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沈丹平, 宣桂琪, 宣晓波, 陈健
- SHEN Danping, XUAN Guiqi, XUAN Xiaobo, CHEN Jian
- 试论“风者, 百病之长也”与儿科疾病的相关性
-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ind being primary pathogen" and pediatric diseases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2): 104-107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7(2): 104-107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8.02.05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1-05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10006
2.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6, China
风为百病之长,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历代医家与学者们对风邪的认识颇为深刻,但目前在儿科领域尚缺乏关于风邪致病的系统分析,只是单个分析风邪与某个疾病或者某类疾病的关系。显而易见,许多儿科疾病均与风邪有关,如肺系疾病的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心系疾病的汗证、病毒性心肌炎等,脾系疾病的泄泻、呕吐等,肝系疾病的多发性抽动症、惊风等,肾系疾病的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风邪致病的概率大大增加,致病范围也较前变广,而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柔弱,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被邪侵袭而发病。故笔者认为风邪在儿科疾病中的致病理论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分析。
1 风邪致病理论风虽为春季之主气,但四季皆有,在一定条件下皆能伤人,且易与其他邪气相合为病,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故称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黄帝内经》中论述风邪较为详尽,常以“风”代指百邪[1],如《素问·风论》云:“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素问·骨空论》云:“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玉机真脏论》亦云:“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这些都突出说明了风邪致病的重要地位。
1.1 广义之“风”“风”邪可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之“风”即传统意义上的风邪,单指六淫之“风”,可与寒、湿、燥、热等邪相合致病。而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仅疾病谱有所改变,临床上对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风邪作为“百病之长”,在现今环境下,致病更强、伤人更甚,单用六淫之风已不足以概述其发病机理,故笔者认为广义之“风”除了六淫中的风邪外,还包括了其他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点的一切“外风”以及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产生的“内风”。
1.1.1 “外风”的概念“外风”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风邪,即六淫之“风”外,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之大气污染,主要指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指数(PM2.5)等,《尔雅》云“风而雨土曰霾”,《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风甚者,尘霾随之,此土从木也”,夏婷婷等[2]认为雾霾属于外感病因,具备六淫的部分特征,但又有别于六淫。焦扬等[3]认为雾霾属于外来之邪,但不同于六淫邪气,其四季均可发生,可与当季的六淫邪气兼夹致病。笔者所在团队(杭州宣氏儿科流派)根据临床实践观察,认为雾霾天气具有风邪的性质和特点,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亦同属此类。二是外界致敏因素,如冷热刺激、动物毛屑、飞絮花粉、异性蛋白等过敏原,其侵袭机体主要表现为鼻塞打嚏、眼痒流泪、皮肤风团、肌肤瘙痒、呕吐腹泻等。杨世英等[4]通过对中医病因风邪与西医过敏原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具有较多的共同性。汪受传教授指出“伏风”在过敏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5]。李庆生[6]以及覃骊兰等[7]都认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外风引动肝风的结果。笔者所在团队在临床治疗诸如鼻鼽、湿疮、瘾疹等过敏性疾病时,大多治以祛风脱敏之法,疗效颇著。
1.1.2 “内风”的概念“内风”,即“风气内动”,是指与肝密切相关,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产生的病理变化,根据致病原因和病机特点的不同,主要分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8]。另外,《灵枢·贼风》云“黄帝曰: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恶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由此得知“内风”还包括伤湿久病、瘀血内阻、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起居不适等引起的相关病理变化。
