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Vol. 37 Issue (3): 183-187

文章信息

孙士全, 李华南, 刘斯文, 韩一豪, 董桦
SUN Shiquan, LI Huanan, LIU Siwen, HAN Yihao, DONG Hua
国内主要腹部推拿流派的对比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in abdominal Tuina sect in China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3): 183-187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7(3): 183-187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8.03.03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1-12
国内主要腹部推拿流派的对比研究
孙士全1,4, 李华南2,3, 刘斯文2,3, 韩一豪1, 董桦2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38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 天津 300193;
4. 天津北辰北门医院, 天津 300400
摘要: 腹部推拿历史悠久,因其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并在欣欣然间解除患者病痛,深受患者欢迎。然而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以及腹部推拿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严重的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目前腹部推拿可见于全国各处,但影响面小,且在理论、操作手法、取穴、操作顺序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目前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腹部推拿流派进行客观对比,分析各派优势手法、技术、理论等优劣,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腹部推拿体系,提高腹部推拿疗效,扩大腹部推拿影响范围。并为下一步继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腹部推拿     流派     手法     对比     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ain abdominal Tuina sect in China
SUN Shiquan1,4, LI Huanan2,3, LIU Siwen2,3, HAN Yihao1, DONG Hua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 300193, China;
2. The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 300381, China;
3. Laboratory for biological effects of tuina, Tianjin 300381, China;
4. Tianjin Beichen North Brate Hospital, Tianjin 300400, China
Abstract: Abdominal Tuina has a long history, it's well received by patients because of simple operation, significant effect, and painless. However, due to historical and other reasons, as well as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Tuina, it's development was seriously limited. At present, abdominal Tuina can be foun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but small impact,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heoretical, operating techniques, points, operating sequence. This paper will comparative the main abdominal Tuina sect in china, analyz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m through technique, technology, theory, et al. Further enrich and improve the abdomen Tuina system,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scope of abdominal Tuina. This paper also can provide good research ideas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abdominal Tuina     sect     technique     comparative     research    

推拿发展源远流长,腹部推拿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特色鲜明、理论独立。一般认为其是医生运用特定手法,作用于患者腹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通过经络系统介导,用以治疗脏腑及与脏腑相连属的器官组织疾病的推拿方法[1]。广义的腹部推拿则是指以腹部操作为主,胸、腰背、四肢部位为辅治疗脏腑病的一种推拿疗法。笔者所论腹部推拿,是指仅在腹部操作的推拿手法。

腹部操作手法,最早记载于《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而后,各朝代多有记载,如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真诰》中在腹部按摩用以保健。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振腹、摩腹、摩脐上下并气海、按胁等操作手法。孙思邈《千金方》中强调推拿具有保健与抗衰老的作用。腹部推拿历代相传,至今仍用于临床治疗、保健按摩,并且其适应症广,效果明显[2]。近年来,腹针在治疗腰突症、肥胖等方面的疗效,得到了国际认可,与腹针同源同理的腹部推拿,也在预防新生儿喂养不当、经期焦虑等方面得到认可[3-6]。近年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基于腹部推拿,已申报数十项国家级项目,并在多个领域,如广泛性焦虑、紧张性头痛、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7-9]。腹部推拿被证实是独特、有效的治病方法,并具有特殊的优势。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10],腹部推拿疗法在发展过程中较长时间流散在民间,且缺乏系统的整理和详细的总结,使得传承体系并不完善。另外由于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和研究,难于创新,造成了因袭者多,发扬者少的局面;再者由于古代千年传承的陋习,“有孝传孝,无孝传贤,无孝无贤,抱卷长眠”,掌握此术的师傅们,多将此法密不外传,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腹部推拿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如此,由于腹部推拿有自身的优点和显著的疗效,它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故虽不能盛行,但世代相传,沿袭至今。目前腹部推拿可见于全国各处,但这些腹部推拿在指导思想、操作手法、取穴、操作顺序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将多种腹部推拿手法进行整合,融合各派优势手法、技术等长处,优势互补,形成腹部推拿体系,提高腹部推拿疗效,扩大腹部推拿影响范围,是阻碍腹部推拿未来发展的难题。

