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朱秋爽朱秋爽, 王新昌王新昌
- ZHU Qiu-shuang, WANG Xin-chang
- 干燥综合征从瘀论治的研究进展
- Progress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sjogren's syndrome from yu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4): 313-315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4): 313-315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4.19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4-12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淋巴细胞浸润, 主要侵犯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常以明显的口眼干燥为主要特点。中医古籍中并无“干燥综合征”一词,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燥证”、“痹证”、“燥痹”的范畴。长期以来各医家多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认识和治疗本病,随着了解不断深入,人们对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又有了新的认识:除阴虚燥热外,瘀血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1 干燥综合征中的瘀血征象《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中“病人胸满,唇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为瘀血”最早提出了燥痹瘀血的典型症状;《血痹虚劳病篇》云:“内有干血,肌肤甲错。”《脉经》亦有“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为有瘀血”之说。
瘀血在干燥综合征中的表现除了瘀血的典型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甚则瘀斑成片、舌质紫暗、深红、暗红或紫红,见有瘀斑或瘀点,舌苔少有裂纹,脉细数或细涩[1]外,还有其特征性症状,如腮腺、舌咽、淋巴结肿胀[2]等。
一些医家将干燥综合征分型论治,商宪敏归纳了其中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特点:两颐肿大,口燥咽干,饮不解渴,头晕目眩,视物昏花,双目干涩无泪,面色白或黧黑,皮肤色暗发斑,雷诺现象,躯体可见红色斑点,散在多发,或成簇成片。舌青紫或淡暗,有瘀点,少津,脉细涩[3]。李德新教授也将本病分为7种类型,其中瘀血壅滞型可见口鼻干燥,肌肤粗糙如鳞甲,肢体麻木不仁,皮肤色泽紫黯失活,苔少,脉细涩[4]。朱跃兰教授认为本病瘀、燥、毒互结,主症见两眼干涩红肿,目不能闭,或口鼻干燥溃破、反复不愈,或毛发焦枯、肌肤甲错、皲裂脱屑,或肠道枯涩、便干难解,或肌肉无力、关节疼痛、尿频尿多,或形体消瘦、精神烦躁等[5]。
2 瘀血是干燥综合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瘀血既是干燥综合征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燥邪伤津耗液,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既成,一方面阻碍气血运行,使津液输布失常;另一方面,瘀血久留,化热生燥,伤津更重,燥瘀互结,形成病势缠绵复杂之象。
《血证论》云:“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而不得随气上升。”“瘀血在里则口渴……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指出瘀血致燥的病机是瘀血内停,阻滞气机,气不布津,津亏则燥;《医学入门》亦阐述了瘀血致燥的病机是“盖燥则血涩而气液为之凝滞,润则血旺而气液为之流通”。
现代部分医家认为瘀血是干燥综合征发展日久的产物[6-7],瘀血阻滞气血运行,导致津液输布失常,产生诸燥征象,燥瘀互结,循环往复。李成荫等[8]发现本病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病理产物,如“燥毒”、“瘀血”等,既是疾病发生的结果,又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病因,故被称为第2病因,也可以称作“继发性病因”[9],而去除第2病因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关键。
马武开教授将燥痹的发病特点归结为“毒蕴血瘀”,认为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内生,耗伤阴津,致气血亏虚,气虚则血滞,津液输布失常,燥毒日重,瘀血与燥毒相互搏结,致五官九窍、五脏六腑失其濡养,虚实夹杂,缠绵难愈[10]。总结朱宗元教授关于瘀血致燥的观点,以“久病入络”理论为基点,提出瘀血是影响燥痹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关键因素[10]。
张志华等[11]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本病的证药特点,发现气阴两虚是核心证,肝肾阴虚、阴虚津亏、阴虚血瘀等为常见证型,表明在干燥综合征的证型中,气阴两虚证最常见,津亏、血瘀、阴虚、气虚、燥毒等是本病的基本致病因素。
3 活血祛瘀法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重要治法瘀血既是本病发展的关键,则活血祛瘀法应贯穿整个疾病治疗的始末。瘀去血畅,气机条达,津液输布如常,使诸脏腑官窍得以濡养。
