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Vol. 36 Issue (4): 248-250

文章信息

左祥宇左祥宇, 王爱迪王爱迪, 刘宝山刘宝山
ZUO Xiang-yu, WANG Ai-di, LIU Bao-shan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机分析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aplastic anemia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4): 248-250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4): 248-250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4.0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4-21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机分析
左祥宇1, 王爱迪2, 刘宝山2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天津 300070
摘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临床难治性血液病,其病因病机复杂,在治疗中,病情迁延难愈,且易复发。现从中医思路,依从中医古籍并结合现代中医医家的研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肾精亏虚、脾胃虚弱、肝郁伏热、髓海瘀阻、热毒入髓5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病因病机     中医思路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aplastic anemia
ZUO Xiang-yu1, WANG Ai-di2, LIU Bao-shan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2.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Tianjin 300070, China
Abstract: Aplastic anemia, with complicated of mechanisms, is a clinical refractory hematologic diseases. This type of anemia is protract, hard to heal and easy to relapse. According to th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cient books and study of the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five aspects from the deficiency of the kidney, spleen and kidney deficiency, toxin invasion, liver stagnation and fire, marrow and blood stasis.
Key words: aplastic anemia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method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感染。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造血微环境破坏,同时也伴随免疫异常。胡晓梅等[1]用免疫抑制治疗再障方面取得较好效果。但整体上治疗较差,急性再障有较高病死率。现从中医角度,结合中医典籍以及现代医家对再障的认识,对再障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以期备临床参考。

1 典籍中对再障的论述

在中医古代典籍中,并无“再障”之名。根据再障的临床症状,把再障多归属于中医的“髓劳”、“血枯”和“虚劳”等范畴。《灵枢·根结》言:“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这里提出了“髓枯”之名,其中“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与再障患者气血虚弱、出血、贫血等表现相似。也表明脏腑形体气血衰微之人,其髓海枯竭虚弱。《灵枢·决气》言:“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色白”同再障贫血的表现,这里指出其原因是“脉空虚”,即血虚而致。《圣济总录》曰:“热劳之证,心神烦躁,身体状热,烦渴不止,多卧小起,日渐羸瘦者是也。” “急劳与热劳相似,缘禀赋不足,忧思气结,荣卫俱虚,心肺雍热,金火相刑,脏器传克,久则肌肤销铄,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这里指出“热劳”,是由于热灼精液,日久而致气血虚弱,身体消瘦;“急劳”是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加之思虑过多致气结,气郁而热,久则致虚。《金匮要略》言:“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暝,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患者亡血失精,有“面色白,时目暝,兼衄”等出血、贫血的表现,这都是由于“虚劳”引起,即“劳使之然”。

2 再障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言:“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这里既指明了虚劳的分类,同时也指出虚劳产生原因。原文对“五劳”的描述具体为“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脾劳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肾劳者,背难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湿,囊生疮,小腹满急”。基本是患者五脏气血虚弱,功能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身体机能运行。“六极者,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胃极,五曰肌极,六曰精极。”人体五脏六腑功能衰竭的同时,气血精液,肌肉等方面都表现出衰败之象。

“七伤者,一曰阴寒,二曰阴萎,三曰里急,四曰精连连,五曰精少阴下湿,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数,临事不卒。又,一曰大饱伤脾,脾伤,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气逆伤肝,肝伤,少血目暗。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最后,“七伤”指出上面“五劳”、“六极”出现的原因。饮食不节、房劳过度、情志不畅、久坐湿地等都可导致虚劳。表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久劳等都会导致气血精液亏损,脏腑功能不足,肾精耗损,气血化生异常,进而形成再障。

2.1 肾精亏虚

《素问·痿论》曰:“肾主身之骨髓。”肾精亏虚,则化生骨髓乏源,而致“髓劳”。《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曰:“盖虚劳之征,必始于肾。”这里可以得出,骨髓为肾精所化,骨髓的充盈,主要依赖于肾精的充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骨髓坚固,气血皆从。”肾为先天之本,同时也是一身元气之根本。肾精亏损,则气血化生障碍,进而身体各脏腑功能异常,成虚劳之症。肾精亏虚,为再障发病的根本。丘和明教授在治疗再障时以“虚”为主,认为病机主要在肾精亏虚,方药中多用滋阴补气药[2]。孙伟正教授认为再障主要是肾虚髓枯,进而出现气血虚弱,在治疗上以补肾为主[3]。唐旭东等[4]认为临床分型中,以肾阴虚为最多见。也反映出肾精亏虚,肾精耗损为再障的主要病机病因。