文章整理了目前较常见的、影响力较广的、保存完好的5种腹部推拿:河北地区的脏腑图点穴法、天津地区的古法腹部按摩、湖北地区的袁氏按导术、山西地区的百病揉肚特色疗法以及河南地区的鲁氏腹部推拿疗法[11-15]。将它们做全面的对比,更直观地看到5种腹部推拿的异同,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1 5种腹部推拿简介

据史实考证,脏腑图点穴法、古法腹部按摩、袁氏按导术均起源于道人。脏腑图点穴法是南京道人赠书《推按精义》的一部分,是书其余部分皆遗失不见。袁氏按导术和古法腹部按摩均起源自安纯如。古法腹部按摩以胡秀章、刘希曾的学术思想为主,经过几代人整理,是目前腹部按摩流派中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流派;而袁氏按导术则结合了道家按导之法,两者在手法操作上也各有异同。百病揉肚特色疗法和鲁氏腹部推拿法均起源自民间。百病揉肚疗法为杨恩德母亲所传,其母用腹部推拿疗疾于村舍。鲁氏腹部推拿乃鲁氏一项密不外传的技艺,多年来一直由女性从事,专治女子与儿童。上述腹部推拿,目前已面世正式出版的著作及传承情况见表 1

表 1 基本资料对比
2 手法特点及理论基础

5种腹部推拿,袁氏按导术完全根据医者手下感应采用对应手法,其余4种要求手法柔和深透,操作可单指或多指、单手或双手。5种腹部推拿理论基础随出版实践而趋于完善,多从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角度阐述腹部推拿作用原理,现代文献研究也多从这两方面阐释腹推对全身各个器官的治疗作用[16]。脏腑图点穴法对疾病有特殊的认识,比如其认为“痰积生血,血积生肉。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肝主纳气”;“鼻属脾,口通胃”。并认为“按摩术引导调理内部气分,以恢复脏腑机能,使气分调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西医学知识的普及,后4种腹部推拿均将现代解剖、生理、病理等知识引入,用以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可见腹部推拿理论基础随医学前进而前进。但因为该部分各家所引用的内容各不相同,且都是假说类,故文章未将其列出,详见表 2

表 2 手法特点及理论基础
3 操作部位及基本手法

从操作部位看,脏腑图点穴法腹部、四肢、腰背均有,袁氏按导术有腹部和四肢部,其余3种只有腹部。

取穴上,百病揉肚特色疗法并未列出穴位,而是用腹部九分法,将腹部分为9个部位由下而上,左右同时操作。其余4种取穴,以任脉穴位为主,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等循行部位经过腹部的经脉为辅。其中,神阙出现3次,中脘、巨阙、石关、气海均出现2次,可见,这5个穴位是较公认的腹部操作穴位。其余穴位各出现1次。见表 3

表 3 操作部位及取穴

脏腑图点穴法、袁氏按导术、鲁氏腹部推拿疗法的手法繁多而具体,根据不同施术部位,有不同手法相对应。如脏腑图点穴法中的压法为任脉专用手法。与之相比,古法腹部按摩和百病揉肚特色疗法相对手法单一,种类较少。

5种腹部推拿的基本手法存在同名异形及异名同形现象:百病揉肚特色疗法的运法类似揉法,是环形运动,而古法腹部按摩的运法为直线往复运动,两者同名异形;袁氏按导术中的叠双掌波浪式揉法为直线往复运动,与古法腹部按摩的运法异名而同形。

从操作方式看,按、推两法为5种腹部推拿共用,揉法为4种腹部推拿所共用,推法为3种腹部推拿所共用。但各手法在操作方向上,存在差异。脏腑图点穴法多为复合用力,如按法,除下按外,还要微捺。从作用部位看,5种腹部推拿均包含作用到皮肤、中层肌肉的手法,古法腹部按摩、袁氏按导术和鲁氏腹部推拿还有可作用到更深层的手法。具体施用手法情况,见表 3

