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志国张志国, 薛晓娟薛晓娟
- ZHANG Zhi-guo, XUE Xiao-juan
-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Strategy of the problem in 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universiy of TCM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3): 223-225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3): 223-225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3.16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3-12
作为教育龙头,高等教育能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伴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其发展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鲜明地把创新摆在发展理念的首位。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培养工作能够推动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要[2]。针对“新常态”下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文章分析现状问题并对策说明如下。
1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受各高校的学校定位、专业结构、学科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差异性和专业导向性。各中医药院校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从总体角度看,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1.1 专业设置较单一,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跨度创新创造能力发展依靠于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良好的素质,若掌握的专业知识单一,难以实现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由于中医药院校的专业性较为突出,专业设置较为单一、精简,院系分类大多以医学、护理学、药学为主体,可供学生交流学习的资源较少,致使其知识结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跨度,无法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此外,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未能与专业培养计划相结合,虽能体现专业特色,但缺乏系统性[3-5]。
1.2 创新意识较为薄弱,观念趋于保守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人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原因影响:首先是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尚未真正意识到实践的价值,更难以认识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价值,学生往往是因为修读学分的压力,而采取的应付行为。其次是就中医药专业来说,其较其他专业的课程门数、修读学分数都要多,其课程考核难度和实践考核难度也要难处很多,影响了学生与创新创业的接触和对创新创业的思考[6-7]。同时由于就业难,强迫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如果有部分学生参与了创新创业项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优先获得教学金、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等资格。最后是家庭观念的陈旧,家长更希望学生从事社会地位高、工资收入高、社会认可度高的医护工作,经过较长周期的医学教育之后,家长不希望学生承担创业风险,更希望孩子能够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8]。
1.3 教师专业面狭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由于高校招聘教师政策的限制,目前高校招聘新的教师时往往过于追求高学历和强调新增教师的科研潜力,现在很多中医药院校的教师招聘条件第一条基本都是博士毕业,专业教师不愿意也不具备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的能力,因而中医药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由学生工作队伍或行政人员担任,此类人员专业面狭窄,没有企业管理经历和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讲课多停留在纸上谈兵,无法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体验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也产生了影响[9-10]。
1.4 实践操作平台不足,学生体验机会少目前,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性,实践和体验式教育环节的缺失,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培育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无法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大学生崇尚科学知识、主动探索奥秘、身体力行的意识。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效率低,主要侧重开展文体活动,创新创业工作重表面成绩,忽视工作深度和广度,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未融入专业培养模式[11]。
2 提升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效能的对策 2.1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因专业制宜尊重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充分重视中医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区别、中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的区别、不同院校之间的区别,坚持专业特色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区、因专业采取不同措施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一刀切。
2.2 提高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重要性认识作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到民族、小到中医药专业和个人,想发展,想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要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意识。中医药院校必须要审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的认知观,从个人发展、专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国家民族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是个人能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医药事业永葆青春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2]。只有中医药大学生充分认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观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行动,激发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进。
2.3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完善校园创新创业培育机制的同时,中医药院校需要在现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开设满足中医药大学生需求的与专业理论相结合的“三创”课程,即“创新、创业、创造”课程;建设有效衔接、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理论、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13]。调整校园文化建设落脚点,适当将“文体活动”调整为“创新创业活动”,系统有序地组织创业沙龙、创客访谈、创业训练营、科研讲座、头脑风暴等活动,完善现有的竞赛体系,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各类学科竞赛有机结合[14]。
此外,以搭建双创实践平台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管理大学生创业创新产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鼓励中医康复与养生、中药保健品与化妆品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双创项目入驻孵化基地。同时,加大对入孵项目的激励和扶持力度,努力为在校生提供自主创业方面政策、场地和资金扶持,着力培养一批涵盖技术服务与产品开发能力的创业者梯队,积极引导学生将科研创新成果与市场有效对接,将“智力”转化为“生产力”[15]。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搭建高校间、高校与医院间、高校与药企间的互联网纽带,有效依托“网络强国”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计划,将医学融入互联网浪潮,探索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移动互联网及传感器技术,进而实现网上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与教育等远程诊疗服务等;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学习优秀地的丰富的网络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弥补中医药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较为单一的不足,促使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广度,积极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熏陶和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自觉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6]。
2.4 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素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中医药院校应当建设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坚持校外选聘与校内培养相结合,校外积极向综合性院校寻求合作和帮助,选聘其优秀创新创业师资,对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对校内教师,开设师资培训班,强化对校本师资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内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制定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设立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资助项目,建立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档案,配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导师,通过校内和校外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17]。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国家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不能因为是传统医学,而无所作为,反而要积极做出大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1] | 白江涛, 龚理. "新常态"下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承德医学院, 2016, 33(2): 181–182. |
[2] | 陈化. 新时期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 29(33): 3–4. |
[3] | 马永斌, 柏喆.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 36(6): 99–103. |
[4] | 张鹤.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 5(10): 28–32. DOI:10.3969/j.issn.1672-4038.2014.10.006 |
[5] | 刘艳, 闫国栋, 孟威, 等.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8(11): 35–37. DOI:10.3969/j.issn.1005-0450.2014.11.008 |
[6] | 刘伟, 邓志超. 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 2014, 30(6): 79–84. |
[7] | 薛成龙, 卢彩晨, 李端淼. "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6, 21(2): 20–28, 73. |
[8] | 王占仁. 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 2015, 18(2): 113–119. |
[9] | 王占仁.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 2015, 18(5): 56–63. |
[10] | 郑石明. 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 37(3): 65–73. |
[11] | 魏萍.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 11(16): 54. |
[12] | 王焰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 2015, 9(4): 15. |
[13] | 王蕾.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发展模式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15(3): 46–48. |
[14] | 吴伟国, 汪涛, 展龙.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研究[J].新校园旬刊, 2016(3): 101. |
[15] | 傅方正, 陈耀.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13(2): 47–49. |
[16] | 刘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 2011, 27(5): 64–67. |
[17] | 游敏惠, 朱方彬, 邓安平. 类型学视"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级分类模式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6(5): 139–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