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Vol. 38 Issue (4): 349-351

文章信息

赵晓杰, 马婷, 梁栋
ZHAO Xiaojie, MA Ting, LIANG Dong
桥本病中医命名探讨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ming of Hashimoto's disease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4): 349-351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8(4): 349-351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9.04.09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9-03-16
桥本病中医命名探讨
赵晓杰1 , 马婷2 , 梁栋2     
1.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外科, 济南 250000;
2.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 250000
摘要: 基于"浊"特性和致病特点,以及对中医古今文献中"浊"的研究,通过对桥本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及特效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桥本病对应较确切的中医命名,进一步探索中医对桥本病的精确治疗。
关键词: 桥本病    中医命名            瘿浊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ming of Hashimoto's disease
ZHAO Xiaojie1 , MA Ting2 , LIANG Dong2     
1.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00, China;
2. Shando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 Jinan 25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rbid" and pathogenicity, as well as the study of "turbid"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Hashimoto's disease,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this disease and its special effect treatment, and discusses the exact name of Hashimoto's disease,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accurate treatment of Hashimoto's disease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hashimoto's disease    TCM nomenclature    mmuddy    phlegm    yingzhuo    

桥本甲状腺炎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1912年日本九州大学Hashimoto教授首先在德国医学杂志上报道了4例而命名的。随着桥本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本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最新版《中医外科学》中将桥本病归中医瘿病章节中,但并没有对应的中医命名。各医家对本病的中医命名也各有依据,命名气瘿、瘿痈、瘿痰、瘿肿、瘿病等都不乏少数。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虽然中医博大精深,更有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妙,但仍然需要在中医命名上得到规范。现将桥本病中医命名为瘿浊的依据进行说明,请同行共同探讨。

《黄帝内经》多个篇章中对“浊”的内涵及病理特征都有说明,其中《灵枢·阴阳清浊》篇中对其做了专门的论述,可见在古代医家著作中,“浊”与“痰”“湿”并驾齐驱,然而却被后世逐渐忽略,将其归属于“痰”“湿”“瘀”等范畴,鲜有单独对其进行阐释说明的记载。

1 “浊”的概念探讨瘿浊

《素问·经脉别论》[1]:“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说明了“食气”在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及运行输布的机理。很明显这里的“浊气”来源于“食气”,即水谷之气,运行到心,在心的推动作用下通过经脉运行输布到全身各处,可见“浊气”走血道。《素问·经脉别论》[1]:“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里说明了人体所需的“水精”来源于水饮,“水精”包括精、津、液、水、湿等,运行到脾,在脾、肺的运行输布作用下通过三焦分布全身各处发挥生理功能,可见“水精”走水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以及《灵枢·阴阳清浊》[1]:“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将“浊”与“清”相比较,“浊”是血液当中稠厚、浓重的物质,“清”是清稀、流动不定的物质,通过取象比类法可以将血液当中稠厚的物质如细胞、蛋白、胶体等统称“浊”,血液当中清稀流动的如水、津、液、湿等统称为“清”。并且“浊”多流注于六腑,“清”多流注于五脏。《灵枢·阴阳清浊》[1]:“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则论述了“清”“浊”生理属性的不同,“清”的性质流畅、滑利;“浊”的性质壅滞、凝涩。气、血、津液生理上有循环往复、流动不居的特性,若任何一个发生不遵常道、凝滞不动就会出现病理现象或者形成病理产物。因此“浊”也不例外,其不遵常道或者凝滞不动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也同生理性“浊”有着共同的致病特点。

总结上述经典论述可以将“浊”定义为:具有重浊、稠厚、壅滞、胶着、晦暗等特性的病理产物或者致病因素能导致机体功能紊乱、气机壅滞、清阳阻遏,这类物质统称为“浊”。虽然其致病机理与“精、津、液、湿”类似,但细致区分还是存在差异:1)来源不同,前者来源水谷,后者来源于水液。2)运行通道不同,前者偏走“血道”,后者偏走“水路”。3)性质不同,前者偏厚重,后者偏清稀。4)特性不同,前者多壅滞,后者多流动。

2 以“浊”与“痰”对比探讨瘿浊

“浊”与“痰”都可作为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其生理特性及致病机理也大同小异,现代临证中多并列存在统称为“痰浊”,很少将“痰”与“浊”区分单列。随着对古文献深入挖掘及现代中医学临床研究发现两者同源而互衍,浊聚则痰凝,痰凝则浊不化。《张氏医通》[2]云:“浊气凝滞,则为痰厥。”《赤水玄珠》[3]曰:“津液者,血之余,行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可见津聚成浊,浊凝为痰;晋文蔓等[4]认为: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则生浊,浊积聚日久则生痰。孟宪鑫[5]认为:浊毒的形成过程为湿→浊→痰→热→毒。李海燕等[6]讨论了浊与痰、湿、饮关系:湿为浊之初,浊为湿之极,浊为痰之初,痰为浊之渐。可见不管是古代医家著作还是现代临床研究均认为“浊”“痰”为单一的病理产物或者治病因素,并且其形成先后有序。