为了更直观分辨,笔者将各腹部手法进行归类,见表 4。作用于皮肤的手法:此类手法用力轻,作用在浅表部位;作用于肌肉的手法:此类手法用力稍重,作用在腹部中层;作用于内脏的手法:此类手法用力重,作用在腹部深层。

表 4 腹部手法分层分类
4 手法补泻、操作顺序及操作量

5种腹部推拿中,脏腑图点穴法、古法腹部按摩、百病揉肚特色疗法认为手法存在补泻差异,并有专用的补泻手法。脏腑图点穴法、袁氏按导术、百病揉肚特色疗法、鲁氏腹部推拿疗法对操作顺序有要求。其中,脏腑图点穴法的操作顺序根据疾病而变化,没有适用于所有操作的固定顺序,其余3种则不论何病,均按照固定操作顺序操作。对操作量规定,脏腑图点穴法以医者指下气通感为度,气通则操作止;古法腹部按摩、袁氏按导术以患者产生酸、麻、凉、热等感觉为度;百病揉肚特色疗法、鲁氏腹部推拿疗法以时间为度,按操作顺序操作完一整套术式后操作止。详见表 5

表 5 手法补泻及适应病种

文献研究显示,腹部推拿具有适应症广泛,效果明显的特点[17]。5种腹部推拿以治疗脏腑疾病为主,范围涉及内、妇、儿科。袁氏按导术有涉及伤科内容,但其治疗方法与腹部推拿无关。鲁氏腹部推拿有外科病两种(慢性痔疮、术后肠黏连),也属于脏腑病范畴。5种腹部推拿适应病种详见表 5

5 其他对比

中医腹诊发展较早,宋代以后逐渐衰退,但近年来又受到重视[18]。腹部推拿和腹诊关系密切,通过腹诊识病之原,运用腹部推拿除病之积。对于腹诊的意义在《通俗伤寒论》中已作了明确的论述:“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如何,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脏腑图点穴法、古法腹部按摩、袁氏按导术,散在有关于腹诊的知识,后来出版的百病揉肚特色疗法及鲁氏腹部推拿疗法均有专门章节论述腹诊。对于施术的注意事项以及医、患者的主观感觉,五种腹部推拿手法中各有两种提及。在医者练功方面,古法腹部按摩、袁氏按导术及鲁氏腹部推拿均记载有内功习练法。脏腑图点穴法记载有简便练手指法,百病揉肚特色疗法只要求施术者熟练,并未提及练功要求。

6 总结与展望

对比之下能看到,5种腹部推拿有各自独特的精华,在基础理论方面,又共同存在着不足。腹部推拿起源自《黄帝内经》,但5种腹部推拿起源时间却只能追溯至清朝末期,这说明5种腹部推拿在传承方面均存在断层。除袁氏按导术外,其余4种均无原版资料参考,多为后人整理挖掘。

结合5种腹部推拿疗法的对比,给出的初步整理结论:给腹部做手法时,应持久有力,柔和均匀,达到使力度渗透的目的;起始操作,应进行全腹部的放松手法,再进行局部手法;治疗取穴上,可参考经络理论,手法选择上,着重选择按法和推法,其余各法在局部操作时有优势,也不应舍弃,下部用力大,上部用力小;手法补泻应根据施术层次,深泻浅补及操作方向,右补左泻;操作量上,应根据患者得气感和医者的气通感,而不拘泥于时间和流程;同时,医者应注意自身锻炼,达到手法熟练。

理论医家有言:“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而腹部作为脏腑之宫城,又遍布经络。以腹为治的腹部推拿法,具有以下优势:在治疗脏腑功能失调上,可以直达病所;方便易用,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条件的限制,也无需特殊医疗设备;无需服药,是绿色天然的治疗方法。

