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阮进钟阮进钟, 刘凤斌刘凤斌, 段光辉段光辉
- Nguyen Tien Chung, LIU Feng-bin, Doan Quang Huy
- 河内市与广州市慢性胃炎临床特点比较研究
- Comparative study 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ronic gastritis in Hanoi and Guangzhou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5): 356-358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5): 356-35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5.10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8-1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006
2.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慢性胃炎(CG)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病程迁延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大,CG的患病率越来越高。
中医学没有CG这一病名,但依据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气、脾胃虚弱等有关。中医中药在治疗CG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不仅可改善胃肠道症状,提高整体生存质量,减少复发,同时不良反应小,患者较容易接受。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686例CG患者,其中341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门诊,345例来源于越南传统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综合内科门诊,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CG。病例收集时间为2014年3月—2015年9月。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上海召开全国CG研讨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及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在大连召开的全国CG专题讨论会制订的标准《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1-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第1版及2011年天津市《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对CG中医临床症状进行证候归类,分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个证候类型[3-5]。
1.3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及比较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设计CG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比较,定性指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定量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研究结果及讨论 2.1 性别分布所调查的686例患者分为两组,广州组341例(男170例,占50.1%;女171例,占49.9%;男女之比约为1:1);河内组345名(男204例,占59.1%;女141例,占40.8%;男女之比约为1.5:1)。结果表明广州组性别无明显差异,而在河内组男性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两组的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广州组341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4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为(42.2±13.3)岁。河内组345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为(36.8±9.6)岁。两组年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其中两组均有26~45岁年龄段人群病例数分布趋势,如26~35岁患者广州组占25.8%,河内组占38.0%;36~45岁患者广州组占28.2%,河内组占33.0%。广州组56岁以上的患者(占19.4%)明显多于河内组(占3.8%)。见表 2。
例(%) | ||||||
组别 | 例数 | 25以下 | 26~35 | 36~45 | 46~55 | 55以上 |
广州组 | 341 | 32(9.4) | 88(25.8) | 96(28.2) | 59(17.3) | 66(19.4) |
河内组 | 345 | 42(12.2) | 131(38.0) | 114(33.0) | 45(13.0) | 13(3.8) |
调查发现10种症状出现频率最多(频率多于50%)。341例广州组患者中,症状出现频率最多为胃脘胀满(86.2%)。其次胃脘疼痛(83.9%) > 嗳气(80.1%) > 胃脘堵闷(71.8%) > 反酸(68.9%) > 烧心(68.3%) > 食欲减少(53.4%) > 饭量减少(50.7%) > 乏力(44.6%) > 心烦易怒(39.9%)。345例河内组患者中,症状出现频率最多为胃脘疼痛(93.0%) > 胃脘胀满(77.7%) > 嗳气(76.8%) > 乏力(71.0%) > 反酸(67.5%)等,最少的是胃脘堵闷(38.8%)。广州组的胃脘胀满、胃脘堵闷、烧心症状多于河内组,而河内组的胃脘疼痛、乏力多于广州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 3。
例(%) | |||||||||||
组别 | 例数 | 胃脘胀满 | 胃脘疼痛 | 嗳气 | 胃脘堵闷 | 反酸 | 烧心 | 食欲减少 | 饭量减少 | 乏力 | 心烦易怒 |
广州组 | 341 | 294(86.2) | 286(83.9) | 273(80.1) | 245(71.8) | 235(68.9) | 233(68.3) | 182(53.4) | 173(50.7) | 152(44.6) | 136(39.9) |
河内组 | 345 | 268(77.7) | 321(93.0) | 265(76.8) | 134(38.8) | 233(67.5) | 201(58.3) | 165(47.8) | 151(43.8) | 245(71.0) | 198(57.4) |
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患者中医诊断病名为胃脘痛及痞满,广州组89.7%、河内组96.8%。广州组胃脘痛165例(占48.4%)、痞满141例(占41.3%);河内组胃脘痛216例(占62.6%)、痞满118例(占34.2%)。另外,其他中医病名调查中所见为吐酸、嘈杂、呃逆等。两组病名诊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 4。
本次纳入研究的341例广州患者及345例河内患者中,两组均有肝胃不和症状,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症状(广州占41.3%、河内占42.0%),其次由多到少依次为肝郁脾虚症、脾胃虚弱症、脾胃湿热症、胃阴不足症、胃络瘀血症。广州组脾胃湿热证患者(占12.5%)多于河内组(5.5%),反而河内组脾胃虚弱证患者多于广州组,两组中医证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河内组没有观察到典型的胃络瘀血证的存在,见表 5。
例(%) | |||||||
组别 | 例数 | 肝胃不和证 | 肝郁脾虚证 | 脾胃虚弱证 | 脾胃湿热证 | 胃阴不足证 | 胃络瘀血证 |
广州组 | 341 | 141(41.3) | 80(23.5) | 60(17.6) | 41(12.0) | 17(5.0) | 2(0.6) |
河内组 | 345 | 145(42.0) | 80(23.2) | 91(26.4) | 19(5.5) | 10(2.9) | 0(0.0) |
本次纳入研究的341例广州患者及345例河内患者,两组均有肝胃不和证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候,其次由多到少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广州组脾胃湿热证患者多于河内组,反而河内组脾胃虚弱证患者多于广州组,两组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同一种病,在广州的患者及在河内的患者的症状也有一些不同、症状出现频率也不一样。“证”者证据,中医凭证而论治。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取决于“证”的性质。中医有“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的说法。由于证实质上代表着病机特点,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关键在于病机之异同。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病机和不同的本质矛盾,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和精髓所在[6-8]。
[1] | 罗云坚, 余绍源. 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56-87 |
[2]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3, 5(7): 44–55. |
[3] |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4, 21(2): 77–78. |
[4]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6(32): 738–743. |
[5]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 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126-127. |
[6] | 刘凤斌, 王维琼, 陈新林. 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的计量心理学特性考核[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9(1): 82–86. |
[7] | 刘凤斌, 王维琼. 中医脾胃系疾病PRO量表的研制与条目筛选[C]. 北京: 全国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 2009: 343-34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sjkx200904018&dbname=CJFD&dbcode=CJFQ |
[8] | 刘凤斌, 郎建英, 赵利, 等. 中医健康状况量表的研制[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8, 29(3): 332–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