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陈亮陈亮, 景姗景姗, 孙蓓孙蓓, 徐逸徐逸, 顾庆华顾庆华
- CHEN Liang, JING Shan, SUN Bei, XU Yi, GU Qing-hua
- 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EGF、TGF-β1及TNF-α的影响
- Effects of Jianpi Huayu Jiedu decoc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EGF, TGF-β1 and TNF-α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5): 352-355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5): 352-355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5.09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5-2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病程较长、复发率较高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1]。UC的临床治疗主要以激素、水杨酸制剂及免疫抑制剂为主,长期应用有较多的不良反应[2]。近年来细胞因子网络学说逐渐被科学家所重视,研究发现保持其生理稳定是维持机体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功能的重要方面,促炎细胞因子与抑炎细胞因子的失衡及细胞免疫缺陷可能是UC发病机制之一[3]。中医学上UC属于“泄泻”、“痢疾”、“久痢”、“肠癖”、“便血”、“脏毒”等范畴,其病理因素有湿热、气滞、痰浊、血瘀、邪毒等,中医学认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疲毒之邪内蕴肠腑为该病主要病机,治疗上以健脾益胃、活血化瘀、清肠燥湿为主[4-5],本研究基于临床疗效通过观察经健脾化瘀解毒法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UC诊断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07年)。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和西医诊断标准,且Mayo评分在3~10分之间,中医证型选择脾胃虚弱,湿热瘀阻型的患者。主症:1)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少,或为白冻;2)舌质淡、胖、黯或边见齿痕,或见瘀斑、瘀点,苔白腻。次症:1)腹痛隐隐;2)脘腹胀满,食少纳差;3)黏液血便血色紫黯;4)肢体倦怠,神疲懒言;5)脉细弦或细滑。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疾患或者妊娠、哺乳期;1个月内已应用磺胺吡啶类、糖皮质激素类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倾向;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脱落标准:试验中退出研究。
1.2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6年9月南通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慢性复发型活动期和慢性持续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健脾化瘀解毒复方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3±9.2)岁;美沙拉嗪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8±8.4)岁;疾病严重程度:轻度41例,中度19例。
1.3 治疗方法患者经辨证后予以健脾化瘀解毒法为基础予以中药免煎颗粒,免煎颗粒购自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方药组成:太子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炒山药15 g,煨木香10 g,炒白芍10 g,炮姜6 g,黄连3 g,蒲公英30 g,凤尾草30 g,薏苡仁30 g,莪术l0 g,炒山楂15 g,槟榔6 g,仙鹤草30 g,煅花蕊石15 g等。制成免煎颗粒。使用方法用开水冲200 mL,分早晚饭后服用,疗程3个月。对照组予以美沙拉嗪颗粒(每袋0.5 g,由法国艾迪莎制药公司生产,进口批号H20100063)每次1.0 g,4 g/d,服用3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血小板(PLT)、高效C反应蛋白(CRP)检测采集晨起空腹血样进行全血检测。由本院检验科全自动生化仪完成。
1.4.2 Mayo评分根据评分量表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沉内镜下表现进行评分。
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检测取晨起8:00空腹静脉血5~6 mL。常规离心后抽取血清,冻存于-80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进行统一检测。试剂盒均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脱落情况共有1例患者未能坚持服用中药3个月。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CRP、PLT及Mayo评分的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全血的CRP值和PLT数目、Mayo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1),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LT数目、Mayo评分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见表 1。
组别 | 时间 | 例数 | CRP(mg/L) | PLT(×109/L) | Mayo评分(分) |
观察组 | 治疗前 | 29 | 40.3±13.1 | 319.6±74.6 | 6.5±1.3 |
治疗后 | 8.1±3.9** | 236.9±35.3**# | 2.9±0.9**#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30 | 39.7±13.4 | 317.2±71.5 | 6.7±1.1 |
治疗后 | 8.3±3.5** | 253.3±34.2** | 3.7±0.6** | ||
注:与治疗前相比,**P < 0.01;与对照组相比,#P < 0.05。 |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EGF升高,TGF-β1及TNF-α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1),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NF-α水平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见表 2。
ng/L | |||||
组别 | 时间 | 例数 | EGF | TGF-β1 | TNF-α |
观察组 | 治疗前 | 29 | 29.7±8.8 | 39.6±9.1 | 48.3±13.1 |
治疗后 | 54.3±12.4** | 17.4±5.0** | 23.5±6.2**# | ||
对照组 | 治疗前 | 30 | 29.9±9.4 | 40.2±8.5 | 49.1±12.1 |
治疗后 | 53.7±11.5** | 18.1±5.2** | 30.7±5.6** | ||
注:与治疗前相比,**P < 0.01;与对照组相比,#P < 0.05。 |
观察组显效19例,好转8例,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显效13例,好转10例,有效率为76.7%,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3。
例(%) | |||||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好转 | 无效 | 有效率(%) |
观察组 | 29 | 19(65.5)* | 8(27.6) | 2(6.9)* | 93.1* |
对照组 | 30 | 13(43.3) | 10(33.3) | 7(23.3) | 76.7 |
注:与对照组相比,*P < 0.05。 |
UC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基因易感性、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紊乱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近年来西医在临床治疗中遇到瓶颈,其治疗效果的不稳定性及广泛存在的不良反应逐渐显现,而中医药治病求本,溯本清源的治疗理念,结合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特点,为中医药治疗UC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中医认为UC多是因为外感六淫疫毒,内伤饮食七情,从而使脾胃受损,升降失调,清浊相混,迫于大肠,酿生湿热,阻滞气血,瘀血内生,血败肉腐,壅滞成脓,内溃成疡,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邪毒血瘀为标[7],基于此本研究以健脾化瘀解毒立法,运用中药复方治疗轻中度UC。