2.2 脾胃虚弱

脾主运化,吸收食物水谷中的营养物质,化生精微,输布全身脏腑器官,使各组织机能可以正常运行,同时,也为气血化生提供物质基础。脾主统血,脾气使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脾气虚,则固摄之力下降,造成出血等表现。《灵枢·痈疽篇》曰:“脾胃不足,皆为血病。”《灵枢·决气》曰:“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刘峰教授提出治疗再障应兼顾肝、脾、肾,再障的发病除肾之外,同脾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吴萸[5]认为再障治疗关键在脾肾两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脏功能正常,脾肾强健则骨髓充盈。裴正学教授认为再障多为脾肾虚,血热妄行,而出现各种出血、高热症状[6]。因此,脾虚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肝郁伏热

肝主藏血,肝也有调节血量和预防出血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曰:“人卧血归于肝。”人在休息时外周循环血量减少,也反映出肝对血量的调节作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气能固摄血液,肝气充足,能固摄肝血。《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其充在筋,以生血气。”高明洁[7]认为再障患者临床上常见肝气不舒,其中有肝气郁结,也会肝郁克脾土,病情发展不利。黄振翘等[8]认为肝火伏热是导致肾精亏虚,造成骨髓不足的病理基础。肝对人体血液的影响极其重要,在再障的发病过程中,应多留意患者肝的健康状况,在治疗时达到较好效果。

2.4 髓海瘀阻

在传统中医里,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也能成为致病原因。《诸病源候论》曰:“诸疾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津血同源,痰浊和血瘀同病。《素问》曰:“病久日深,荣卫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中医讲“久病必瘀”,“久病必虚”,再障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虚弱,髓海不足,导致髓海瘀阻。丘和明教授认为再障患者中,出现的面色黝黑,肌肤甲错,也反映出再障中瘀血的存在。阳国彬等[9]认为毒邪入骨髓,炼精血为痰,造成瘀阻。刘夏曦等[10]根据“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提出瘀血阻滞贯穿于整个再障发病过程。杨小艳等[11]认为再障患者脾肾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加之各种湿热毒邪内蕴,煎熬精液,而致体内形成痰瘀。刘宝山等[12]归纳慢性再障病机本于肾虚,标于痰瘀。髓海瘀阻在再障的发病过程中形成,作为病理产物的同时,又可以导致患者贫血、出血,进而使病情迁延,易反复。

2.5 热毒入髓

《济生方·吐衄》言:“血之妄行者,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热毒入营血,耗血动血,耗精伤髓,导致出现贫血。邪热迫血妄行,导致鼻衄、齿衄等各种出血症。裴正学教授在再障治疗中用清热解毒法,对于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都有良好的生血作用[13]。周郁鸿教授运用滋阴凉血,清热解毒法治疗再障效果较佳[14]。魏丽萍等[15]认为再障邪毒侵入骨髓,髓精耗损而发为本病。魏如庆认为再障属于中医古籍中提到的“骨髓劳”,进一步提出热伤骨髓,因此有劳热,在治疗时也运用“清热解毒”之法见效[16]。万姜维等[17]认为毒邪侵入可直接致本病。杨淑莲认为邪毒内阻,耗损肾精,而发本病[18]。寇孟珂等[19]认为由于毒邪盛或者髓虚,毒邪深入骨髓,耗伤气血精液,导致气血亏虚,进而气不摄血,出现出血、贫血等再障表现。代兴斌等[20]认为急性再障是热毒潜伏,血热妄行,在治疗中也急当清热凉血。李江等[21]认为再障发病多由温热毒邪入体,损伤骨髓,髓精损耗,阴伤而生虚火,耗血动血,引发本病。由此可见,温热毒邪在再障发病过程中为重要原因,提示在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病情情况重视清热解毒凉血治法。

