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赵天琳, 徐晓宇
- ZHAO Tianlin, XU Xiaoyu
- 从心论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之慢性盆腔痛
- Treatment of chronic pelvic pain from 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based on regulating heart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7(5): 376-378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8, 37(5): 376-378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8.05.07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04-19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哈尔滨 150001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1, China
慢性盆腔痛(CPP),是指由于器质性或(和)功能性原因引起的,以盆腔疼痛为主要症状,与月经周期无关,时间超过6个月的一组疾病或症状[1]。
CPP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盆腔炎性疾病为其重要病因之一[2]。临床中,由盆腔炎性疾病所遗留的CPP,常见症状为长期下腹部或腰骶部的坠胀、疼痛,疼痛多表现为隐痛、刺痛或钝痛,伴带下增多,多于性交后、月经前后及劳累后加重[3]。由于该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造成精神负担。
1 从心论治的理论依据 1.1 病位在胞宫本文所讲述的CPP,为盆腔炎性疾病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所遗留的病变。古代著述中并无盆腔炎性疾病之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散见于“妇人腹痛”、“热入血室”、“癥瘕”、“带下病”等病证中[4]。其中妇人腹痛、癥瘕及带下病的病位在胞宫,“热入血室”中的“血室”即指子宫[5]。
在中医学中,胞宫的解剖范围与西医的解剖范围不同,《景岳全书》中有记载:“……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钵,一达于左,一达于右。”可见中医学中的胞宫,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等[5]。而西医学中,虽然盆腔炎性疾病所遗留的CPP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6],但目前认为其病理主要为输卵管、卵巢等的改变,这与中医的“胞宫”相符,可见该病的病位为胞宫。
1.2 心与胞宫关系密切《素问·评热病论》载:“胞脉者,属心而络胞中。”即心可通过胞脉与胞宫相通[7]。
心还可以通过经脉与胞宫相联系。《灵枢·五音五味》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张介兵《类经》对“少腹”注:“小腹也,胞宫之所居。”《儒门事亲》曰:“冲任督三脉……皆络带脉。”即冲、任、督三脉均起源于胞中,带脉环身一周,与冲脉、任脉、督脉三脉交会,下系胞宫。《素问·骨空论》对督脉又有记载:“督脉者……上贯心。”《妇人大全良方·月水不调方论》记载:“冲任之脉……与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经为表里。”即冲、任、督、带四脉与心有关。由此可知,冲、任、督、带四脉可作为中介将心与胞宫相联系。
CPP的主要病机以“瘀”为主[8],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运行不畅即会导致血脉瘀滞。对胞宫来说,血为本,气为用[7],气血通过脏腑所化生,通过冲、任、督、带四脉及胞脉、胞络直达胞宫,为其提供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心既可通过胞脉直接与胞宫相通,又可通过经脉、气血与胞宫相联系,即心可影响胞宫。
1.3 “痛”可从“心”论治 1.3.1 中医学理论盆腔炎性疾病继发的CPP,临床症状上主要以“痛”为主,治疗上可按中医“痛证”范畴[9]进行论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唐代王冰有注:“……百病之起,皆由心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现大多医家认为痛、痒、疮三证并列且独立[10],均与心有关。笔者对“痛”与“心”进行探讨,通过以上所述可以证明俗语所说的“痛由心生” [11]。
“藏象”学说认为“心主血脉”,其中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方面。“心主血”又包括心生血、心行血。即心既有生血作用,又心气可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周流、营养全身。“心主脉”指使脉道通利,同时还应包括经脉[11]。《医原》中有相关论述:“夫人周身经络,皆根于心。”在病理情况下,气血运行不畅,营血不达周身,脏腑肢体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心血不足,心气不充,无力行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12]。由此可得心与疼痛的产生关系密切。
《素问·灵兰秘典论》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出“心藏神”,心为神明之脏。“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3],广义的神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的状态;狭义的神是指精神、意识、思维等的心理活动,两者均为心所藏之神[14]。《灵枢·本神》有:“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说明心可通过感知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做出反应,而疼痛作为人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其产生及程度均会受到心理、情绪变化的影响,正如王冰所述:“心寂则痛微,心燥则痛甚。”
由此可以得出,“痛”与心关系密切,笔者所述的CPP作为痛证的一种,可以从“心”论治。
1.3.2 西医学理论现代“心身医学”提出了“心因性疼痛或情感性疼痛”的概念[15],即个体的躯体疼痛可由社会心理因素直接引起。临床中部分该疾病的患者以慢性疼痛为主诉,但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在详询病史的过程中可发现其疼痛的产生及疼痛程度与心理、情绪变化有关,即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心理(或精神)性CPP” [1]。盆腔炎性疾病继发的CPP,由于易反复发作,彻底治愈过程漫长,会加重患者精神、经济上的双重负担,特别是如又受到生活、工作中不良情绪的影响,则会引起或加重疼痛,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影响疗效。
2 临床遣方用药特点CPP的关键性病机不离“瘀”[16],此外还与寒、湿、热、虚等有关。临床治疗中气滞致瘀者多由膈下逐瘀汤加减,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寒凝致瘀者多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湿热致瘀者可由止带方加减,清热利湿、祛瘀止痛;气虚致瘀者,可以黄芪建中汤加减,益气健脾、活血止痛。在此基础上,还当注重从心论治,可选用[10]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合欢花、酸枣仁清养安神;附子、干姜等温通心阳;淡竹叶、莲子心等清心降火;阿胶、远志等交通心肾;舌、口唇有瘀斑瘀点者可选郁金、丹参等行气开郁;胸闷心悸者可选薤白、瓜蒌等散结宽胸。同时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开导患者,减轻其精神、心理负担,身心同治,即所谓的“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17]。