研究发现UC患者体内血液高凝状态,其外周血及患病局部血液聚集性、黏滞性增高,导致肠黏膜灌流减少,细胞缺血缺氧,引起肠黏膜组织损伤[8],经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和美沙拉嗪治疗后患者PLT水平显著下降,明显改善了血液的浓稠性,同时降低了CRP水平,减轻了肠道的炎症损伤;而且研究发现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在改善血液黏稠度的总体疗效显著优于美沙拉嗪。
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介质,亦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其广泛参与了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免疫调节过程,影响着UC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及炎症的发生、发展变化。研究表明TNF-α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和巨细胞的吞噬杀伤功能,促进释放炎症蛋白和炎症介质,直接参与肠黏膜的损伤[9];TNF-α常与T淋巴细胞及其他一些因子构成复杂的免疫调节网络,与炎症细胞相互作用,加重局部肠黏膜的炎症反应[10];TNF-α还可以上调血栓素的释放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诱导内皮细胞产生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同时生成白三烯以及氧自由基,导致UC患者固有的膜内小血管形成微血栓,破坏肠道黏膜的微循环加重人体缺血缺氧状态,引起肠黏膜的损伤[11]。经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治疗的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下降,结合CRP变化提示,本法治疗可明显降低TNF-α的表达,减轻肠道炎症,且在改善TNF-α水平方面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优于美沙拉嗪。
EGF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生长因子,存在于很多组织中,特别是胃肠道组织中含量最高,其与受体结合后可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分裂增殖,且EGF可增加黏膜DNA、RNA及蛋白质的含量,刺激组织的生长和修复,维持肠黏膜的完整性及其功能具有保护作用,EGF与UC的发生、发展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12-13]。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和美沙拉嗪治疗后患者血清中EGF含量显著上升,明显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改善了肠黏膜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功能。
TGF-β1可调节细胞的生长、黏附、迁移、分化和凋亡,并在调节炎症反应、免疫稳态及免疫耐受中发挥中药作用。其广泛分布在肠道,TGF-β1亦可抑制上皮细胞的生长,促进细胞凋亡,导致UC患者表现为持续性慢性炎症,经久不愈[14-15]。本研究中UC患者经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和美沙拉嗪治疗后TGF-β1显著下降,肠道炎症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和Mayo评分显著改善。
综上,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具有明显改善UC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UC患者TNF-α和TGF-β1的过表达,促进EGF的表达,维持肠黏膜的屏障功能有关,其在改善血小板水平和TNF-α表达方面作用优于美沙拉嗪。限于研究条件,本研究入组的研究样本偏少,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一步优化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的组成,为UC治疗寻找和开发新药物及新途径。
[1] | Panaccione R, Ghosh S, Middleton S, et al.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infliximab and azathioprine is superior to monotherapy with either agent in ulcerative colitis[J]. Gastroenterology, 2014, 146(2): 392–400. DOI:10.1053/j.gastro.2013.10.052 |
[2] | 陈玉杰. 蒲公英水提物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8): 205–207. |
[3] | Pichai MV, Ferguson LR. Potential prospects of nanomedicine for targeted therapeutic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2, 18(23): 2895–2901. DOI:10.3748/wjg.v18.i23.2895 |
[4] | 郑波, 王建嶂, 裴继华, 等. 加味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 33(11): 2764–2766. |
[5] | 谢中华, 汪铁军, 郑元秀, 等. 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34(10): 1164–1167. DOI:10.7661/CJIM.2014.10.1164 |
[6]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 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1): 73–78. |
[7] | 辛群, 孙擎, 葛现才, 等. 参苓白术散与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7、IL-23及TNF-α水平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9): 1663–1665. |
[8] | 汤菲, 赵海梅, 潘琦虹, 等. 四神丸化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对比性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8): 1969–1971. |
[9] | Sandborn WJ, Feagan BG, Marano C, et al. Subcutaneous golimumab induces clinical response and remission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J]. Gastroenterology, 2014, 146(1): 85–95. DOI:10.1053/j.gastro.2013.05.048 |
[10] | Lam MC, Bressler B. Vedolizumab for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of GEMINI studies[J]. Immunotherapy, 2014, 6(9): 963–971. DOI:10.2217/imt.14.66 |
[11] | 唐齐林, 王为, 周国华. TNF-α、IL-6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4, 20(7): 1174–1176. |
[12] | 柳越冬, 陶弘武, 王长洪. 优化溃结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2): 240–242. |
[13] | Krishnan K, Arnone B, Buchman A. Intestinal growth factors:potential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their role in mucosal healing[J].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2011, 17(1): 410–422. DOI:10.1002/ibd.21316 |
[14] | 胥靖域, 顾三元, 王菊, 等. TGF-β1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 13(7): 1–3. |
[15] | Sedda S, Marafini I, Dinallo V, et al. The TGF-β1/Smad System in IBD Pathogenesis[J].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2015, 21(12): 2921–2925. DOI:10.1097/MIB.00000000000005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