3 小结

再障作为一种骨髓造血异常的血液病,其病位主要在骨髓。肾主骨,生髓,肾精也是化生骨髓的根本。患者由于七情内伤、房事久劳、饮食不节等,日久均可致肾精亏虚,进而形成虚劳。患者素体易急易怒,肝郁日久化火,中医讲“肝肾同源”,火邪伤精耗气,易致肝肾阴虚,肾精耗损而致虚劳。肾精的充盈,也需要后天之本,脾运化水谷中的精微来补充。脾气充足,才能源源不断为肾精提供营养物质,助其维护人体之精,及化生血液。因此,再障患者病位在肾,同时与肝、脾密切联系。由于环境因素,温热毒邪直接侵犯人体肾脏,耗伤肾精也可致本病。在该病的发展中,由于肾精亏乏,阴虚不能敛阳,虚火迫血妄行,有出血。病情迁延日久,火热炼液为痰或久病致瘀,可致痰瘀形成,也进一步阻碍病情的发展,痰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中医讲“治血先行气,气行血亦行”。李远等[22]在数据分析中指出,再障的表现气血虚弱者偏多,在中药治疗上,补气生血药所占的比例也最大。因此,在再障的治疗中以滋阴补肾为主,同时兼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瘀,清热凉血,适当加以行气补血药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胡晓梅, 胡乃平, 刘锋, 等. 周霭祥诊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学术思想[J]. 中医杂志, 2011, 52(9): 731–734.
[2] 胡曦月. 丘和明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治规律理论研究[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72-1014360250.htm
[3] 孙凤, 蒋晓鸥. 国家名老中医孙伟正教授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疗经验[J]. 光明中医, 2015, 30(3): 475–477.
[4] 唐旭东, 许勇钢, 麻柔, 等.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9(6): 648–650.
[5] 吴萸.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论治再生障碍性贫血[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 25(3): 56–57.
[6] 黄邦荣, 张东鹏.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J]. 西部中医药, 2013, 26(7): 37–39.
[7] 高明洁. 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髓劳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白介素-2的影响[D]. 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28-1014250963.htm
[8] 黄振翘, 黄韬, 周永明, 等. 补肾泻肝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14(1): 20–24.
[9] 阳国彬, 刘玉芳.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 广西中医药, 2016, 39(3): 48–49.
[10] 刘夏曦, 王杰. 试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治疗[J]. 湖南中医杂志, 2013, 29(1): 116–117.
[11] 杨小艳, 刘宝山. 补肾化痰活血法对慢性再障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38(1): 105–106.
[12] 刘宝山, 戴锡孟, 苗润静, 等. 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应及机制研究[J]. 天津中医药, 2013, 30(3): 131. DOI:10.11656/j.issn.1672-1519.2013.03.02
[13] 鲁维德. 裴正学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思想初探[D].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84502-1013311197.htm
[14] 李巍, 胡致平, 陈均法. 周郁鸿教授"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法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学习《中医杂志》, 助力临床实践[J]. 中医杂志, 2015, 56(24): 2144–2146.
[15] 魏丽萍, 庄海峰, 陈美玲, 等. 中医分期辅治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耐缺氧指标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2): 123–125.
[16] 韩聪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魏如庆中医治疗血液病的探索之路[J]. 人才资源开发, 2014(19): 54–57. DOI:10.3969/j.issn.1003-1073.2014.19.030
[17] 万姜维, 刘锋.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治体会[J]. 中医杂志, 2015, 56(13): 1154–1156.
[18] 王茂生, 李君, 王会朋, 等. 杨淑莲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辑要[J]. 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8): 1339–1340.
[19] 寇孟珂, 雷建春, 李朝敏, 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毒入骨髓"病机初探[J]. 四川中医, 1996, 14(10): 8–9.
[20] 代兴斌, 朱学军, 林琳, 等.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验[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12): 99–101.
[21] 李江, 胡致平, 周郁鸿. 中医分阶段辨证论治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6(2): 57, 72.
[22] 李远, 赵婷婷, 李海滨, 等. 基于医案数据处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论治理论转化研究[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6, 33(2): 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