3 从“浊”所致疾病临床表现探讨瘿浊 3.1 中医基础理论

浊为阴邪,具有重浊、稠厚、壅滞、胶着、晦暗等特点,易于留滞,阻碍气机,困阻清阳。浊邪上扰清窍,遏阻清阳,蒙蔽心窍、神明,则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记忆减退、反应呆钝、神昏谵妄等症;向上则津液不能输布,口干舌燥,肌肤干燥;若阻塞心脉,则血行受阻,扰乱心神而见胸闷、心悸等;若阻恶中焦,气机不畅,中焦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见纳差、呕恶腹胀、大便稀溏、身体沉重;向下耗伤肾水,肾精亏损,阴阳不调,肾关失约,蒸腾温煦失常、清浊升降失司,而见腰腿沉重、阳痿遗泄等;若浊壅血脉,气机受阻,血行缓慢,则脏腑组织不能濡养,而见面色晦暗、表皮瘀斑、肌肤甲错、舌紫暗或瘀点瘀斑等。

3.2 近代临床研究

何伟等[7]对浊邪治疗经验与辨治理论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浊邪致病广泛,与肺、脾、胃、肝、肾、膀胱、脑等多个脏腑关系密切。治疗方法则以芳香化浊、化瘀降浊、通络泄浊、扶正降浊(包括补肾利浊、健脾化浊、益气泄浊、养阴泄浊)、解毒化浊、清肝降浊、平肝降浊、宣肺降浊、理气化浊、祛痰化浊、升清降浊、通腑泄浊、温阳化浊、养胃化浊等为主。吴深涛[8]也总结出:经后世发扬,形成了独特的芳化之法,用药如佩兰、木瓜、焦三仙、石菖蒲等芳香化浊,而非以淡渗清利之品为主,从而提出湿宜清利而浊当芳化。并以多发的代谢性疾病为例,其病变常造成多系统多器官的形态与功能损害,其致病机制复杂,以浊邪立论则更有利于其病理研究的深入和细化。浊邪又是进一步导致痰瘀之患的病理基础,可谓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见病机基础。所以浊邪之生化过程贯穿于诸多疾病的生变过程中,当引起重视。王庆其等[6]指出:浊损伤侵犯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上可扰清窍,中可阻气机,下可耗肾精。同时,浊性黏腻,阻滞脉络,缠绵反复,耗损脏腑气血,可进一步加重气血津液输布代谢紊乱,因而浊所导致的疾病多病程迁延难愈、变证多端。

4 从桥本病病因病机探讨瘿浊 4.1 病因

总结大量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得出:本病的病因不外乎内因、外因。外因包括外感六淫及饮食水土,内因有情志内伤及体质差异[9-10]

4.2 病机

本病基本病机为气滞、痰浊、血瘀并涉及肝脾肾等多脏腑功能失调[11]。根据本病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分为3期[12]。早期伴甲状腺功能亢进,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或因饮食水土失宜,影响脾胃功能,脾失健运,水湿聚而生痰,痰气郁而化热,热盛伤阴,而见易怒、心慌、失眠等症状;中期颈肿大,多为肝郁乘脾,气血停滞,津液输布异常,痰浊瘀血凝滞于颈前而致,可见颈前肿大明显,但全身症状不典型;后期伴甲状腺功能减退,一方面气滞、痰凝郁结日久,血行不畅,形成痰结血瘀之候;另一方面,肝郁及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日久及肾,引起肾之阴阳不足,脾肾俱伤,致虚实错杂,而见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10, 13]

5 中医命名辨析

桥本病临床表现与瘤及结核类不同。桥本病颈前漫肿,质地柔韧;瘤多孤立,质地较韧硬;结核类多粘连成片,质地较硬。瘤类多与瘀有关,结核多与痰有关,而桥本病从质地上都比瘤、结核类轻。根据前文所总结,湿→浊→痰→瘀的发生发展过程,将其命名为瘿浊最为合适。再者本病也属代谢类疾病,可累及多器官脏器并造成损害,病程牵延绵长,也符合浊致病的特点。《本经疏证》[14]云:“为瘿者乃气之血。”可见瘿病为血分病,而浊走血道,善入血分为病。从大量的近代临床研究中也可以总结出:治疗桥本病的临床验方中都可寻到芳香化浊类中药。这也说明了桥本病以浊为主要病机,因而命名为瘿浊最为确切。

6 结语

桥本病作为当今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表现辨证施治。由于目前中医对桥本病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没有统一标准,因而也导致了对本病治疗疗效评定标准的研究也无从入手。目前标准的中医命名是对本病研究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将本病中医命名统一起来,则对本病的中医药治疗也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 7.
[2]
清·张璐.张氏医通[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
[3]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4]
晋文蔓, 杜洪喆. "湿、浊、痰"的演变致小儿哮喘形成的病机假说探讨[J]. 广西中医药, 2015, 38(3): 54-55.
[5]
孟宪鑫.基于浊毒学说应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D].石家庄: 河北医科大学, 2014.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89-1014248028.htm
[6]
李海燕, 陈磊, 汤杰, 等. 浊邪致病及论治初探[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29(5): 19-23.
[7]
何伟, 邢玉瑞, 张景明, 等. 现代中医浊邪理论的分析与总结[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6(6): 13-16.
[8]
吴深涛. 论浊与湿异[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9): 1931-1933.
[9]
高青, 简立信, 许金国, 等. 桥本甲状腺炎病因病机与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20): 3003-3006.
[10]
党羽, 梁栋. 桥本甲状腺炎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J]. 医学综述, 2016, 22(2): 322-325.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6.02.032
[11]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第2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315-322.
[12]
邹丽妍, 杨文军. 浅谈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分期治疗[J]. 山东中医杂志, 2012, 31(5): 335-337.
[13]
李敏, 王旭. 浅谈从肝脾肾论治桥本甲状腺炎[J]. 四川中医, 2012, 30(1): 32-34.
[14]
邹澍. 本经疏证[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9: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