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张芬, 刘持年, 王均宁
- ZHANG Fen, LIU Chinian, WANG Junning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探讨胃息肉疾病的中医证治
- Discussion on treatment of gastric polypos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sed on "Yanghuaqi and Yinchengxing"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3): 234-236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8(3): 234-236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9.03.07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9-03-26
胃息肉是一个描述性的诊断,意指胃黏膜上皮发生的向胃腔内突出隆起的局限性病变[1]。根据组织学分类,胃息肉可分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前者即胃腺瘤性息肉,后者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胃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可表现为上腹饱胀、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胃灼热等症状,疼痛多位于上腹部,一般无规律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较难通过常规问诊及体格检查诊断。内镜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是确诊胃息肉最常用的诊断方法。由于胃镜的广泛应用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胃息肉的发现率明显增高。目前,胃息肉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是手术后的复发率较高,效果不理想[2]。对于预防胃息肉术后复发的问题,西医尚无有效措施。目前,许多中医学者对中医药治疗及预防胃息肉复发的问题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中医学中胃息肉属“胃脘痛”“痞满”“积聚”等范畴[3]。中医学对此类病的病机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如《灵枢·水胀》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瘀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笔者试从“阳化气,阴成形”角度论述胃息肉,现探析如下。
1 胃息肉的病因病机初探胃息肉的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肾等脏密切相关。其发病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调、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何世东认为胃息肉者多因气虚、气郁,导致瘀血阻滞脉络而发[4]。他指出素体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瘀阻脉络,致息肉内生或气郁导致气滞血瘀,瘀阻脉络形成息肉。魏睦新认为此病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脾胃素虚等导致[5]。脾胃虚损则气血生化失常,容易导致湿浊、痰瘀阻滞中焦,发生息肉。牛兴东认为胃息肉形成非朝夕之事,是由脾胃虚弱,浊毒内蕴,日久积渐而成[6]。“浊”为阴邪,“毒”为热邪,寒热错杂,湿热胶着,如油入面,病程缠绵难愈。谢胜等[7]提出寒湿体质的患者较易出现胃息肉,认为本病脾胃虚寒证多见,主要病机为寒客肠胃,气血壅塞,还涉及恶气和虚等方面。综上所述可知,脾胃虚弱是本,脾胃虚弱则气机升降失调,气不足以运化水谷,水谷又阻碍气机运行导致气滞,内生湿邪,久则郁热生痰生瘀,如此气虚、气滞、血瘀、郁热、痰浊、寒湿相互搏结积聚,终成息肉。
2 从“阳化气,阴成形”探讨胃息肉的中医理论基础 2.1 “阳化气,阴成形”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阴阳为万物生理病理的基本法则,而“阳化气,阴成形”是阴阳运动过程及功能的基本体现。“阳化气,阴成形”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8]“阳化气”是指从有形变为无形,从静止变为运动的过程;“阴成形”是指由无形变为有形,从运动变为静止的过程。机体不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活动的关键就在于“阳化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正是阳气的功能体现。“阳化气,阴成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两者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生命才会协调有序的发展。当某些因素导致阴阳平衡失调时,则会产生相应的疾病。
“阳化气,阴成形”的失调状态分虚实两类[9]。当阴阳一方出现绝对偏盛时,会出现实热证或实寒证。实热证多表现为心烦、躁动、多汗、发热、大便干燥、舌红脉数等;实寒证多表现为疼痛。当出现虚证时,阴阳会出现一方的相对不足,表现为干燥、消瘦、多动、心烦、多汗等或表现为疼痛,并伴有多种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
2.2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形成胃息肉的主要病机胃息肉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现今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暴饮暴食、多食凉饮、情志失调等皆会损伤脾胃,过度消耗人体的阳气,导致息肉发生。而胃息肉的发病机制是本虚标实,“阳化气”不足,“阴成形”相对过盛是形成胃息肉的主要病机。“阳化气”不足则阴寒内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气亏虚则气机逆乱,气血津液失其常道,不化生为对人体有用之阴精转而化成有形之阴邪,于体内阳气最虚弱之处聚居,固定不移。气机运行不畅,水湿痰饮不得运化,日久则瘀血湿热内生,搏结而成息肉。正如《灵枢·五变》中说:“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如此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而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均可看作阴偏盛的“阴成形”所致,其病理实质皆为阴[10]。平倩[11]对112例胃息肉患者中医证型变化特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脾胃虚寒证51例(45.54 %)、气滞痰阻证33例(29.46%)、痰热郁结证22例(19.64%)、血瘀内停证6例(5.36%)。可发现胃息肉患者中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寒,其次常见类型为气滞痰阻、痰热郁结、血瘀内停。此与胃息肉“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偏盛的病机相吻合。
