口燥;3)腰腿酸软;4)失眠健忘;5)舌红少苔;6)脉细数。具备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辨证为肝肾阴虚证。
1.4 纳入标准1)符合AMD诊断标准和中医肝肾阴虚证诊断准标,同时视力≤0.5的患者;2)年龄介于50~75岁之间。
1.5 排除标准1)治疗期间同时使用其他治疗AMD药物者;2)合并有视网膜其他疾病、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眼病的患者;3)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脏和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5)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或其他治疗的患者;6)依从性差,不能定期来院诊治者。
1.6 受试药物及治疗方法杞黄颗粒(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监制,江苏省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是梁凤鸣教授根据多年治疗AMD经验总结的基本方,方药组成包括丹参、枸杞子、楮实子、茺蔚子等,具有补益肝肾,祛瘀明目的功效。治疗组口服杞黄颗粒,每次1包(4.5 g),每日3次,连续用药12周,对照组口服维生素C,每次0.2 g,每日3次,连续用药12周。
1.7 视力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观察视力的变化。
1.8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参照文献[8]制定。视物模糊:0分:视物如常;2分:视物欠清;4分:视物模糊,但可以自理生活和工作;6分:视物不清,自理生活和工作困难。视物变形:0分:无;2分:轻微视物变形;4分:明显视物变形。五心烦热:0分:无;1分:手足心轻微发热,偶有心胸烦热;2分:手足心发热,时而心胸烦热;3分:手足心热盛,近冷物则舒,心胸烦热。头晕:0分:无;1分:轻;2分:重。耳鸣:0分:无;1分:轻;2分:重。口渴咽干:0分:无;1分:轻;2分:重。腰膝酸软:0分:无;1分:偶见腰酸腿软,不影响日常生活;2分:腰膝酸胀,腿软无力,不能坚持日常劳动;3分:腰膝胀痛,腿软难以行走,生活难以自理。失眠多梦:0分:无;1分:轻;2分:重。舌红:0分:无;1分:轻;2分:重。少苔:0分:无;1分:轻;2分:重。脉沉细:0分:无;1分:轻;2分:重。
1.9 统计分析方法 1.9.1 视力方面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及数据分析。视力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眼底情况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9.2 中医证候方面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100%。中医证候疗效大于40%,显效;20%~39%,有效;20%以下,无效。根据“中医证候疗效”计算出中医证候具体显效、有效、无效例数。统计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治疗组干性、湿性疗效对比,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总体视力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组间患者总体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
全组共120例,杞黄颗粒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3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7%。维生素C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31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60.35%。治疗组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例(%) | |||||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维生素C组 | 58 | 4(6.90) | 31(53.45) | 23(39.65) | 60.35 |
杞黄颗粒组 | 62 | 24(38.71) | 36(58.06) | 2(3.23) | 96.77* |
注: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 |
AMD归属于中医“视瞻昏渺”范畴。中医眼科以“五轮学说”为指导,瞳神为水轮属肾, 而黄斑属广义的瞳神, 故黄斑亦属肾水。古籍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肾精充足,目视精明。近代学者又将中医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出内五轮假说、六经相属于内眼结构等理论,对内眼病变部位的脏腑归属进一步细化,认为“黄斑属脾,视网膜、视神经属肝,眼内的一切色素属足少阴肾经,故脉络膜、视网膜、视神经及黄斑区病变,当属三阴目病”[9-13]。因此,黄斑部疾病应从脾来论治,但从AMD疾病本质来说与肾关系更为密切。古籍亦提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相互为用。”同时“肝开窍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因此,双目得视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就人体生理特点而言,50岁以后人体机能逐渐衰退,由早期脾气渐虚,致精血渐亏,目失所养,是AMD发病之病理基础,故本病辨证论治的根本在于肝脾肾三脏,尤以肝肾为重,临床辨证肝肾阴虚型亦最为多见。年老体虚,肝脾肾功能虚衰的同时更易因虚致痰浊瘀血的出现,此类病理产物的积聚,易致脉道阻塞,血不循经而外溢,遮蔽神光出现视物不清,视直如曲,甚则暴盲[14]。因此,根据梁凤鸣教授[15-16]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AMD多为本虚标实证,肝肾亏虚与痰浊瘀血相兼为病,治疗亦当以补肝益肾为主,辅以活血明目为则。
