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史潇婷, 李彬, 赵庭楷, 穆彪, 曹如梅, 李雪松, 任毓秀, 李洁, 陈慧, 张瑾
- SHI Xiao-ting, LI Bin, ZHAO Ting-kai, MU Biao, CAO Ru-mei, LI Xue-song, REN Yu-xiu, LI Jie, CHEN Hui, ZHANG Jin
- 生脉散治疗心肌梗死的系统评价
- Shengmai powders for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36(6): 436-440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7, 36(6): 436-440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7.06.10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7-08-05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193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心肌梗死(MI)是在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的基础上,发生持续的、严重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1]。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2002—2014年冠心病病死率呈上升态势[2],心肌梗死作为冠心病危重疾病的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心肌梗死属中医的“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中医认为心肌梗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虚为本,大多责之气虚和阴虚,故益气养阴在治疗时尤为重要。
生脉散是益气养阴经典方剂,最早见于金代张元素所著的《医学启源》[3], 由人参、麦门冬、五味子组成, 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效[4]。高铸烨等[5]通过Meta分析方法指出,生脉注射液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然而生脉散汤剂及其口服液应用于临床更为广泛,至今尚未见相关系统评价的研究。本研究拟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生脉散治疗MI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无语言限制。
1.1.2 研究对象符合MI诊断标准[6-7],心功能分级(Killip)[6]Ⅱ~Ⅳ级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不限,性别不限。原发病包括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
1.1.3 干预措施治疗组:心肌梗死西药常规治疗[8][包括溶栓、手术介入、硝酸酯类、抗血小板治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调脂药等],加用生脉散汤剂或口服液。对照组:仅用西药常规治疗。
1.1.4 排除标准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综述、专题报道等文献;剂型不符、文章信息缺失、试验设计缺乏严谨的文献。
1.1.5 评价指标临床综合疗效、心血管事件、内皮素(ET)。
1.2 检索策略电子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年1月—2017年2月)、万方数据库(1990年1月—2017年2月)、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年1月—2017年2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年1月—2017年2月),检索词为“生脉饮”或“生脉散”,“心肌梗塞”或“心肌梗死”或“心梗”等。外文数据库包括PubMed(1978年1月—2017年2月)、Cochrane Library(1995年1月—2017年2月)、Embase(1974年1月—2017年2月)和Web of science(1978年1月—2017年2月)。检索词为Shengmai yin、shengmai san、Myocardial Infarction、Cardiovascular Strokes等。
手工追索检出文献的参考文献,查找灰色文献,尽可能全面地纳入相关研究。
1.3 文献筛选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文献,阅读文章标题及摘要,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全文检索。筛选过程中意见不一致时请教专家,讨论决定。
1.4 资料提取制定“文献信息提取表”,由2名研究者分别提取和录入资料,并交叉核对。资料提取内容包括研究类型、患者基本情况、治疗方法、观察指标等。
1.5 质量评价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3.0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分别是:随机分组的方式;是否采用盲法;是否进行分配隐藏;数据是否缺失;是否有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是否有其他偏倚。意见不一致时请教专家,达成一致决定。
1.6 数据分析应用RevMan 5.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两者均以95%可信区间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统计学异质性,检验水平设定为α=0.1。若P > 0.1或I2 < 50%,表示各个研究结果间无临床异质性,测量结果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P≤0.1或I2≥50%,表示各研究结果间存在临床异质性,先进一步分析异质性产生的原因,若无临床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各统计检验结果在森林图中列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初检出文献1 144篇,使用Endnote软件排除重复文献338篇,阅读标题及摘要,排除动物实验、综述等文献775篇,进一步阅读余下31篇文献全文,排除非RCT文献5篇,非心肌梗死类文献5篇,干预措施不符文献7篇,剂型不符1篇,综述文献2篇,最终纳入11篇RCT[9-19],均为中文文献。文献筛选路径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2.2.1 患者情况11个RCT共纳入766例患者,其中男500例(65.27%),女266例(34.73%)。年龄36~8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占21.54%,糖尿病占13.32%,房颤占4.13%,心律失常占9.66%,心功能不全占1.96%,休克占1.04%,其中4篇RCT[11-12, 15-16]未提及。见表 1。
纳人研究 | 发表时间 | 疾病诊断 | 性别 (男/女, 例) |
组别 | 年龄(岁) | 合并症(例) | |||||
S | B | D | AF | A | C | ||||||
阳诚井[9] | 2014年 | 心肌梗死 | 32/24 | 42~75 | 18 | 20 | |||||
