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周玉清, 刘强
- ZHOU Yuqing, LIU Qiang
- 病证结合活用化瘀法论治心病
-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in treating cardiopathy with the use of phlegm therapy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1): 25-27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8(1): 25-27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9.01.08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10-21
刘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师承浙江名医程志清教授,入选省151人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等。临床擅长冠心病心绞痛、支架术后综合管理、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气血脉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心气充,则血脉和,故心无病焉。在生理上,心对全身血液的运行和脉道的畅达起主导和调控作用;在病理上,心病与血脉的病变直接相关。三者关系失调,则可发生瘀血变证,夹痰饮或郁而化热,成痰瘀、或瘀热、或瘀水互结等证。因此刘教授在诊治心系疾病时基于病证结合,针对其病机之不同,用药亦有侧重,或化痰消瘀,或化瘀清热,或活血利水,强调气血脉三者统一灵活施治,有独到之处。特此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心系疾病的诊治不仅需要推崇辨证,更加要求善于辨病。自《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施治体系,后世临床常过分强调和尊崇辨证,而不重视辨病,甚至认为辨病论治可有可无,忽视对疾病规律和疾病本质的认识,其局限性也日益明显。殊不知张仲景强调“病脉证治”,病在先证随后,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正如朱肱《南阳活人书》中所云,诊治疾病须“名定而实变”。以冠心病为例,归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临床上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稳定性心绞痛、隐匿型心肌缺血等不同,急性冠脉综合征多由不稳定斑块继发栓塞事件所致,与中医痰瘀互结、血脉痹阻的病理过程相类似,表现为胸闷、胸痛突发或反复发作,故急则治标,以豁痰逐瘀、通痹止痛为主,药下重剂,密观变化,防其脱变;西医学则常以冠心病介入治疗、药物溶栓等为主要手段,术后虽瘀去脉通,但患者气虚等本虚未变,甚则更甚,痰瘀标实仍然存在,治疗应强调补虚为主如补气升陷,兼顾痰瘀等标实产生;稳定性心绞痛、隐匿型心肌缺血者,病情相对稳定,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常参以舌脉辨证,而从缓则治本,以调补虚损为主,合以活血豁痰散结之法,慢病缓图,使气血和,脉道通。总之,辨病明确,总领疾病规律,把握病程进退,以应病证合参,然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多遵循其法而奏效。
1 冠心病验案患者男性,74岁,2017年5月26日初诊。主述:反复胸闷胸痛6年余,伴严重乏力3个月。患者分别于2015年8月和2017年2月行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刻诊:时有胸闷胸痛,活动及天气变化后易发,数分钟内可自行缓解。精神软,倦怠乏力明显,大便干,舌淡暗苔薄白腻,舌下脉络增粗瘀紫,脉沉缓。目前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等西药。中医辨病属胸痹心痛,证属气虚下陷,痰瘀痹阻。治拟补益宗气,活血化痰通脉。用升陷汤合活血消窠散化裁,处方由生黄芪20 g,知母9 g,柴胡3 g,升麻5 g,丹参15 g,郁金12 g,片姜黄9 g,桔梗3 g,桃仁12 g,赤芍12 g,炙桂枝6 g,生牡蛎30 g(先),枳实1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7年7月3日2诊,患者胸闷胸痛发作较前减少,乏力仍有,舌淡暗苔薄白,舌下络脉迂曲,脉沉缓。改黄芪30 g。2017年7月10日3诊患者乏力显减,胸痛偶发,加地龙9 g,水煎服,每日1剂。前后治疗2个月余(生黄芪加至45 g),患者病情稳定,胸痛乏力症状鲜有,后一直以上方化裁调治,门诊随诊。
按: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本虚标实是本病的病机共识,其标实主要为痰瘀胶结,朱丹溪曰“痰加瘀血,遂成窠囊。”窠囊内生,阻于血脉。刘教授基于多年临床实践,四诊合参,病机转变,注重气血脉之统一,认为无形痰瘀交阻日久而致有形粥样斑块之窠囊,为常规豁痰活血药物所不易达之,因而在活血豁痰的基础上强调软坚散结法的采用[1];常以活血豁痰、散结消窠为主要治法,以验方活血消窠散为主,针对气虚,尤以支架植入术后气虚下陷者,以补气升陷之法,方合升陷汤加减,以取消补兼施之功。本案辨证论治,诸症合参,法随证立、方以法出,实者消之、虚者补之,以活血消窠散合升陷汤治之,契合“血实以决之,气虚以掣引之”。《医宗金鉴》云:“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博……治之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为主。”方中丹参、郁金为入血分之气药,两药配伍,行气活血之力更强;枳实、姜黄相伍瘀血痰浊易散;加咸寒软坚、散结通脉之药如牡蛎、地龙等,以“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全方活血之中强调散结消窠,伍以升陷汤,祛邪扶正,标本兼顾,病证结合,从证选药,取活血软坚之法,以获良效。
