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阎霜, 王潆彬
- YAN Shuang, WANG Yingbin
- 急性腰扭伤现代推拿疗法从腹论治思路探讨
- Talk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massage treatment of modern massage treatment of acute lumbar sprain from abdominal treatment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5): 372-375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7(5): 372-375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8.05.06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4-16
2. 辽宁中医药大学, 沈阳 110084
2.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84, China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岔气”,是以腰骶、骶髂及腰背两侧的肌肉、筋膜、滑膜等软组织的急性损伤,从而形成腰部软组织的疼痛以及活动不适等症状的一种病症[1]。好发人群为强壮年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弯腰动作者或缺乏锻炼、肌肉不发达者[2]。此类病症在临床中多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手段,其中推拿疗法因其具有独特优势,被临床各类学派广为运用,但对于治疗部位大多作用在局部,有时往往会因操作者的手法不当加重病情。笔者临床观察多年中发现,运用现代推拿疗法从腹部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更佳,且避开了安全隐患。因此,在各个学派中探求从腹论治之原理,将其在腹部治疗的共性思路理论进行相互印证,现总结如下:
1 急性腰扭伤与腰腹关系的初步认识急性腰扭伤在中医中属“伤筋”、“跌打损伤”领域。其致病因素分为外伤闪挫、外邪侵袭和内伤治病3种。其中,外邪侵袭和内伤治病是间接因素,外伤引起的闪挫是直接以及最重要影响因素。《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云:“既腰者,谓卒然伤损于腰而致痛也, 此由损血搏于背脊所为。”由此可得出腰扭伤是由外力所致腰部肌肉、韧带、筋膜受伤或椎间小关节受过度牵引或旋转而受伤,致使机体失衡,造成局部阻滞不通而致瘀。
腰腹部位于人体的中段,可以看成是人体的枢纽和中心,维持着支配着下肢的支撑与上肢的劳动活动,故腰腹部不仅活动度大、受力强,其运动模式也相对复杂,所以腰部、腹部的软组织是容易损伤的部位。腰部脊柱在人体做任何运动时,会起到支撑平衡作用,而腰背部肌肉群与腹肌的相互收缩所产生的腹内压有助于脊柱支撑与保护肢体作用的调节与维持。由其生理特性,腰部的非正常范围内的活动会导致腰腹部肌肉群的同时损伤。其生理结构特性为急性腰扭伤从腹论治提供了部分理论指导。推拿疗法作为一种徒手疗法,其特点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适合于各个学派且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甚佳,常被各个学派作为首选疗法之一。
2 各学派对急性腰扭伤从腹论治的共性理论依据 2.1 中医理论依据《诊病奇侅》中的《对时论》曰:“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一身资养之根本,阴阳气血之发源,内伤外感之所由。”其中所述的是腹部与五脏六腑之间关系的密切性,肝脾肾藏于腹中,心肺根据经脉的表里联络关系与大肠、小肠互为表里,故腹中不仅容纳着肝脾肾三脏与六腑,同样关联于心肺[3],腹部处于人体中焦,为沟通、联络躯体上下的通道,在日本的《指压疗法》中提出“腹为万病之机”,强调腹部手法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腹部推拿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深远的影响。
腹部与背部的关系自古以来就紧密联系在一起,腹为阴,背为阳,而阳病治阴自古则有之。足三阴、三阳包绕在腰腹上,且通过奇经八脉将其横向联系在一起。《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 气相交贯, 脏腑腹背, 气相通应。”临床中常用的俞募配穴其疗效被众所公认[4-5],即腹部的腹募穴与背部的俞募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来调理相应脏腑的疾病,如《厘正按摩要术》中记载:“脐通五脏,真神往之门也,故名曰神阙,与肾附于脊之十四椎相对,如南北极是也。”其中印证了腹背之间的横向性关联,同时也是发挥腹部推拿疗法医治腰背部疾患的原理所在[6]。
2.2 先天经络学说有专家认为腹部有一个以肚脐为中心的先天性经络系统[7],先天经络在胚胎时期中形成且随着胎儿的发育逐渐成熟,由于在母体中先天供养是通过脐带来传输,这种传输营养的途径随着胎儿的娩出而被切断而终止,并在新生儿期与腹壁表层的脐带残留物被当作废物组织干燥脱落,自此人摄取营养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用食道和鼻子分别来摄取食物与呼吸,后天经络系统开始逐步构建与发育,而在胚胎时期就形成的先天经络系统却被人们逐渐遗忘[8]。通过临床发现, 在腹部均可以找到与疾病相关的明确的症状反应点。只要依据腹部先天经络循行特点进行相应的轻微刺激,许多的疾病症状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因此,在腹部除了有往复循环的传统经络系统外,还有一个已经被人们忽略了的腹部全息系统也就是新的先天经络系统[9]。而腹针疗法就是学者们根据这一理论所建立,且此疗法也开创了在腹部进行治疗其他部位疾病的先例,所形成的影响力甚是广泛。
