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Vol. 36 Issue (5): 337-340

文章信息

潘晔潘晔, 梁如梁如, 殷佳殷佳, 蔡雪朦蔡雪朦, 王朔王朔, 于春泉于春泉
PAN Ye, LIANG Ru, YIN Jia, CAI Xue-meng, WANG Shuo, YU Chun-quan
中医药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Analysis the prescribing regula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chest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5): 337-340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5): 337-340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5.05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5-27
中医药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组方规律分析
潘晔, 梁如, 殷佳, 蔡雪朦, 王朔, 于春泉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摘要: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分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方剂的组方规律。检索筛选中国知网(CNKI)中运用中医处方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方剂的组方规律。共筛选中医药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文献1 536篇,处方223首,中药150味,对处方中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分析,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个,新处方8首。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软件分析得出,益气活血通络为中医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主要方法,为临床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胸痹     气虚血瘀证     组方规律    
Analysis the prescribing regula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chest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PAN Ye, LIANG Ru, YIN Jia, CAI Xue-meng, WANG Shuo, YU Chun-qu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V2.5). Methods CNKI was used to screen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est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The data min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rescription rule of prescription. Results A total scree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est qi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disease literature 1 536, prescription 223, 150 Chinese medicine. Analysis four gas, flavors, meridians and others of prescription drugs, and then get the evolution of the core combination of 16, the new prescription 8.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software based on TCM support platform software (V2.5), Yiqi Huoxue Tongluo is the main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chest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provided a new reference for clinical.
Key words: chest obstruction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prescribing regularity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胸满、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咳唾、短气不足以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多与寒邪内侵、情志波动、饮食不当、年老体虚等有关,属本虚标实之证。与西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密切相关。目前,心血管疾病作为中国人群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2]。张仲景将胸痹的病机特点概括为“阳微阴弦”即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与气虚血瘀相一致[1],因此对胸痹气虚血瘀证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处方灵活多变,总结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其组方规律进行挖掘,以便于更好的指导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登入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界面,选择关键词检索,检索词为“胸痹、心悸、冠心病、早搏、房颤、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并含气虚血瘀或益气活血”进行检索[3],检索年限为2000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共检索到1 536篇文献。

1.2 分析软件

运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2.5版[4]

1.3 文献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献,包括专家经验、病例报告、病例分析等。2)文献组方中有明确用药组成。排除标准:1)方剂组成不完全者。2)胸痹气虚血瘀证合并其他证候的文献。3)重复出现的方剂。4)实验类文献。5)综述类文献。6)民族医药论治胸痹气虚血瘀证的文献[5-6]

1.4 中药名称规范

对中药名称、性、味归经及功能参照《中国药典》进行规范,将双花、炙甘草等统一记作金银花、甘草等。

1.5 数据录入

建立胸痹气虚血瘀证数据库,将223首方剂组方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在录入数据过程中,由双人对每个组方中的中药进行逐个核对,以避免出现重复录入。

1.6 数据分析

提取数据源,先对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将药物频次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再进行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将“支持度个数”设置33,“置信度”设为0.95,分析药物的配伍规律;将相关度设为8,惩罚度设为2,经聚类分析、提取组合后导出新处方[7]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根据上述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最终纳入223首方剂,共计150味药物。

2.2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对223首方剂中的150味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进行统计分析。温性药最多,占47.25%,其次是寒(25.19%)、平(23.98%)。五味中甘味药最多,占37.39%,其次是苦(28.49%)、辛(26.27%)。见表 1。药物归经占前6位的依次是肝(20.20%)、心(18.67%)、脾(17.99%)、肺(14.035%)、胃(9.33%)、肾(5.38%)。见表 2

表 1 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中药物四气五味的频次分布
序号 四气名称 频次 频率(%) 序号 五味名称 频次 频率(%)
1 1 058 47.25 1 1 247 37.39
2 564 25.19 2 950 28.49
3 537 23.98 3 876 26.27
4 48 2.14 4 166 4.98
5 32 1.43 5 76 2.28
6 20 0.6
表 2 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中药物归经的频次分布
序号 归经 频次 频率(%)
1 1169 20.20
2 1080 18.67
3 1041 17.99
4 812 14.03
5 540 9.33
6 311 5.38
7 248 4.29
8 大肠 212 3.66
9 心包 182 3.15
10 膀胱 154 2.66
11 三焦 20 0.35
12 小肠 17 0.29
2.3 用药频次分析