在当代推拿领域,由于受到大学教育、学科分化、医保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推拿已经发展成为仅仅治疗诸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运动系统疾病的尴尬局面,与内科治疗疾病规模的发展壮大形成鲜明的对比[19]。腹部推拿补现代推拿之不足,对推拿整体学科的发展,起到了完善促进的作用。从5种腹部推拿比较情况可见,腹部推拿在内、妇、儿方面,具有针灸、中药等不能比拟的优势。且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0],而腹部推拿治疗慢性病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故对腹部推拿进行挖掘整理是顺应时代要求,合乎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利益的事情。

但就目前情况看,腹部推拿在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21]。学术界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加之缺乏挖掘整理,诸多腹部推拿手法散落在民间,面临濒危的境地。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滞后必将影响实践的发展。对现存腹部推拿流派进行抢救式挖掘整理,迫在眉睫。

跨越时空限制,打破门户之见,将流派之间进行对比研究,从对比中挖掘出各流派的优势与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兴利除弊,扬长避短,不仅可以提高腹部推拿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还可以为今后开发新的特色优势疗法奠定基础。继续整理这5大腹部推拿学术流派的发展脉络、流派特征,探究其学术特点,同时进一步挖掘整理更多的腹部推拿流派,为脏腑推拿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工作基础,使这一古老技术重放异彩,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孙庆, 张树津, 张震宇. 陈志华教授腹部推拿原理浅析[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22(3): 43-44. DOI:10.11656/j.issn.1673-9043.2003.03.30
[2]
玄志金, 高建辉, 曹建明. 腹部推拿临床治疗疾病病种的文献研究[J]. 中医学报, 2012, 27(8): 1075-1076.
[3]
Zeng Y.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67 cases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ith abdomen acupuncture[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8, 6(1): 42-45. DOI:10.1007/s11726-008-0042-z
[4]
Mu M, Yuan Y. Clinical study on simple obesity treated with abdomen acupuncture[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8, 6(3): 165-168. DOI:10.1007/s11726-008-0165-2
[5]
Tekgündüz KS, Gürol A, Apay SE, et al. Effect of abdomen massage for prevention of feeding intolerance in preterm infants[J]. Ital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4, 40(1): 89. DOI:10.1186/s13052-014-0089-z
[6]
Kim YJ, Lee MS, Yang YS, et al. Self -aromatherapy massage of the abdomen for the reduction of menstrual pain and anxiety during menstruation in nurses:a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1, 3(3): e165-e168. DOI:10.1016/j.eujim.2011.08.007
[7]
房纬, 王金贵, 孙庆, 等. 腹部推拿为主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患者40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 2013, 54(2): 130-133.
[8]
房纬, 赵雪圆. 单用腹部推拿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临床观察[J]. 新中医, 2013, 45(8): 164-166.
[9]
姜庆宇, 李华南, 张玮, 等. 腹部推拿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组织中脑肠肽CGRP、SP、VIP、CCK的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12): 70-72.
[10]
赵毅. 按摩科"隆庆之变"的历史教训及反思[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1(5): 26-28.
[11]
王雅儒. 脏腑图点穴法[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62.
[12]
赵恩俭. 津门医粹——第一辑[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13]
袁靖. 袁氏按导术[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
[14]
杨恩德. 百病揉肚特色疗法[M]. 太原: 山西科技出版社, 2003.
[15]
王民集. 鲁氏腹部推拿疗法[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16]
刘彦岭, 魏东明. 腹部推拿的治疗作用理论探述[J]. 河北中医, 2005, 27(8): 610-611.
[17]
玄志金, 高建辉, 曹建明. 腹部推拿临床治疗疾病病种的文献研究[J]. 中医学报, 2012, 27(8): 1075-1076.
[18]
武学润, 于志峰. 中医腹诊溯源初探[J]. 医学美学美容, 2014(1): 343-344.
[19]
李建平. 中医推拿现状之思考[J]. 中外医疗, 2009, 28(5): 96-96.
[20]
张昕. 疾病谱变化研究——在中国[A].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 郑州: 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 2015: 1.
[21]
张耀巍, 许海霞. 腹部推拿法临床应用述评[J]. 中医外治杂志, 2016, 25(2):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