2 病毒性心肌炎验案患者女性,40岁,2017年4月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2017年6月26日首诊,主述:心悸、乏力半月余。刻诊:心悸、乏力、短气明显,无胸闷胸痛等,夜寐较差,二便可,舌嫩红苔薄,脉促。辅检:24小时心电图:窦性心率;频发室早(多源,二联律)15 000次;心超未见明显异常,未服西药治疗。中医辨病属心悸,证属气阴两虚,瘀热毒内结;治拟益气养阴,清心解毒,活血宁心,方以清心饮加减。处方:黄芪20 g,太子参15 g,麦门冬12 g,五味子9 g,苦参9 g,丹参15 g,甘松9 g,玉竹15 g,延胡索12 g,赤芍9 g,鬼箭羽9 g,黄连3 g,生牡蛎30 g(先煎),7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7年7月3日2诊:患者乏力显减,心悸少发,夜寐差,舌嫩红苔薄,脉弦细,继服前方加柏子仁15 g,养心安神。2017年7月17日3诊:患者自觉心悸未发,舌淡红苔薄,脉细;复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率,室性早搏1 494次,均为单发。后以上方加减随治,2个月后复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率,偶发房早。门诊随访,病情平稳。
按:西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以抗病毒治疗,治法较为局限。此病中医属“心悸”“怔忡”等范畴。《温热论》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乃温热毒邪犯肺,热毒血瘀,耗伤心之气阴。故临证时,针对患者症状,重视瘀热之证,治疗时应清心解毒活血与益气养阴并举。治法上突出活血化瘀,清心解毒,以师承验方清心饮加减。其中太子参具有培本固元,益气养阴之效,切中病机,为方中君药;苦参性味苦寒,归心经,故能泻心经之火而解热毒,两药相配合,一补一清,祛邪而不伤正;丹参,《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日华子本草》称其功能为“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血邪心烦”。丹参入心经,清热活血,配伍赤芍、鬼箭羽等凉血活血之药,病证结合,从证选药,热者清之,取其清热与活血并用之效,使瘀热祛而心神定。诸药合用,相得益彰。
3 心力衰竭验案患者女性,52岁,2017年5月诊断为“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2017年7月10日首诊,主述:胸闷气急伴双下肢水肿2个月余。刻诊:时有胸闷,夜间阵发性气急不适,端坐好转,稍有咳嗽咳痰,双下肢浮肿明显,皮肤色黑粗燥,乏力,纳寐一般,大便可,舌暗红苔薄白,舌下脉络瘀紫,脉沉细数。目前服用氯吡格雷、比索洛尔、呋噻米、螺内酯等。中医辨病属心水,证属心肾阳虚,瘀水互结证。治拟温振心阳,活血利水。方以真武汤合桂枝汤加减,处方由黄芪20 g,制附子9 g(先),干姜6 g,炙桂枝9 g,生白术12 g,炒白芍12 g,茯苓15 g,丹参15 g,郁金12 g,泽兰9 g,益母草15 g,葶苈子15 g(包),红枣6 g,车前子15 g(包),牛膝12 g,炒枳壳12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7年7月17日2诊:患者胸气急较前明显减轻,尿量增多,但下肢仍浮肿,舌暗苔薄,脉沉弦细。守前方,改黄芪30 g,加冬瓜子30 g,增利水之效;复查心超示:左房左室扩大,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左室射血分数35%。2017年7月27日3诊:诸症好转,水肿显退,遂去附子、葶苈子、红枣,改生黄芪40 g,加淫羊藿15 g,熟地黄12 g培肾固本,7剂,水煎服,每日1剂。后期黄芪逐加至45 g,患者病情稳定,胸闷水肿未发,可每日散步5 000步,剧烈活动后略感气急,继以上方加减调治,门诊随诊。
按:心力衰竭患者,西医治疗常以利尿、改善患者心功能为主,但有些患者胸闷气急及水肿症状控制往往效不佳,患者水肿症状持续而选取中医治疗。此乃心病日久,导致心阳虚损,瘀血停留,水湿泛滥的一种危重病证,属于中医“心水”“心胀”等范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所言:“心水者,其身重且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阳虚势必导致痰瘀水等阴邪相互胶着难化,反之加重心阳虚,如此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循环。《四圣心源》曰:“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化气于丁火。”意为心火胎于坎阳,肾阳足则心阳亦足,病久心阳虚必损及肾阳,故当心肾同治。故刘教授常选真武汤合桂枝汤加生黄芪温振心肾之阳气,如此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本案其标实重在瘀水互结,《金匮要略》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尤在泾注云:“曰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实出淤血也。”故治当血水同求,如《血证论》指出:“凡调血,必先治水,治水则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具有活血利水功效的葶苈子、桃仁。刘教授喜用泽兰、益母草、牛膝活血利水,如泽兰,《本草纲目》有言:“泽兰走血分,故能治水肿”。如《血证论》“治水即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其中葶苈子成分芥子苷具有强心苷样作用,改善心脏泵血功能[2];益母草具有改善微循环、利尿的作用[3-4]。综上,明确患者病性,以病为主缓解兼证,进而从证施治,而心力衰竭治疗正虚重在温补心肾之阳,复气化,标实当活血利水为关键,辨证选药,血水同治,活血利水法为其关键,如此瘀祛脉通,故诸症自消。
4 结语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疗心系疾病运用最早、使用最多的治法,而刘教授根据病证不同特点,注重气血脉辨证统一,分析血瘀不同的病理状态及兼夹之证,强调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治疗虽均为活血化瘀,但侧重不同,或祛瘀豁痰,或清心化瘀,或活血利水,灵活用药,博古通今,临床特色鲜明,值得总结学习。
[1] |
付明朝, 刘强. 窠囊内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12): 5114-5116. |
[2] |
王妍, 贡济宇. 葶苈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1): 39-40. |
[3] |
张陈福, 贾筠生. 益母草的活血化瘀实验性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 4(10): 638-640. |
[4] |
邓屾, 刘丽丽, 陈玥, 等. 益母草化学成分研究Ⅲ[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 2014, 33(6): 362-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