2.3 现代医学理论急性腰扭伤的现代疗法在各学派中虽有各自的理论,但是仍然能够突出证明腰腹之间密不可分的共性关系。
2.3.1 现代解剖腰部的前方为腹腔,腰腹在人体位于躯干中部并具有横向关系,两者起着支撑人体、沟通上下的作用,腰腹间的平衡是通过腰部肌肉群的支撑和腹部腹压的相互协调[10]。腹部肌肉群从浅到深分别为:腹外斜肌、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外斜肌位于胸下部和腹部的外侧。为腹肌中最宽大的阔肌,此肌覆盖胸廓下部及腹内斜肌,上肌齿与腰背部背阔肌肌齿交错,下肌齿与前锯肌肌齿交错,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的深面,其上肌齿与肋间肌、下后锯肌交错,且附着在腰方肌的外侧,被背阔肌所覆盖。由腰腹部的解剖肌肉可以看出腰部与腹部肌肉在解剖位置上具有密切联系,由此在腹部进行推拿可以间接的作用到腰部肌肉,对所对应肌肉相邻的肌肉同样起到促进调节作用,形成肌肉间的互相调节以达到肌肉等软组织功能相互平衡的状态。由此急性腰扭伤从腹部进行推拿治疗也是有依据的。
2.3.2 肌筋膜链肌筋膜链理论是在西方解剖基础上发展而来,目前,医学界对肌筋膜链理论的研究越发深入。肌筋膜链理论,认为肌肉通过筋膜的串联彼此关联可看成一个整体,并根据循行划分为10条筋膜线,属于人体解剖框架认识中的创新,其主要功能表现在为维持躯体的姿势平衡、向机体传导张力以及产生运动,可为治疗痛症、局部及远端障碍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其中的肌筋膜螺旋线以其双螺旋的特性在机体处于不正常体态时来维持身体各个解剖表面的平衡,可以代偿或维持身体的扭转、旋转及侧移。将每条筋膜经线看成一个整体,由于螺旋线的解剖循行经过多个筋膜经线当中,故螺旋线具备并参与了多种功能(如图 1),当其功能失调时,其他与之相关联的筋膜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将螺旋线分为两部分,即枕外隆凸、乳突、寰椎和枢椎横突至同侧髂前上棘一段。其通过斜行的一组肌肉链,对身体产生一个旋转作用。在基础姿势处于异常旋转位时,大部分是通过对脊柱的扭转而产生代偿作用。有时整条肌筋膜螺旋线都紧张,有时则只有一部分产生代偿作用。另一部分,即后段肌筋膜,从骶骨到枕外隆凸一段。如躯干过度伸展会引发此段肌筋膜功能异常导致疼痛症状。
前深线(如图 2)可以称作为身体肌筋膜的“核心”,如同三明治般夹在前表线和后表线间,又被螺旋线包裹着,就趾骨以上的躯干部分进行其循行解剖分析,前上方的轨道为腰肌-横膈介面一路往上,前下方轨道为腰肌-骨盆底中央的耻骨尾骨肌-由上往下行的腹直肌后方的腱膜。由此可见,前深线占据了三维解剖空间,以《解剖列车》[12]为代表的肌筋膜理论中将筋膜经线拉成一条线而看成一个整体,由此腰肌可以延伸到腹部。前深线在身体的支持能力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可以从前方支撑腰椎以及在吸吐的呼吸过程中稳定胸腔。急性腰扭伤又俗称“闪腰岔气”,故患者呼吸在膈肌的带动下会牵扯到受损伤的腰肌而进一步引发疼痛。
笔者就肌筋膜螺旋线与前深线的循行解剖以及功能特性来为急性腰扭伤从腹论治提供参考性思路理论依据。
2.3.3 软组织外科学理论根据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局部软组织疼痛必然会破坏机体的平衡功能状态,一组的肌肉疼痛痉挛,机体为了维持其功能平衡,相对应的肌肉必将对其进行保护补偿调节从而引发痉挛发生相对应的保护措施,这类调节在以宣蜇人为代表的软组织外科学理论中被称作功能障碍对应补偿调节[13]。那么急性腰扭伤推拿疗法从腹论治在这一理论中则同样得以体现。腰部肌群与腹部肌群属于横向对应关系,两组肌群互相配合,共同维持腰椎的功能平衡与稳定。当腰肌受到急性损伤后产生疼痛痉挛,活动不利,从而打破了腰腹之间的平衡状态,此时,相对应的腹部肌群收缩为了调节腰肌损伤引起的功能失衡,然而这种保护性调节的效果甚微,不能使腰肌损伤所造成的失衡达到初始状态,只是能有限的恢复调节部分功能失衡,所以需要在相对应的腹部肌群上进行手法调节以帮助腹肌进行调节来达成功能平衡,此时也会间接的达成缓解腰部肌肉痉挛的状态和疼痛感,促进腰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以及软组织的修复。
2.4 经筋理论腰部灵活,活动幅度大,故损伤多为筋伤类疾病[14]。急性腰扭伤在中医骨伤科划分到“筋伤”范畴。《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曰:“跌扑外伤而腰痛者,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不通也。”讲的是急性腰扭伤的病机与解剖部位。足三阴、三阳经筋包绕腰腹部,在此选取三条具有代表性的经筋进行观察,足阳明经筋“……上腹而布……上循胁……属脊……”主要分布在股前侧、腹胁肋,属络脊柱。有前屈、旋转躯干和收腹的功能。此筋损伤会引起腰前屈腹痛,不能伸腰等功能性失常表现。足太阳经筋“结于臀,上挟脊,上项”重要循行散布在腰背部,主脊柱的后伸、侧倾、扭转并拮抗人体前屈运动。由此可见腰腹之间的密切关系,故推拿疗法运用经筋理论从腹论治急性腰扭伤也是合理的。
3 急性腰扭伤腹部推拿的作用机制及优势从长期临床实践以及腰腹部主要肌群的解剖生理位置和功能可得知,腰部的活动功能与腰椎的稳定主要取决于腰背部的竖脊肌、紧贴腹壁后膜的腰大肌和腹内压来维持,其中腹内压是支撑腰椎稳定的主要动力。通过推拿手法可降低升高的腹内压和间接接触腰背部肌肉群痉挛,腹部点按可通过间接刺激腰大肌的痉挛来达到恢复腰腹部肌肉生物力学的平衡、腰部功能的平衡以及腰椎的稳定性。其中,腹部按揉和点按等推拿手法均是寻找相应的痛点,任脉、足少阴肾经以及足少阳胆经与带脉交汇的五枢、带脉以及维道三穴[15],重点对这些穴位的按揉,间接刺激了与之相表里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经筋系统是经络系统的补充,十二经筋是十二经络的外在联属部分,相当于是古人对现代人体结构力线的深刻总结[16]。