对录入数据库的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223首方剂的150味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并由高到低的进行频次排序,使用频次排名前30的药物,见表 3。前10位分别是:黄芪、丹参、党参、川芎、当归、甘草、红花、赤芍、三七、桃仁。

表 3 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方剂中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30的药物
序号 中药名称 频次
(次)
频率
(%)
1 黄芪 190 85.20
2 丹参 170 76.23
3 党参 162 72.65
4 川芎 138 61.88
5 当归 102 45.74
6 甘草 96 43.05
7 红花 94 42.15
8 赤芍 79 35.43
9 三七 72 32.29
10 桃仁 57 25.56
11 桂枝 53 23.77
12 茯苓 50 22.42
13 郁金 44 19.73
14 瓜蒌 41 18.39
15 延胡索 37 16.59
16 枳壳 37 16.59
17 葛根 35 15.70
18 麦门冬 33 14.80
19 五味子 32 14.35
20 水蛭 31 13.90
21 白术 29 13.00
22 山楂 24 10.76
23 薤白 24 10.76
24 地龙 23 10.31
25 降香 22 9.87
26 生地 22 9.87
27 柴胡 21 9.42
28 半夏 21 9.42
29 白芍 21 9.42
30 泽泻 20 8.97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点击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版系统的“组方规律”,将支持度设为33,置信度设为0.95,得到常用的药物组合,按照药物组合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前5位依次是“丹参,黄芪(154)”、“党参,黄芪(138)”、“丹参,党参(127)”、“川芎,黄芪(122)”、“丹参,党参,黄芪(115)”见表 4。药物规则分析,见表 5图 1

表 4 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方剂中高频药物组合排序
序号 药物模式 频次
1 丹参,黄芪 154
2 党参,黄芪 138
3 丹参,党参 127
4 川芎,黄芪 122
5 丹参,党参,黄芪 115
6 川芎,丹参 113
7 川芎,党参 102
8 川芎,丹参,黄芪 102
9 川芎,党参,黄芪 90
10 黄芪,当归 89
11 黄芪,甘草 87
12 川芎,丹参,党参 86
13 红花,黄芪 82
14 党参,甘草 80
15 红花,川芎 78
16 川芎,丹参,党参,黄芪 77
17 丹参,甘草 76
18 川芎,当归 75
19 党参,当归 75
20 党参,黄芪,甘草 74
21 红花,党参 72
22 丹参,当归 72
23 丹参,黄芪,甘草 72
24 红花,丹参 71
25 赤芍,黄芪 69
26 川芎,甘草 68
27 党参,黄芪,当归 68
28 红花,川芎,黄芪 67
29 丹参,黄芪,当归 67
30 川芎,黄芪,当归 65
31 丹参,党参,甘草 65
32 红花,党参,黄芪 64
33 赤芍,川芎 63
34 红花,丹参,黄芪 63
35 川芎,黄芪,甘草 62
36 丹参,党参,黄芪,甘草 61
37 赤芍,丹参 60
38 红花,川芎,党参 60
39 甘草,当归 59
40 红花,川芎,丹参 59
41 丹参,党参,当归 59
42 川芎,党参,当归 58
43 党参,三七 57
44 红花,丹参,党参 57
45 红花,当归 56
46 丹参,三七 56
47 川芎,党参,甘草 56
48 红花,赤芍 55
49 黄芪,三七 55
50 赤芍,川芎,黄芪 55
51 川芎,丹参,甘草 55
52 丹参,党参,黄芪,当归 55
53 赤芍,丹参,黄芪 54
54 川芎,丹参,当归 54
55 红花,川芎,党参,黄芪 53
56 黄芪,甘草,当归 52
57 红花,川芎,丹参,黄芪 52
58 川芎,党参,黄芪,甘草 52
59 川芎,丹参,黄芪,甘草 52
60 赤芍,党参 51
表 5 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方剂中药物组合规则分析
序号 规则 置信度
1 赤芍,桃仁->红花 0.972 973
2 桃仁,当归->红花 0.951 220
3 党参,桂枝->黄芪 0.974 359
4 丹参,桂枝->黄芪 0.954 545
5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 0.970 588
图 1 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药对网络展示图
2.5 基于熵聚类组合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基于熵层次聚类核心组合分析,点击“新方分析”,以改进的互信关系为基础,将相关度设为8,惩罚度设为2,通过聚类算法,可演化得到16个核心组合,见表 6。在上述16个提取的核心组合基础上,进一步聚类,生成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8个新处方,见表 7图 2

