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赵晰, 李蔓, 王耀光, 黄文政
- ZHAO Xi, LI Man, WANG Yaoguang, HUANG Wenzheng
- 黄文政教授运用透邪存津法治疗温病经验
- Professor HUANG Wenzheng uses the method of evil to save Jin to treat warm and sick experience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3): 180-182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7(3): 180-182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8.03.02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4-03
2.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 天津 300400
2. Tianjin Beichen District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Tianjin 300400, China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表现为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有“阳热怫郁”的论述,温热邪气侵袭人体使得气机怫郁不畅,而气机结滞壅塞亦可使热势更盛[2]。
黄文政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从医50余年,是治疗医肾病的专家。现就黄文政教授应用透邪存津法治疗温病举例阐述如下。
1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男性,23岁,2014年3月1日初诊。主因双下肢紫癜、尿检异常1 a就诊。既往紫癜病史3 a,对鱼类及海鲜类过敏。患者2011年发现下肢紫癜,就诊于天津某三甲医院,查尿常规:尿蛋白(Pro)2+,隐血(BLD)1+,经住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未用激素,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2 d前患者于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查:尿常规Pro3+,BLD1+;24 h尿蛋白定量1.52 g/24 h,遂就诊于黄教授门诊,刻下症见:偶有乏力,口干口苦,腰酸,周身未见紫癜,舌红苔薄,脉细数,大便每日1次,小便色深。中医诊断:血尿,辨证:血热内蕴,外感风邪;治宜:疏利少阳,散风活血。方用:蝉蚕肾风汤加减。
处方:柴胡15 g,黄芩10 g,蝉蜕10 g,白僵蚕10 g,防风10 g,赤芍15 g,萆薢15 g,土茯苓30 g,车前子15 g(包煎),紫草30 g,白茅根30 g,甘草10 g,鹿含草15 g,连翘15 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诊(2014年3月8日):乏力减轻,口苦减轻,未见紫癜,小便色深,舌红苔薄黄,脉细数,尿常规:Pro2+,BLD2+,红细胞(RBC)20/μL,前方去土茯苓、萆薢,加豨签草15 g,鸡血藤15 g,茜草15 g,益母草15 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3诊(2014年3月15日):症如前述,未见紫癜,小便色正常,舌红苔少,脉细数。24 h尿蛋白定量1.37 g。前方去鹿含草、连翘、车前草加石菖蒲10 g,益智仁15 g,熟地黄12 g,当归12 g,覆盆子15 g,水煎服。后以上方加减续服1月余,诸症缓解。
按:过敏性紫癜属于中医学“血证”的范畴,其病机为风、湿、热毒之邪夹杂,络伤血则血外溢[3]。早在清代,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就指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思想,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控制病势发展[4]。黄教授认为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其病机可以认为是患者素有血热内蕴,外感风邪或食物有动风之品,风热相搏或热毒炽盛,灼伤血络,以致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内迫胃肠,甚则及肾,引起便血、尿血。血不循经,则瘀阻络脉。故在治疗时,以疏利少阳、散风活血立法,方用蝉蚕肾风汤加味。蝉蜕与白僵蚕合用疏风解毒,化瘀散浊;鸡血藤、茜草化瘀生新散邪,益母草、土茯苓化浊利湿解毒;温病多伤津耗液,因此在整个热病的发展过程中,顾护津液非常关键。方用熟地黄、当归、覆盆子滋阴固摄。加味柴胡、黄芩以疏利少阳。
黄教授认为在温病学中存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存津液是有层次的,开始的时候主要伤及肺胃之阴,一般选用顾护肺胃方药;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增液阶段,伤津液主要在上、中焦,但是已经有向下焦传变的过程;进一步伤阴则应选用滋阴养血潜阳益气之法。黄文政教授对温病学最大的体会是,一个是存津液,一个是透邪外出。
2 糖尿病肾病患者男性,59岁,糖尿病肾病,2015年3月14日初诊。糖尿病史10 a。2 a前于本院门诊查24 h蛋白尿1.4 g,糖化血红蛋白8.5%,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予降糖,改善肾循环等治疗。10 d前患者双下肢水肿,遂就诊于黄教授门诊,刻下症见:口干口黏,喜冷饮,大便难下,大便秘结,口干口黏,咳白黏痰,少尿,舌红苔厚腻,脉弦细,双下肢水肿。中医诊断:消渴。证属:胃肠湿热,治宜清热利湿,辟秽化浊,方用达原饮加减。
