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杨丽丽, 谷力彬, 武文印, 郑树清, 康晓凤
- YANG Lili, GU Libin, WU Wenyin, ZHENG Shuqing, KANG Xiaofeng
- 加减秦艽牛蒡汤治疗湿热蕴肤型慢性荨麻疹及对血清IL-4,IgE和IFN-γ的影响
- Effects of modified Qingeng Niuzang decoction on chronic urticaria with damp heat accumul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serum IL-4, IgE and IFN-gamma
-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3): 251-254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8(3): 251-254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9.03.12
-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9-02-20
2. 唐山市第九医院皮肤科, 唐山 063000
2. Tangshan City Ninth Hospital, Tangshan 063000, China
慢性荨麻疹(CU)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以是以风团、瘙痒为主要表现,病程持续6周以上。由于CU易复发而且病程长,慢性荨麻疹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1]。现代医学认为CU发病原因大多数不明确,无单一的发病机制,治疗以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为主[2]。长期服用抗组胺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多,而且停药易复发[3]。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风、热、湿有关[4],其发病部位主要在气分。治疗需要兼顾营卫、营血。秦艽牛蒡汤出自《医宗金鉴》,具有疏风祛湿、清热解毒之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湿热蕴肤型慢性荨麻疹比较常见,应用加减秦艽牛蒡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2017年4月-2018年3月唐山市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CU患者90例。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的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19~55岁,平均(35.33±6.35)岁;病程10~24个月,平均(11.24±5.18)个月。对照组男20例,女25例;年龄21~56岁,平均(36.31±6.76)岁;病程9~22个月,平均(10.13±5.13)个月。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5]中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就诊时自发性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6周。中医辨证标准采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制定湿热蕴肤证:口渴少饮,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1.3 纳入标准1)符合CU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湿热蕴肤证辨证标准。2)年龄≥18岁,≤60岁。3)入选前2周内未接受药物及中医传统治疗。4)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急性荨麻疹、特殊类型荨麻疹患者。2)合并湿疹、银屑病等其他类型皮肤病患者。3)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及呼吸衰竭者及精神病患者。4)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5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加减秦艽牛蒡汤中草药治疗,加减秦艽牛蒡汤(秦艽15 g,牛蒡子15 g,防风10 g,升麻10 g,炙麻黄5 g,水牛角粉(代替犀角)5 g另冲服、玄参5 g,黄芩5 g,炙甘草5 g,浮萍20 g,连翘6 g,刺蒺藜5 g。药物由医院煎药室代煎,每剂煎出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口服氯雷他定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30,10 mg×6片/盒)10 mg口服1次/日。2组共治疗6周。
1.6 观察指标 1.6.1 症状总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根据患者的风团数量、大小及瘙痒程度进行评分,根据风团的数量、风团大小、瘙痒程度分别记(0、1、2、3分);3项评分相加为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为口渴少饮,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根据症状轻重分别记0、1、2、3分。3项评分相加为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分别记录。
1.6.2 检测患者血清IL-4,IgE和IFN-γ采用夹心抗体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4,IgE和IFN-γ(治疗前及治疗第6周结束时各1次)(IL-4、IFN-γ试剂盒购自深圳的晶美公司;Ig E试剂盒购自北京的元康公司)。
1.7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荨麻疹》[7]中评价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00%。治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为≥60%;好转:疗效指数为≥30%;无效或恶化: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治愈人数+显效人数+好转人数)/治总人数×100%。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U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血清IL-4、IFN-γ、IgE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血清IL-4、IgE水平显著下降,IFN-γ明显增高,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清IL-4和Ig E水平均高于治疗组,IFN-γ低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71.1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2.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评价复发的标准:达到治愈及显效标准的患者在停药1个月后,疗效指数回落至60%以下。治疗后1个月对治愈及显效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组32例患者中复发3例,复发率为9.38%;对照组20例患者中复发10例,复发率为50.0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慢性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8],中医认为CU的发生不外乎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是风邪[9]。风邪多夹寒、夹热、夹湿。内因主要与内湿密切相关[10]。慢性荨麻疹迁延不愈多与湿相关。湿邪日久多化热。形成湿热互结状态。湿热蕴肤型是慢性荨麻疹诸多证型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难治愈的。近代名医赵炳南把荨麻疹分为风寒、风热、湿热受风、血虚受风型。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瘾瘆证治》曰:“世医论瘾疹……内则察其脏腑虚实,外则分寒暑风湿。”《疡医大全》记载:“阳明胃与大肠之风热亢盛己极,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医宗金鉴》卷五十九言:“主瘾疹,心火灼于肺金,又兼外受风湿,发必多痒,色则红赤,隐隐于皮肤之中。”清热化湿祛风是治疗湿热蕴肤型慢性荨麻疹的基本治疗方法。