临床中运用推拿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自古就有之,然而大多数的治疗部位都比较局限,且常常会因为操作者手法的选择以及力度的处理不当而造成局部损伤组织的进一步痉挛与血肿,从而加重患者疼痛,有时会用针灸等治疗工具进行治疗,但是由于多数患者在急性期对治疗工具的抵触与抗拒心理,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痛苦增加。
4 结论急性腰扭伤为腰肌软组织损伤性疾病,传统治疗大多运用针灸、拔罐、推拿、中药贴敷等方法作用于受伤的腰部软组织。古人早已发现腹部与腰部的联系,然而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却并不广泛,人们往往忽视了对腹部的治疗。笔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各个学派来对腰腹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印证,从而证实急性腰扭伤从腹论治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其可达到机体内外、前后平衡。推拿可松解痉挛、疏通经络,在腹部进行推拿疗法在众多疗法中具有更为安全、有效、方便等特点,且避免了急性期在腰部按摩限制等诸多问题[17],让患者在相对更为舒适的治疗环境中进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更易为广大急性腰扭伤患者所接受,临床疗效甚好。且为急性腰扭伤的现代推拿治疗拓宽了思路,从腹论治达到机体内外前后平衡,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
罗才贵. 推拿治疗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
[2] |
栗冬, 陈以国. 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概况[J]. 光明中医, 2012, 27(7): 1491-1493.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2.07.123 |
[3] |
赵明宇, 黄桂成. 从腹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 中医学报, 2012, 27(2): 217-219. |
[4] |
魏清琳. 俞募配穴法临床应用举隅[J]. 中医药学报, 2003, 31(3): 29-30. DOI:10.3969/j.issn.1002-2392.2003.03.018 |
[5] |
黄琴峰, 齐丽珍, 王振明. 脏腑痛取穴规律分析[J]. 上海针灸杂志, 2002, 21(3): 40-42.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02.03.032 |
[6] |
刘彦岭, 魏东明. 腹部推拿的治疗作用理论探述[J]. 河北中医, 2005, 27(8): 610-611.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05.08.041 |
[7] |
张永臣, 贾红玲, 田思胜, 王秀英. 脐疗法研究和实验研究进展[J]. 江西中医药, 2010, 41(326): 77-78. |
[8] |
薄智云. 神阙布气说与腹针的关系[J]. 北京中医杂志, 1993, 1(4): 13-14. |
[9] |
温木生. 脐疗的脏腑经络基础[J]. 中医外治杂志, 2012, 21(5): 33. DOI:10.3969/j.issn.1006-978X.2012.05.021 |
[10] |
黄安. 腹部调理手法在通督疗法中作用的探讨[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 1(3): 51-52. |
[11] |
王军, 王春雷, 沈宝林, 等. 用筋膜学说解读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J]. 中国针灸, 2007, 27(8): 583-585. |
[12] |
Thomas W Myers.解剖列车: 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M].第3版.关玲, 周维金, 翁长水, 译.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15.
|
[13] |
宣蛰人. 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M]. 上海: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2.
|
[14] |
薛立功. 中国经筋学[M]. 北京: 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9.
|
[15] |
闫博, 黄铁银.腹部平衡推拿法治疗急性腰肌扭伤的临床研究[D].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99-1012420400.htm
|
[16] |
魏合伟, 郑维蓬.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关节软骨损伤相关性分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4): 7-9. |
[17] |
赵明宇, 黄桂成.腰腹联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及硏究[D].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syxcyszz201504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