1.2 风邪致病的特点 1.2.1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致病常易侵袭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阳位。风邪上扰头面,可见头项强痛、眼痒目劄等症。风邪侵袭于肺,肺气不宣,可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症。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1.2.2 风性善行数变风邪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变化无常、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的特点,如风疹、荨麻疹发无定处,此起彼伏;小儿急惊风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大,高热瞬间即可抽搐神昏。
1.2.3 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如多发性抽动症的四肢抽动、抬眉挤眼、吸鼻歪嘴等,小儿惊风的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直视上吊等。
1.2.4 风易潜伏《内经》认为风邪致病有潜伏的特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风论》云:“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临床上,风邪初犯肌表,部分小儿可因正气充足而不发病,但随着邪气渐长、正气被耗,原本潜伏体内的风邪可突起致病,甚则有鸱张之势。
1.2.5 风为百病之长风可合并他邪共同伤人,又因风性开泄,他邪可依附风邪同时侵犯人体。《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云:“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起者自多也。”如小儿感冒有风寒、风热、暑湿、时疫之分,但均可夹痰、夹滞、夹惊。
2 “风”邪所致的儿科常见疾病小儿在生理上“脏腑柔弱”、“肌骨嫩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卫外不固,易被外邪所侵;在病理上“易寒易热、易虚易实”,阴阳难以合和,易生内风。“外风”与“内风”在六淫风邪的鼓动之下,三者常相合致病。
2.1 “风”邪与肺系疾病小儿腠理疏松,肺卫不固,加之冷热不知自调,风邪或由皮毛而入,或由鼻窍而入,“肺为华盖”,首当其冲。从古至今,风邪一直被认为足引发肺系疾病的重要原因。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述二十五》中提到风邪致咳时说“风乘肺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涎痰不利”。李彦军等[9]认为外风在所属时令分别侵袭五脏,引起五脏风,五脏风失治误治形成“五脏伏风”,久之不去,过敏性哮喘反复发作。汪受传教授认为病毒性肺炎、咳嗽变异型哮喘(风咳)、鼻鼽等均与风邪有关,并指出其病因病机为:禀赋有异,伏风内潜,贼风再犯,合而病成[10-12]。李媛媛等[13]认为过敏性鼻炎病位在鼻,发病与外风侵袭或内风上扰致鼻窍失司相关。宣桂琪教授指出小儿喉源性咳嗽、过敏性咳嗽、哮喘反复发作均与风邪留恋有关,治疗上既要祛风脱敏,又应理气调肝[14-16]。
2.2 “风”邪与脾系疾病小儿脾胃本虚,加之饮食不节,易遭受外来之“风”的侵袭,邪气由口鼻而入,内乘脾胃,中枢运转不利,痰湿互结,气机壅滞,郁而化热,产生脾风,脾风上扰则口舌生疮作痛,脾胃不和则胃气不降致呕吐,脾不升清则精微不布,小肠泌别清浊失司,合污而下,致成泄泻,随之引发的还有腹痛、厌食,甚则疳证等。这与现代研究小儿免疫力偏低,肠道屏障较弱,在细菌、病毒等的侵袭之下易发生胃肠道菌群紊乱,引发相应的消化系统疾病相一致。另外小儿脾虚肝旺,肝气犯胃,肝木乘脾,加之风气通于肝,风使肝更旺,同气相合致病更甚,易引发胃痛、腹痛、惊泄等。
2.3 “风”邪与心系疾病如前所述,小儿肺卫不固、脾胃本虚,风邪与寒、湿、热、毒等邪气相合而致,由表入里,内舍于心,引发细菌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相关疾病。方檬丹等[17]认为溶血性链球菌因由呼吸接触引发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变态免疫反应在致病特点上与风邪有诸多相似之处,治疗上可从祛风入手。
2.4 “风”邪与肝系疾病小儿元阴未充,水不涵木,虚风内动,加之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土虚木乘,内生肝风,又因其腠理疏松,易受外风侵扰,同气相求,内外之“风”常相合致病,引发惊风、多发性抽动症等。宣桂琪教授在论治多发性抽动症时强调其主要病机之一是“外感风邪,风邪留恋,引动内风”,治疗上以疏风祛痰、平肝止痉为主[18-19]。王素梅教授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分析多发性抽动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土虚木亢,风痰扰动”,临证需健脾化痰,平肝熄风,法以扶土抑木[20]。
2.5 “风”邪与肾系疾病肺金生肾水,母病易及子,肾系疾病与肺系被邪所侵密切相关,儿科常见肾系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可因感染而发病,尤其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另外,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往往免疫力低下,易罹患各种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致使两种邪气胶着相搏,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任艳芸等[21]认为风伏肾络是慢性肾病反复难愈的重要原因,在初感外风阶段治宜疏风解表,在肾络亏虚阶段治宜益肾祛风。紫癜性肾炎继发于过敏性紫癜,王耀献教授称其为“紫癜性肾风”[22],提出病发于风,风生内外,具体治法包括疏风解表、祛风除湿、搜风通络、活血灭风。