周领[10] | 2010年 | 心肌梗死 | 51/34 | ① | 64.02±5.70 | 11 | 8 | ||||
② | 64.31±6.20 | 12 | 16 | ||||||||
王强[11] | 2014年 | 心肌梗死 | 60/46 | 57.00±9.00 | |||||||
莫振兆[12] | 1997年 | 心肌梗死 | 32/10 | 36~78 | |||||||
邹彦[13] | 2016年 | 心肌梗死 | 22/42 | ① | 61.00±1.00 | 1 | 18 | 14 | 17 | 14 | |
② | 60.50±1.00 | 2 | 15 | 17 | 15 | 15 | |||||
华明珍[14] | 1996年 | 心肌梗死 | 74/41 | ① | 73.5 | 2 | 27 | 2 | |||
② | 71.6 | 3 | 18 | 13 | |||||||
吕宝经[15] | 1994年 | 心肌梗死 | 51/17 | 65.40±5.30 | |||||||
孙晓斐[16] | 1993年 | 心肌梗死 | 83/17 | 58.50±8.90 | |||||||
谢志雄[17] | 2008年 | 心肌梗死 | 35/13 | ① | 56.88±8.02 | 21 | 5 | ||||
② | 57.42±8.18 | 22 | 4 | ||||||||
赵静[18] | 2002年 | 心肌梗死 | 36/6 | ① | 59.11±11.74 | 17 | 3 | ||||
② | 63.13±8.29 | ||||||||||
李建杰[19] | 2013年 | 心肌梗死 | 24/16 | ① | 58.00±12.50 | 15 | 8 | ||||
② | 57.80±14.10 | 16 | 7 | ||||||||
注:①:试验组;②:对照组;S:休克;B:高血压;D:糖尿病;AF:房颤;A:心律失常;C:心功能不全。 |
11篇RCT均采用生脉散为中药干预手段,治疗剂量多为100 mL,每日2次,疗程5~30 d,其中1篇为60 d[11]。见表 2。
纳入研究 | 组别 | 例数 | 治疗方法 | 疗程(d) | 观察指标 |
阳诚柏[9] | ① | 30 | 西医常规治疗+中成药生脉饮 | 30 | 溶血磷脂酸水平; |
② | 30 | 西医常规治疗 | 左室射血分数 | ||
周领[10] | ① | 43 | 西医常规治疗+养心汤 | 14 | 严重并发症; 疗效等 |
② | 42 | 西医常规治疗 | |||
王强[11] | ① | 53 | 常规药物治疗+生脉散 | 60 | 心率变异性 |
② | 53 | 常规药物治疗 | |||
莫振兆[12] | ① | 22 | 尿激酶+肝素+阿斯匹林+黄芪生脉散 | 5 | 胸痛发生率; 血管紧张素Ⅱ; 醛固酮; ANP等 |
② | 20 | 尿激酶+肝素+阿斯匹林 | |||
邹彦[13] | ① | 32 | 西医常规治疗+生脉口服液 | 30 | 溶血磷脂酸水平; 心血管事件; 疗效; 心脏彩超等 |
② | 32 | 西医常规治疗 | |||
华明珍[14] | ① | 65 | 西医常规治疗+生脉散加味 | 30 | 总有效率 |
② | 50 | 西医常规治疗 | |||
吕宝经[15] | ① | 38 | 常规药物治疗+生脉散颗粒剂 | 28 | 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
② | 30 | 常规药物治疗 | |||
孙晓斐[16] | ① | 60 | 常规药物治疗+生脉散 | 10 | 血液动力学; 心功能; 疗效 |
② | 40 | 常规药物治疗 | |||
谢志雄[17] | ① | 24 | 西医常规治疗+开心胶囊 | 21 | 心血管事件; 血浆内皮素 |
② | 24 | 西医常规治疗 | 心脏彩超等 | ||
赵静[18] | ① | 27 | 常规治疗+开心胶囊 | 20 | 内皮素; 心功能等 |
② | 15 | 常规治疗 | |||
李建杰[19] | ① | 20 | 常规治疗+血府逐瘀汤合生脉饮 | 7 | 心脏彩超; 心血管事件 |
② | 20 | 常规治疗+血府逐瘀汤 | |||
注:①:试验组;②:对照组。 |
11篇RCT中,4篇以临床综合疗效为评价指标[10, 14-15, 17],2篇检测了内皮素(ET)[18-19],5篇涉及MI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0, 13-14, 18-19]。
2.2.4 文献质量评价11篇RCTs对于隐蔽分组,结果数据完整性均未描述,只有3篇RCT[13, 16-17]对随机序列的产生进行了描述,1篇RCT[16]对盲法进行了描述,文献整体质量偏低。使用Revman 5.3.0软件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显示纳入文献产生偏倚的风险较高,见图 2。
2.3 疗效评价 2.3.1 改善MI的总有效率4篇RCT[10, 14-15, 17]对治疗MI的总有效率进行了报道,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差异(P=0.77,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参附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综合疗效[OR=2.82,95%CI(1.57,5.50),P=0.000 5]。见图 3。
2.3.2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5篇RCT[10, 13-14, 18-19]对MI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描述,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80,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脉散可显著降低MI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OR=0.29,95%CI(0.15,0.54),P=0.000 1]。见图 4。
2.3.3 ET2篇RCTs[18-19]对ET的浓度进行了描述,各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16,I2=48%),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脉散可有效降低MI后ET浓度[MD=-16.69,95%CI(-24.79,-8.60),P < 0.000 1]。见图 5。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本文纳入的11项研究均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均为确诊MI患者,遵循MI治疗指南的用药方法,排除试验组为非加载单一生脉散干预的文献,保证纳入研究的同质性。但纳入的研究对于隐蔽分组,结果数据完整性均未描述,只有3篇RCT对随机序列的产生进行了描述,1篇RCT对盲法进行了描述,文献质量均为C级,产生偏倚的风险较高。
3.2 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本研究筛选加载生脉散辅助治疗MI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临床总有效率为首要观察指标,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OR=2.82,95%CI(1.57,5.50),P=0.000 5],说明加载生脉散可提高MI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还以MI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ET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显示,加载生脉散的试验组可有效降低MI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OR=0.29,95%CI(0.15,0.54),P=0.000 1],降低ET浓度[MD=-16.69,95%CI(-24.79,-8.60),P < 0.000 1]。