3 应用“温阳化气”原则治疗胃息肉胃息肉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中医证型也较繁杂[12],然“治病必求其本”,基于胃息肉“阳化气”不足,“阴成形”有余的病机,提出治疗胃息肉的根本大法为“温阳化气”,以此来调整阴阳的状态。对于痰湿瘀血等有形之邪,《金匮要略》曾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见温养阳气是治疗有形之邪的有效方法。张仲景也将此法应用于临床,如用桂枝茯苓丸、柴胡桂枝干姜汤等温阳化气方剂来消除阴寒之邪。胃息肉临床所见证型复杂,但治病不可离其本,大体治则仍需以温阳化气为主,以此为基础临证加减,对于胃息肉病程较长、痰湿瘀血日久化生郁热者,可酌加清热利湿之品如栀子、黄连等,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牡丹皮、延胡索等,但苦寒之品不可久用,久则必加重阳气耗损,致息肉加重。对于舌苔厚腻者可加厚朴、苍术;对于湿盛者可加薏苡仁、佩兰等;若阳虚久则兼有阴虚者可酌加麦门冬、石斛等。高寒等[13]以温阳化气为治则自拟通阳疏滞汤加减,总有效率可达100%。方剂组成为:生黄芪15 g,炒苍术10 g,生甘草10 g,赤芍15 g,桂枝6~10 g,干姜6~10 g,苏木10 g,金银花10 g,蒲公英15 g,败酱草30 g,活血化瘀加莪术、徐长卿,胃黏膜糜烂加白及、乳香。庄千友[14]以香砂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此病,总有效率为85.3%。谢胜等[7]以温阳健脾为原则,自拟温胃阳汤,方中桂枝、炮姜、生姜温阳化气,通络散寒,砂仁、豆蔻行气醒脾化湿,茯苓健脾化湿,党参温补中气,益智仁温补脾肾,少佐败酱草、金银花等针对瘀滞腐毒而化瘀解毒去腐生新。可见“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指导治疗胃息肉中的重要意义。
4 典型案例患者女性,48岁,2016年4月13日初诊:上腹疼痛1月余。患者因食用凉水果后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伴畏寒怕冷,于2016年3月21日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行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非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病理诊断:(胃底胃体活检)黏膜慢性炎症。13C试验检查为阴性,服用山东省肿瘤医院自制药和达喜、埃索美拉唑后效不佳,现见上腹部灼热疼痛,时轻时重,发作时畏寒怕冷,汗出,时有上腹胀满,烧心,嗳气,纳眠差,入睡困难,大便稀,小便可。舌暗红苔薄黄,脉弦。中医诊断:胃脘痛,阳气亏虚,气机失调,痰湿瘀热结聚成积。以温阳化气为基本治则,黄芪建中汤为基本方加减。处方:黄芪30 g,砂仁9 g,丹参15 g,檀香9 g,百合30 g,乌药15 g,桂枝12 g,白芍24 g,蒲公英24 g,白芷6 g,荜澄茄6 g,葳蕤仁24 g,延胡索24 g,清半夏12 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2016年4月20日复诊:效可,服药期间基本已无疼痛,现症见:晚10点左右自觉上腹胀满,胃脘堵闷感,嗳气,纳少,多食则上腹胀满,晨起稍有上腹部不适,食后缓解,眠好转,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边有齿痕,脉弦。上方加制香附12 g,改桂枝15 g,去延胡索。7剂,水煎服,每日1剂。后以基础方加减治疗,症状逐渐减轻。后复查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未见息肉。
综上所述,“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在胃息肉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发病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病机,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瘀、郁热、寒湿等有形之邪共同促进了息肉的发生。以“温阳化气”方法治疗胃息肉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文章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胃息肉的治疗,以期为临床胃息肉的治疗拓展思路。
[1] |
林三仁. 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
|
[2] |
那日莎.散结散合西黄胶囊降低胃息肉术后复发率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6-1017183759.htm
|
[3] |
宋琳琳.胃息肉与中医证型分布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6-1015385970.htm
|
[4] |
朱碧媛, 邓丽娥, 何少初. 何世东老中医治疗胃息肉经验介绍[J]. 新中医, 2013, 45(10): 173-174. |
[5] |
王平, 魏睦新. 魏睦新教授采用化痰消瘀法治疗胃息肉经验介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4, 22(12): 749-751. DOI:10.3969/j.issn.1671-038X.2014.12.14 |
[6] |
魏玉霞, 高原, 樊越, 等. 牛兴东扶正化积法治疗胃息肉经验[J]. 山东中医杂志, 2016, 36(10): 888-889. |
[7] |
谢胜, 侯秋科. 温胃阳汤预防胃肠道息肉复发的机制及临床研究初探——感悟中医的胃肠道息肉[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12): 21-22. |
[8] |
张卫华, 于天启, 杨宏光. 基于"阳化气, 阴成形"理论探讨恶性淋巴瘤的中医证治[J]. 新中医, 2012, 44(6): 186-187. |
[9] |
张军茹, 张冠杰.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及其在心衰治疗中应用价值探讨[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 26(4): 336-337. |
[10] |
刘玉良. 感悟《黄帝内经》"阳化气, 阴成形"[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12): 5185-5187. |
[11] |
平倩.胃息肉中医证型变化特点、分布规律及发病因素相关性研究[D].南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00-1016143162.htm
|
[12] |
欧秀梅, 王力. 从阳化气阴成形浅析肿瘤病机[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 14(11): 64-65.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11.029 |
[13] |
高寒, 俞尚德. 谈胃息肉的中医药治疗[J]. 浙江临床医学, 2000, 11(2): 756-756. |
[14] |
庄千友. 水蛭在疑难疾病中应用体会[J]. 中医杂志, 1999, 47(8): 469-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