表 6 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
序号 新方组合
1 何首乌-党参-威灵仙
2 木香-麦门冬-五味子
3 葶苈子-泽兰-茯苓
4 葶苈子-车前子-泽泻
5 鸡血藤-延胡索-香附
6 半夏-枳实-瓜蒌
7 半夏-远志-陈皮
8 山茱萸-淫羊藿-干姜
9 何首乌-党参-甘草
10 木香-三七-五味子
11 葶苈子-猪苓-泽泻-茯苓
12 车前子-三七-泽泻
13 延胡索-川芎-郁金
14 半夏-瓜蒌-薤白
15 半夏-瓜蒌-郁金
16 山茱萸-山药-干姜
表 7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新处方
序列号 新方组合
1 何首乌-党参-威灵仙-甘草
2 木香-麦门冬-五味子-三七
3 葶苈子-泽兰-茯苓-猪苓-泽泻
4 葶苈子-车前子-泽泻-三七
5 鸡血藤-延胡索-香附-川芎-郁金
6 半夏-枳实-瓜蒌-薤白
7 半夏-远志-陈皮-瓜蒌-郁金
8 山茱萸-淫羊藿-干姜-山药
图 2 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新方药物网络展示图
3 讨论

胸痹以胸闷、胸痛兼有汗出、气短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甚则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相似[8]。《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胸痹的病因病机,“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阳微阴弦”四字即为胸痹心痛的病机。即胸阳不足,阴寒内盛,多属本虚标实[9]。以心气亏虚为本,瘀阻心脉为标。病程日久,常反复发作,且易挟湿、挟痰、挟热[10]。气虚血瘀证为胸痹的主要常见证候之一,治疗上采用益气活血的方法,标本兼顾。

本课题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223首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和核心组合进行分析,得出用药频次排名前10的中药为:黄芪、丹参、党参、川芎、当归、甘草、红花、赤芍、三七、桃仁。其中3味药(黄芪、党参、甘草)具有补气作用,7味药(丹参、川芎、当归、红花、赤芍、三七、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得到常用药对组合,其中占前5位的是“丹参,黄芪(154)”、“党参,黄芪(138)”、“丹参,党参(127)”、“川芎,黄芪(122)”、“丹参,党参,黄芪(115)”,发现在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方剂中“活血-补气”和“补气-补气”的药物组合最为常见,反映了在胸痹气虚血瘀证的治疗过程中,活血补气药物应用的广泛性及重要性,进一步证实了胸痹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的治法。

统计发现,在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223首方剂,150味药物中,四气以“温、寒、平”为主,共占96.42%,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共占92.15%,归经分布以“肝、心、脾、肺、胃、肾”为主,共占85.6%。温性药多能温振心阳、行气活血,甘味药能补、能缓,在胸痹气虚血瘀证治疗过程中,对肝、心、脾、肺、胃、肾等脏腑进行调理的同时采用行气活血、补气、扶正祛邪的治法,体现了中医的治病必求于本。

综上所述,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中医药治疗胸痹气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其益气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通过数据挖掘,共得到8个新处方,为研发新药和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叶进. 胸痹研究概览[J]. 环球中医药, 2012, 5(7): 547–552.
[2] 张福荣. 中国成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 4(22): 144–145.
[3] 于泽胜, 杨凯伦, 殷佳, 等. 中医药治疗胸痹气阴两虚证用药规律分析[J]. 天津中医药, 2016, 33(9): 565–569. DOI:10.11656/j.issn.1672-1519.2016.09.14
[4] 石衍梅, 李洁, 张庆蕊, 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6, 22(2): 191–194.
[5] 刘晓枫, 刘广玉, 王海瑞, 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析中风后遗症方剂组方规律[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 17(10): 2156–2161. DOI:10.11842/wst.2015.10.038
[6] 卢立伟, 张桂菊, 季旭明, 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肺炎用药规律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 21(13): 208–211.
[7] 闫早兴, 戚经天, 苗嘉萌, 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的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 44(3): 456–459.
[8] 李京, 张明雪, 金跟海. 胸痹心痛中医学证机概要[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8): 2430–2432.
[9] 陶汉华. 胸痹病因病机及证治发微[J]. 山东中医杂志, 2012, 31(1): 8–10.
[10] 宋红莉, 赵东东. 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心痛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3): 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