3 病例举隅患者女性,34岁,已婚。2016年8月22日初诊。主诉:下腹部反复胀痛1年余。现病史:患者于2015年1月与人争吵后出现非经期小腹坠胀、疼痛,腰酸,白带量多,于医院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经西医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后出现数次小腹坠痛,白带量多,经西药治疗,及自行口服“逍遥丸”等,均效果不佳。2015年8月开始出现反复下腹部胀痛,伴夜寐不安,情绪不佳时加重。此次就诊症见下腹坠胀、隐痛,伴腰酸。经行腹痛,有血块,块下痛减。胃纳欠佳,多梦易醒,小便黄,舌尖红,舌有瘀点,苔白,脉弦涩。妇科检查:子宫后位,大小正常,活动欠佳,两侧附件条索状增粗,轻度压痛。观察患者面露忧愁,详询患者后其自述平素性急易怒,多思虑,且疼痛不定时反复发作,心中恐惧;又因病程较长,花费较多,经济及精神双重压力较重。笔者导师先对其进行开导,希望患者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凡事不要过度担忧,保持乐观心态,同时对此病及疼痛的症状不要过度担心恐惧,否则只会加重疼痛,对病情无益,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可望治愈。药物治疗上以行气活血、清心泻火、化瘀止痛之药:牡丹皮10 g,赤芍12 g,当归15 g,川芎10 g,乌药8 g,延胡索8 g,柴胡10 g,香附5 g,郁金6 g,茯苓12 g,淡竹叶10 g,莲子心6 g。连服7剂。二诊时患者述腹痛腰酸稍减轻,睡眠略改善,仍食欲欠佳,患者因症状改善程度未达自己预期效果而仍有所顾虑,导师劝解因病程较长,治疗需要一段时间,同时治疗该病为从本论治,应树立信心,调节心态。同时在上方基础上加砂仁10 g,炒麦芽10 g。后辨证加减,患者坚持治疗2个半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同时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4 体会CPP是妇科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病。由于疼痛长期、慢性且反复发作,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治疗目的除减轻疼痛外,还应注重提高其生存质量。西医治疗多以“消炎”、“止痛”,多用“抗生素”治疗,但长期使用反致疗效不佳。中医治疗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辨证论治,实现“个体化定制”。
现中医医家治疗该病,多从肝、肾论治,但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发现许多患者的症状与“心”有关,如夜寐不安、舌尖红等,同时其疼痛的发生或加重也都受到或多或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导师在治疗该病时除方药中会配伍相应清心降火、宁心安神、温通心阳等的药物外,还特别关注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给予人文关怀。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脏腑之间互相联系制约,中医理论更是强调整体观念,所以笔者强调从心论治,并不是否定从肝、肾等其他脏腑论治,只是阐明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心”的重要作用,注重从心论治在临床中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同时有情志因素致病的患者,应做好情绪疏导和人文关怀。
[1] |
王玲敏.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五脏病位研究[D].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2826095
|
[2] |
金莹, 郭红燕, 韩劲松, 等. 225例女性慢性盆腔痛的病因分析及诊治探索[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5, 21(4): 279-283.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15.04.009 |
[3] |
蔡蘅, 叶润英. 10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中医证型与中医特色治疗[J].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40(7): 1366-1368. |
[4] |
夏桂成. 实用中医妇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
[5] |
马宝璋. 中医妇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
[6] |
马媛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中医体质分布研究[D].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http://www.bigengculture.com/zhongyixuelunwen/2242847.html
|
[7] |
班光国.中医五脏调控女性生殖的理论研究[D].石家庄: 河北医科大学, 201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2786029
|
[8] |
李美娟.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治疗经验[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29): 90-91.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4.29.052 |
[9] |
于庆影.三种治疗方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疗效比较[D].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28-1015412799.htm
|
[10] |
丛慧芳, 谷栩萌, 武文鹏. 丛慧芳教授从"心"论治"痛经"的临床经验总结[J]. 中医药学报, 2015, 43(1): 98-99. |
[11] |
潘菲菲, 孙西庆. 孙西庆教授从"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论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经验[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52): 226.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52.147 |
[12] |
薄立宏. 从心主神明论治失眠[J]. 中医研究, 2012, 25(10): 9-11.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2.10.004 |
[13] |
曹洪欣.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
|
[14] |
罗永康.心(脑)学说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及夏氏理论的临床研究[D].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
[15] |
江雪华, 王黎. 对"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之再认识[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2(6): 73-75. |
[16] |
梁冰. 活血化瘀法在妇科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J]. 四川中医, 2012, 30(3): 90-92. |
[17] |
赵颖, 邓高丕. 慢性盆腔疼痛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治疗[J]. 河南中医药学刊, 2001, 16(1): 3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