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Vol. 38 Issue (5): 435-437

文章信息

王林东, 张国骏, 王东强
WANG Lindong, ZHANG Guojun, WANG Dongqiang
再论《伤寒论》第131条
Further discussion on article 131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8(5): 435-437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38(5): 435-437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19.05.06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 2019-04-22
再论《伤寒论》第131条
王林东1 , 张国骏1 , 王东强2     
1.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1617;
2.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天津 300192
摘要: 《伤寒论》第131条争议颇多,笔者认为病发于阳可以理解为发热重恶寒轻的太阳病,病发于阴可以理解为恶寒重无发热的太阳病;“痞”字不能理解为心下痞,当理解为藏结;结胸证中的水饮是下法伤脾产生的。
关键词: 病发于阳    病发于阴        结胸    
Further discussion on article 131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WANG Lindong1 , ZHANG Guojun1 , WANG Dongqiang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2. Tianjin first central hospital,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controversies in article 131 of Shanghanlu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disease in yang" can be understood as a taiyang disease with fever and slight aversion to cold. The "disease in yin" can be understood as a taiyang disease with aversion to cold and no fever. The "lump" can not be understood as epigastric oppression.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ccumulation of yin cold in viscera. The retained fluid in the blocked-up chest syndrome is produced by the purgative method that injure the spleen.
Key words: disease in yang    disease in yin    lump    blocked-up chest syndrome    

《伤寒论》词简义深,自古以来为其作注者颇多,但争议亦颇多。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其一,对“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争议;其二,对“痞”字的理解;其三,对结胸成因的理解。

1 各家对131条的阐释

张路玉认为表邪为阳,里邪为阴,病发于阳为太阳表证,病发于阴为内挟痰饮,外感风寒;认为痞即心下痞,方予泻心汤[1]。张隐庵认为病发于阳为发于太阳,病发于阴为发于少阴,少阴病误下,则邪入于胸膈之阴分,发为痞证;并未对痞的具体含义作出解释[2]。舒驰远[3]、黄元御[4]认为病发于阳为风伤卫,病发于阴为寒伤营;痞为心下痞;舒驰远[3]还认为并非是下之太早,而是不应下。柯琴[5]认为阳指人身之外,阴指人身之内,阴非指阴经亦非指阴证,发阴、发阳均有发热;痞为心下痞。钱潢[6]认为发于阳为邪在阳经,发于阴为邪在阴经;痞为心下痞。当代有学者[7]认为阳是指素体壮实且内有痰水的一类体质,阴是指素体不足且内无痰水的一类体质。也有学者认为[8]病发于阳为感受风热类邪气,病发于阴为感受寒邪。后世也大多在这几种说法中争论,但笔者认为这些说法大多考虑不够周全且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对此,笔者冒然提出以下见解,不足之处还望同道斧正。

2 对于“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理解

笔者认为“病发于阳”可以理解为发热重恶寒轻的太阳病,“病发于阴”可以理解为恶寒重无发热的太阳病。笔者认为原文7条中的“发于阳也”“发于阴也”及141条中的“病在阳”具有参考价值。

此条中“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为并列关系,故其中“病”字的含义应当一致,因为此条为太阳病篇中的条文,故“病”字理解为太阳病最为合适,且结合141条中“病在阳”的论述,其中“应以汗解之”及“其热被劫”提示“病在阳”应指以发热为主的太阳病。7条中“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亦提示“病发于阳”应为以发热为主的太阳病。结合“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一句,其言外之意为晚用下法就不会发生结胸了,推断病邪有向阳明腑实证发展的趋势,故此时应有发热的症状,因此笔者认为“病发于阳”应解释为发热为主的太阳病。

和“病发于阳”相对应,原文7条中“病有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提示“病发于阴”应为恶寒严重而无发热的太阳病。发热、无热作为两个症状其实反映着正气的盛衰。正气盛,足以和邪气相争,故而发热,若此时误用下法,势必会使在表之邪热入里;若正气虚弱,不足以和邪气相争,则只见恶寒,误用下法,则会引寒邪入里,导致邪传三阴,甚至阴寒凝结于脏而发藏结。两者本质的区别在于正气的虚实,故而“阴”“阳”亦可以理解为“正虚之人”“无虚之人”。