本研究所用的杞黄颗粒主要成分有:枸杞子、楮实子、茺蔚子、丹参等。功效:补益肝肾,活血明目。方中枸杞子等补肝益肾兼以明目,楮实子、茺蔚子清肝明目,丹参等药将活血化瘀理念贯穿始终,以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补益肝肾以固本,活血祛瘀、通络明目以治标。对照组采用维生素C则源于抗氧化维生素类治疗AMD的相关研究,过氧化反应被认为是AMD一个重要的发病因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视网膜,对于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非常敏感,易出现脂质过氧化损伤,光照会加重此反应。然而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C能够干扰氧化链反应的进行,有研究发现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 500 mg/d或可降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进展的风险约25%。为采用维生素C作为对照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根据笔者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在患者的视力改善方面,虽然杞黄颗粒与维生素C治疗前后总体视力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对AMD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总体视力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杞黄颗粒和维生素C对肝肾阴虚型AMD患者的视力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然而,在中医证候方面,杞黄颗粒对肝肾阴虚型AMD患者改善明显,提示本方对此证型的AMD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同时,研究结果亦提示对干性湿性AMD均有显著改善,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杞黄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AMD患者临床疗效显示干性总有效率为88.64%,湿性总有效率58.33%,干性疗效优于湿性(χ2=4.28,P<0.05),但药物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分析认为湿性AMD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多有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或渗液,病情较重,对黄斑部视功能损害严重,临床疗效常相对干性较差。而中医药治疗优势多体现在人体整体气血阴阳的调理,针对中医证候评分虽相对主观,但AMD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从而减轻患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也佐证了本方的疗效,为AM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提示杞黄颗粒或是防治AMD一个重要的干预途径。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研究周期较短的问题,因此研究结果的证实尚需长期、大样本的进一步深入临床研究,对于中医药防治AMD的具体机制的探索亦需要从事中医临床眼科医师们的共同努力。
[1] | 刘家琦, 李凤鸣. 实用眼科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446 |
[2] | 王宜强, 董晓光.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华眼科杂志, 2005, 56(4): 377–381. |
[3] | 张励, 唐由之, 冯俊, 等. 中药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5, 15(1): 6–8. |
[4] | 赵堪兴, 杨培增. 眼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21-222 |
[5] | 曾庆华. 中医眼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204-207 |
[6] | 冷方南. 中医证候辨治轨范[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 |
[7]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15-217. |
[9] | 汝亚琴, 金智生.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 2013, 26(9): 141–143. |
[10] | 刘红宇.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2): 162–164. |
[11] | 梁凤鸣, 王莉. 从五轮学说思考眼底病的辨证论治[J].湖北中医杂志, 2008, 30(5): 29–30. |
[12] | 孛立甲, 金明. 中医眼科辨证理论的发展沿革[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 22(3): 219–223. |
[13] | 邱礼新. 再论"内五轮"假说在眼底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5, 25(3): 197–200. |
[14] | 张励, 唐由之, 冯俊, 等. 中药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5, 15(1): 6–8. |
[15] | 王莉, 梁凤鸣, 谢晓燕. 补肾活血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25(3): 337–338. |
[16] | 梁凤鸣, 祁勇军, 杨旸, 等.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辨证论治探讨[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2010: 3. |
[17] | Age-related eye diseases study research group. A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high-dose supplementation with vitamin C and E, beta-carotene, and zinc fo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vision loss[J].AREDS report no.8.Arch Ophthalmol, 2001, 119(10): 1417–1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