处方:厚朴10 g,槟榔10 g,草果6 g,黄芩10 g,赤芍10 g,知母10 g,甘草6 g,大黄10 g(后下),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桑白皮1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2诊(2015年3月21日):口干多饮减轻,水肿较前减轻,尿中泡沫减少,大便通畅,大便日行1次,舌红苔黄,脉细弦。查血糖6.41 mmol/L,24 h尿蛋白定量1.1 g。舌红苔薄黄,脉细弦。诸症缓解,肾功能正常。
前方加茯苓30 g,桑白皮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周后患者诸症缓解。
按:中医学认为,消渴主要病机为阴津亏虚,燥热偏盛,即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要累及上焦肺、中焦胃及下焦肾等脏腑,尤以肾为关键,消渴久病入络,易致血脉瘀滞,从而形成血瘀证,故血瘀证是消渴病主要的并发症,瘀血也成为消渴的重要病机之一贯穿于消渴病的始终,治疗上应当在益气养阴基础上兼以活血化瘀[5]。
黄教授认为将此法运用到糖尿病血管病变中,充分发挥其较为广泛的作用机制,对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产生,延长糖尿病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本例为邪伏膜原之证,膜原者,中焦胃肠,黄教授认为透邪达表是邪伏膜原治疗的关键,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表里双解,透邪外出,临床效果显著,方中赤芍活血化瘀,槟榔宣滞破坚,厚朴破气散结宽膈,草果辛烈除盘踞之伏邪,知母滋阴清热,黄芩清燥热,白芍敛阴和营,大黄泄热结,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宣化秽浊,清解热毒,故治疗邪伏膜原之温疫多有良效。
3 慢性肾炎合并丹毒患者女性,63岁,2014年8月2日初诊。主因小腿红斑20 d入院。既往慢性肾炎病史5 a。3 d前因左足背及小腿红肿胀痛就诊于天津某三甲医院,诊断为丹毒、慢性肾炎,予以头孢曲松等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遂就诊于黄教授门诊,刻下症见:左下肢红肿热痛,乏力,身热,口干口渴,小便尚可,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沉滑,查尿常规示Pro2+,BLD1+。肾功能正常,B超示双肾实质损害。中医诊断:丹毒。辨证:湿热内蕴,夹瘀下注。治宜:清热燥湿,活血利水。方用:三妙丸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处方:苍术10 g,黄柏10 g,牛膝15 g,当归30 g,金银花30 g,玄参30 g,重楼30 g,汉防己15 g,野菊花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甘草30 g,赤芍30 g,土茯苓30 g,萆薢30 g,苏木10 g,葛根15 g,路路通10 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诊(2014年8月9日):红斑渐消,皮色红赤,腰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处方:去苍术、黄柏、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加花粉30 g、白芷10 g、炮穿山甲10 g、皂角刺30 g、制乳香10 g、制没药10 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3诊(2014年8月16日):红斑已消,仍肿胀,色赤而胀,腰痛,夜尿多,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前方去苏木、汉防己、制乳香、制没药、防风、白芷,加蝉蜕10 g,白僵蚕10 g,土茯苓30 g,益母草30 g,茜草15 g,鸡血藤15 g,7剂,水煎服,患者诸症缓解。
按:丹毒是中医外科常见的疾病。起病急,临床表现亦可见热象偏重,故基本符合温病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可将其归属于温病范畴并以温病学思路对其进行辨证论治[6]。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会加重肾病病情。黄教授认为本例肾病患者合并丹毒,是因湿热内蕴、夹瘀下注,加之肝肾阴虚,认为其病机邪伏于内,感受外邪,内外相引,病多在卫气之交,或三阳合病,此时治疗应表里双解,透邪外出。故治疗上将燥湿、健脾、活血、利水,存津熔于一炉,方用三妙丸合四妙勇安汤加味加减,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金银花甘寒入心,善于清热解毒,故重用为主药,当归活血散瘀,玄参泻火解毒,甘草清解百毒,配金银花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散瘀[7]。
综上所述在《温病条辨》的启发下,黄教授认为,温热病后期多存在伤津耗液之症,故在治疗上应重视顾护津液[8],存津液思想用于临床,必须根据病邪的轻、中、重,病位的上、中、下,有层次,分阶段地采取对策。
[1] |
林培政. 温病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66.
|
[2] |
黄帝内经[M]. 北京: 线装书局, 2012: 20.
|
[3] |
包琳. 浅谈以温病学理论体系辨证论治过敏性紫瘫性肾炎[J]. 微循环学杂志, 2010, 20(2): 60. |
[4] |
屠燕捷, 方肇勤.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3): 788-789. |
[5] |
刘亚丽. 糖尿病血管病变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5): 432. |
[6] |
谭新华. 中医外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97-199.
|
[7] |
张怀镱, 李星婵, 陈露琪. 浅谈温病学指导丹毒论治[J]. 四川中医, 2009, 27(3): 34-35. |
[8] |
黄文政, 黄建新. 三焦理论与慢性肾炎临床实践[J]. 世界中医药, 2013, 8(9): 1010-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