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陈小兵, 任小娟, 张秀芬, 刘源源, 张佳佳
- CHEN Xiaobing, REN Xiaojuan, ZHANG Xiufen, LIU Yuanyuan, ZHANG Jiajia
- 雪莲通脉丸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Xuelian Tongmai Pill on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dizziness of phlegm turbidity resistance type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3): 244-246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8(3): 244-246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9.03.10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9-01-29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演变而来[1],包含椎-基底动脉缺血、后循环的短暂性缺血发作和脑梗死,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疼、肢体麻木、或伴有无力、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短暂性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眼球运动障碍等[2-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强调因虚致眩,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本病病机特点。雪莲通脉丸是治疗气虚血瘀型眩晕的临床经验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2018年3月在本院脑病科治疗的120例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其中治疗组年龄41~72岁,平均(49.1±5.2)岁,对照组,年龄40~70岁,平均(50.1±7.3)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及病例纳入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与《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的PCI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头晕或眩晕、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或目眩、或视物旋转、或自觉头部昏沉、或头部晕胀不适。2)伴随症状:头痛呕吐、视觉障碍、复视、头面部麻木或肢体无力等。3)体征可见:眼球运动障碍、视野缺损、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改变、肢体共济失调、构音与吞咽障碍等。4)实验室检查:符合超声多普勒、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头颅核磁后循环缺血(PCI)的影像征。
1.2.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按照《中医内科学》[5-6]相关标准。主症:头晕目眩,乏困无力。次症:纳差,眼花,面色苍白或清滞,脉细涩,舌紫暗或有瘀斑。符合主症及3项次症者,即可确诊为气虚血瘀型眩晕。
1.2.3 纳入标准1)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西医诊断标准及气虚瘀血辨证标准的住院与门诊患者。2)年龄40岁~75岁,男女均可。3)头颅CT或头颅核磁共振(MRI)检查明确为后循环供血区梗死,或经颅多普勒彩超或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明确有后循环缺血。
1.2.4 排除标准1)除后循环缺血以外其他类型的眩晕。2)有颅内出血或颅内占位。3)严重肝肾功不全患者。4)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且没有得到较好控制的患者。5)有精神障碍疾患的患者。6)哺乳期或妊娠妇女。7)有严重过敏史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口服,3次/日,每次30 mg,(尼莫地平片:济南东方制药有限公司产,国药准字H3702Z797)。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片口服(同前),3次/日,每次30 mg,同时给予雪莲通脉丸,每次9 g,1日2次(丸剂,院内制剂)。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疗效评定标准,拟8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干预8周后观察疗效。
1.4 观察指标1)治疗前后进行眩晕症状量表评分[7]评价眩晕程度,无眩晕症状计0分、轻微眩晕计1分、较重眩晕计2分、严重眩晕计3分。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黏度的变化。3)用TC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m和PI的变化。4)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
1.5 疗效标准1)显效:眩晕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在观察期内无发作。2)有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有所缓解,在观察期间有发作。3)无效:眩晕及伴随的症状无明显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眩晕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眩晕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2.2 总体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详情见表 2。
2.3 血流变结果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及全血还原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及全血黏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 3。
2.4 椎-基底动脉Vm和PI指数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椎-基底动脉Vm和PI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 4。
2.5 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且肝、肾功能无变化。
3 讨论后循环缺血是因椎基底动脉系中某血管无法正常供血而导致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属于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因素,其危险因素还包括烟酒等不良嗜好、基础疾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8],栓塞同样属于后循环缺血的病机之一[9]。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眩晕病”范畴,其病因多参照中医学“眩晕”范畴进行辨病辨证。笔者认为眩晕病的病位在清窍,且多属于本虚之证,而清窍失养则是产生眩晕的直接原因。
雪莲通脉丸应用于眩晕病“气虚血瘀”证型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方中西洋参可益气养阴、大补元气,何首乌、槐米、牛膝、肉苁蓉等补益肝肾、填精固本,天山雪莲、红花以活血化瘀药,配以川芎、葛根、益母草、蒲黄等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全方标本兼顾,补通兼施,共达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高学敏[10]研究发现西洋参可以抗缺氧、降血糖;于学东等[11]研究发现新疆雪莲总黄酮具有降压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压,且对缺血性脑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罗仁书[12]研究发现川芎嗪可通过调节凋亡基因及促凋亡基因的表达保护缺血缺氧性损伤的脑组织,并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川芎苯酞与川芎素可以通过增加大脑皮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减少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等。本研究发现雪莲通脉丸能够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减轻临床症状,考虑其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改变平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黏度有关。
[1] |
Caplan L.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then, now, and tomorrow. The Thomas Willis Lecture-2000[J]. Stroke, 2000, 31(8): 2011-2023. DOI:10.1161/01.STR.31.8.2011 |
[2] |
Searls DE, Pazdera L, Korbel E, et al. Symptoms and signs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in the 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 Posterior Circulation Registry[J]. Arch Neurol, 2012, 69(3): 346. DOI:10.1001/archneurol.2011.2083 |
[3] |
刘鹏, 汪茜, 姜树军, 等. 后循环缺血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 10(9): 873.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5.09.028 |
[4]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8): 84-85. |
[5] |
王永炎, 鲁兆麟. 中医内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85.
|
[6] |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77.
|
[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25.
|
[8] |
龙燮.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015, 13(18): 2120-2122. |
[9] |
Markus HS, vander Worp HB, Rothwell PM.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a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diagnosis investigation and prevention[J]. Lancet Neurol, 2013, 12: 989-998. DOI:10.1016/S1474-4422(13)70211-4 |
[10] |
高学敏. 中药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 2010: 321-336.
|
[11] |
于学东, 陈虹. 新疆4种特色植物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6): 1357-1358. DOI:10.3969/j.issn.1008-0805.2009.06.029 |
[12] |
罗仁书, 何治勇. 川芎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 18(9): 1294-1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