笔者应用加减秦艽牛蒡汤治疗湿热蕴肤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加减秦艽牛蒡汤为在秦艽牛蒡汤的基础上加浮萍、刺蒺藜、连翘。秦艽牛蒡汤具有疏风祛湿、清热解毒之功,出自《医宗金鉴》卷七十四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日痒甚者,宜服秦艽牛蒡汤”。加减秦艽牛蒡汤以秦艽祛风清热胜湿、牛蒡子清热解毒、祛风透疹,两者共为君药;防风祛风胜湿、升麻升阳祛湿、麻黄温经通络祛湿,浮萍祛湿透疹止痒,四者共为臣药;水牛角粉、玄参清热凉血解毒可以防止热入营血,黄芩、连翘归肺经清气分热毒,四者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刺蒺藜能引诸药到达手太阴肺经[11],两者共为使药。董建勇等[12]采用刀豆蛋白A(ConA)诱导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来筛选大叶秦艽正丁醇提取部位有显著的调节免疫作用。Cho等[13]体外研究发现0~32 μmol/L ARC-G可显著抑制脂多糖诱导的鼠源巨RAW 264.7及人源巨噬细胞U937对TNF-α的释放。康荣江等[14]从防风水提液中得到的酸性杂多糖XC-2也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现代研究显示应用升麻、浮萍、刺蒺藜可以明显改善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15]。郑君渭[16]应用麻黄、连翘、甘草治疗荨麻疹,可以明显改善风团疹及瘙痒症状。荨麻疹丸中主要成分为黄芩苷,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是该制剂的主药[17]。现代研究显示角地黄汤对二甲苯刺激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炎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8]。玄参凉血解毒,在治疗荨麻疹的方剂中玄参走血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9]。
慢性荨麻疹是因免疫和非免疫因素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有关,炎症介质刺激毛细血管及感受器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20]。现代研究已经证实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功能性抗IgE受体的抗体和(或)抗IgE抗体导致了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21]。血清IL-4、IgE和IFN-γ的变化与慢性荨麻疹密切相关[22]。因此以IL-4、IgE和IFN-γ的变化反应加减秦艽牛蒡汤治疗湿热蕴肤型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加减秦艽牛蒡汤能明显改善湿热蕴肤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瘙痒、风团症状;对血清IL-4、IgE和IFN-γ水平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
[1] |
钱苗, 张少渊. 雷公藤多苷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10(6): 359-362. DOI:10.3969/j.issn.1672-0709.2011.06.007 |
[2] |
高萌, 展照双. 慢性荨麻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 山东中医杂志, 2018, 37(2): 174-177. |
[3] |
王艳, 努尔尼沙·阿布都热合曼. 抗组胺药物的合理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4): 166-167. DOI:10.3969/j.issn.1674-3296.2013.04.148 |
[4] |
张晓杰. 荨麻疹辨证要素分析[J]. 山东中医杂志, 2004, 23(7): 388-390. DOI:10.3969/j.issn.0257-358X.2004.07.002 |
[5] |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70.
|
[6] |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371-373.
|
[7] |
朱文元. 荨麻疹[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40-241, 280-282.
|
[8] |
刘春保. 从《内经》之"和"思辨慢性荨麻疹之治[J]. 中医药导报, 2018, 24(10): 123-125. |
[9] |
陈伟强. 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8(5): 79-80. |
[10] |
张秀君, 徐丽敏. 瘙痒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经验[J]. 吉林中医药, 2008, 28(4): 258-260. DOI:10.3969/j.issn.1003-5699.2008.04.014 |
[11] |
陈子珺, 李庆生, 李云森, 等. 防风与刺蒺藜的药理实验研究[J]. 中成药, 2003, 25(9): 737-739. DOI:10.3969/j.issn.1001-1528.2003.09.017 |
[12] |
董建勇, 李广远, 李长天. 大叶秦艽抗炎、调节免疫有效部位的初步研究[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3(1): 17-19. DOI:10.3969/j.issn.1003-8450.2006.01.008 |
[13] |
Cho JY, Kim AR, Yoo ES, et al.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of arctig enin, a lignan compou nd on tu mor necrosis factor-α and nitricoxide production, and lymphocyte p roli-feration[J]. J Pharm Ph armacol, 1999, 51(11): 1267-1273. DOI:10.1111/(ISSN)2042-7158 |
[14] |
唐荣江, 闵照华, 徐诚愈. 防风的药理实验研究[J]. 中药通报, 1988, 13(6): 44-46. |
[15] |
刘晶晶, 张毅. 升麻鳖甲汤在皮肤科的运用[J]. 四川中医, 2009, 27(2): 100-101. |
[16] |
郑君渭.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运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3): 273. DOI:10.3969/j.issn.1671-7813.2006.03.051 |
[17] |
张诚贤, 徐陆忠, 朱佳茜, 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荨麻疹丸中黄芩苷的含量[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 32(12): 1649-1651. |
[18] |
张云璧, 瞿幸, 任映, 等. 犀角(水牛角)地黄汤对急性皮炎及变态反应性皮炎动物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 14(3): 61-63. DOI:10.3969/j.issn.1005-9903.2008.03.023 |
[19] |
尹辉. 中药玄参化学成分研究概况[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 33(10): 138-139. DOI:10.3969/j.issn.1008-7540.2016.10.069 |
[20] |
贺燕妮, 范晴, 杜凌波, 等. 甘草锌颗粒联合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3): 273-275.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8.03.013 |
[21] |
吴玲霞, 甄莉. 黄芪治疗荨麻疹机制的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9): 33-34. DOI:10.3969/j.issn.1673-7210.2010.09.019 |
[22] |
张婉容, 郎娜. 走罐配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及对患者血清IL-4、IgE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14, 34(12): 1185-1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