在疾病早期瘀未成之前即可配伍活血化瘀药,预防瘀血的产生。若已有瘀血症状,更应重视活血化瘀药的使用[12]。而本病的活血化瘀之法有别于他病[13],当去辛香刚燥之品。对此,可配伍桃仁、五灵脂、牡丹皮、泽兰、旋覆花、鸡血藤、丹参、延胡索等辛润通络之品。米烈汉强调燥痹治疗时需注意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以驱除实邪[6]。活血化瘀药多选用鸡血藤、丹参,祛瘀以通行血脉,使得燥瘀无以遁形。马武开不仅遵从传统的养阴生津,益气行津的治法,更注意活血化瘀。这样既能使气机调畅,又能使津液布达,燥邪可去[10]。临床上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如当归、川芎、红花、桃仁、丹参、三七花、姜黄等,常获良效。
金明秀教授认为燥久入血而致瘀,瘀阻经络,津液化生、布散失常,加重阴虚,活血化瘀必不可少。尤其许多患者初诊即是疾病晚期,津伤较重,血活络通,津液才能畅达[14]。阎小萍针对燥痹久病存在脉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予以双调脾肺,佐以活血通络,临证常配伍藤类药如青风藤、络石藤等,舒经通络,助气血调达[15]。
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阳虚血瘀证,尤以肾阳虚寒多见,其病机是肾水虚寒以致肾火炎炽,火不归元,而发为“干燥”诸象,并非单纯阴伤,且久病致瘀[16]。据此采用温肾活血中药协同部分西药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疗效。黄绥心等[17]通过搜集相关文献和统计软件分析得出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以益气活血、滋阴凉血为主,兼顾泻火解毒、利湿通络。
4 从瘀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现代研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干燥综合征患者多数存在血液流变学改变、微循环障碍等瘀血的表现。王丹等[18]通过比较血瘀证与非血瘀证两组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系统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类风湿因子等得出结论:高免疫球蛋白血症、高效价类风湿因子及低补体血症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血瘀证的形成有一定关系;血瘀证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系统累及的相关因素之一。周玉林等[19]发现无论原发干燥综合征,还是继发干燥综合征患者都伴有血浆可溶性凝血酶调节蛋白(sTM)水平升高,且继发较原发更为显著,表明本病患者不同程度上存在血管内皮受损,而继发组高于原发组可能与其多系统病变有关。
许多研究者通过自拟方剂作对比实验来观察活血祛瘀法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吴国琳等[20]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得出,养阴益气活血方能降低干燥综合征非肥胖型糖尿病(NOD)小鼠血清和颌下腺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下调血清和颌下腺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比值;养阴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调节干燥综合征小鼠Th1/Th2免疫平衡以达到治疗作用。黄绥心等[21]发现益气养阴祛瘀方(生地、玄参、麦门冬、石斛、白芍、黄芪、丹参、益母草)在整体疗效和免疫功能等方面对非肥胖糖尿病自发性干燥综合征小鼠具有有效的治疗作用。史云晖等[22]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活血解毒方可减轻NOD小鼠颌下腺炎症, 增加唾液分泌量, 降低血清中BAFF、BAFF-R、IFN-γ及颌下腺BAFF、BAFF-R的水平, 从而达到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作用。
谢向良等[23]将干燥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硫酸羟氯喹+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组(硫酸羟氯喹+白芍总苷胶囊+解毒化瘀中药),其中解毒化瘀中药主要为青风藤、白花蛇舌草、丹参、红藤,治疗后治疗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对照组仅IgA、CRP、ESR低于治疗前,说明解毒化瘀法可提高西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孙助民等[24]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自拟生津化瘀汤组(方剂组成为生地、麦门冬、玄参、白芍、乌梅、五味子、甘草、川芎、当归、白术、佛手、香橼)无论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是客观临床免疫学指标均明显优于西药组的传统治疗,且安全性好[24]。
综上所述,瘀血是干燥综合征病机的关键,在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它既是干燥综合征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瘀去则气血条达,津液输布如常,官窍得以濡养。从瘀治燥理论丰富了中医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对临床诊疗干燥综合征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 | 张碧擎, 周学平. 从瘀热辨治干燥综合征[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3): 456–457. |
