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李芊芊, 张伟
- LI Qianqian, ZHANG Wei
- 从“伏毒”论治肺癌
- Discusses lung cancer based on the Fudu theory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2): 126-129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8(2): 126-129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9.02.06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8-11-21
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济南 250011
2.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1 China
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和腺体的恶性肿瘤,多隐匿起病使得早期诊断不足而错过根治性治疗时机,预后差、病死率高。治疗上主要根据病理类型、肿瘤分期以及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来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学药物及靶向药物治疗等,近年来肺癌患者生存率有所提高,但仍未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中医学将肺癌归为“息贲”“肺积”等范畴,病因病机多认为是正气内虚,阴阳失调,感受邪毒,脏腑受损,导致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相互搏结,日久而为“癥瘕”“积聚”。治疗多以扶正祛邪为大法,调阴阳、固本元以扶正,攻毒、祛痰、化瘀以祛邪。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在控制肺癌患者病情进展、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笔者将从“伏毒”角度认识肺癌,以期为指导治疗提供新思路。
1 “伏毒”理论溯源伏毒的概念源自于“伏邪”与“毒”。伏邪是指感后不立即致病,邪伏于体内,适时而后发的病邪。伏邪由外而生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为外感六淫邪气或戾气后暂不发病,邪气内伏。因感邪较轻或正气处于敛藏内收的阶段,正邪难以交争,邪气得以伏藏。伏邪生于内者,如《伏邪新书》所谓“已发者,治不得法,病情隐伏,谓之曰伏邪……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毒的概念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清净则肉腠毕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苛毒即毒邪,意指峻厉剧烈的病邪,毒邪内伏则为“伏毒”。尤在泾言“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故亦可理解为邪气久蕴于人体不解而形成“伏毒”。国医大师周仲瑛[1]首倡“伏毒”专论,认为其在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的治疗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周教授认为伏毒是指内外多种致病的邪毒潜藏于人体,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病理特性,发作时表现出毒性猛烈、病情深重、病势复杂多变、迁延反复难去的临床特点。
伏毒的成因无外乎外感、内生两端。外感“伏毒”侵入人体后,正气尚存而毒邪暂不得鸱张发病,正气不足不能驱邪外出,使邪毒得以深伏内藏。内伤“伏毒”则是多种病证在病机演变过程中出现脏腑亏虚、阴阳失调,进而产生火、热、寒等内生邪气及各种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有形实邪,郁积不化,日久酝酿而成热毒、火毒、瘀毒、痰毒等,皆属伏毒。“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为一切“邪毒”暗藏之基础。外毒侵袭,内毒酿生,正虚无力驱之外出或与之抗衡,正邪暂时相安导致“伏毒”内藏。“伏毒”可在体内借气血津液之滋养蓄积能量,同时暗暗耗损正气,使津亏血弱,脏腑渐亏。一旦毒盛成鸱张之势或遇邪引触则突然发病,病势极为凶险,毒邪乘胜追击,正气溃败而无力反抗。如若正气渐强,则伏毒继续暗伏不动,蓄势待发。
2 “伏毒”与肺癌 2.1 发病机制肺癌的病因可分为外因、内因,来自自然环境的致癌因素为外因,各种有利于外界致癌因素发挥作用的体内因素为内因。致癌因素就好比“毒邪”,毒邪伏藏于内及“伏毒”暴戾发病可以看作是原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从而导致细胞癌变、恶性肿瘤发生的过程。利于外界致癌因素发挥作用的体内因素则包括内生伏毒和正虚。