2.6 “风”邪与其他疾病“风”邪致病特点除了前文所提及的之外,尚有学者认为风可滞血、重则瘀,风胜则干而伤津,风动则痒等[23]。风可滞血、重则瘀,外感风热,灼伤脉络,血不循经,渗于脉外,溢于肌肤,积于皮下,则出现紫癜,故治疗上常主张祛风清热,凉血安络。小儿肉脆血弱,素体真阴不足,再受风邪侵袭,“风盛津伤而血枯”,皮肤肌腠失于荣养,津伤而燥,故临床上治疗小儿瘾疹、湿疮等疾病,多用养血润燥祛风之法。
3 结语综上所述,许多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广义之“风”关系密切,“风邪致病”的重要地位可见一般。文章从广义之“风”角度简要分析了“风邪致病”理论,对儿科临床辨证施治有一定参考意义。临床上应深刻分析广义“风”邪的致病特点,在治疗相关疾病时不忘祛除外风,平息内风。同时,笔者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祛除外邪之后,应积极调和小儿体内阴阳,使其阴平阳秘,气血安和,内“风”无以滋生,外邪亦不能趁虚而入,小儿才可茁壮成长。
[1] |
韩江余, 崔健萍. 《黄帝内经》中的风邪理论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4): 92. |
[2] |
夏婷婷, 姜瑞雪. 雾霾的致病特征及其与中医传统病因的关系[J]. 辽宁中医杂志, 2016, 43(12): 2541-2542. |
[3] |
焦扬, 吴志松, 曹芳. 雾霾致病的病因病机特征初探[J]. 中医杂志, 2016, 57(9): 740-742. |
[4] |
杨世英. 中医病因风邪与过敏原的相关性研究[D]. 杭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5] |
汪受传. 从风论治儿童过敏性疾病[J]. 中医杂志, 2016, 57(20): 1728-1731. |
[6] |
李庆生. 过敏性疾病应重视病证结合从"风"论治用药[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1998, 19(3): 9. |
[7] |
覃骊兰, 马淑然. 季节性过敏性疾病从肝从风论治[J]. 中医杂志, 2014, 55(3): 202. |
[8] |
曹洪欣.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 228.
|
[9] |
李彦军, 马淑然, 肖延龄, 等. 论风邪在过敏性哮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 44(10): 47. |
[10] |
王昕泰, 徐珊, 戴启刚, 等. 汪受传"伏风理论"防治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意义[J]. 中医杂志, 2016, 57(15): 1275-1277. |
[11] |
李萌. 汪受传教授从伏风论治小儿鼻鼽经验总结及机理研究[D].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
[12] |
徐珊, 汪受传. 汪受传教授从伏风论治小儿风病的理论与临床经验[J]. 世界中医药, 2016, 11(9): 1679-1682. |
[13] |
李媛媛, 袁卫玲, 张国霞, 等. 风邪在过敏性鼻炎发病中作用的理论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1): 25-26. |
[14] |
阮晓琳, 陈健, 宣桂琪. 宣桂琪教授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经验[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40(5): 373-375. |
[15] |
宣晓波, 宣桂琪. 宣桂琪主任辨治小儿哮喘与提高疗效的思路[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7): 851-853. |
[16] |
张九成, 宣桂琪. 儿童过敏性咳嗽的中医治疗[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7, 21(5): 15. |
[17] |
方檬丹, 李海昌, 温成平. 风邪与溶血性链球菌致病的关系[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 34(11): 2656-2658. |
[18] |
施亚男, 宣桂琪. 宣桂琪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 49(2): 19-20. |
[19] |
徐贤达, 陈健, 宣晓波, 等. 宣桂琪教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浅谈[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9(4): 262-264. |
[20] |
张雯, 王素梅, 卫利, 等. 从"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理论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J]. 中医杂志, 2013, 54(24): 2098-2113. |
[21] |
任艳芸, 孙万森, 王竹. 慢性肾病的风伏肾络病机[J]. 中国中医药杂志, 2013, 28(2): 320-322. |
[22] |
滕福斌, 王耀献, 刘玉宁. 紫癜性肾炎从风论治浅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2, 13(12): 1101-1102. DOI:10.3969/j.issn.1009-587X.2012.12.023 |
[23] |
钱林超. 风邪致病拾遗[J]. 中医杂志, 2007, 48(3): 282-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