3 对于“痞”的理解

大多学者认为“痞”就是“心下痞”即泻心汤证,而胡希恕先生认为[9]“痞”当指藏结,因为阴证用了下法不会发为病势更轻的心下痞证,且上一条讲的是结胸和藏结,所以胡教授认为痞就是痞块,即为藏结的意思。这是对“痞”的解释最充分的一种说法,也很具有说服力。但是胡教授把病发于阴理解为阴证,本身就是存在争议的,所以不能以此来排除痞为心下痞的可能。

3.1 “痞”不能理解为心下痞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含有“痞”的条文共29条,其中论述“心下痞”的条文有20条,论述“心中痞”的条文有3条,论述“胸中痞硬”的条文为第166条,论述“胁下痞”的条文有96和167条,论述“气痞”的条文为第151条,论述“少腹肿痞”的条文为大黄牡丹汤证1条,单独一个“痞”字的条文仅第131条1条。

“痞”字首见于《伤寒论》 96条,意为胀满堵塞不通的感觉,对此并无争议。笔者认为131条中的“痞”字当同于此意,而不能理解为“心下痞”,依据有四:其一,按病位,痞可出现在心下、心中、胸中、胁下、少腹等部位。故“心下痞”只是“痞”的一种情况,不能等同,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其二,详前略后是张仲景的写作习惯,“心下痞”最早出现在142条,而本条在其之前,故不可能为“心下痞”的略语。其三,所有论述心下痞证的条文均明言病位在“心下”,并无省略现象,可见张仲景认为痞可出现的病位很多,这只是其中一种情况,故必明言病位。《伤寒杂病论》中不涉及“痞”之病位的条文只有2条,即151和131条。151条论述“气痞”,虽未言病位,但意在说明痞的性质,而不是痞在某部位的略语。故131条中的“痞”也应没有病位的省略,而只是作为病性的描述。其四,表证无论有无发热,下后都可能发为心下痞证,149条则提示有发热症时,下后既可发生结胸又可发生心下痞;154条则论述热痞的证治。故知心下痞证和结胸的区别不在于有无“热入”,而在于邪气有没有和水饮互结,若没有则发为气痞,若水饮与邪气互结则发结胸。而在原文中,结胸和“痞”显著的区别即在于有无“热入”,故“心下痞”在此于理不通。综上,第131条中的“痞”不能理解为心下痞。

3.2 “痞”可理解为“藏结”

笔者认为痞可深入理解为藏结,依据有二:其一,从条文结构及文意联系来看,第128条提出结胸、藏结的概念并论述了结胸的脉证;129条论述藏结的脉证;130条论述藏结的阴阳属性;131条言结胸及“痞”的成因;其后几条均言结胸的证治。149条至166条虽大多论述心下痞,但从149条“……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来看,心下痞和结胸可以是柴胡证误下后的两种不同转归,张仲景意在和结胸相鉴别,以防后学误当作结胸来治疗。直到167条复言藏结,“总—分”之行文结构明矣。故而,此处“痞”为藏结的可能性更大。其二,“痞”代指藏结在原文中有实例。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此处“痞”即为藏结之意,故知张仲景有时以痞来代藏结。因此,131条中的“痞”理解为藏结更为合适。对于藏结含义的论述主要在129、167两条,129条所述藏结似于结胸,“寸脉浮”提示邪从表而入[10],“时时下利”提示可能经过误下,应是新发的一类阴寒凝结于脏的疾病。若出现“舌上白胎滑”提示阳虚水泛,则难治。而167条则是长时间疾病发展的结果,因与129条具有相似症状即“如结胸状”,且具有内脏阳虚、阴寒凝结的相同病机,故亦命名为藏结,但此种藏结更加危重。两种藏结病机相同,症状相似,但病程不同。131条中“痞”所指藏结应为第一种类型。下述医案可以佐证此种观点,患者桑某素体娇弱,并非痰实壅盛之体,但经误下后仍可发为结胸,且服用大柴胡汤后症状加剧,大柴胡汤本可泄热,但症状却加重,盖因泻下之后损伤脾阳进一步加重了体内的痰水之邪,故而引起症状加重[11]