在传统的治疗中, 主要以口服西药为主要治疗策略, 虽然治疗上能够快速缓解症状,但是却难以除根[20]。现代药理学认为生脉散有保护心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休克和保肝的作用[21]。其中人参有改善心血管、抑制心肌氧化损伤的功效[22-23],麦门冬有保护心肌的作用[24]。五味子可以提高免疫力,对心肌缺血损伤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25]。本研究对生脉散治疗MI的临床疗效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疗效肯定,希望能为临床治疗MI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M]. 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27.
|
[2] |
陈伟伟, 高润霖, 刘力生, 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6): 521-528. |
[3] |
张元素. 医学启源[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 198.
|
[4] |
耿亚, 许海玉, 马月春, 等. 《中医方剂大辞典》含生脉散类方组方规律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 23(1): 200-205. |
[5] |
高铸烨, 郭春雨, 史大卓, 等. 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影响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2(28): 1069-1073. |
[6] |
Steg PG, James SK, Atar D, et al.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J]. Eur Heart J, 2012, 33(20): 2569-2619. DOI:10.1093/eurheartj/ehs215 |
[7] |
Roffi M, Patrono C, Collet JP, et al. 2015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out persistent ST-segment elevation[J]. G Ital Cardiol, 2016, 17(10): 831-872. |
[8]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8): 675-690. |
[9] |
阳诚井, 苏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30例[J]. 中国中医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2(2): 33-34. |
[10] |
周领, 雒云祥, 苑平和, 等. 养心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43例[J]. 陕西中医, 2010, 31(10): 1363-1365.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0.10.062 |
[11] |
王强. 生脉散对心肌梗死(真心痛)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11): 190-191. |
[12] |
莫振兆, 庄日喜, 许小清, 等. 黄芪生脉散合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7, 4(11): 487-489. DOI:10.3321/j.issn:1008-9691.1997.11.003 |
[13] |
邹彦, 应岩富, 林才毓. 中药生脉饮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 新中医, 2015, 47(6): 14-16. |
[14] |
华明珍, 戚宏. 生脉散加味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65例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6, 3(6): 259-260. |
[15] |
吕宝经, 荣烨之, 赵美华, 等. 生脉散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 14(12): 712-714. DOI:10.3321/j.issn:1003-5370.1994.12.002 |
[16] |
孙晓斐, 丛培玲, 伊长华, 等. 生脉散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的血液动力学研究[J]. 济宁医学院学报, 1993, 16(4): 21-25. |
[17] |
谢志雄. 开心胶囊防治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72-2008100093.htm
|
[18] |
赵静. 开心胶囊抗心梗后心室重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72-2002110082.htm
|
[19] |
李建杰, 尚树忠, 顾旭, 等. 血府逐瘀汤合生脉饮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再灌注损伤的防治[J]. 中医临床研究, 2013, 5(18): 10-12.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3.18.004 |
[20] |
陈颖.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药治疗优化方案的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5): 675-676. |
[21] |
程艳刚, 荆然, 谭鑫燕, 等. 生脉散的现代药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5): 253-256. |
[22] |
Sui DY, Yu XF, Qu SC, et al. Effects of Panax quinquefolium. 20S-2protopanaxdiol saponins on experimental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 rat[J]. Chin Pharm J, 2007, 42(2): 108-112. |
[23] |
Venardos KM, Perkins A, Headrick J, et al.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tioxidant enzyme systems, and selenium:a review[J]. Curr Med Chem, 2007, 14(14): 1539-1549. DOI:10.2174/092986707780831078 |
[24] |
黄光辉, 孙连娜. 麦冬多糖的研究进展[J].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2, 27(5): 523-529. |
[25] |
齐雁辉, 赵彩玉. 五味子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26): 43-44. DOI:10.3969/j.issn.1671-8194.2011.26.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