[2] | 娄俊东, 张立亭. 张鸣鹤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 13(2): 34–36. |
[3] | 赵宇捷, 席宁, 杨惠民. 商宪敏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J]. 现代中医临床, 2016, 3(1): 11–14. |
[4] | 齐丹, 李德新, 于睿, 等. 李德新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撷萃[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12): 192–194. |
[5] | 靖卫霞, 朱跃兰, 周光春. 朱跃兰教授运用活血解毒方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2, 11(6): 63–66. |
[6] | 李群, 米烈汉. 米烈汉主任医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 陕西中医, 2016, 37(2): 232–233. |
[7] | 史潇璐, 钱先. 以养阴祛浊化瘀法论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J]. 四川中医, 2013, 32(8): 15–17. |
[8] | 李成荫, 晏婷婷, 吴素玲, 等. 干燥综合征第二病因探微[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1(6): 752–754. |
[9] | 陈然, 邓鑫. 蓝青强论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J]. 湖南中医杂志, 2015, 31(5): 27–28. |
[10] | 曾苹, 和秀丽, 马武开, 等. 马武开教授从"毒蕴血瘀"论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6, 38(2): 73–74. |
[11] | 张志华, 郭洪涛, 郑光, 等. 利用文本挖掘探索干燥综合征证药特点[J]. 中医研究, 2013, 26(7): 72–74. |
[12] | 韩小幸, 王守儒. 王守儒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浅谈[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23): 68–69.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4.23.040 |
[13] | 曹跃朋, 黄华, 刘正奇, 等. 钟琴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4, 13(1): 48–50. |
[14] | 姜兆荣, 于静, 金明秀. 金明秀教授从"燥毒瘀血津枯"辨治干燥综合征的经验[J]. 时珍国医国药, 2015, 26(3): 716–717. |
[15] | 白雯, 阎小萍. 阎小萍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J]. 中医杂志, 2015, 56(10): 825–827, 830. |
[16] | 管丽佳, 陈洁. 温肾活血治疗干燥综合征[J]. 山东中医杂志, 2015, 34(2): 142–143. |
[17] | 黄绥心, 何淼泉, 吴启富, 等. 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特点探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32(2): 240–242. |
[18] | 王丹, 薛鸾, 胡建东, 等. 血瘀证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 31(5): 1108–1110. |
[19] | 周玉林, 吴利平. 干燥综合征和硬皮病患者凝血酶调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 2013, 28(8): 729–731. |
[20] | 吴国琳, 普兴宏, 李天一, 等. 养阴益气活血方对干燥综合征NOD小鼠血清及颌下腺Th1/Th2免疫平衡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12): 1653–1657. |
[21] | 黄绥心, 王新昌, 肖丽群, 等. 益气养阴祛瘀方与性激素对NOD小鼠的整体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干预作用[J]. 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5): 788–791. |
[22] | 史云晖, 柳洋, 韦尼, 等. 活血解毒方对干燥综合征小鼠干扰素-γ、B细胞活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干预作用研究[J]. 环球中医药, 2016, 9(1): 20–24. |
[23] | 谢向良, 史恒星, 柯丽萍, 等. 解毒化瘀法合西药治疗干燥综合征51例[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2(3): 45–47. |
[24] | 孙助民, 孙杰, 吴宁, 等. 自拟生津化瘀汤治疗19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22): 5086–5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