4 对“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的理解

病邪在表,而用下法,导致邪热入里与水饮互结而发结胸,邪热和水饮是导致结胸缺一不可的两个病机,但是如此重要的病机却没有在原文中出现,那一定是隐藏在原文的第一或第二要素[12]中,“邪热”病机无疑隐藏在“病发于阳”中。而“水饮”的病机当隐藏在“病发于阳”或“而反下之”中,故而有的学者[13]认为病发于阳是指素体有痰水之实邪内结,国家规划教材《伤寒学》[14]亦认可此说法,其言外之意为素体没有痰水的人下后就不会发生结胸,其无疑缩小了结胸的可能发生人群,且下法之后的“热入”无从说起,这是以方测证,强行将病机加入其中的结果,缺乏实质依据,故此说法有待商榷。然而“水饮”也可能发生在“下之”这个环节,下法是可能产生水饮的,下法伤脾,脾失运化则生水饮,即下后发生一过性的脾伤饮停,水饮与入里的邪热相结而发生结胸。故笔者认为此处的水饮不应该是素有的而是下法伤脾新生的。此处有一则医案论述了此种"藏结"的证治,患者胸腹硬满疼痛而似结胸状,饮食尚可,大便稀,小便正常,苔白滑,脉沉细紧,诊断为阴寒极盛,脾肾阳气衰败之证,处以党参、附子、干姜之类,五剂即愈。

5 总结

第131条在原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之前论述结胸和脏结,之后论述结胸证。故而理解此条时联系上下文十分重要。本条也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下半部分论述大陷胸丸证,争议较少;上半部分论述结胸和“痞”的成因,承接上文,争议颇多,对此部分笔者的理解为:太阳病发热较重,或伴有向阳明腑实发展的趋势,反用了下法,导致一过性的脾伤饮停,同时邪热入里与水饮互结,遂发结胸;恶寒严重而无发热的太阳病,其人素体虚,反用下法,遂发藏结;结胸是下法用的过早所致。笔者认为此说法较符合临床实际,且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疾病向阳明腑实证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下法使用的时机十分重要,既不可过早又不可过晚;用下法应防止发生脾伤饮停的情况,可佐以健脾利水之品;虚人或表证未解时慎用下法。

参考文献
[1]
南京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译释[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559.
[2]
伤寒论集注[M].张隐庵注.高士宗集.张金鑫校.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9: 77-78.
[3]
舒驰远.舒驰远伤寒集注[M].武国忠点校.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22.
[4]
黄元御著.伤寒悬解白话解[M].黄家诏主编.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 213-214.
[5]
柯琴著.伤寒来苏集[M].宋志萍等点校.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58-59.
[6]
钱潢著.伤寒溯源集[M].周宪宾, 陈居伟校注.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9: 100.
[7]
李金田. 《伤寒论》131条"病发于阳""病发于阴"辨[J]. 国医论坛, 1996, 11(6): 5-6.
[8]
徐苓. 对《伤寒论》 "发于阳""发于阴"的认识[J]. 中医杂志, 1992, 42(9): 58-59.
[9]
胡希恕.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8: 230.
[10]
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45.
[11]
赵秋菊, 张军. 大小结胸误治案[J]. 黑龙江中医药, 1997, 40(5): 33-34.
[12]
张国骏, 史丽萍, 焦锟. 明确《伤寒论》原文"级别"的意义[J]. 陕西中医, 2007, 28(6): 762-763.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07.06.077
[13]
邓兴学. 也谈《伤寒论》第131条[J]. 四川中医, 1988, 7(10): 6-7.
[14]
熊曼琪. 伤寒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09.