现代医学对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未完全明确,但通常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吸烟、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遗传与基因及其他诱发因素(如美国癌症协会将结核列为肺癌的发病因素之一)。物理、化学、生物性致癌因子即可看作某种毒邪外侵,潜伏于内而成的“外生伏毒”,而结核病患者发生肺癌则像是在结核病(中医称之为“肺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内生伏毒”。吸烟作为肺癌病死率进行性增加的首要原因,可对全身各脏腑、系统产生危害。清代医家顾松园认为“烟为辛热之魁,极能伤阴”,热邪久稽而成热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对血糖、血脂、心血管系统及血流动力学产生的影响可看作“烟毒”内伏日久而形成“糖毒”“脂毒”“痰毒”“瘀毒”,积留于肺及其他各处,酿生“伏毒”。中医学认为肺癌是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聚积于肺,日久不散形成“癥瘕”“积聚”。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来邪毒(六淫、烟毒、工业废气、放射性物质等)易伤肺,“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食为血,皆邪正相搏,邪即胜,正不得治之遂结成形而成块”,此为“伏毒”生于外。肺为脾之子、肾之母、在制为肝,五脏失调均可影响于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素有旧疾、脏腑亏虚、久病伤正等原因导致气血运行津液失常,产生气滞、瘀血、痰浊、热毒等壅滞于肺,胶结成块,此为“伏毒”生于内。
2.2 临床特点肺癌起病隐匿,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干咳、痰血、咯血、胸痛、气促、发热等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病灶易被遗漏,或因患者素有呼吸系统疾病而对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缺乏重视而导致漏诊、误诊。肺癌早期发展过程十分缓慢,可长期处于稳定不变状态,有患者从发现病灶到病灶增大可达数年之久,直至迅速恶化才出现典型症状。部分肺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病情迅速恶化,很快出现肺外胸内扩展及胸外转移,进而出现全身各脏器、多系统功能衰竭。病情复杂危重,病势凶险。
肺癌临床特点正体现了“伏毒”伏时不觉、发时始显的特性,其整个病程的证候表现与伏毒致病的“隐伏、缠绵、暗耗、暴戾、杂合、多变”等特点相吻合。肺癌易复发的特点与伏毒的缠绵之性具有一致性,正气稍强时,正邪可暂时相安共处,伏毒潜藏于脏腑经络、骨髓血脉,暗伏不动,看似病愈,其实不然。此时伏毒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暗蓄能量、暗耗正气,导致气血津液渐亏、脏腑体用渐伤,伏毒渐胜而正气渐衰,遇其他诱因引触(如感染或原有基础病加重)则发病。肺癌晚期病情的迅速恶化,出现扩散和多系统转移,体现伏毒的暴戾、杂合、多变之性。伏毒猖獗乖戾,可迅速传变至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五脏六腑,使一身正气溃不成军,阴阳交错,虚实夹杂,多脏俱病,证候难辨,治疗困难。
2.3 肺癌之伏毒肺癌之伏毒以热毒、痰毒、瘀毒为主。《任斋直指附遗方论》中言:“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锤,热毒深藏。”六淫、戾气、七情、内伤皆可化火,痰饮、瘀血皆可郁而化热,肺癌发病之初多是一派热象。中医认为电离辐射之类属于热毒,肺癌患者接受的放射治疗也可看作热毒内伏,放射线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对人体造成伤害,即为伏毒暗耗正气。热毒贯穿于肺癌发生发展的始终,热毒稽留内伏最能伤津耗气,因此在肺癌的不同分期中气阴虚始终占首要地位。有研究表明肺癌患者出现干咳、口干、盗汗、舌红、苔少津、脉细弱等症状频数居前,提示阴虚是肺癌的主证[2]。
朱丹溪有言“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李华[3]认为肺癌发展至中晚期,癌细胞侵及胸膜,形成渗出性胸水,可归属于“悬饮”的范畴。王少墨[2]提出肺癌患者多有痰多、苔厚、苔腻等症状,提示痰证是肺癌的常见证候。肺主通调水道,肺气郁闭,宣降失司,津液失布则集聚成痰;脾肾亏虚则津液不得温运、蒸化停聚为痰;津液为热毒所灼亦可成痰。痰结日久,酿生痰毒,痰毒内伏,而成肺积。痰凝聚于某处而形成圆滑包块,与肺癌最初发病细胞异常增殖后形成肿块并进行性增大的特点相似;痰毒发病时则表现为随气升降、流传全身,与肺癌引起复杂的病情变化,局部扩散或转移相似。
《诸病源候论》中言:“血瘀在内,时发热而面黄,瘀久不消,则变成积聚、癥瘕也。”邪伏藏于血分可形成瘀毒,或其他毒邪伏藏耗气伤血、影响血脉运行亦可成瘀。刘永惠等[4]研究发现,肺癌患者中血小板黏附功能亢进、聚集功能上调与肺癌从发病到转移过程呈正相关。赵红[5]在研究中发现在肺癌发病过程中,与血液循环相关的检测指标会发生异常,如外周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抗凝血机制的减弱等,都与血瘀证形成密切相关,提示肺癌患者瘀证贯穿于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瘀可导致出血,如癌组织侵犯支气管黏膜或临近血管而引起的咯血;瘀可导致疼痛,肺癌中、晚期常出现局部压迫、骨转移则引起相应部位疼痛;瘀毒潜伏则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新血生成,久则机体失于濡养,脏腑不得血养则逐渐气虚精亏,出现毛发不荣、肌肤甲错等临床特征,与肺癌晚期形荣枯槁、正气亏虚的状态相似。
综上所述,肺癌的发生可看作是以热毒、痰毒、瘀毒为主的“伏毒”内藏致病的过程。
3 治疗思路 3.1 肺癌的辨治思路患者在肺癌早期无典型临床表现,难以诊断;而经历了西医学综合治疗的患者会表现出一些与原发疾病无关的症状和体征;晚期患者则因病情迅速恶化,虚实夹杂、多脏并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证候难以确定。虽说“有诸内必形诸外”,但肺癌的临床表现却常常不能完全代表其内在的病理本质,这给单纯依靠辨证来施治带来困难。对于那些不能确诊的肺癌早期的“无症状”患者,以及接受了手术及放、化疗等治疗后处于恢复期的身体各方面机能趋于常态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完全无证可辨的状态,但这并不代表患者真的体健无病或没有复发的风险。那些原癌基因、癌基因、微小病灶、刺激肿瘤复发与转移的细胞因子等都真实存在着,一时悄无声息,随时可能揭竿而起。临床应首先辨明肺癌这个“病”,明确病理类型,对整体治疗有一个方案。肺癌患者在不同时期,生理病理状态均不相同,应当分期论治。基于“伏毒”理论对肺癌的认识,恰可为肺癌整个病程的辨病、分期、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3.2 伏毒的论治对于伏毒的辨治应遵循“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当治其未成”之原则。早期伏毒深藏隐匿、正气尚未大伤,治疗当以攻邪为主。一辨伏毒来源是外受还是内生,尽早截断外生伏毒的入侵,防止“伏邪”不解形成内生伏毒,以此作为肺癌的早期预防。二辨伏毒性质是以热毒、痰毒、瘀毒还是其他类型为主,应辨证采用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软坚之法,祛除痰、瘀、热毒等毒邪。在结合药理选择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时也应遵循与证型相符之原则,如痰毒盛者用薏苡仁、胆南星、半夏等化痰抗癌,热毒盛者用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清热解毒抗癌,瘀毒盛者用三七、莪术等化瘀抗癌。病邪郁久皆能化火,热毒痰瘀胶结难缠,最能耗气伤阴,治疗上应视具体情况配合益气养阴之品,如太子参、黄芪、南北沙参、天门冬、麦门冬。
伏毒不同于一般伏邪,应适当加大攻伐力度,伏毒氤氲潜藏之时要积极攻邪,防止其进一步弥漫扩散。但也不可急于求成,不能用药过于峻烈以期毕其功于一役。大肆攻伐,徒伤正气,会导致伏毒之势陡然鸱张、暴戾发病,导致肿瘤迅速进展、恶化。中晚期伏毒胜极之时,正气虚极、脏腑衰败,此时攻之不耐,补之不受,治疗上应考虑“避其锐气”,治疗目的不是彻底消灭癌细胞而是减轻患者痛苦,力求延长其生命,考虑“带瘤生存”“治癌留人”,扶正补虚为主,益气养阴、补肾固精。扶正不可太过滋腻,应辅以祛邪,解毒、活血、化瘀之法。中医治疗学强调“治未病”,对于伏毒的治疗应攻毒于毒未鸱张蚁聚之时,扶正于正未溃散衰败之际。伏毒潜藏伴随着正气的逐渐暗耗,早期或处于稳定期的患者可能一时没有明显的正虚表现,但也要重视扶正,益气养血调补阴阳。“亡羊补牢”尚为时不晚,等到晚期正气已溃散,覆水难收,宜深思之。伏毒之所以缠绵难治是因为其深伏隐匿之特性,随气血流窜寻找藏身之处,有“久病入络”之意。在治疗中应搜剔藏伏于络的“伏毒”,适当配伍搜刮经络的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土鳖虫等。
4 小结国医大师周仲英根据“伏邪”学说及“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为依据,提出“伏毒”具有伏时不觉和发时始显的双重特性,既有隐伏、缠绵、暗耗等属阴的一面,又有暴戾、杂合、多变等属阳的一面,阴阳交叉并见,缠绵交错,难以治愈[1]。肺癌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结局都可通过“伏毒”学说加以阐释,“伏毒”学说可为肺癌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临床上应重视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邪正势力的对比,来调整“攻邪”“扶正”的主次和力度,攻邪于伏毒未盛之时,扶正于正气未溃之际。分别在肺癌早期、稳定期、恢复期、综合治疗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并在“伏毒”辨治要领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最大的发挥中医药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1] |
周仲瑛. "伏毒"新识[J]. 世界中医药, 2007, 2(2): 73-75.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07.02.003 |
[2] |
王少墨, 董志毅, 屠洪斌, 等. 388例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候分布状况分析[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7(5): 30-34. |
[3] |
李华. 肺癌的中医辨治体会[J]. 光明中医, 2002, 17(99): 20-22. |
[4] |
刘永惠, 杨晓峰, 周冬枝, 等. 肿瘤转移与血瘀证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 8(4): 50-58. DOI:10.3969/j.issn.1006-3250.2002.04.021 |
[5] |
赵红, 张健. 从"虚、痰、瘀、毒"论肺癌的病因病机[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9(1): 159-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